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
大三时开始读村上春树,然后疯狂的迷恋上挪威的森林。村上的风格,文字间透出的那种淡淡的感伤和虚无感,让我曾经彷徨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我觉得这真是一部经典之作,随便翻开读上几段话,便总能有新的收获。
去年听说挪威的森林要改拍电影,好奇的不得了,也很期待。看完后,觉得很失望。第一次,我体会到电影的表现力如此苍白,那些曾经不拘一格个性鲜明的人物变成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骨架,小说中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飞扬的文字,早已不复存在,甚至文字间蕴含的那种忧郁、感伤、孤独的感觉没有丝毫的体现,只剩下一个故事主线,和那些着重刻画的死亡和性场面,但这不是主要的东西,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恋的故事,也不仅仅是性爱的泛滥,可大多数人把目光停留在这上面,甚至这部电影亦如此,这是何等的无奈!
整个电影的基调清新唯美,让人感觉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越南的一个清新的爱情故事。直子莫名其妙的哭泣;绿子毫无缘由的放荡语言;玲子天外来客般的造访和要求;木月忽然而至的自杀;永泽、初美、敢死队、绿子老爸这些人物的缩略和误读,所有这一切都让电影显得莫名其妙。没读过小说的人由于剧情的跳跃看不懂电影,读过小说的人则因为不着调而不想再次触碰。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就像李志在《梵高先生》中唱的那样。渡边,绿子,木月,直子,永泽,初美,敢死队,玲子,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但他们都是孤独的,他们都是社会的异类,是游离于整个社会之外不被常人所理解的一群人。他们都在努力的“自救”,希望能够融入这个世界,得到这个世界的认同。
渡边--孤独的寻找者
渡边是木月唯一的朋友,而木月也曾经是渡边唯一的朋友。渡边很有个性,也太有个性了:疯狂的读书,一个人风尘仆仆的旅行,打工,毫无目的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使他多少被周围的人孤立。他就像一个苦行僧,沉醉于自己的世界,努力寻找和自己有共同话语的人,努力寻找人生的方向,木月死了,他选择坚强的活下去。直子,绿子,永泽都是他寻找到的答案,而对人生方向的探求则会一直延续下去,就像小说结尾处那个疑问:我在哪?
绿子--春天里活蹦乱跳的小鹿
绿子是一个直率的小姑娘,很真,很活泼。她反抗平庸,反抗孤独,她生长在一个和她格格不入的贵族学校,父母对她不冷不热,结交了一个不死不活的男朋友,所有这一切都严重束缚了她,这就像一头本应在春天里快乐生活的小鹿被扔到一个冰天雪地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下她对性、死亡、伦理等直率的思考和表达让她更加与众不同,也让她陷入了深深地孤独。所以她更加渴望被一个人好好爱,可以容忍自己撒娇和直率的表达方式,如果不遇到渡边,我相信她必定会郁郁而终,而渡边亦如此。
直子--不能破蛹而出的蝶
直子和木月两小无猜的长大,因为有一个青梅竹马的人在一起,所以直子对外界的人接触很少很少,也不能理解外界的很多行为。姐姐的自杀对直子是个很大的触动,也许是因为有这样的遗传背景,加之木月的突然离去,让直子一直走不出自己,甚至不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外面的世界对直子来说是可触而不可入的。渡边是直子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直子一直在努力的通过渡边去适应外面的世界,可还是失败了,她只能选择去追随木月。渡边本身就是一个游离在自我和现实之间的人,又如何帮助直子去捅破那层薄薄的蛹衣?
木月--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
电影浓重的刻画了木月如何自杀,却对他自杀的原因没有任何的暗示或说明,莫名其妙。并不是直面死亡,就能准确传达悲伤。是他,让渡边第一次感觉到了死亡,那种粘稠的感觉,那种感悟:死亡,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着。
永泽—玩弄一切的公子哥
永泽是个出类拔萃的人,不像在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是个色情狂。他是喜欢读书的,也因此和渡边结交。他蔑视身边所有的人,蔑视整个国家机器,他拒绝平庸,他是一个把一切看透进而玩弄一切的人。在对待睡过七十多个女人这件事上,他的回答是:陀氏写过一篇关于赌徒的小说,里面讲在周围充满可能性的时候,对其视而不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好和坏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就像一个小孩子说的:我分不清大海和蓝天,就像我分不清楚好人和坏人一样。
玲子—norwegian wood不是这样唱的
玲子的身世也很曲折,电影中完全没有提到。本可以成为钢琴大师的玲子由于心理问题被迫放弃了这条路,而一个十几岁小姑娘的出现使自己夫离子散,最终沦落到疗养院。这样的人生经历和音乐修养,使得玲子对音乐的理解有独到之处,这也是为什么玲子弹唱norwegian wood时直子会抑制不住的落下泪来。
当玲子抱着一把古典吉他,用甜的发腻的声音唱norwegian wood的时候,我头皮发麻,和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完全一样,不着调。电影中的直子竟然会在这种时候忧伤的掉下眼泪,我不知道这种表现力的歌曲是如何使人掉下眼泪的。
敢死队—机械的前行者
目标明确,朝着目标坚定不移的前进,从来不会问为什么,也体会不到理想真空的无助。有些偏执,刻板的有点可笑,比如每天机械重复的做广播体操,却对广播体操的内容麻木的忘记。敢死队成了很多人的笑料,但敢死队又是可爱的,他和渡边是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但他起码在认真生活,也是不被大众所理解的。
和敢死队相比,那些领导学潮的人则是卑劣的。
绿子老爹—死亡的领路者
绿子老爹患有癌症,濒临死亡。电影中绿子老爹只露了一面便没了下文。让我感觉最经典的是小说中渡边陪着他聊天、吃黄瓜的场景。渡边对着这样一个人自言自语了一大堆,谈到了洗衣服、戏剧史课,还吃了两根黄瓜,惹得本没有胃口的绿子老爹也吃了一根。黄瓜那新鲜、质朴,散发着生命力的感觉,在一个即将死亡的人面前,显得那么鲜明。而这种感觉又是那么乖戾。
其实还有大量的细节,比如绿子和渡边坐在晾衣台,一边看失火房间的滚滚浓烟,一边喝酒弹吉他唱歌,还有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意象,比如井,所有这些细枝末节对小说氛围的营造是很重要的,还有文字本身流露出的那种感觉,这些都是电影无法展现的。而正是这些细枝末节,把整个故事的基调调整的很明确,把很多人物的背景介绍的很清楚,这样当事情发生时会觉得很自然,而电影中情节的发展实在是太突兀。
文字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各有优势和缺点,我们不能责备求全,但作为电影的导演,要能够把握住一些内在的东西,用自己特有的电影语言去表现,这样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可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出现这种令人期待的惊喜。
小说本是一棵繁茂的大树,而这部电影把它表现成了一根粗大的木头,拿去盖房子,把它限定在了一个特定的用途上面,而树,首先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形式出现的,他可以被拿去盖房子,但这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点,如果这部电影把它表现为一棵小草,我们会很感激, 因为他们的内在是共通的,都是生命的一种体现。
去年听说挪威的森林要改拍电影,好奇的不得了,也很期待。看完后,觉得很失望。第一次,我体会到电影的表现力如此苍白,那些曾经不拘一格个性鲜明的人物变成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骨架,小说中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飞扬的文字,早已不复存在,甚至文字间蕴含的那种忧郁、感伤、孤独的感觉没有丝毫的体现,只剩下一个故事主线,和那些着重刻画的死亡和性场面,但这不是主要的东西,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恋的故事,也不仅仅是性爱的泛滥,可大多数人把目光停留在这上面,甚至这部电影亦如此,这是何等的无奈!
整个电影的基调清新唯美,让人感觉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越南的一个清新的爱情故事。直子莫名其妙的哭泣;绿子毫无缘由的放荡语言;玲子天外来客般的造访和要求;木月忽然而至的自杀;永泽、初美、敢死队、绿子老爸这些人物的缩略和误读,所有这一切都让电影显得莫名其妙。没读过小说的人由于剧情的跳跃看不懂电影,读过小说的人则因为不着调而不想再次触碰。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就像李志在《梵高先生》中唱的那样。渡边,绿子,木月,直子,永泽,初美,敢死队,玲子,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但他们都是孤独的,他们都是社会的异类,是游离于整个社会之外不被常人所理解的一群人。他们都在努力的“自救”,希望能够融入这个世界,得到这个世界的认同。
渡边--孤独的寻找者
渡边是木月唯一的朋友,而木月也曾经是渡边唯一的朋友。渡边很有个性,也太有个性了:疯狂的读书,一个人风尘仆仆的旅行,打工,毫无目的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使他多少被周围的人孤立。他就像一个苦行僧,沉醉于自己的世界,努力寻找和自己有共同话语的人,努力寻找人生的方向,木月死了,他选择坚强的活下去。直子,绿子,永泽都是他寻找到的答案,而对人生方向的探求则会一直延续下去,就像小说结尾处那个疑问:我在哪?
绿子--春天里活蹦乱跳的小鹿
绿子是一个直率的小姑娘,很真,很活泼。她反抗平庸,反抗孤独,她生长在一个和她格格不入的贵族学校,父母对她不冷不热,结交了一个不死不活的男朋友,所有这一切都严重束缚了她,这就像一头本应在春天里快乐生活的小鹿被扔到一个冰天雪地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下她对性、死亡、伦理等直率的思考和表达让她更加与众不同,也让她陷入了深深地孤独。所以她更加渴望被一个人好好爱,可以容忍自己撒娇和直率的表达方式,如果不遇到渡边,我相信她必定会郁郁而终,而渡边亦如此。
直子--不能破蛹而出的蝶
直子和木月两小无猜的长大,因为有一个青梅竹马的人在一起,所以直子对外界的人接触很少很少,也不能理解外界的很多行为。姐姐的自杀对直子是个很大的触动,也许是因为有这样的遗传背景,加之木月的突然离去,让直子一直走不出自己,甚至不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外面的世界对直子来说是可触而不可入的。渡边是直子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直子一直在努力的通过渡边去适应外面的世界,可还是失败了,她只能选择去追随木月。渡边本身就是一个游离在自我和现实之间的人,又如何帮助直子去捅破那层薄薄的蛹衣?
木月--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
电影浓重的刻画了木月如何自杀,却对他自杀的原因没有任何的暗示或说明,莫名其妙。并不是直面死亡,就能准确传达悲伤。是他,让渡边第一次感觉到了死亡,那种粘稠的感觉,那种感悟:死亡,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着。
永泽—玩弄一切的公子哥
永泽是个出类拔萃的人,不像在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是个色情狂。他是喜欢读书的,也因此和渡边结交。他蔑视身边所有的人,蔑视整个国家机器,他拒绝平庸,他是一个把一切看透进而玩弄一切的人。在对待睡过七十多个女人这件事上,他的回答是:陀氏写过一篇关于赌徒的小说,里面讲在周围充满可能性的时候,对其视而不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好和坏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就像一个小孩子说的:我分不清大海和蓝天,就像我分不清楚好人和坏人一样。
玲子—norwegian wood不是这样唱的
玲子的身世也很曲折,电影中完全没有提到。本可以成为钢琴大师的玲子由于心理问题被迫放弃了这条路,而一个十几岁小姑娘的出现使自己夫离子散,最终沦落到疗养院。这样的人生经历和音乐修养,使得玲子对音乐的理解有独到之处,这也是为什么玲子弹唱norwegian wood时直子会抑制不住的落下泪来。
当玲子抱着一把古典吉他,用甜的发腻的声音唱norwegian wood的时候,我头皮发麻,和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完全一样,不着调。电影中的直子竟然会在这种时候忧伤的掉下眼泪,我不知道这种表现力的歌曲是如何使人掉下眼泪的。
敢死队—机械的前行者
目标明确,朝着目标坚定不移的前进,从来不会问为什么,也体会不到理想真空的无助。有些偏执,刻板的有点可笑,比如每天机械重复的做广播体操,却对广播体操的内容麻木的忘记。敢死队成了很多人的笑料,但敢死队又是可爱的,他和渡边是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但他起码在认真生活,也是不被大众所理解的。
和敢死队相比,那些领导学潮的人则是卑劣的。
绿子老爹—死亡的领路者
绿子老爹患有癌症,濒临死亡。电影中绿子老爹只露了一面便没了下文。让我感觉最经典的是小说中渡边陪着他聊天、吃黄瓜的场景。渡边对着这样一个人自言自语了一大堆,谈到了洗衣服、戏剧史课,还吃了两根黄瓜,惹得本没有胃口的绿子老爹也吃了一根。黄瓜那新鲜、质朴,散发着生命力的感觉,在一个即将死亡的人面前,显得那么鲜明。而这种感觉又是那么乖戾。
其实还有大量的细节,比如绿子和渡边坐在晾衣台,一边看失火房间的滚滚浓烟,一边喝酒弹吉他唱歌,还有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意象,比如井,所有这些细枝末节对小说氛围的营造是很重要的,还有文字本身流露出的那种感觉,这些都是电影无法展现的。而正是这些细枝末节,把整个故事的基调调整的很明确,把很多人物的背景介绍的很清楚,这样当事情发生时会觉得很自然,而电影中情节的发展实在是太突兀。
文字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各有优势和缺点,我们不能责备求全,但作为电影的导演,要能够把握住一些内在的东西,用自己特有的电影语言去表现,这样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可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出现这种令人期待的惊喜。
小说本是一棵繁茂的大树,而这部电影把它表现成了一根粗大的木头,拿去盖房子,把它限定在了一个特定的用途上面,而树,首先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形式出现的,他可以被拿去盖房子,但这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点,如果这部电影把它表现为一棵小草,我们会很感激, 因为他们的内在是共通的,都是生命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