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古《红楼梦》,旷世奇才曹雪芹
早就想写一写《红楼梦》和曹雪芹了,只是怕粗劣的文笔表达不出内心真实的感情,所以一再搁置。今天突然心血来潮,也就大胆一回了吧。
喜欢上《红楼梦》是初中时候的事了,那时候订了一份周报,好像叫什么《文学报》,每期都有一个小板块是关于红学知识的,久而久之,我对《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产生了一种超级崇拜的心理。第一次读《红楼梦》好像正在念初二,懵懂幼稚的心灵自然无法读懂《红楼梦》的内涵与意境,甚至都无法触其一角,只是对才高八斗、我见尤怜的林妹妹产生了无限的好感,也为林妹妹、晴雯等人最后的悲惨结局而愤慨流涕。但对《红楼梦》的一知半解并不影响我对它的挚爱,我开始一遍一遍地读,试图一层一层地拨开它神秘的面纱;我开始比较系统地接触“红学”著作,开始读《红楼梦》的学术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我开始不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小说,而是一部历史传记,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与曹雪芹的真实身世相联系,来理解看似一句句的“闲话”下所隐藏的真实事件和涵义。这样来读《红楼梦》让我有了新的领悟,我开始越来越由衷的感慨,《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旷世巨著,更是一部悬疑小说,处处机关,处处陷阱,等着你去查探因由,等着你去解开谜底。
曾经看过有人这样来形容《红楼梦》:“它就像一件编制精巧的衣服,那些文字都摆在那里,清清楚楚,可你还是看不清它的背后用了什么样的隐秘针法。就算你看懂了这些针法,有没有能力织出同样精密的一件衣服,则是另一个重要问题。”
说到《红楼梦》,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曹雪芹,这部旷世文学巨著的创作者。曹雪芹的身世相信很多人都略有耳闻,他的祖父曹寅与康熙颇有交情,曹家在康熙时代曾经盛极一时,然而随着康熙的逝世,这个家族也没落了。经历了两次抄家之后,到了曹雪芹这一辈过的已经是捉襟见肘的生活,极其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妨碍曹雪芹的天赋和才华,而目睹了家族从繁盛到败落的冲击让曹雪芹对人生、对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就这样,在一间简陋得只剩下一张方桌和笔墨纸砚的小房间里,曹雪芹开始了它的泣血之作。穷困潦倒的生活并不能阻止曹雪芹内心的热血沸腾,在快乐与痛苦的冲击煎熬之下,他用他内心的血泪赋予了《红楼梦》伟大的不死灵魂。
然而,巨大的遗憾——“书未成,芹已泪尽而逝。”长年累月的辛劳写作,贫穷的生活,再加上小儿的离世,曹雪芹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部未完的血泪之歌。而在脂砚斋去世之后,畸笏叟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大举破坏,为后世之人又留下了另一个巨大遗憾,使得如今对曹雪芹关于《红楼梦》设计的来龙去脉的探寻又少去了太多的凭证。
今天,各位红学家只能通过现存的有限的资料来考证《红楼梦》和曹雪芹了。曾经冲动的幻想过,愿意用一生余下的性命来换取曹雪芹的十年,只为了一睹完整的《红楼梦》;也曾经幻想过,偶然得到传世之宝——完整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版,至少可以更加接近曹雪芹当年写作《红楼梦》的思路。然而,一切都只能是幻想,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人生是充满遗憾的。《红楼梦》带给后人的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正如它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离《红楼梦》的年代已经很远很远了,我对它的了解也远远说不上深刻,但我会继续追逐着它的脚步,一个永远也放弃不了的梦。
喜欢上《红楼梦》是初中时候的事了,那时候订了一份周报,好像叫什么《文学报》,每期都有一个小板块是关于红学知识的,久而久之,我对《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产生了一种超级崇拜的心理。第一次读《红楼梦》好像正在念初二,懵懂幼稚的心灵自然无法读懂《红楼梦》的内涵与意境,甚至都无法触其一角,只是对才高八斗、我见尤怜的林妹妹产生了无限的好感,也为林妹妹、晴雯等人最后的悲惨结局而愤慨流涕。但对《红楼梦》的一知半解并不影响我对它的挚爱,我开始一遍一遍地读,试图一层一层地拨开它神秘的面纱;我开始比较系统地接触“红学”著作,开始读《红楼梦》的学术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我开始不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小说,而是一部历史传记,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与曹雪芹的真实身世相联系,来理解看似一句句的“闲话”下所隐藏的真实事件和涵义。这样来读《红楼梦》让我有了新的领悟,我开始越来越由衷的感慨,《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旷世巨著,更是一部悬疑小说,处处机关,处处陷阱,等着你去查探因由,等着你去解开谜底。
曾经看过有人这样来形容《红楼梦》:“它就像一件编制精巧的衣服,那些文字都摆在那里,清清楚楚,可你还是看不清它的背后用了什么样的隐秘针法。就算你看懂了这些针法,有没有能力织出同样精密的一件衣服,则是另一个重要问题。”
说到《红楼梦》,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曹雪芹,这部旷世文学巨著的创作者。曹雪芹的身世相信很多人都略有耳闻,他的祖父曹寅与康熙颇有交情,曹家在康熙时代曾经盛极一时,然而随着康熙的逝世,这个家族也没落了。经历了两次抄家之后,到了曹雪芹这一辈过的已经是捉襟见肘的生活,极其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妨碍曹雪芹的天赋和才华,而目睹了家族从繁盛到败落的冲击让曹雪芹对人生、对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就这样,在一间简陋得只剩下一张方桌和笔墨纸砚的小房间里,曹雪芹开始了它的泣血之作。穷困潦倒的生活并不能阻止曹雪芹内心的热血沸腾,在快乐与痛苦的冲击煎熬之下,他用他内心的血泪赋予了《红楼梦》伟大的不死灵魂。
然而,巨大的遗憾——“书未成,芹已泪尽而逝。”长年累月的辛劳写作,贫穷的生活,再加上小儿的离世,曹雪芹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部未完的血泪之歌。而在脂砚斋去世之后,畸笏叟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大举破坏,为后世之人又留下了另一个巨大遗憾,使得如今对曹雪芹关于《红楼梦》设计的来龙去脉的探寻又少去了太多的凭证。
今天,各位红学家只能通过现存的有限的资料来考证《红楼梦》和曹雪芹了。曾经冲动的幻想过,愿意用一生余下的性命来换取曹雪芹的十年,只为了一睹完整的《红楼梦》;也曾经幻想过,偶然得到传世之宝——完整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版,至少可以更加接近曹雪芹当年写作《红楼梦》的思路。然而,一切都只能是幻想,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人生是充满遗憾的。《红楼梦》带给后人的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正如它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离《红楼梦》的年代已经很远很远了,我对它的了解也远远说不上深刻,但我会继续追逐着它的脚步,一个永远也放弃不了的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