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
小学的时候,我们也有春游。一般是寒食前一天,地点是小妹冢。方式是大步量。
小妹冢传说是当地一个什么王的妹妹的陵墓。我想可能是汉代的诸侯王的妹妹吧。在哪个乡镇我不知道,反正我觉得挺远的。但是,我们前院头小学,八百多号人,排着两人一列的长长的队伍,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着去!走着回!我们的校长,胖胖的李树高老师,骑着他那辆大金鹿自行车,还有个别不当班主任的老师,也骑着车子。当班主任的就惨了,跟我们一起走,看着我们。其实骑车子的老师,并不是总在骑,而是骑一段走一段。特别是校长,八百个孩子要是有一个出了事,他就过不得了。他总是先骑一段,走在我们前面,然后下车看着我们长长的队伍从他眼前经过,必要时批评一下追逐打闹不听话的同学,整一整队形,跟我们一起走一段,终于他呼哧呼哧喘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于是再骑上车子赶到我们前面去。
我们一路走一路胡嘁嘁喳喳,有些去过的同学都谈论小妹冢如何如何。我没去过,不知道,光听人家说,有个家伙说得有鼻子有眼,小妹冢如何如何大,有一片大树林子,里面还有鹿,说得我太期待了。我马上就能见到梅花鹿了!一到冢子,大伙儿一下子放了羊,老师们都在喊,慢点跑慢点跑,都当没听见,噌噌上了冢子顶上去了。上去容易下来难,特别是像我这种没经验的,下的时候还跑,本来下的时候就收不住腿,一跑更坏了,停不下来了,几乎撞到树上。冢子前面是老农的地,有个老农在干活,我想他一定担心死了,这群孩子啊,不要踩坏了我的庄稼啊。其实我们对庄稼不感兴趣。冢子后面是一片树林,但不像同学说的那么大,更没有梅花鹿——他骗人!冢子其实很小,就是个土包包,上去下来几次就没什么意思了。我们只好到林子里瞎转,转来转去,看见一个墓,说实话,我那时候上小学一二年级吧,认不得几个字。据那些高年级的学生说,这是个烈士墓,也有人说是个孝子墓。于是女生们去采了许多野花,印象最深的是蛋黄色的野菊花,编成小小的花环,在墓前摆了一圈儿,这位烈士或者孝子大约没想到身后还有这种奇遇吧。采花的女孩子很多,现在只记得一个,因为她太有名了,几成我们小学的神话,今年过年碰见一位小学老师,还跟我提起她,她的名字叫李学芳,井沟人都知道——当然并不是因为她爸爸摔成了残废只能坐轮椅,也不是因为她妈承包了供销社,而是因为她是我们镇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
从小妹冢走回来,同学们都累得不行,但还要打扫卫生。似乎每次放假,学校总会抓住机会赶紧大扫除。扫除完了,还要写篇作文,关于小妹冢的,那时候我们认得字少,起码“冢”字不会写,知识也少,小妹冢是干嘛的当然也不知道。很多同学,包括我,都写下了诸如此类的题目——“春游小麦种”。如果我硬要为这个笑话狡辩一下的话,那就是证明了朱骏声和章太炎关于汉字声韵方面的看法是多么正确。
小妹还有个哥哥,有人说是齐王,有人说是秦王。齐王还罢了,毕竟我们高密古属齐地,秦王就失之千里了,远在西陲的秦国君主死了会葬在齐地吗?后来我才知道,都不对,原来是顷王。汉代的诸侯王,分封在高密,死后谥作“顷”的。他的冢也留下来了,叫做顷王冢,按以前的行政区划在方市乡,合并乡镇后不知道是否还属于方市。初中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去过一回。那时候我还不会骑车子,是别人带我去的。我记得除我之外是四个人,但现在只记得三个了。上午去下午回,整整一天。去了之后,发现熟人还真不少,都是同学啊,记得有荆炜和王晓丽,其他忘了。顷王冢旁边是个大坑,石料厂挖石头挖出来的。冢子比小妹冢大,但高度相当,上去的路线很多,四面八方都可以,但水土流失很厉害,小径都被雨水冲刷得很窄,我走起来战战兢兢的,生怕掉下去。南边有一条大沟,从底下直通到顶部,就像是泰山排闼送青的南天门一样,结果当地人也煞有介事地称之为“南天门”,这是我见过的最寒碜的南天门。就好像高中时代去峡山水库玩,那座海拔不到一百米的峡山上居然有王母宫、伯温洞……登上山顶还有个牌坊,上面赫然写着“天街”——我几乎笑喷了!关于顷王冢的另一个记忆是,冢子底下来了很多卖冰糕雪糕的大婶,她们不是来玩的。
近几年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石料厂把冢子破坏得很严重。破四旧、文革没铲除了它,要是现在把它整没了,可就真笑话了——我们的社会果然是在进步吗?我听说,田庄附近的古代城阴城的城墙快让附近拉土垫猪圈的老百姓挖干净了,尽管那儿有政府立的一块纪念碑。
辛卯寒食
小妹冢传说是当地一个什么王的妹妹的陵墓。我想可能是汉代的诸侯王的妹妹吧。在哪个乡镇我不知道,反正我觉得挺远的。但是,我们前院头小学,八百多号人,排着两人一列的长长的队伍,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着去!走着回!我们的校长,胖胖的李树高老师,骑着他那辆大金鹿自行车,还有个别不当班主任的老师,也骑着车子。当班主任的就惨了,跟我们一起走,看着我们。其实骑车子的老师,并不是总在骑,而是骑一段走一段。特别是校长,八百个孩子要是有一个出了事,他就过不得了。他总是先骑一段,走在我们前面,然后下车看着我们长长的队伍从他眼前经过,必要时批评一下追逐打闹不听话的同学,整一整队形,跟我们一起走一段,终于他呼哧呼哧喘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于是再骑上车子赶到我们前面去。
我们一路走一路胡嘁嘁喳喳,有些去过的同学都谈论小妹冢如何如何。我没去过,不知道,光听人家说,有个家伙说得有鼻子有眼,小妹冢如何如何大,有一片大树林子,里面还有鹿,说得我太期待了。我马上就能见到梅花鹿了!一到冢子,大伙儿一下子放了羊,老师们都在喊,慢点跑慢点跑,都当没听见,噌噌上了冢子顶上去了。上去容易下来难,特别是像我这种没经验的,下的时候还跑,本来下的时候就收不住腿,一跑更坏了,停不下来了,几乎撞到树上。冢子前面是老农的地,有个老农在干活,我想他一定担心死了,这群孩子啊,不要踩坏了我的庄稼啊。其实我们对庄稼不感兴趣。冢子后面是一片树林,但不像同学说的那么大,更没有梅花鹿——他骗人!冢子其实很小,就是个土包包,上去下来几次就没什么意思了。我们只好到林子里瞎转,转来转去,看见一个墓,说实话,我那时候上小学一二年级吧,认不得几个字。据那些高年级的学生说,这是个烈士墓,也有人说是个孝子墓。于是女生们去采了许多野花,印象最深的是蛋黄色的野菊花,编成小小的花环,在墓前摆了一圈儿,这位烈士或者孝子大约没想到身后还有这种奇遇吧。采花的女孩子很多,现在只记得一个,因为她太有名了,几成我们小学的神话,今年过年碰见一位小学老师,还跟我提起她,她的名字叫李学芳,井沟人都知道——当然并不是因为她爸爸摔成了残废只能坐轮椅,也不是因为她妈承包了供销社,而是因为她是我们镇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
从小妹冢走回来,同学们都累得不行,但还要打扫卫生。似乎每次放假,学校总会抓住机会赶紧大扫除。扫除完了,还要写篇作文,关于小妹冢的,那时候我们认得字少,起码“冢”字不会写,知识也少,小妹冢是干嘛的当然也不知道。很多同学,包括我,都写下了诸如此类的题目——“春游小麦种”。如果我硬要为这个笑话狡辩一下的话,那就是证明了朱骏声和章太炎关于汉字声韵方面的看法是多么正确。
小妹还有个哥哥,有人说是齐王,有人说是秦王。齐王还罢了,毕竟我们高密古属齐地,秦王就失之千里了,远在西陲的秦国君主死了会葬在齐地吗?后来我才知道,都不对,原来是顷王。汉代的诸侯王,分封在高密,死后谥作“顷”的。他的冢也留下来了,叫做顷王冢,按以前的行政区划在方市乡,合并乡镇后不知道是否还属于方市。初中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去过一回。那时候我还不会骑车子,是别人带我去的。我记得除我之外是四个人,但现在只记得三个了。上午去下午回,整整一天。去了之后,发现熟人还真不少,都是同学啊,记得有荆炜和王晓丽,其他忘了。顷王冢旁边是个大坑,石料厂挖石头挖出来的。冢子比小妹冢大,但高度相当,上去的路线很多,四面八方都可以,但水土流失很厉害,小径都被雨水冲刷得很窄,我走起来战战兢兢的,生怕掉下去。南边有一条大沟,从底下直通到顶部,就像是泰山排闼送青的南天门一样,结果当地人也煞有介事地称之为“南天门”,这是我见过的最寒碜的南天门。就好像高中时代去峡山水库玩,那座海拔不到一百米的峡山上居然有王母宫、伯温洞……登上山顶还有个牌坊,上面赫然写着“天街”——我几乎笑喷了!关于顷王冢的另一个记忆是,冢子底下来了很多卖冰糕雪糕的大婶,她们不是来玩的。
近几年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石料厂把冢子破坏得很严重。破四旧、文革没铲除了它,要是现在把它整没了,可就真笑话了——我们的社会果然是在进步吗?我听说,田庄附近的古代城阴城的城墙快让附近拉土垫猪圈的老百姓挖干净了,尽管那儿有政府立的一块纪念碑。
辛卯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