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火车的孩子
在邓勃老师的《十年春运》摄影展上,看到了一张照片,火车驶过山区的荒野,两个小男孩欢呼雀跃地追赶着火车。对于信息闭塞的山区,火车无疑是孩子最为期待的东西。他们会在荒郊野地等上几个小时,边玩边等的那种,目的就是为了看看火车经过的几分钟。
我想起武广高铁开通的那天,挤在云山桥上看动车的人们,也想起了铁凝的文章《哦,香雪》。
照片拍于2002年,展览的主题是春运,邓老师作的批语是:
——孩子应该已长大
他们应该成了春运车厢的主力军
那一年
在车厢外
他们追着火车追赶
车厢内载着一代一代的梦想
仍然往前冲——
展览里面,多数的照片都是反映春运的辛酸。对于春运,我的感触仅限于高速公路,火车的苦,还没在春节时期试过。一张火车票,一个车厢里的位置,足以让任何体面的人失去尊严,在一路艰辛之中,变得忍耐、逆来顺受、甚至认命。
广而言之,为什么要春运?还不是和当年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同样道理。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追求那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生活,倔强而又认命地漂泊着。有谁不知道活在家里温暖,活在家里幸福。离开家,何尝不需要勇气?离开家,又何尝不需要认命?
忽然想到每天挤公交挤地铁的上班族,想到四处惶惶求职的大学生,也想到了自己,也何尝不是经历着精神上的春运呢?刚开始,离家的冲动,或者就和孩子们想去荒野看火车是一样的,是种好奇的冲动,没有更多的考虑。等上了离家的火车,那些关于辛酸的考虑才渐渐涌上心头。每年春节,该是回家的时候了,看看家,看看爸爸妈妈,对当初冲动的原罪,对辛酸生活的反思。不过,这一切还得回到现实,而现实就是,辛酸随着春节结束,仍要继续。
即便有些时候,明知道会有辛酸,人还是很乐意做追火车的孩子。这种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予了沉浸在辛酸里的人鼓励。人亦如此,并不是说积极乐观的人就没有辛酸。就像,老师教给我们真理,却从没教过我们生活会一帆风顺,因为在老师追求真理的路上,也有坎坷和辛酸。
会心一想,原来自己也是追火车的孩子……
我想起武广高铁开通的那天,挤在云山桥上看动车的人们,也想起了铁凝的文章《哦,香雪》。
照片拍于2002年,展览的主题是春运,邓老师作的批语是:
——孩子应该已长大
他们应该成了春运车厢的主力军
那一年
在车厢外
他们追着火车追赶
车厢内载着一代一代的梦想
仍然往前冲——
展览里面,多数的照片都是反映春运的辛酸。对于春运,我的感触仅限于高速公路,火车的苦,还没在春节时期试过。一张火车票,一个车厢里的位置,足以让任何体面的人失去尊严,在一路艰辛之中,变得忍耐、逆来顺受、甚至认命。
广而言之,为什么要春运?还不是和当年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同样道理。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追求那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生活,倔强而又认命地漂泊着。有谁不知道活在家里温暖,活在家里幸福。离开家,何尝不需要勇气?离开家,又何尝不需要认命?
忽然想到每天挤公交挤地铁的上班族,想到四处惶惶求职的大学生,也想到了自己,也何尝不是经历着精神上的春运呢?刚开始,离家的冲动,或者就和孩子们想去荒野看火车是一样的,是种好奇的冲动,没有更多的考虑。等上了离家的火车,那些关于辛酸的考虑才渐渐涌上心头。每年春节,该是回家的时候了,看看家,看看爸爸妈妈,对当初冲动的原罪,对辛酸生活的反思。不过,这一切还得回到现实,而现实就是,辛酸随着春节结束,仍要继续。
即便有些时候,明知道会有辛酸,人还是很乐意做追火车的孩子。这种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予了沉浸在辛酸里的人鼓励。人亦如此,并不是说积极乐观的人就没有辛酸。就像,老师教给我们真理,却从没教过我们生活会一帆风顺,因为在老师追求真理的路上,也有坎坷和辛酸。
会心一想,原来自己也是追火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