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进奏院状
進奏院 狀上
當道三般專使所論旌節次第逐件具錄如左 第 1行
右伏自光啟三年二月十七日專使衙宗閏盈高 2
再盛張文徹等三般同到興元 3
駕前十八日使 進奏十九日 對廿日參見四 4
宰相兩軍容及長官兼送狀啟信物其日面見 5
軍容長官宰相之時張文徹高再盛史文信宋閏盈 6
李伯盈同行□定宋閏盈出班 祇對扣擊具說 7
本使一門拓邊效順訓襲義兵朝朝戰敵為 8
國輸忠請準舊例建節廿余年 朝廷不以 9
指撝今日遣閏盈等三般六十餘人論節來者 10
如此件不□獲絕商量即恐邊塞難安專使 11
實無歸路軍容宰相處分緣 12
駕回日近專使但先發與鳳翔祇侯侍 13
鑾駕到即與指撝者至廿二日夷則以專使同行 14
發來三月一日卻到鳳翔四日 駕入五日遇寒 15
食至八日加假開譴參 宰相長官軍容九日便譴 16
李伯盈修狀四紙同入中書見宰相論節其日宋 17
閏盈懇苦再三說道理卻到驛內其張文徹王忠忠 18
范欺忠段意意等四人言路次危險不再用論節且領 19
取回 詔隨韓相公兵馬相逐歸去平善得達 20
沙洲豈不是好事者其宋閏盈高再盛史文信李伯盈 21
等不肯言此時不為本使懇苦論節將去虛 22
破 仆射心力修文寫表萬遍查人涉歷沙磧 23
終是不了至十一日又譴李伯盈修狀四紙經 24
宰相過至十三日又譴李伯盈修狀七紙經 四 25
相公兩軍容及長官過兼宋閏盈口說道理言 26
留狀商量中間不過三日文狀至十七日又譴李伯盈 27
修狀五紙經四 宰相過及見長官亦留狀不 28
蒙 處分中間又兩日停至廿日又譴李伯盈修 29
狀七紙經四宰相兩軍容及長官過亦宋閏盈 30
說道理亦言留狀見數日不得指撝其張文徹 31
王忠忠范欺忠段意意等便高聲唱怏又言邇韓相公 32
兵馬去者便招其□行官健譴一齊亂語稱不發 33
待甚者宋閏盈高再盛史文信李伯盈等言 34
頗耐煞人我不得旌節死亦不去夷則見他三行言語紛 35
紜木勉卻逐出驛來又譴李伯盈修狀五紙見四 36
宰相及長官苦著言語痛說理容言此件不賜 37
旌節三般專使誓不歸還者其□宰相長官依稀 38
似許其宋閏盈高再盛史文信李伯盈等遂譴 39
夷則通徹求囑堂要人一切口稱以作主檢 40
例成持與節及官告遂將人事數目立一文書 41
呈過兼設言約其日商量人事之時三行軍將 42
官健一人不少懋言相隨論節只有張文徹王忠忠 43
范欺忠段意意等四人不肯言終不相隨其張文徹 44
就驛共宋閏盈相諍其四人言仆射有甚功 45
勞覓他旌節二十年已前多少嘍囉人來論節 46
不得如今信這兩三個憨屢生惋沸萬劫不到家 47
鄉從他宋閏盈高再盛史文信李伯盈等詐祖乾圣 48
在後論節我則親自下卦看卜解圣也不得旌節 49
待你得節我四人以頭倒行夷則見張文徹等四人 50
非常惡口穢言苦道不要論節亦勸諫宋閏盈李伯盈 51
等榮則同榮辱則同辱一般沙洲受職其 52
張文徹王忠忠范欺忠段意意等四人上自不怕 53
僕射不肯論節一齊木勉卻發去有何不得其宋閏 54
盈高再盛史文信李伯盈等四人以允不肯言身死 55
閑事九族何孤節度使威嚴不怕爭得我四人如 56
不得節者死亦不歸這夷則見他四人言語苦切同見 57
堂頭要人仔細商量不用疑惑但頻過狀我與 58
成持至廿三日又譴李伯盈修狀四紙經宰相 59
(下佚)
备注:行文保持原文行款
文中的“□”代表原件破损和看不清楚的字)
旌节:1古代试着所持之节,用为信物
2 谓旌与节。旌与节都是古代高级官员出使或出行时,用以显示身份的一种仪仗。唐时专以赐给各地的节度使。
行在:本作“行在所”,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
此份藏于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前后,长驻首都的归义军节度使进奏官张义则,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进奏院状报。但是,唐僖宗收到李克用的沙陀兵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威胁,被迫流亡于兴元(今汉中)。
原状是一张长为97公分、宽28.5公分的横条卷,纸的外观和质量极似于白色的宣纸,比较坚韧,文字是自右到左自上而下用毛笔书写,纸的背面抄有大汉三年《季布骂阵文》(64行)。
进奏院状正文选自《方汉奇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當道三般專使所論旌節次第逐件具錄如左 第 1行
右伏自光啟三年二月十七日專使衙宗閏盈高 2
再盛張文徹等三般同到興元 3
駕前十八日使 進奏十九日 對廿日參見四 4
宰相兩軍容及長官兼送狀啟信物其日面見 5
軍容長官宰相之時張文徹高再盛史文信宋閏盈 6
李伯盈同行□定宋閏盈出班 祇對扣擊具說 7
本使一門拓邊效順訓襲義兵朝朝戰敵為 8
國輸忠請準舊例建節廿余年 朝廷不以 9
指撝今日遣閏盈等三般六十餘人論節來者 10
如此件不□獲絕商量即恐邊塞難安專使 11
實無歸路軍容宰相處分緣 12
駕回日近專使但先發與鳳翔祇侯侍 13
鑾駕到即與指撝者至廿二日夷則以專使同行 14
發來三月一日卻到鳳翔四日 駕入五日遇寒 15
食至八日加假開譴參 宰相長官軍容九日便譴 16
李伯盈修狀四紙同入中書見宰相論節其日宋 17
閏盈懇苦再三說道理卻到驛內其張文徹王忠忠 18
范欺忠段意意等四人言路次危險不再用論節且領 19
取回 詔隨韓相公兵馬相逐歸去平善得達 20
沙洲豈不是好事者其宋閏盈高再盛史文信李伯盈 21
等不肯言此時不為本使懇苦論節將去虛 22
破 仆射心力修文寫表萬遍查人涉歷沙磧 23
終是不了至十一日又譴李伯盈修狀四紙經 24
宰相過至十三日又譴李伯盈修狀七紙經 四 25
相公兩軍容及長官過兼宋閏盈口說道理言 26
留狀商量中間不過三日文狀至十七日又譴李伯盈 27
修狀五紙經四 宰相過及見長官亦留狀不 28
蒙 處分中間又兩日停至廿日又譴李伯盈修 29
狀七紙經四宰相兩軍容及長官過亦宋閏盈 30
說道理亦言留狀見數日不得指撝其張文徹 31
王忠忠范欺忠段意意等便高聲唱怏又言邇韓相公 32
兵馬去者便招其□行官健譴一齊亂語稱不發 33
待甚者宋閏盈高再盛史文信李伯盈等言 34
頗耐煞人我不得旌節死亦不去夷則見他三行言語紛 35
紜木勉卻逐出驛來又譴李伯盈修狀五紙見四 36
宰相及長官苦著言語痛說理容言此件不賜 37
旌節三般專使誓不歸還者其□宰相長官依稀 38
似許其宋閏盈高再盛史文信李伯盈等遂譴 39
夷則通徹求囑堂要人一切口稱以作主檢 40
例成持與節及官告遂將人事數目立一文書 41
呈過兼設言約其日商量人事之時三行軍將 42
官健一人不少懋言相隨論節只有張文徹王忠忠 43
范欺忠段意意等四人不肯言終不相隨其張文徹 44
就驛共宋閏盈相諍其四人言仆射有甚功 45
勞覓他旌節二十年已前多少嘍囉人來論節 46
不得如今信這兩三個憨屢生惋沸萬劫不到家 47
鄉從他宋閏盈高再盛史文信李伯盈等詐祖乾圣 48
在後論節我則親自下卦看卜解圣也不得旌節 49
待你得節我四人以頭倒行夷則見張文徹等四人 50
非常惡口穢言苦道不要論節亦勸諫宋閏盈李伯盈 51
等榮則同榮辱則同辱一般沙洲受職其 52
張文徹王忠忠范欺忠段意意等四人上自不怕 53
僕射不肯論節一齊木勉卻發去有何不得其宋閏 54
盈高再盛史文信李伯盈等四人以允不肯言身死 55
閑事九族何孤節度使威嚴不怕爭得我四人如 56
不得節者死亦不歸這夷則見他四人言語苦切同見 57
堂頭要人仔細商量不用疑惑但頻過狀我與 58
成持至廿三日又譴李伯盈修狀四紙經宰相 59
(下佚)
备注:行文保持原文行款
文中的“□”代表原件破损和看不清楚的字)
![]() |
第三行“伏”没有那一点 |
![]() |
第八行,第十四行原文如图,疑是祇的异体。 |
![]() |
第十四行原文如图、第五十九行,应为“但”,原文少一横,可能是故意缺笔避讳。唐朝第五个皇帝睿 |
![]() |
第三十七,五十五行 “木 勉”原字如图。 |
![]() |
第三十四行“健”如原文,原字疑为“健”的异体,“官健”指“专使”前来的下级士兵。 |
旌节:1古代试着所持之节,用为信物
2 谓旌与节。旌与节都是古代高级官员出使或出行时,用以显示身份的一种仪仗。唐时专以赐给各地的节度使。
行在:本作“行在所”,古代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
此份藏于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前后,长驻首都的归义军节度使进奏官张义则,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的进奏院状报。但是,唐僖宗收到李克用的沙陀兵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威胁,被迫流亡于兴元(今汉中)。
原状是一张长为97公分、宽28.5公分的横条卷,纸的外观和质量极似于白色的宣纸,比较坚韧,文字是自右到左自上而下用毛笔书写,纸的背面抄有大汉三年《季布骂阵文》(64行)。
进奏院状正文选自《方汉奇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