实体的消亡与数据的永生
文/caesarphoenix
这一个月断断续续读一些书,其中最吃力的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按照三联版权页的印数来看,这本书在中国已累计印刷82000册,加上其他的版本应该是超过十万册了。而科幻世界旗下的科幻小说好像目前只有两本超过了这个印量,可见中国人民还是相当爱智慧的。
“导言:对存在的探索”读了十几页后实在是昏的不行,于是挑了“时间性”和“与他人的关系”来读,几乎每一段都相当精妙予人启发。其观点和论述相当繁复,我简直想不出如何用口语复述。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或感想估计会做很长时间。
因此突然想到最近讨论版权问题时,扯到的所谓“垃圾”文学与经典的分野。我个人十分不赞同站在精英主义立场上对一些通俗或低俗文艺加以贬斥,实际上文艺的主要功能就是娱乐和消遣,而审美抑或思维的乐趣往往只是隐藏(点缀)其中。按照艺术生产的观点,正是当代艺术消费的需求,才使得这样多“垃圾”得以产生与发展。
文艺不能独立于时代,而载体却能随时代变迁。我虽然很难想象靠PDF读完一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但早在高中就在网上读完了《碧血剑》。而当今世界的很多书籍,实际上可以脱离肉身。
当代读者在购买一本书时,实际上不但购买了内容、还购买了印刷和纸张,这使得一本书的终端成本远远高于原材料成本。对于大部分本意就不在流传的书籍、文章,使用纸张是极不明智的。这不但提高了购买者的门槛,也为日后储存制造了麻烦。
如果读者支付的价格基本等同于作者获得的版税,对于创作者和阅读者将是一件双赢的事情,而传统出版业将大规模缩小,但它们可能肩负了遴选本年度值得印刷成纸张图书的重任,并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各类型各学科经典的再版与修订。
当然这件事情实际上一直在发生,但无论是起点的付费模式,还是《新幻界》的免费下载,都仍然以最终的纸质出版为愿景。如何让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免费获得的人们愿意付费,付比原来要少的多的费,依然是个难题。
但我还是更喜欢节约纸张这个想法,作为一个爱惜字纸的人,实际上很难接受把书当作废纸扔掉。
也像我以前买碟,而现在下载D9minSD或者480P以上版本一样,那样那些塑料壳、海报和光碟就可以节省下来,虽然有时把它们贴在墙上也很美。
我觉得如果有一天要为这些书和电影,付相当于实体阶段百分之十的钱,我还是会愿意的。
以一个人一生读一万本书(20万字一本)、看两万部电影、听十万首歌(一万张专辑)来算,他也许都花不到十万元。
这一个月断断续续读一些书,其中最吃力的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按照三联版权页的印数来看,这本书在中国已累计印刷82000册,加上其他的版本应该是超过十万册了。而科幻世界旗下的科幻小说好像目前只有两本超过了这个印量,可见中国人民还是相当爱智慧的。
“导言:对存在的探索”读了十几页后实在是昏的不行,于是挑了“时间性”和“与他人的关系”来读,几乎每一段都相当精妙予人启发。其观点和论述相当繁复,我简直想不出如何用口语复述。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或感想估计会做很长时间。
因此突然想到最近讨论版权问题时,扯到的所谓“垃圾”文学与经典的分野。我个人十分不赞同站在精英主义立场上对一些通俗或低俗文艺加以贬斥,实际上文艺的主要功能就是娱乐和消遣,而审美抑或思维的乐趣往往只是隐藏(点缀)其中。按照艺术生产的观点,正是当代艺术消费的需求,才使得这样多“垃圾”得以产生与发展。
文艺不能独立于时代,而载体却能随时代变迁。我虽然很难想象靠PDF读完一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但早在高中就在网上读完了《碧血剑》。而当今世界的很多书籍,实际上可以脱离肉身。
当代读者在购买一本书时,实际上不但购买了内容、还购买了印刷和纸张,这使得一本书的终端成本远远高于原材料成本。对于大部分本意就不在流传的书籍、文章,使用纸张是极不明智的。这不但提高了购买者的门槛,也为日后储存制造了麻烦。
如果读者支付的价格基本等同于作者获得的版税,对于创作者和阅读者将是一件双赢的事情,而传统出版业将大规模缩小,但它们可能肩负了遴选本年度值得印刷成纸张图书的重任,并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各类型各学科经典的再版与修订。
当然这件事情实际上一直在发生,但无论是起点的付费模式,还是《新幻界》的免费下载,都仍然以最终的纸质出版为愿景。如何让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免费获得的人们愿意付费,付比原来要少的多的费,依然是个难题。
但我还是更喜欢节约纸张这个想法,作为一个爱惜字纸的人,实际上很难接受把书当作废纸扔掉。
也像我以前买碟,而现在下载D9minSD或者480P以上版本一样,那样那些塑料壳、海报和光碟就可以节省下来,虽然有时把它们贴在墙上也很美。
我觉得如果有一天要为这些书和电影,付相当于实体阶段百分之十的钱,我还是会愿意的。
以一个人一生读一万本书(20万字一本)、看两万部电影、听十万首歌(一万张专辑)来算,他也许都花不到十万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