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第二遍
《鬼子来了》又看了一遍,的确是好。
1、精炼——每个情节删去都觉可惜。
2、照应——细节有始有终,如
前面不知真面目的“我”让马大三合眼,马大三吓得就合眼,后面马大三竟能斧砍鬼子,临死还能眨眼;
前面是马大三等村民想借刘一刀的手杀掉花屋小三郎,后面是国军借日本兵花屋小三郎的手杀掉中国百姓马大三,真是大大的讽刺;
前面鱼儿把疯七爷的枪挂在很难拿到的梁上,后面疯七爷艰难拿土枪;
前面疯七爷说一手掐死一个的疯话,后面果真就掐死了鬼子,反而疯子看鬼子最准,对鬼子最狠;
前面讲一刀刘吹嘘杀八君子,头落地转几转,合几眼,结尾就是马大三如此模样被砍头;
前面日本电话兵铺设电话线,后面就有马大三和五舅姥爷通电话,马大三的唾沫星乱飞;
前面日本电话兵进村欺负村民,后面马大三先砍死的就是这俩电话兵;
前面讲日本海军队长给孩子分糖,后面就是凶残一刀杀死孩子;
前面讲花屋小三郎只求一死,中间就不想死了,最后兽性大发;
前面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这抗日八年,中国还是最强大。日本鬼子撂着蹶子就跑。。。”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前面花屋小三郞执行国军命令杀马大三,后面一只小蚂蚁爬到马大三脖子上,小三郞将其弹去,真是人命还不如蝼蚁。
。。。。。
3、口语化——就是当地话,粗话并不避讳,反而真实;还有敲门,问谁?答:我;
“你们日本人唱歌都是一起唱,我们都是单的,你要不要来一个单人的节目助助兴?”
“大哥大嫂新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
疯七爷:“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
。。。
4、有处很争气。在气氛紧张到凝固时(镜头转向日本军旗),猛然,马大三的驴上了小日本的军马。中国人没骨气,中国驴很争气。姜文导演骂人真是一绝。
摘抄:
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新观察家》周刊
无数中国帝王,自以为握有高枕无忧的绝对权力,两千多年来肆意愚弄和无尽戕害着中华民族,导致御外侮能力持续递减,一朝不如一朝,一代不如一代,终于把伟大的中华民族“教化”、“整治”成了毫无血性、毫无理性、以“好死不如赖活着”为最高生存目标的卑怯奴隶和狡诈愚民。人若自侮,然后人必侮之;不敢反抗本国侵害者的民族,必然是不敢反抗异国侵略者的民族。这就是《鬼子来了》的根本寓意。
在戛纳电影节期间,一名外国记者说,马大三的困境就是我的困境。我喜欢坐在影院的侧面,看观众和银幕的关系。我参加电影节时,觉得《鬼子来了》放映的效果基本上是相同的,在韩国放时,前两个小时大家笑得乱七八糟的,后面一脚踹在了心窝上。
凡中国人与外族的殊死争斗,敌阵中必有我国人!这简直是个千古不变的道理!汉武帝征讨匈奴,有前宫人在匈奴王帐中出谋划策;抗日战争中更是伪军比日寇数量都多!这部片子中着重刻画了翻译这个角色,这个懂日本话的东北人几乎没有一句是在“直译”,国人对国人的欺瞒才是最可悲的事情。而且这个翻译在被村民释放后居然给鬼子队长出主意让鬼子爽约,结果招来一句奚落:“我们日本人不像你们中国人那样不讲信用。”这句话真的是太刺耳了。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枪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的正是。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
1、精炼——每个情节删去都觉可惜。
2、照应——细节有始有终,如
前面不知真面目的“我”让马大三合眼,马大三吓得就合眼,后面马大三竟能斧砍鬼子,临死还能眨眼;
前面是马大三等村民想借刘一刀的手杀掉花屋小三郎,后面是国军借日本兵花屋小三郎的手杀掉中国百姓马大三,真是大大的讽刺;
前面鱼儿把疯七爷的枪挂在很难拿到的梁上,后面疯七爷艰难拿土枪;
前面疯七爷说一手掐死一个的疯话,后面果真就掐死了鬼子,反而疯子看鬼子最准,对鬼子最狠;
前面讲一刀刘吹嘘杀八君子,头落地转几转,合几眼,结尾就是马大三如此模样被砍头;
前面日本电话兵铺设电话线,后面就有马大三和五舅姥爷通电话,马大三的唾沫星乱飞;
前面日本电话兵进村欺负村民,后面马大三先砍死的就是这俩电话兵;
前面讲日本海军队长给孩子分糖,后面就是凶残一刀杀死孩子;
前面讲花屋小三郎只求一死,中间就不想死了,最后兽性大发;
前面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这抗日八年,中国还是最强大。日本鬼子撂着蹶子就跑。。。”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前面花屋小三郞执行国军命令杀马大三,后面一只小蚂蚁爬到马大三脖子上,小三郞将其弹去,真是人命还不如蝼蚁。
。。。。。
3、口语化——就是当地话,粗话并不避讳,反而真实;还有敲门,问谁?答:我;
“你们日本人唱歌都是一起唱,我们都是单的,你要不要来一个单人的节目助助兴?”
“大哥大嫂新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
疯七爷:“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
。。。
4、有处很争气。在气氛紧张到凝固时(镜头转向日本军旗),猛然,马大三的驴上了小日本的军马。中国人没骨气,中国驴很争气。姜文导演骂人真是一绝。
摘抄:
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新观察家》周刊
无数中国帝王,自以为握有高枕无忧的绝对权力,两千多年来肆意愚弄和无尽戕害着中华民族,导致御外侮能力持续递减,一朝不如一朝,一代不如一代,终于把伟大的中华民族“教化”、“整治”成了毫无血性、毫无理性、以“好死不如赖活着”为最高生存目标的卑怯奴隶和狡诈愚民。人若自侮,然后人必侮之;不敢反抗本国侵害者的民族,必然是不敢反抗异国侵略者的民族。这就是《鬼子来了》的根本寓意。
在戛纳电影节期间,一名外国记者说,马大三的困境就是我的困境。我喜欢坐在影院的侧面,看观众和银幕的关系。我参加电影节时,觉得《鬼子来了》放映的效果基本上是相同的,在韩国放时,前两个小时大家笑得乱七八糟的,后面一脚踹在了心窝上。
凡中国人与外族的殊死争斗,敌阵中必有我国人!这简直是个千古不变的道理!汉武帝征讨匈奴,有前宫人在匈奴王帐中出谋划策;抗日战争中更是伪军比日寇数量都多!这部片子中着重刻画了翻译这个角色,这个懂日本话的东北人几乎没有一句是在“直译”,国人对国人的欺瞒才是最可悲的事情。而且这个翻译在被村民释放后居然给鬼子队长出主意让鬼子爽约,结果招来一句奚落:“我们日本人不像你们中国人那样不讲信用。”这句话真的是太刺耳了。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枪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的正是。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