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雨打姑苏城
要去厦门的,看一看岛上的猫,那是连岳的驻扎地,一个以写专栏为生的男人;折衷的第二方案改为凤凰,其实已经被人说得几近俗常,但是没有去过总是想要去走一走;这个那个的原因,退而求下下次,这便是了——姑苏。
那天是下着小雨的。凌晨的时光,有些冷,斜斜的细雨,落在身上,襟不沾水已自湿。车上空空荡荡,两个阿婆挽着篮子,絮絮叨叨地说着话,话未落地手中已把丁香花一枝枝地穿好,茉莉花围成的腕圈,车上已有了淡淡的清香。
不解做何用途,阿婆把花枝盯到脖颈下方,“老香老香的”……
城内的街巷浸在雨中,几无人影,错以为这座千年的古城是一座空城了。
大石头巷,敞着的木门望进去,这是几进的老房,也许四进,也许五进……
(因为冷,显得寂寥,事后,才发现,那一天,雨中的苏州,雨中的街道,静寂无声,空空荡荡,是美得不能再美的瞬间记忆。)
老房子,老辰光
7点钟的光景,“浮生四季”的铁门紧闭,闹响门铃,一脸睡眠的服务生过来应门,人还没有看清,一只大金毛狗吐着舌头蹲在了门口。这下子,丫片子有的苦要吃了。
据说,这是清朝文人沈复的旧宅。在旅舍的厅堂书柜上还摆着一幅黑白照片,是院子还没有改成现在模样的旧迹,似是一堵山墙的阴影,打在迎面,空出一小片的天地,是为日后搭起凉篷作的前期准备。
出门前,在网上查阅沈复的《浮生六记》,列为读书计划的一缕,是因为要亲与之曾经踩踏过,曾经与其妻陈芸临窗品茗过的地方亲近。一位过客留言,“在浮生四季读《浮生六记》,实是一件爽事。”
爽事,也是乐事,也是美事。
最喜夜里,坐在院中的长木桌旁,对影阅书,不发一语,惟有夏风、凉篷、清茶与之相伴,虽蚊子没有丝毫停下攻城拔寨的迹象,但奈何踞守院子的辰光,没有空调的轰轰声,没有电视的影像干扰,余下的是自然的,天然的,看着廊下的秋千微微地晃,小桌上的茉莉花放着清香,挨着蚊子的阵脚攻势……仿佛,又回到了幼时,那个住在平房,夏夜里一群孩子们叫着闹着捉迷藏的好时光。
丫片子很快地与小朋友玩熟了。陡然发现,长时间地住在城市,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警戒、猜忌、不信、互疑如重雾般陇在全身,那种自然的微笑,那种不设防的心境被压在了身子的底下。
“浮生四季”不是远乡,也非小镇,它藏在闹市,但自有一份放慢时空的魔力,魔力的释放不是瞬时的,总要挨过几天,慢慢地让它侵入肌体。
评弹调中起鼾声
苏州博物馆,因为贝聿铭而闻名,而实地观看,有如粗线条画出映在空中。丫片子对瓷器看得来劲,这点无非是要归功于《天下收藏》,王刚的功劳簿上了。
大口的,白釉的,是难得的佳品,因为白釉难以烧制;斗彩,粉彩,青花,缠枝,以往的一点点瓷器知识体味,在这里漫化成更小的碎片。
姑苏城内,博物馆实则不下十个,一个个挨次寻访,没有必要,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一不为做研究,二不为假冒文青。计划列表上,一定一定想要亲眼所见评弹老人,亲耳所闻昆曲之声。
平江路旁的小巷弄,两馆幸好已经由原先的评剧博物馆分化为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前者仍占据着原先的馆址,而后者向东移,搬到了全晋会馆内。中间隔着一间不大的卖评剧CD的店面。
躲在馆门口的林荫下,老者讲,丫片子听不懂评弹的,不如去隔壁听一听曲剧的好。其实,他有所不知,下午开场前,算计好了时间,两个品种,打一个时间差,我是哪一个也不想落下的。
只有周日的下午,曲剧博物馆才会上演三两出短小的剧种,门口的节目单上注明,“7月6日下午两点,《游园惊梦》”,许是其中的两小出,可已经是毁得肠青脸白。跺脚顿足,姑苏人民实在是不给外乡人满足心愿的可能。
后来,到了隔壁的CD小店,架子上有梅兰芳的“游园惊梦”,内容只是一折,问是否有白先勇的“青春版”,答曰,版权的问题,以及那一套拿到内地售价要在几百元之上,所以,白先勇的青春版,是没有的。
“游园惊梦”已断,加之,两场剧种的上演只是相隔半个小时,听完上半场的评弹,再来听曲剧,也已经到了尾声,不如,坐稳评弹馆,只恋一声。
要了五元钱的状元座,座上一杯盖碗茶,堂风吓退汗水,帘布掀起,评弹老者坐定。一出<杨乃武>,果然,丫片子一句也听不懂弹词小调,不过,她倒也自有安慰,“在这里睡上一觉”。
暴日,走同里
古镇虽多,不如单选一个,浸在当中,不为了赶场,只为了一尝小镇上,慢悠悠地人生况味。到的那天,太阳高悬,拐过柏油马路,看到了古镇字样的牌坊。穿制服,带袖章的门卫各站一边,有字样“非本镇游客自觉购门票”。
梗着脖子,目不他视,大摇大摆地往前走,私底下做好了随时受到盘问的可能。还好,公德心少矣,我们成功逃票。
谁知,第二日早上,临出门时,被二等房主好心地询问道,“是否有购门票”,老实承认,还美其名“不想看什么退思园也”。房主告知,不要走出木房子,看到戴袖章的制服男不要近身,实则是怕我们出了古镇,再不可轻易地进入。鬼灵精般的丫片子尽解其意,一路上,踹踹不安,总是提防着我的脚印是否一不小心划出了木房子的界线。此是后话。
听从卖退思饼大叔的推荐。顺着巷弄,左拐拐右绕绕,先是著名的三桥。“太平、吉利、长庆”,顶着烈日,一一走过。三桥的印象只余下烈日当头,人声喧喧。诺大的巴掌地,尽也商业化到了俗常。
幸好,卖饼大叔的推荐地——敬仪堂,没有让我们全然失望。据门口的牌子介绍,这是太湖水利同知署的旧址,清代进士陈沂震的旧宅,现任房主,一脸精细样。开了这门,开那门,看了雕花大床,看旧式梳妆台,喜的是宅内的那片小院,有石凳,有石碑,屋后的小花园,竟还有一只癞蛤蟆,趴在地上兀自不动。
丫片子问我,为什么不住有雕花大床的房间?我说,千年的古床,不敢睡,怕是扰醒了从前的床主。她哪知,旧物自有一番气息,心里惴惴,怎敢入眠。
廊棚下,听雨
一夜,不得好睡。被古屋的气息所扰。哪能尽心尽力地枕榻安睡啊。
晨起,听过古屋二等房主的告戒。私心暗起,祈一场小雨,为的是雨势激跑游客,留一个空空的,静静的,原汁原色的小镇。丫片子,无话。
午饭毕,决定闲逛一二小时,打道回苏。
暑气高涨,晕晕转转。前方的廊棚下,远离着三桥。上元街,一家民居下的廊檐微微地飘着布帘,一个茶字,歇住了脚步。五元钱的盖碗茶,留下的是廊棚下歇脚,讨一张藤椅,沿着河堤,吹河风的念头。
一而再,再而三,蓄茶。白头发的茶家,只管把茶壶掂到了桌脚处。与丫片子,不怀好意地笑曰,“五元钱,怕是要让我们把整个茶壶里的水统统喝尽了。”
丫片子笑得前倒后歪。
实在是,丢人啊。
一阵风过,果然雨水洒下。初始,细雨菲菲,乌棚船摇过,雨打到瓦上,石凳上,石板路被染湿了,旋即,风助雨势,倾盆大雨哗哗落下,堤旁的柳枝拼命地摇晃身躯,廊棚内,六七个人家,站在整修线路者的身旁,议论着什么,茶主忙着抖下支伸出去塑料布上的重重的雨水。
岁月悠长,巷弄悠悠,他们守着门前的小河,几进的祖屋,日子就在盖碗茶中悠悠地走过。偷得一日闲?不觉得这样的日子是偷来的,倒应是舍来的,舍得下名与利,舍得下现代与科技……
难怪说,这里的进士多。姑苏城内,文人多。
望断云深处,空际荡荡。空与灵,既空又灵,空则充填下万物,灵则通其物秀。脑中无物,实是通透人与物。伍尔夫说过,女人有一笔可以自由支配的钱,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还有一样,我却忘了。我却想有一间带有院落的房子,即使藏身市中,也可冲洗市俗的俗欲。
一碗茶,一阵风,一孤灯,一方纸……
雨停了。阿婆在鱼行街上刷刷地挥动扫把,沾着雨水的落叶掉进筐内。一处临街的窗内,男人起身从书桌旁起身,桌上摆着几本文史专籍。空空的鱼行街,映着放睛的晚空,雨水嘀嗒嘀嗒地从屋檐落下,时空在黑瓦天际线上静止……
那天是下着小雨的。凌晨的时光,有些冷,斜斜的细雨,落在身上,襟不沾水已自湿。车上空空荡荡,两个阿婆挽着篮子,絮絮叨叨地说着话,话未落地手中已把丁香花一枝枝地穿好,茉莉花围成的腕圈,车上已有了淡淡的清香。
不解做何用途,阿婆把花枝盯到脖颈下方,“老香老香的”……
城内的街巷浸在雨中,几无人影,错以为这座千年的古城是一座空城了。
大石头巷,敞着的木门望进去,这是几进的老房,也许四进,也许五进……
(因为冷,显得寂寥,事后,才发现,那一天,雨中的苏州,雨中的街道,静寂无声,空空荡荡,是美得不能再美的瞬间记忆。)
老房子,老辰光
7点钟的光景,“浮生四季”的铁门紧闭,闹响门铃,一脸睡眠的服务生过来应门,人还没有看清,一只大金毛狗吐着舌头蹲在了门口。这下子,丫片子有的苦要吃了。
据说,这是清朝文人沈复的旧宅。在旅舍的厅堂书柜上还摆着一幅黑白照片,是院子还没有改成现在模样的旧迹,似是一堵山墙的阴影,打在迎面,空出一小片的天地,是为日后搭起凉篷作的前期准备。
出门前,在网上查阅沈复的《浮生六记》,列为读书计划的一缕,是因为要亲与之曾经踩踏过,曾经与其妻陈芸临窗品茗过的地方亲近。一位过客留言,“在浮生四季读《浮生六记》,实是一件爽事。”
爽事,也是乐事,也是美事。
最喜夜里,坐在院中的长木桌旁,对影阅书,不发一语,惟有夏风、凉篷、清茶与之相伴,虽蚊子没有丝毫停下攻城拔寨的迹象,但奈何踞守院子的辰光,没有空调的轰轰声,没有电视的影像干扰,余下的是自然的,天然的,看着廊下的秋千微微地晃,小桌上的茉莉花放着清香,挨着蚊子的阵脚攻势……仿佛,又回到了幼时,那个住在平房,夏夜里一群孩子们叫着闹着捉迷藏的好时光。
丫片子很快地与小朋友玩熟了。陡然发现,长时间地住在城市,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警戒、猜忌、不信、互疑如重雾般陇在全身,那种自然的微笑,那种不设防的心境被压在了身子的底下。
“浮生四季”不是远乡,也非小镇,它藏在闹市,但自有一份放慢时空的魔力,魔力的释放不是瞬时的,总要挨过几天,慢慢地让它侵入肌体。
评弹调中起鼾声
苏州博物馆,因为贝聿铭而闻名,而实地观看,有如粗线条画出映在空中。丫片子对瓷器看得来劲,这点无非是要归功于《天下收藏》,王刚的功劳簿上了。
大口的,白釉的,是难得的佳品,因为白釉难以烧制;斗彩,粉彩,青花,缠枝,以往的一点点瓷器知识体味,在这里漫化成更小的碎片。
姑苏城内,博物馆实则不下十个,一个个挨次寻访,没有必要,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一不为做研究,二不为假冒文青。计划列表上,一定一定想要亲眼所见评弹老人,亲耳所闻昆曲之声。
平江路旁的小巷弄,两馆幸好已经由原先的评剧博物馆分化为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前者仍占据着原先的馆址,而后者向东移,搬到了全晋会馆内。中间隔着一间不大的卖评剧CD的店面。
躲在馆门口的林荫下,老者讲,丫片子听不懂评弹的,不如去隔壁听一听曲剧的好。其实,他有所不知,下午开场前,算计好了时间,两个品种,打一个时间差,我是哪一个也不想落下的。
只有周日的下午,曲剧博物馆才会上演三两出短小的剧种,门口的节目单上注明,“7月6日下午两点,《游园惊梦》”,许是其中的两小出,可已经是毁得肠青脸白。跺脚顿足,姑苏人民实在是不给外乡人满足心愿的可能。
后来,到了隔壁的CD小店,架子上有梅兰芳的“游园惊梦”,内容只是一折,问是否有白先勇的“青春版”,答曰,版权的问题,以及那一套拿到内地售价要在几百元之上,所以,白先勇的青春版,是没有的。
“游园惊梦”已断,加之,两场剧种的上演只是相隔半个小时,听完上半场的评弹,再来听曲剧,也已经到了尾声,不如,坐稳评弹馆,只恋一声。
要了五元钱的状元座,座上一杯盖碗茶,堂风吓退汗水,帘布掀起,评弹老者坐定。一出<杨乃武>,果然,丫片子一句也听不懂弹词小调,不过,她倒也自有安慰,“在这里睡上一觉”。
暴日,走同里
古镇虽多,不如单选一个,浸在当中,不为了赶场,只为了一尝小镇上,慢悠悠地人生况味。到的那天,太阳高悬,拐过柏油马路,看到了古镇字样的牌坊。穿制服,带袖章的门卫各站一边,有字样“非本镇游客自觉购门票”。
梗着脖子,目不他视,大摇大摆地往前走,私底下做好了随时受到盘问的可能。还好,公德心少矣,我们成功逃票。
谁知,第二日早上,临出门时,被二等房主好心地询问道,“是否有购门票”,老实承认,还美其名“不想看什么退思园也”。房主告知,不要走出木房子,看到戴袖章的制服男不要近身,实则是怕我们出了古镇,再不可轻易地进入。鬼灵精般的丫片子尽解其意,一路上,踹踹不安,总是提防着我的脚印是否一不小心划出了木房子的界线。此是后话。
听从卖退思饼大叔的推荐。顺着巷弄,左拐拐右绕绕,先是著名的三桥。“太平、吉利、长庆”,顶着烈日,一一走过。三桥的印象只余下烈日当头,人声喧喧。诺大的巴掌地,尽也商业化到了俗常。
幸好,卖饼大叔的推荐地——敬仪堂,没有让我们全然失望。据门口的牌子介绍,这是太湖水利同知署的旧址,清代进士陈沂震的旧宅,现任房主,一脸精细样。开了这门,开那门,看了雕花大床,看旧式梳妆台,喜的是宅内的那片小院,有石凳,有石碑,屋后的小花园,竟还有一只癞蛤蟆,趴在地上兀自不动。
丫片子问我,为什么不住有雕花大床的房间?我说,千年的古床,不敢睡,怕是扰醒了从前的床主。她哪知,旧物自有一番气息,心里惴惴,怎敢入眠。
廊棚下,听雨
一夜,不得好睡。被古屋的气息所扰。哪能尽心尽力地枕榻安睡啊。
晨起,听过古屋二等房主的告戒。私心暗起,祈一场小雨,为的是雨势激跑游客,留一个空空的,静静的,原汁原色的小镇。丫片子,无话。
午饭毕,决定闲逛一二小时,打道回苏。
暑气高涨,晕晕转转。前方的廊棚下,远离着三桥。上元街,一家民居下的廊檐微微地飘着布帘,一个茶字,歇住了脚步。五元钱的盖碗茶,留下的是廊棚下歇脚,讨一张藤椅,沿着河堤,吹河风的念头。
一而再,再而三,蓄茶。白头发的茶家,只管把茶壶掂到了桌脚处。与丫片子,不怀好意地笑曰,“五元钱,怕是要让我们把整个茶壶里的水统统喝尽了。”
丫片子笑得前倒后歪。
实在是,丢人啊。
一阵风过,果然雨水洒下。初始,细雨菲菲,乌棚船摇过,雨打到瓦上,石凳上,石板路被染湿了,旋即,风助雨势,倾盆大雨哗哗落下,堤旁的柳枝拼命地摇晃身躯,廊棚内,六七个人家,站在整修线路者的身旁,议论着什么,茶主忙着抖下支伸出去塑料布上的重重的雨水。
岁月悠长,巷弄悠悠,他们守着门前的小河,几进的祖屋,日子就在盖碗茶中悠悠地走过。偷得一日闲?不觉得这样的日子是偷来的,倒应是舍来的,舍得下名与利,舍得下现代与科技……
难怪说,这里的进士多。姑苏城内,文人多。
望断云深处,空际荡荡。空与灵,既空又灵,空则充填下万物,灵则通其物秀。脑中无物,实是通透人与物。伍尔夫说过,女人有一笔可以自由支配的钱,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还有一样,我却忘了。我却想有一间带有院落的房子,即使藏身市中,也可冲洗市俗的俗欲。
一碗茶,一阵风,一孤灯,一方纸……
雨停了。阿婆在鱼行街上刷刷地挥动扫把,沾着雨水的落叶掉进筐内。一处临街的窗内,男人起身从书桌旁起身,桌上摆着几本文史专籍。空空的鱼行街,映着放睛的晚空,雨水嘀嗒嘀嗒地从屋檐落下,时空在黑瓦天际线上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