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
最近一段时间,花了点时间看了耶鲁大学的视频《哲学-死亡》(http://v.163.com/open)。之前,在豆瓣上曾谈论过死亡。我的发言摘录如下。
************************************
当目睹其他人其它个体生命死亡时,我在想,“我”也难逃一死。难免一死,这是肯定的。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并不存在,于是,恐惧感涌上心头。恐惧、害怕什么?害怕我的死亡。
那么“我”是什么?在某年某日之前,我还没有出现。在某年某天之后,我将消失。在茫茫宇宙之中,我只是漫天尘埃中的任意一颗,什么也不是。于是,我茫然,产生了虚无感。
死亡、恐惧,难道不就是因为“我”的存在才存在的吗?没有了“我”,没有了“自我”,死亡又是什么!?如果说,死亡只是一个悬置的恐惧,我同意。对个体生命而言,死亡不可企及,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死过以后,了解死亡以后,对自我意识的认识改变了。于是,生的力量自然出现,永生的含义开始显现。
*********************************
很明显,上面第三段中的一句话需要修改。对个体生命而言,是生命体终结。而对于“我”来说,死亡不可企及,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在这个视频中,耶鲁教授Shelly Kagan 引用了伊壁鸠鲁(Epicurus)的一段话:“So death, the most terrifying of ills, is nothing to us, since so long as we exist, death is not with us, but when death comes, then we do not exist. It does not then either the living or the death, since the former it is not and the latter is no more.”
可以说,伊壁鸠鲁的这段话,与我之前的感触是很相似的。不同之处在于,我总是忍不住要质疑“我”这个代词。因为在我脑子里,“忘我”是另一层面的存在。很明显,以“忘我”去看世界是困难的,更为困难的是,表达这一忘我世界。Shelly一个学期花了26节课(26*50=1300minutes)讲死亡,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这个支点。可以预见,表达忘我,现存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
看完这些视频,留下如下印象。1)哲学,以常识和“我”的直觉感受为检测标准,通过逻辑思辨认识灵魂认识死亡的本质看待自杀;2)朴素的实用主义世界观可以识别真伪,领会深奥的道理;3)赞同Shelly最后一节课的两句总结。“think for yourself about the nature of death”;“come to face the death without fear and without illusion.”
************************************
当目睹其他人其它个体生命死亡时,我在想,“我”也难逃一死。难免一死,这是肯定的。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并不存在,于是,恐惧感涌上心头。恐惧、害怕什么?害怕我的死亡。
那么“我”是什么?在某年某日之前,我还没有出现。在某年某天之后,我将消失。在茫茫宇宙之中,我只是漫天尘埃中的任意一颗,什么也不是。于是,我茫然,产生了虚无感。
死亡、恐惧,难道不就是因为“我”的存在才存在的吗?没有了“我”,没有了“自我”,死亡又是什么!?如果说,死亡只是一个悬置的恐惧,我同意。对个体生命而言,死亡不可企及,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死过以后,了解死亡以后,对自我意识的认识改变了。于是,生的力量自然出现,永生的含义开始显现。
*********************************
很明显,上面第三段中的一句话需要修改。对个体生命而言,是生命体终结。而对于“我”来说,死亡不可企及,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在这个视频中,耶鲁教授Shelly Kagan 引用了伊壁鸠鲁(Epicurus)的一段话:“So death, the most terrifying of ills, is nothing to us, since so long as we exist, death is not with us, but when death comes, then we do not exist. It does not then either the living or the death, since the former it is not and the latter is no more.”
可以说,伊壁鸠鲁的这段话,与我之前的感触是很相似的。不同之处在于,我总是忍不住要质疑“我”这个代词。因为在我脑子里,“忘我”是另一层面的存在。很明显,以“忘我”去看世界是困难的,更为困难的是,表达这一忘我世界。Shelly一个学期花了26节课(26*50=1300minutes)讲死亡,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这个支点。可以预见,表达忘我,现存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
看完这些视频,留下如下印象。1)哲学,以常识和“我”的直觉感受为检测标准,通过逻辑思辨认识灵魂认识死亡的本质看待自杀;2)朴素的实用主义世界观可以识别真伪,领会深奥的道理;3)赞同Shelly最后一节课的两句总结。“think for yourself about the nature of death”;“come to face the death without fear and without il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