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路纪事
老夫在朋友圈中有个侮辱性的绰号,曰“胭脂路潮男”,每遭提及,饭局必将以掀桌收场。一切不幸之根源,皆烂觞于数年前一个夏日,老夫一时糊涂,去胭脂路撸了身西装:亚麻,白色,枪领,双排扣--以上元素依悲催程度顺序排列。
事后痛定思痛,这个悲剧的根源还在《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大卫-尼文,他演的莱斯上校总穿着双排扣枪领外套,要么浅色套装,要么是海军蓝金属扣blazer,反正在大太阳底下穿双排扣,有型不说,更可以彰显不怕热的勇敢精神。
莱斯上校的事迹鼓励了我,但夏天穿羊毛,这只在理论上可行。因为国外有夏季专用的稀松毛料tropical,在国内找不到。如果又要凉快又要挺括,只能用羊毛和亚麻混纺的料子替代,可这种织法被《旧约》禁止,即使忽略禁忌强行上马,也会显得很土炮。
于是我选亚麻——中世纪欧洲的首席织物,当年法国的胡格诺教徒把高级的亚麻加工工艺引入爱尔兰,到了今天爱尔兰亚麻还是最有名的,一小块手帕卖几十英镑,插在胸口,秒杀花花绿绿的意大利真丝手绢。
爱尔兰亚麻不算贵,成衣也就一二百英镑,只是国内面料不太好整。实际上在中国做亚麻套装是一件很非主流的事情。我曾在北京的一家大型定制店打听过行情,亚麻面料只提供杰尼亚的一款,而且是颜色保守的卡其色,如果不是白种人顶个凉盔穿这个出现在印度,怎么看都不会和谐的。
好在中国的黑龙江就生产亚麻,87年哈尔滨还发生过震惊全国的亚麻厂粉尘爆炸事件。我在北方住的时候,喜欢在春秋天早晚披个哈尔滨产的亚麻毯子,在屋里看电视用计算机,不冷不热,最为合适。
最关键的是国产亚麻价格便宜,在胭脂路的批发市场里溜达,每米单价超过30元人民币的就不考虑。一米八的身高,做上一套西装,1米5宽的料,3米也就差不多了。
胭脂路这名字听上去很烟花,从王母娘娘到孙中山,有许多不着调的传说,但最出名的还是做衣服,在30年前的武汉居民中享有盛誉——今天人们再去,则很容易产生前度刘郎的感觉。
临街的几家店面努力打扮得很新潮,足以吸引众多初来乍到的顾客就在此浅尝辄止。但若你走入两层楼的批发市场,则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80年代,成衣工业兴起之前:面料和辅料小铺面排成迷宫,星罗棋布其中的加工点点缀其间——这才是胭脂路最“原生态”的一面。
往来的顾客,以结伴而来的中年妇女常客为主,发型和服饰基本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不是说她们不新潮,而是新潮的人们要远比她们马虎)捻熟地和摊主们打着招呼;对欧巴桑无爱的话,年轻靓丽的版本也有大把:或者是带着大牌图片来寻山寨门路的潮流妹,或者是揣着自己创意来土法上马的文艺女青年,或者干脆就是来做毕业设计的美院学生——顺便说一句,这里离湖北省美院真的很近。
各路人马在胭脂路买材料都会很愉快,因为便宜。和常见的布匹买卖不同,这边有很大一部分物料买卖乃是“布头”——各厂家做大货剩下的零散碎料,1米2米居多,凑不齐一套或是整数,却最适合个人零买因地制宜做单件。
自然,这种“布头”买卖自然也和材料成本以及市场定价无关——上级批发商从港口或是沿海加工厂成集装箱地趸来“布头”,按重量计价批发给二级批发商,然后层层倒手,最后到了顾客手里变成了论块或是论米计价,行情也不算离谱。
但是接下来的加工,就困难重重了——《蜗居》里的宋秘书说,能用钱解决的就不是大事。在胭脂路做西装,就会遇到了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
物料不计的话,单论套装的加工,胭脂路的行情一般在300-600左右。500米的小街上,这个波动范围有点大,但是并非不可理解——比如临街的门面租金比较贵,熟练的工人比较贵,最关键的,有些老板比较难砍价……
但是不论是300还是600,所有“胭脂路造”西装都有一个相同的,也是致命的悲剧——这里只做粘合衬,就是在前身两片面料里用热熔胶粘一层无纺布上去。
实际上,90年代以来,除了极少数高档西装还使用毛麻衬的传统工艺外,绝大多数西装都已经使用粘合衬技术了,原因是把前身粘成一片的塑料布,这样不仅方便制作,更很容易做出挺括板正的效果。
但我那双排扣是夏天穿的,而且是武汉的夏天,如果用上这种做雨衣的工艺,显然是和自己过不去;加之材料乃是全麻,如果不想做成皱皱巴巴的亚麻汗衫,胸衬结构是少不了的。两方面原因凑一块儿,这身衣服必须使用传统的毛麻衬工艺。
结果就是胭脂路的裁缝师傅们纷纷摇头,表示做不了,而且是多加钱也做不了。
在伦敦的萨维尔街,定做一套毛麻衬西装,价格大概是2000多英镑,这行情如果照搬到胭脂路,无疑是是骇人听闻的。我曾经在上海的一家著名的定制店和技术负责人谈起价格问题,对方很自豪地总结:以单品而论,我们用萨维尔街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价钱,做出了他们百分之八十的东西;若遵循这一形式对胭脂路进行总结,那就是这里用萨维尔街三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的价钱,做出了他们百分之十甚至更少的东西……
无怪我刻薄,事实就是如此。
欧美的消费者喜欢互相交流在世界各地买衣服的经验,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些共识,譬如对于东亚裁缝特点的总结:长袖子和大袖窿。
长袖子是穿袍子的习惯,落到西装上很容易解决,直接改短即可,长度不合适可以威胁裁缝不给钱。但袖窿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托了成衣业的福,为了让一件衣服尽量适合更多的体型,当代的袖窿都很大,一方面在冬天好穿毛衣,另一方面导致胳膊抬不起来。如果你要裁缝改变裁剪风格,减小袖窿,对方往往会磨磨蹭蹭地不愿意冒险,就差逼你立军令状:改可以,但做砸了你别叫我赔!
综上所述,对于我来说,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解决裁剪和上毛衬这一系列胭脂路裁缝们不愿意做的活儿。
电影《巴拿马裁缝》里描述裁缝制版的最高境界时,用了“岩石之眼”,这是萨维尔街的内行话。我离此尚有一段差距,但总归在此道浸淫多年,购买和使用不算,拆衣服改衣服也看了不少,找来资料一步一步地摸索,也不算个什么难事。
这一系列工作漫长而又琐碎,不谈也罢。唯一值得说一说的是扣子位置问题:男人们已经有很多年不穿双排扣了,导致很多二百五服装指导出来点评,什么体型不适合穿双排扣云云……
其实都是些浮云,双排扣千变万化,关键就在于垂直线条。有些胖子穿了双排扣显得矮胖,皆是因为扣子的横向连线看起来像一个个等号,从视觉上拉宽了苦主而已。
历史上的双排扣大衣,福瑞克外套,也不是没有胖子穿过,处理的办法也很简单,缩小扣子横向距离,增加扣子垂直连线感,使扣位和驳头尖构成两条纵贯前胸的竖向线条即可。
最厉害的是小个子温莎公爵,1米6左右的身高,也没看人家不穿双排扣,而是干脆只用两颗横向扣子,让长长的驳头来拉长观众的视觉效果,造就一个百十年来人见人夸的正面榜样。
只可惜,这一切,胭脂路的师傅们都不知道。
在我将版型定好,布片裁剪完毕,并亲手缝了好几千针,将麻衬固定上去之后。胭脂路的人马接手了这一切,在他们的生产线上完成了最后的缝制工作。具体来说,做了三件事情:
1,他们成功地偷懒了,没有给我的袖子上里布,以至于我穿上一件颜色鲜艳地衬衫,就会从外套里面透出两条彩色的胳膊。
2,他们颠覆了我定好的扣位,依照自己习惯风格决定了一切,成功地从视觉上让我变肥了。
3,他们收了我三百来块钱,然后表示,你的要求太多,我们以后不要做你的衣服了……
几年以后,武汉的朋友想做衣服,还喜欢拽我去胭脂路顾问一二。但顾客眼界高高,商家手艺平平,加之整个服装辅料市场衰败,实在很说出什么具体的意见来了。
一年冬天,在武昌夜饮,朋友开我玩笑:哥穿着胭脂路定制的西装,为什么没有女人来爱我?
彼时我已经没有掀桌子的力气了,只是掸掸身上英国造的GIEVES大衣,轻轻地叹息:要穿着萨维尔街的定制,才会有妹子来爱啊。
事后痛定思痛,这个悲剧的根源还在《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大卫-尼文,他演的莱斯上校总穿着双排扣枪领外套,要么浅色套装,要么是海军蓝金属扣blazer,反正在大太阳底下穿双排扣,有型不说,更可以彰显不怕热的勇敢精神。
莱斯上校的事迹鼓励了我,但夏天穿羊毛,这只在理论上可行。因为国外有夏季专用的稀松毛料tropical,在国内找不到。如果又要凉快又要挺括,只能用羊毛和亚麻混纺的料子替代,可这种织法被《旧约》禁止,即使忽略禁忌强行上马,也会显得很土炮。
于是我选亚麻——中世纪欧洲的首席织物,当年法国的胡格诺教徒把高级的亚麻加工工艺引入爱尔兰,到了今天爱尔兰亚麻还是最有名的,一小块手帕卖几十英镑,插在胸口,秒杀花花绿绿的意大利真丝手绢。
爱尔兰亚麻不算贵,成衣也就一二百英镑,只是国内面料不太好整。实际上在中国做亚麻套装是一件很非主流的事情。我曾在北京的一家大型定制店打听过行情,亚麻面料只提供杰尼亚的一款,而且是颜色保守的卡其色,如果不是白种人顶个凉盔穿这个出现在印度,怎么看都不会和谐的。
好在中国的黑龙江就生产亚麻,87年哈尔滨还发生过震惊全国的亚麻厂粉尘爆炸事件。我在北方住的时候,喜欢在春秋天早晚披个哈尔滨产的亚麻毯子,在屋里看电视用计算机,不冷不热,最为合适。
最关键的是国产亚麻价格便宜,在胭脂路的批发市场里溜达,每米单价超过30元人民币的就不考虑。一米八的身高,做上一套西装,1米5宽的料,3米也就差不多了。
胭脂路这名字听上去很烟花,从王母娘娘到孙中山,有许多不着调的传说,但最出名的还是做衣服,在30年前的武汉居民中享有盛誉——今天人们再去,则很容易产生前度刘郎的感觉。
临街的几家店面努力打扮得很新潮,足以吸引众多初来乍到的顾客就在此浅尝辄止。但若你走入两层楼的批发市场,则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80年代,成衣工业兴起之前:面料和辅料小铺面排成迷宫,星罗棋布其中的加工点点缀其间——这才是胭脂路最“原生态”的一面。
往来的顾客,以结伴而来的中年妇女常客为主,发型和服饰基本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不是说她们不新潮,而是新潮的人们要远比她们马虎)捻熟地和摊主们打着招呼;对欧巴桑无爱的话,年轻靓丽的版本也有大把:或者是带着大牌图片来寻山寨门路的潮流妹,或者是揣着自己创意来土法上马的文艺女青年,或者干脆就是来做毕业设计的美院学生——顺便说一句,这里离湖北省美院真的很近。
各路人马在胭脂路买材料都会很愉快,因为便宜。和常见的布匹买卖不同,这边有很大一部分物料买卖乃是“布头”——各厂家做大货剩下的零散碎料,1米2米居多,凑不齐一套或是整数,却最适合个人零买因地制宜做单件。
自然,这种“布头”买卖自然也和材料成本以及市场定价无关——上级批发商从港口或是沿海加工厂成集装箱地趸来“布头”,按重量计价批发给二级批发商,然后层层倒手,最后到了顾客手里变成了论块或是论米计价,行情也不算离谱。
但是接下来的加工,就困难重重了——《蜗居》里的宋秘书说,能用钱解决的就不是大事。在胭脂路做西装,就会遇到了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
物料不计的话,单论套装的加工,胭脂路的行情一般在300-600左右。500米的小街上,这个波动范围有点大,但是并非不可理解——比如临街的门面租金比较贵,熟练的工人比较贵,最关键的,有些老板比较难砍价……
但是不论是300还是600,所有“胭脂路造”西装都有一个相同的,也是致命的悲剧——这里只做粘合衬,就是在前身两片面料里用热熔胶粘一层无纺布上去。
实际上,90年代以来,除了极少数高档西装还使用毛麻衬的传统工艺外,绝大多数西装都已经使用粘合衬技术了,原因是把前身粘成一片的塑料布,这样不仅方便制作,更很容易做出挺括板正的效果。
但我那双排扣是夏天穿的,而且是武汉的夏天,如果用上这种做雨衣的工艺,显然是和自己过不去;加之材料乃是全麻,如果不想做成皱皱巴巴的亚麻汗衫,胸衬结构是少不了的。两方面原因凑一块儿,这身衣服必须使用传统的毛麻衬工艺。
结果就是胭脂路的裁缝师傅们纷纷摇头,表示做不了,而且是多加钱也做不了。
在伦敦的萨维尔街,定做一套毛麻衬西装,价格大概是2000多英镑,这行情如果照搬到胭脂路,无疑是是骇人听闻的。我曾经在上海的一家著名的定制店和技术负责人谈起价格问题,对方很自豪地总结:以单品而论,我们用萨维尔街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价钱,做出了他们百分之八十的东西;若遵循这一形式对胭脂路进行总结,那就是这里用萨维尔街三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的价钱,做出了他们百分之十甚至更少的东西……
无怪我刻薄,事实就是如此。
欧美的消费者喜欢互相交流在世界各地买衣服的经验,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些共识,譬如对于东亚裁缝特点的总结:长袖子和大袖窿。
长袖子是穿袍子的习惯,落到西装上很容易解决,直接改短即可,长度不合适可以威胁裁缝不给钱。但袖窿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托了成衣业的福,为了让一件衣服尽量适合更多的体型,当代的袖窿都很大,一方面在冬天好穿毛衣,另一方面导致胳膊抬不起来。如果你要裁缝改变裁剪风格,减小袖窿,对方往往会磨磨蹭蹭地不愿意冒险,就差逼你立军令状:改可以,但做砸了你别叫我赔!
综上所述,对于我来说,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解决裁剪和上毛衬这一系列胭脂路裁缝们不愿意做的活儿。
电影《巴拿马裁缝》里描述裁缝制版的最高境界时,用了“岩石之眼”,这是萨维尔街的内行话。我离此尚有一段差距,但总归在此道浸淫多年,购买和使用不算,拆衣服改衣服也看了不少,找来资料一步一步地摸索,也不算个什么难事。
这一系列工作漫长而又琐碎,不谈也罢。唯一值得说一说的是扣子位置问题:男人们已经有很多年不穿双排扣了,导致很多二百五服装指导出来点评,什么体型不适合穿双排扣云云……
其实都是些浮云,双排扣千变万化,关键就在于垂直线条。有些胖子穿了双排扣显得矮胖,皆是因为扣子的横向连线看起来像一个个等号,从视觉上拉宽了苦主而已。
历史上的双排扣大衣,福瑞克外套,也不是没有胖子穿过,处理的办法也很简单,缩小扣子横向距离,增加扣子垂直连线感,使扣位和驳头尖构成两条纵贯前胸的竖向线条即可。
最厉害的是小个子温莎公爵,1米6左右的身高,也没看人家不穿双排扣,而是干脆只用两颗横向扣子,让长长的驳头来拉长观众的视觉效果,造就一个百十年来人见人夸的正面榜样。
只可惜,这一切,胭脂路的师傅们都不知道。
在我将版型定好,布片裁剪完毕,并亲手缝了好几千针,将麻衬固定上去之后。胭脂路的人马接手了这一切,在他们的生产线上完成了最后的缝制工作。具体来说,做了三件事情:
1,他们成功地偷懒了,没有给我的袖子上里布,以至于我穿上一件颜色鲜艳地衬衫,就会从外套里面透出两条彩色的胳膊。
2,他们颠覆了我定好的扣位,依照自己习惯风格决定了一切,成功地从视觉上让我变肥了。
3,他们收了我三百来块钱,然后表示,你的要求太多,我们以后不要做你的衣服了……
几年以后,武汉的朋友想做衣服,还喜欢拽我去胭脂路顾问一二。但顾客眼界高高,商家手艺平平,加之整个服装辅料市场衰败,实在很说出什么具体的意见来了。
一年冬天,在武昌夜饮,朋友开我玩笑:哥穿着胭脂路定制的西装,为什么没有女人来爱我?
彼时我已经没有掀桌子的力气了,只是掸掸身上英国造的GIEVES大衣,轻轻地叹息:要穿着萨维尔街的定制,才会有妹子来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