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明代末年的北京话及其他
这里的明代末年,指的是万历34年(1606),要讨论的北京音系所根据的主要就是北京人徐孝于此年刊行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这恐怕是最确切的反应北京当地口语音的韵书了,相比于《西儒耳目资》等书,此书更具客观反映口语音的时代价值。个人以为古代中国音韵研究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古代学者多崇古,口语音的变化往往不能及时的反映在韵书里。徐孝作为一个北京土著能够写出这样的韵书,是非常可贵而且是比较可信的。
《等韵图经》中记载的北京音系与传教士的《西儒耳目资》记载的官话音系最大的不同就是丧失了入声,归入三声。这里要插一句,入声消失的问题众说纷纭,个人认为幽燕地区,在辽代以前已经丧失了入声韵尾。或者更大胆一点说,入声在大河北地区,北宋时就已经相当弱化甚至消失。明代,包括以后的清代直到民国初年的老国音,官话音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北京音系则很早就丧失了。所以明清几百年来,北方的士子都要熟记入声字才能作诗。
话休絮烦,这里重点要说的还是《等韵图经》与今天普通话的区别:
1. 分尖团,这是最大的一个分别。尖团音本来是满人发明的说法,就是指见精组字在细音前的分别。明代的见组细音,虽然书中记载的还是和洪音们一个声母,但是我个人觉得联系历史上来看,很可能已经完全颚化为和今天一样的 j q x。而精组字应该还是全部保持z c s的读音。今天在华北很多地方,尖团分明依然存在,河北 河南 山东都有不少的地区。——一如京剧韵白
2. 蟹摄“皆阶鞋崖”等字读 iai韵,——一如京剧韵白
3. 这里有些疑惑的是歌韵牙喉音字,以及入声的“阁各渴合恶”这些字。按照《等韵图经》里的记载,这些字还是读o韵的,但是从比此书早几乎一个世纪的朝鲜汉韩对照的记录里来看,口语里已经变成了同今天普通话里类似的ə韵,与“克特百”等字同韵;另一个证据是满语"age"的汉语对音是“阿哥”,满人用这两个汉字做对音说明至少在辽东,哥字不是圆唇的。奇怪的是无论是之前的明代韵书还是清代的记录北京音的韵书都没有反映,只是归于和歌韵“多左”等字同韵,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等韵图经反映的是偏文读的北京口语音。——文读o一如京剧韵白
4. “白窄册宅拆”这些字口语文读应该是ɛ韵,白读是ai;“德黑勒则”这些字文读是ɛ,白读是ei。其他:乐luo。
5. 车遮社舌哲彻这些字读ε。不读今天的ə;角岳学却雀削爵这些字文读io韵,不是今天的yε。
6. 入声字总的来说,有白读文读共存的现象,这是由元代中原音韵的底子再加上南方官话的双重影响造成的。一如今天的北京话。除了第4点提到的这类字,还比如,岳:白iao,文io,轴:白zhou,文zhu,落:白lao,文luo。——文读一如京剧韵白。
7.结构上的差别就是这些了,其他少数字发音有不同也无伤大局。比如 恋:liuan,伦:liun。
总结:通过仔细对比,可以发现,明末的北京话与今天相差无几,声母上除了“尖团音”分别外其他可以说完全一样。它更与京剧韵白极其相似,可以说京剧韵白是明末北京话文读的遗存。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你能够穿越回明代,与万历朱胖子对话基本不成问题,更不用说天启,崇祯。如果你还能熟悉一下京剧昆曲的韵白,参加内阁的讨论也是勉强可以的(虽然内阁里南方人多,还是有方从哲这样的北京爷们),当然到司礼监就更有共同语言了,公公们大都是京南来的,音韵系统几乎和北京相同,而且都是大白话。这里要提一下太监曹化淳,天津武清人,一口侉子腔,愣是教后来的顺治福临小娃娃学汉语,顺治长大后满怀深情地回忆曹老师,戏称自己也是一口侉子腔。至于康熙,雍正,乾隆他们,可以断定和现在的北京人讲话几乎一样了。
p.s:为了更直观些,特别为可怜的崇祯同志的遗言注音:(抱歉声调无法确定)
朕zhen凉liang德dɛ藐miao躬gong,上shang干gan天tian咎jiu,然ran皆jiai诸zhu臣chen误wu朕zhen。朕zhen死si无wu面mian目mu见jian祖zu宗zong,自zi去qu冠guan冕mian,以yi发fa覆fu面mian。任ren贼zɛ分fen裂lie,勿wu伤shang百bɛ姓sing一yi人ren。
怎么样,和今天的北京话基本一样吧?
《等韵图经》中记载的北京音系与传教士的《西儒耳目资》记载的官话音系最大的不同就是丧失了入声,归入三声。这里要插一句,入声消失的问题众说纷纭,个人认为幽燕地区,在辽代以前已经丧失了入声韵尾。或者更大胆一点说,入声在大河北地区,北宋时就已经相当弱化甚至消失。明代,包括以后的清代直到民国初年的老国音,官话音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北京音系则很早就丧失了。所以明清几百年来,北方的士子都要熟记入声字才能作诗。
话休絮烦,这里重点要说的还是《等韵图经》与今天普通话的区别:
1. 分尖团,这是最大的一个分别。尖团音本来是满人发明的说法,就是指见精组字在细音前的分别。明代的见组细音,虽然书中记载的还是和洪音们一个声母,但是我个人觉得联系历史上来看,很可能已经完全颚化为和今天一样的 j q x。而精组字应该还是全部保持z c s的读音。今天在华北很多地方,尖团分明依然存在,河北 河南 山东都有不少的地区。——一如京剧韵白
2. 蟹摄“皆阶鞋崖”等字读 iai韵,——一如京剧韵白
3. 这里有些疑惑的是歌韵牙喉音字,以及入声的“阁各渴合恶”这些字。按照《等韵图经》里的记载,这些字还是读o韵的,但是从比此书早几乎一个世纪的朝鲜汉韩对照的记录里来看,口语里已经变成了同今天普通话里类似的ə韵,与“克特百”等字同韵;另一个证据是满语"age"的汉语对音是“阿哥”,满人用这两个汉字做对音说明至少在辽东,哥字不是圆唇的。奇怪的是无论是之前的明代韵书还是清代的记录北京音的韵书都没有反映,只是归于和歌韵“多左”等字同韵,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等韵图经反映的是偏文读的北京口语音。——文读o一如京剧韵白
4. “白窄册宅拆”这些字口语文读应该是ɛ韵,白读是ai;“德黑勒则”这些字文读是ɛ,白读是ei。其他:乐luo。
5. 车遮社舌哲彻这些字读ε。不读今天的ə;角岳学却雀削爵这些字文读io韵,不是今天的yε。
6. 入声字总的来说,有白读文读共存的现象,这是由元代中原音韵的底子再加上南方官话的双重影响造成的。一如今天的北京话。除了第4点提到的这类字,还比如,岳:白iao,文io,轴:白zhou,文zhu,落:白lao,文luo。——文读一如京剧韵白。
7.结构上的差别就是这些了,其他少数字发音有不同也无伤大局。比如 恋:liuan,伦:liun。
总结:通过仔细对比,可以发现,明末的北京话与今天相差无几,声母上除了“尖团音”分别外其他可以说完全一样。它更与京剧韵白极其相似,可以说京剧韵白是明末北京话文读的遗存。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你能够穿越回明代,与万历朱胖子对话基本不成问题,更不用说天启,崇祯。如果你还能熟悉一下京剧昆曲的韵白,参加内阁的讨论也是勉强可以的(虽然内阁里南方人多,还是有方从哲这样的北京爷们),当然到司礼监就更有共同语言了,公公们大都是京南来的,音韵系统几乎和北京相同,而且都是大白话。这里要提一下太监曹化淳,天津武清人,一口侉子腔,愣是教后来的顺治福临小娃娃学汉语,顺治长大后满怀深情地回忆曹老师,戏称自己也是一口侉子腔。至于康熙,雍正,乾隆他们,可以断定和现在的北京人讲话几乎一样了。
p.s:为了更直观些,特别为可怜的崇祯同志的遗言注音:(抱歉声调无法确定)
朕zhen凉liang德dɛ藐miao躬gong,上shang干gan天tian咎jiu,然ran皆jiai诸zhu臣chen误wu朕zhen。朕zhen死si无wu面mian目mu见jian祖zu宗zong,自zi去qu冠guan冕mian,以yi发fa覆fu面mian。任ren贼zɛ分fen裂lie,勿wu伤shang百bɛ姓sing一yi人ren。
怎么样,和今天的北京话基本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