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概说
一,《三字经》的前因后缘
1,深厚的蒙学传统 。
我国历来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为数众多的蒙学课本就是一个例证。据不完全统计,从2800年前,西周宣王时期的《史籀》算起,到清朝,我国的蒙学典籍有1300多部。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我们已经非常生疏了。其中的重要典籍,张之峰老师将会介绍给大家,我们在此就不多顾及了。
2,三字韵语的由来。
三字韵语在蒙学典籍的写作中早已有之,汉黄门令史游作蒙学读本《急就篇》文辞雅奥,内容涉及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方面的应用字,全书共收2016字,无一重文。(千字文沿之)。其中的人名部分,说: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聊。爰展世,高辟兵……这无疑对《三字经》的写作大有启发。
3,大家小书——大儒写作的蒙学课本
我们说一种传统非常深厚,除了这个传统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之外,最重要的,是富有价值。蒙学典籍的作者,绝大部分是当时的大学者或者艺术家,这就保证了蒙学典籍的质量。
我们先来看看几本蒙学典籍的作者:
《仓颉篇》李斯(荀子学生,政治家、书法家)
《凡将篇》 司马相如 (西汉武帝时期著名文学家)
《启蒙记》,顾恺之 (东晋大画家)
《笠翁对韵》 李渔 (清代戏剧家)
……
我们已经作了这么多铺垫,那么《三字经》的作者,到底是何等人物?
一般认为,《三字经》作者为宋代的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做考官时,读到文天祥的考卷,称赞道:“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取为状元。王应麟忧时爱国,学问广大,治学严谨,著书二十三种,著名的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著作六百多卷。但更为知名的,却是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的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三字经》。具体的内容,我们在下面再展开。
在这里我们作一点必要的引申。
链接1:“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这是司马相如代大汉王朝发出的声音,西汉时期的求贤诏书里,经常有这样的句子。我们的古人相信,英雄造时势。抱定这样的信条,才能激励人们奋发有为,这才开辟了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时代,造成了种种面貌不同的无数英雄。反之,像钱穆先生所批判的“如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与其纯经济的历史观,一切皆属命定必然,个人的地位也全抹杀了。……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在此有限宇宙的规定中,还容许有无限之可能。”我们只知道经济基础决定文化艺术等上层建筑,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举世瞩目,可是我们的文化果然“大发展大繁荣”了吗?怕是未必。一切事在人为。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引西谚云:“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建国六十年来的成绩和挫折我们也应当以这样的眼光来看。特别是现在,一般人喜欢骂骂党,骂政府,来表达心里的不满,其实党和政府都是一个虚位,根本的还是要看是什么人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是很大的进步。正是由于一流学者、文人的躬亲参与,我国的蒙学典籍才有这样的成就。
链接2: 丑剧:《三字经》作者之争与当下的名人故里之争。
《三字经》作者的意见,以南宋王应麟为主,他是今天浙江宁波人。但同时也有不同说法,比如有人指为今天广东顺德人区适子。实际上,蒙学典籍作为一种教科书,作者到底是谁并不十分重要,我们大家熟知的《百家姓》作者名字就失考了。但浙江宁波和广东顺德却为了《三字经》的作者问题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召集海内外学者召开《三字经》研讨会,说自己是《三字经》作者的故乡。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浙江还把《三字经》申报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三字经这本实实在在的书,怎么就成了非物质遗产了?一本蒙学典籍纵然优秀,也犯不上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来煞有介事地研讨一番,《三字经》的作者之争,连同李白故里、尧舜故里,乃至西门庆故里之争,成为这个时代文化虚无的一个个丑陋注脚,值得我们忧虑。
4,《三字经》的影响
⑴,《三字经》诞生之后,很快风行海内外,成为普及率极高的蒙学课本。与《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一起被称为“三、百、千、千”。近代著名学术大师章炳麟评价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并亲自加以增补编订。
⑵,《三字经》面世之后,有满文、蒙文译本。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 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等等。出于种种考虑,现代也有人重新创作《三字经》,有的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但绝大多数都水平一般。《三字经》的地位没法撼动,也没有必要推倒重来,这个问题我们后现再谈。
二,《三字经》的内容特点:
1,隐括道德传统;
⑴,人之初,性本善。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善论是正统儒家的共识。对于人性问题,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却并不没有多说,他的学生们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没怎么听老师谈论性和天道的问题。对性善论大加发挥的,是亚圣孟子,《孟子》一书有许多篇章讨论性善问题。
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他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我们今天所说的,良知、良心、天良,就隐含着性善认的观念在里面。但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性善论又缺乏必要的实践性。
荀子的思想则被认为比较驳杂,他直截了当地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分析道“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因此主张以礼法治国。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分别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探讨了法家的思想,结果秦朝暴政而亡。
后来的思想家,像王充、董仲舒,认为人心兼有善恶,养其善端则善,养其恶端则恶。韩愈则提出了性三品说,说上品为善,中品可善可恶,下品为恶。
孔子不讨论人性,是比较高明的态度。因为这个问题是辩不清楚的。但是我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性善论是对人性抱有的这种乐观精神,是对每个人温和地鼓励。现在有许多性恶论的言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都是自私的”等等,其实就是一句话“别装高尚了,我们都是流氓”。这种煞有介事,又玩世不恭的姿态,令人反感,其实就是为了拉人下水,值得我们警惕。
⑵,昔孟母,择邻处。
《论语•里仁篇第四》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知?”
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⑶,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我们中华民族是爱好学习的民族。我们古代,给学习取了个朴素的名称,叫做“读书”。读书学习,被认为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高尚途径。不读书学习的人,我们称为“不学无术”。
学习是一生的事业,尤其以少年时代最为重要。这一时期精神专一,精力充沛,学过的知识扎实牢固,所以更要加紧学习。
汉乐府长歌行说: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当然努力是一个方面,学什么内容更重要。我们学习的课本,是最低的知识要求,一定要掌握起来,但课内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在课本之外,还有更加丰富千万倍,更加高明伟大的学问,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典籍、精深的传统艺术等等,都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掌握,去钻研。这些对于开拓我们的心胸,增加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能力是有益的。课本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让课内的学习绑架了我们的所有时间和精力。
古代,经过幼年到少年时期的学习,读书人一般已经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基础,熟悉文化典籍,明了历史,养成诗才,成了一个文化的人。现在我们呢?经过十几年的教育,习得的知识多半是零碎的,抽象概念式的,有一些甚至是有偏差的。我们能说出红楼梦“是以宝黛之恋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规律”,我们读过红楼梦吗?课本上写的个这个概论,是红楼梦的真正价值所在吗?现在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要对我们所学的东西有所辨别,家长也要尽量给孩子们学习真正文化的空间和机会。
⑷,首孝弟,次见闻。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传统的教育,都把德育放在首位,其次才谈到智育。这一点在《论语》当中就有体现。在传统社会,如果一个人品行不好,即使学问好、官做得大、钱挣得多,仍然要被瞧不起。这个观念到现在仍然有保留,但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德育是被忽略了的。
⑸,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刚才我们说过,古代中国重视学习。那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并不是人人都做学问家,相反对于绝大部分读书人,甚至是以学问著称于世的人来说,积极入世,为天下百姓谋求福利才是人生的第一目标。
在传统的社会,一个人要想政治上有所作为,就是通过科举,进入行政系统担任官职,然后才能动用社会资源做成功名事业。事业成功的标志有两个,向上,使得皇帝能够尽其君道,成为尧舜那样的圣王,向下,使得老百姓能得到切实的好处,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杜甫一生念念不忘的志愿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古人是重视或者说珍惜自己的名声的,名声也就成为一种舆论压力,比如古代对君主和大臣的谥号,就有善谥有恶谥。楚成王被杀身亡,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就是普通百姓,也重视自己的名声。《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自己名声好了,父母也觉得光荣,这就是在现代社会,也一样是人之常情。不但生前的名声要重视,身后的名声也不能忽视。
如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史书记载,东晋“大司马温恃其材略位望,阴蓄不臣之志,尝抚枕叹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样为了出名不惜手段的做法,令人唾弃。
有位姓秦的诗人到岳飞墓前,留诗说: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古人重视名声的效果。
2,化用典籍成句。这一部分占比重不多,因为作者是写给儿童看的,要亲切易懂,不能掉书袋。
⑴,性相近,习相远。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我们说道义,道和义意思相近。
⑶,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诗指的是诗经,诗亡并不是说诗经亡佚了,而是说周王朝衰落后,宗法制时代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也丧失了,接着就产生《春秋》这一部书。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春秋穀梁传序》曰:一字之褒赏,逾华衮;片言之贬诛,深斧钺。可见舆论压力有多大。
⑷,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汉韦贤,子玄成俱以明经(始于汉武帝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位至丞相,时人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点金手指的譬喻。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提供示范榜样;
⑴, 教道榜样: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⑵, 孝道榜样: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⑶, 勤学榜样: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由《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衍化而来。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对宋太祖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古代书写材料与书籍皆极难得,根本上还是书写材料的问题。竹简笨重而绢帛昂贵,纸虽早有,而质地差,不宜于书写,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才使得书写材料更加易得。但直到南北朝时期,纸才完全代替了简帛。到唐代以后,印刷术发展起来,书籍的流通传播才更加便捷,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汉山西潞州有路温舒,家极贫,牧羊于大泽,将蒲草编成席,借人《尚书》抄而读之。西汉公孙弘,年老家贫,为人牧豕于寒竹林中,将竹削成竹简,借人《春秋》,抄而读之。后来二人皆名重当时,贵为卿相。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晋时孙敬,读书至深夜,常恐盹倦,以绳结发,悬于梁上,昏睡头坠,曳发而醒,继续读书。战国苏秦,先主连横,入秦,其说不行,金尽裘蔽,落魄归家,家人轻之,故发愤读书,期必有成,昼夜苦读,昏睡则以锥刺股,醒而又读。后主合纵抗秦,游说列国,配六国相印。而有前倨后恭的成语。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晋时车胤,家贫,夏夜读书无灯油,取流萤以纱盛之,借光读书。晋时孙康冬夜借雪光读书。皆成大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西汉朱买臣,采樵营食,每日砍柴,置书林下而读,负薪归,悬书于担头,诵而步行,五十方无仕,为会稽太守。
隋李密,幼时为人牧牛,一心好学,一日乘牛归,牛角挂《汉书》,炀帝无道,起而讨伐,作檄文一道,说帝之罪“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⑷, 老、幼、女子榜样: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州人,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子苏轼、苏辙,与父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大龄考生梁灏,屡败屡战,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历后汉、后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才中了状元,时年八十二矣。谢恩启中 “皓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北齐祖莹,年八岁,即能咏诗。好学,日夜勤读,父母担心用力太过,密藏灯火以避夜读。唐李泌,年始七岁,皇帝听说了他的名声,召入内廷面试作诗,以方圆动静为题,时帝与张说弈棋,张说诗云: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诗云:方若行义,圆若运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蔡邕女蔡琰文姬通琴,时邕操琴,见猫捕鼠,而琴中有杀气,文姬以为不祥,后邕以怜董卓获罪论死。蔡文姬于乱入被掳入匈奴,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东晋谢安侄女谢道韫幼聪慧,喜读书。一日庭中大雪,安问诸子侄,大雪纷纷何所似,侄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5,指示学习次第:
⑴,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说解见前文,指出教育以德育为先,品行以孝悌为首。为什么呢?《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⑵, 凡训蒙 ,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教育童蒙,要讲解义理,考究实事,详细解释,明了断句。
小学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也就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另一种是专指文字训诂之学。应当是指前者。
⑶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六经内容,下文有介绍。
⑷,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经是浓精文化精化的典籍,所以应当首先学习。子部是指经部之外的思想史材料,我们中国的学术,不像西方学术那样,按照哲学、文学、史学等那样分割,比如经部和子部,似乎都可以归入到哲学的范畴,但它们以我们的文化标准来看,又有价值大小的不同。所以经既明,方读子,而且要求也不高,只要撮其要,记其事,聊备一说即可。
⑸,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经部子部通晓之后,再读历史。经部和子部的典籍,其中当然包含了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但有一些内容,需要还原到历史情境当中去理解,而历史的事实,很多也体现了我们的历史文化精神。
古人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列举必要常识;
⑴, 数字: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胡适四而堂)
⑵, 天文四季: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⑶,伦常: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班固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 唐 孔颖达 疏:“《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对于三纲五常,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所说: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l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鲍叔。其所殉之道,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国古来亦尝有悖三纲,违六纪,无父无君之说,如释迦牟尼外来之教者矣。然佛教流传播演盛昌于中土,而中土历史遗留纲纪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者,其说所依托之社会经济制度,未尝根本变迁,故犹能借之以为寄命之地也。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竟变穷,则经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运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至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辩,故亦不及云。
这是传统时代最重要的伦理规范,也是后代最受批判的所谓“封建伦理道德”。可大家试想,原始人茹毛饮血,我们有必要因为他们不懂得讲卫生而对其深恶痛绝,大加批判吗?这是旧时代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产物。在过去则为维系社会运行秩序的意识形态,在现代则是我们对于过去社会的一种知识,不必多替古人担忧,而当有一种陈寅恪先生所谓的“同情之理解”。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⑷,四方、五行: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方 西 东 北 南 中
五色 白 青 黑 红 黄
五时 秋 春 冬 夏 长夏
五脏 肺 肝 肾 心 脾
五常 义 仁 智 礼 信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窍 鼻 目 耳 舌 口
五音 商 角 羽 徵 宫
五牲 犬 鸡 豕 羊 牛
⑸,六谷、六畜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⑹,七情: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⑺,八音: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⑻,典籍:
①, 经部: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②, 子部: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 。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阴阳家:邹衍。
法家:韩非子、李斯。
名家:公孙龙。
墨家:墨子。
纵横家:苏秦、张横。
农家:许行。
兵家:孙武、孙膑。
等等。
③, 世系: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应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1,《三字经》要不要增补改动?
首先,可以适当增补,比如一些因时代发展变化而增加了的必要常识,像作者是宋代人,宋以后的朝代不可能知道,后人当然应该将元明清等朝代补入,像章太炳重订《三字经》,还增加了着眼于全球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未尝不可。
其次,《三字经》不必删改,更不必推倒重来。
近年来有不少人对《三字经》有意见,指责其中缺乏现代内容,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推出了许多新编《三字经》。我们要搞清楚《三字经》是什么性质的一本书。我们在此清清楚楚地回答,《三字经》是一本向每个中国人介绍必要历史文化常识的读本。指责它缺乏现代内容,就好比指责全聚德不做德州扒鸡。现代的儿童生活在现代的环境里,课堂、家庭、媒体,都是他们获取现代知识的途径,要说《三字经》挤占了他们对现代知识的学习空间。我们毫不客气地赠他四个大字:胡说八道。反倒是学习传统知识文化的途径非常之少才是事实
从另一个方面说,《三字经》是一本有着近800年历史的经典读物,就像一首已经深入人心的唐诗、宋词,一出人人耳熟能详的戏剧,对于这样的历史文化 遗产,我们应当充满敬意和温情。对历史文化经典乱加删改,其实是一种轻慢无知的态度,这是我们应当唾弃的一种躁狂症。
2,《三字经》里有没有“糟粕”。
有许多人对辩证法有着庸俗的理解,什么都要一分为二,对传统文化,也整天喊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造成对传统文化 的继承患得患失,生怕自己被“糟粕”毒害。这是一种神经衰弱症。
如果问《三字经》里有没有不利于儿童的“糟粕”,我们可以响响亮亮地回答:没有!
《三字经》里绝大部分都是历史文化常识,常识能有什么“毒性”?即如不少人士指摘的“三纲”“五常”是“封建糟粕,我们的反驳如下:
首先,这是古代社会部分真实情形的反映,理当成为现代的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的一种常识。即在古代,也是历史演进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过度苛责古人,就好比批评原始人茹毛饮血不卫生一样,
其次,这种伦常观念,在现代社会早已失掉了存在基础。我要“忠君”,君在哪里?我们要“夫为妇纲”,看老婆不打你。
还有人说,头悬梁、锥刺股,是一种不人道的学习方法,这些人的脑筋真是太僵化了。古人只是指明一种学习应当刻苦的道理,难道是要人人头悬梁锥刺股?我们现在还在传颂《梁祝》故事、《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是在歌颂爱情的忠贞,还是号召年轻的恋人们去死?
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 ,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理当信任自己的判断力,敞开心胸去接纳、吸收、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对于不合时宜的一些思想主张我们理所当然地不会信奉。对于精华和糟粕,我们会有自己的判断,不需要自以为高明的人士来教导、指出。
3,我们应当怎么学《三字经》?
与许多蒙学读本一样,《三字经》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识字,二是学习知识、明白道理。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有条件,应当把《三字经》背下来,如果也能识读的话,那就是一千多字的识字量,非常可观。
对于开始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成年朋友们来说,《三字经》也可以背,这对我们来说并不费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得更加深入。比如对其中提到的文化典籍,要尽量去阅读。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提到: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比如《四书》、《诗经》、《左传》、《史记》等基本的文化典籍,应当阅读乃至达到熟悉程度。对于其中提到的读书次第,也非常有指导意义。
1,深厚的蒙学传统 。
我国历来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为数众多的蒙学课本就是一个例证。据不完全统计,从2800年前,西周宣王时期的《史籀》算起,到清朝,我国的蒙学典籍有1300多部。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我们已经非常生疏了。其中的重要典籍,张之峰老师将会介绍给大家,我们在此就不多顾及了。
2,三字韵语的由来。
三字韵语在蒙学典籍的写作中早已有之,汉黄门令史游作蒙学读本《急就篇》文辞雅奥,内容涉及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方面的应用字,全书共收2016字,无一重文。(千字文沿之)。其中的人名部分,说: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聊。爰展世,高辟兵……这无疑对《三字经》的写作大有启发。
3,大家小书——大儒写作的蒙学课本
我们说一种传统非常深厚,除了这个传统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之外,最重要的,是富有价值。蒙学典籍的作者,绝大部分是当时的大学者或者艺术家,这就保证了蒙学典籍的质量。
我们先来看看几本蒙学典籍的作者:
《仓颉篇》李斯(荀子学生,政治家、书法家)
《凡将篇》 司马相如 (西汉武帝时期著名文学家)
《启蒙记》,顾恺之 (东晋大画家)
《笠翁对韵》 李渔 (清代戏剧家)
……
我们已经作了这么多铺垫,那么《三字经》的作者,到底是何等人物?
一般认为,《三字经》作者为宋代的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做考官时,读到文天祥的考卷,称赞道:“是卷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取为状元。王应麟忧时爱国,学问广大,治学严谨,著书二十三种,著名的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著作六百多卷。但更为知名的,却是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的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三字经》。具体的内容,我们在下面再展开。
在这里我们作一点必要的引申。
链接1:“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这是司马相如代大汉王朝发出的声音,西汉时期的求贤诏书里,经常有这样的句子。我们的古人相信,英雄造时势。抱定这样的信条,才能激励人们奋发有为,这才开辟了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时代,造成了种种面貌不同的无数英雄。反之,像钱穆先生所批判的“如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与其纯经济的历史观,一切皆属命定必然,个人的地位也全抹杀了。……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在此有限宇宙的规定中,还容许有无限之可能。”我们只知道经济基础决定文化艺术等上层建筑,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举世瞩目,可是我们的文化果然“大发展大繁荣”了吗?怕是未必。一切事在人为。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引西谚云:“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建国六十年来的成绩和挫折我们也应当以这样的眼光来看。特别是现在,一般人喜欢骂骂党,骂政府,来表达心里的不满,其实党和政府都是一个虚位,根本的还是要看是什么人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是很大的进步。正是由于一流学者、文人的躬亲参与,我国的蒙学典籍才有这样的成就。
链接2: 丑剧:《三字经》作者之争与当下的名人故里之争。
《三字经》作者的意见,以南宋王应麟为主,他是今天浙江宁波人。但同时也有不同说法,比如有人指为今天广东顺德人区适子。实际上,蒙学典籍作为一种教科书,作者到底是谁并不十分重要,我们大家熟知的《百家姓》作者名字就失考了。但浙江宁波和广东顺德却为了《三字经》的作者问题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召集海内外学者召开《三字经》研讨会,说自己是《三字经》作者的故乡。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浙江还把《三字经》申报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三字经这本实实在在的书,怎么就成了非物质遗产了?一本蒙学典籍纵然优秀,也犯不上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来煞有介事地研讨一番,《三字经》的作者之争,连同李白故里、尧舜故里,乃至西门庆故里之争,成为这个时代文化虚无的一个个丑陋注脚,值得我们忧虑。
4,《三字经》的影响
⑴,《三字经》诞生之后,很快风行海内外,成为普及率极高的蒙学课本。与《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一起被称为“三、百、千、千”。近代著名学术大师章炳麟评价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并亲自加以增补编订。
⑵,《三字经》面世之后,有满文、蒙文译本。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 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等等。出于种种考虑,现代也有人重新创作《三字经》,有的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但绝大多数都水平一般。《三字经》的地位没法撼动,也没有必要推倒重来,这个问题我们后现再谈。
二,《三字经》的内容特点:
1,隐括道德传统;
⑴,人之初,性本善。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善论是正统儒家的共识。对于人性问题,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却并不没有多说,他的学生们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没怎么听老师谈论性和天道的问题。对性善论大加发挥的,是亚圣孟子,《孟子》一书有许多篇章讨论性善问题。
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他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我们今天所说的,良知、良心、天良,就隐含着性善认的观念在里面。但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性善论又缺乏必要的实践性。
荀子的思想则被认为比较驳杂,他直截了当地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分析道“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因此主张以礼法治国。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和李斯,分别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探讨了法家的思想,结果秦朝暴政而亡。
后来的思想家,像王充、董仲舒,认为人心兼有善恶,养其善端则善,养其恶端则恶。韩愈则提出了性三品说,说上品为善,中品可善可恶,下品为恶。
孔子不讨论人性,是比较高明的态度。因为这个问题是辩不清楚的。但是我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性善论是对人性抱有的这种乐观精神,是对每个人温和地鼓励。现在有许多性恶论的言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都是自私的”等等,其实就是一句话“别装高尚了,我们都是流氓”。这种煞有介事,又玩世不恭的姿态,令人反感,其实就是为了拉人下水,值得我们警惕。
⑵,昔孟母,择邻处。
《论语•里仁篇第四》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知?”
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⑶,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我们中华民族是爱好学习的民族。我们古代,给学习取了个朴素的名称,叫做“读书”。读书学习,被认为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高尚途径。不读书学习的人,我们称为“不学无术”。
学习是一生的事业,尤其以少年时代最为重要。这一时期精神专一,精力充沛,学过的知识扎实牢固,所以更要加紧学习。
汉乐府长歌行说: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当然努力是一个方面,学什么内容更重要。我们学习的课本,是最低的知识要求,一定要掌握起来,但课内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在课本之外,还有更加丰富千万倍,更加高明伟大的学问,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典籍、精深的传统艺术等等,都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掌握,去钻研。这些对于开拓我们的心胸,增加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能力是有益的。课本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让课内的学习绑架了我们的所有时间和精力。
古代,经过幼年到少年时期的学习,读书人一般已经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基础,熟悉文化典籍,明了历史,养成诗才,成了一个文化的人。现在我们呢?经过十几年的教育,习得的知识多半是零碎的,抽象概念式的,有一些甚至是有偏差的。我们能说出红楼梦“是以宝黛之恋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规律”,我们读过红楼梦吗?课本上写的个这个概论,是红楼梦的真正价值所在吗?现在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要对我们所学的东西有所辨别,家长也要尽量给孩子们学习真正文化的空间和机会。
⑷,首孝弟,次见闻。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传统的教育,都把德育放在首位,其次才谈到智育。这一点在《论语》当中就有体现。在传统社会,如果一个人品行不好,即使学问好、官做得大、钱挣得多,仍然要被瞧不起。这个观念到现在仍然有保留,但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德育是被忽略了的。
⑸,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刚才我们说过,古代中国重视学习。那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并不是人人都做学问家,相反对于绝大部分读书人,甚至是以学问著称于世的人来说,积极入世,为天下百姓谋求福利才是人生的第一目标。
在传统的社会,一个人要想政治上有所作为,就是通过科举,进入行政系统担任官职,然后才能动用社会资源做成功名事业。事业成功的标志有两个,向上,使得皇帝能够尽其君道,成为尧舜那样的圣王,向下,使得老百姓能得到切实的好处,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杜甫一生念念不忘的志愿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古人是重视或者说珍惜自己的名声的,名声也就成为一种舆论压力,比如古代对君主和大臣的谥号,就有善谥有恶谥。楚成王被杀身亡,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就是普通百姓,也重视自己的名声。《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自己名声好了,父母也觉得光荣,这就是在现代社会,也一样是人之常情。不但生前的名声要重视,身后的名声也不能忽视。
如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史书记载,东晋“大司马温恃其材略位望,阴蓄不臣之志,尝抚枕叹曰:“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样为了出名不惜手段的做法,令人唾弃。
有位姓秦的诗人到岳飞墓前,留诗说: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古人重视名声的效果。
2,化用典籍成句。这一部分占比重不多,因为作者是写给儿童看的,要亲切易懂,不能掉书袋。
⑴,性相近,习相远。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我们说道义,道和义意思相近。
⑶,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诗指的是诗经,诗亡并不是说诗经亡佚了,而是说周王朝衰落后,宗法制时代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也丧失了,接着就产生《春秋》这一部书。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春秋穀梁传序》曰:一字之褒赏,逾华衮;片言之贬诛,深斧钺。可见舆论压力有多大。
⑷,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汉韦贤,子玄成俱以明经(始于汉武帝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位至丞相,时人说:“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点金手指的譬喻。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提供示范榜样;
⑴, 教道榜样: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⑵, 孝道榜样: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⑶, 勤学榜样: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由《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衍化而来。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对宋太祖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古代书写材料与书籍皆极难得,根本上还是书写材料的问题。竹简笨重而绢帛昂贵,纸虽早有,而质地差,不宜于书写,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才使得书写材料更加易得。但直到南北朝时期,纸才完全代替了简帛。到唐代以后,印刷术发展起来,书籍的流通传播才更加便捷,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普及。
汉山西潞州有路温舒,家极贫,牧羊于大泽,将蒲草编成席,借人《尚书》抄而读之。西汉公孙弘,年老家贫,为人牧豕于寒竹林中,将竹削成竹简,借人《春秋》,抄而读之。后来二人皆名重当时,贵为卿相。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晋时孙敬,读书至深夜,常恐盹倦,以绳结发,悬于梁上,昏睡头坠,曳发而醒,继续读书。战国苏秦,先主连横,入秦,其说不行,金尽裘蔽,落魄归家,家人轻之,故发愤读书,期必有成,昼夜苦读,昏睡则以锥刺股,醒而又读。后主合纵抗秦,游说列国,配六国相印。而有前倨后恭的成语。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晋时车胤,家贫,夏夜读书无灯油,取流萤以纱盛之,借光读书。晋时孙康冬夜借雪光读书。皆成大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西汉朱买臣,采樵营食,每日砍柴,置书林下而读,负薪归,悬书于担头,诵而步行,五十方无仕,为会稽太守。
隋李密,幼时为人牧牛,一心好学,一日乘牛归,牛角挂《汉书》,炀帝无道,起而讨伐,作檄文一道,说帝之罪“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⑷, 老、幼、女子榜样: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州人,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子苏轼、苏辙,与父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大龄考生梁灏,屡败屡战,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历后汉、后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才中了状元,时年八十二矣。谢恩启中 “皓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北齐祖莹,年八岁,即能咏诗。好学,日夜勤读,父母担心用力太过,密藏灯火以避夜读。唐李泌,年始七岁,皇帝听说了他的名声,召入内廷面试作诗,以方圆动静为题,时帝与张说弈棋,张说诗云: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诗云:方若行义,圆若运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蔡邕女蔡琰文姬通琴,时邕操琴,见猫捕鼠,而琴中有杀气,文姬以为不祥,后邕以怜董卓获罪论死。蔡文姬于乱入被掳入匈奴,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东晋谢安侄女谢道韫幼聪慧,喜读书。一日庭中大雪,安问诸子侄,大雪纷纷何所似,侄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5,指示学习次第:
⑴,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说解见前文,指出教育以德育为先,品行以孝悌为首。为什么呢?《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⑵, 凡训蒙 ,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教育童蒙,要讲解义理,考究实事,详细解释,明了断句。
小学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也就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另一种是专指文字训诂之学。应当是指前者。
⑶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六经内容,下文有介绍。
⑷,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经是浓精文化精化的典籍,所以应当首先学习。子部是指经部之外的思想史材料,我们中国的学术,不像西方学术那样,按照哲学、文学、史学等那样分割,比如经部和子部,似乎都可以归入到哲学的范畴,但它们以我们的文化标准来看,又有价值大小的不同。所以经既明,方读子,而且要求也不高,只要撮其要,记其事,聊备一说即可。
⑸,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经部子部通晓之后,再读历史。经部和子部的典籍,其中当然包含了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但有一些内容,需要还原到历史情境当中去理解,而历史的事实,很多也体现了我们的历史文化精神。
古人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列举必要常识;
⑴, 数字: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胡适四而堂)
⑵, 天文四季: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⑶,伦常: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班固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 唐 孔颖达 疏:“《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对于三纲五常,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所说: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l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鲍叔。其所殉之道,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国古来亦尝有悖三纲,违六纪,无父无君之说,如释迦牟尼外来之教者矣。然佛教流传播演盛昌于中土,而中土历史遗留纲纪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者,其说所依托之社会经济制度,未尝根本变迁,故犹能借之以为寄命之地也。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竟变穷,则经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运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至于流俗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辩,故亦不及云。
这是传统时代最重要的伦理规范,也是后代最受批判的所谓“封建伦理道德”。可大家试想,原始人茹毛饮血,我们有必要因为他们不懂得讲卫生而对其深恶痛绝,大加批判吗?这是旧时代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产物。在过去则为维系社会运行秩序的意识形态,在现代则是我们对于过去社会的一种知识,不必多替古人担忧,而当有一种陈寅恪先生所谓的“同情之理解”。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⑷,四方、五行: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方 西 东 北 南 中
五色 白 青 黑 红 黄
五时 秋 春 冬 夏 长夏
五脏 肺 肝 肾 心 脾
五常 义 仁 智 礼 信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窍 鼻 目 耳 舌 口
五音 商 角 羽 徵 宫
五牲 犬 鸡 豕 羊 牛
⑸,六谷、六畜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⑹,七情: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⑺,八音: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⑻,典籍:
①, 经部: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可能为春秋时孔子或其弟子曾子所作。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②, 子部: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 。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阴阳家:邹衍。
法家:韩非子、李斯。
名家:公孙龙。
墨家:墨子。
纵横家:苏秦、张横。
农家:许行。
兵家:孙武、孙膑。
等等。
③, 世系: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应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1,《三字经》要不要增补改动?
首先,可以适当增补,比如一些因时代发展变化而增加了的必要常识,像作者是宋代人,宋以后的朝代不可能知道,后人当然应该将元明清等朝代补入,像章太炳重订《三字经》,还增加了着眼于全球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未尝不可。
其次,《三字经》不必删改,更不必推倒重来。
近年来有不少人对《三字经》有意见,指责其中缺乏现代内容,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推出了许多新编《三字经》。我们要搞清楚《三字经》是什么性质的一本书。我们在此清清楚楚地回答,《三字经》是一本向每个中国人介绍必要历史文化常识的读本。指责它缺乏现代内容,就好比指责全聚德不做德州扒鸡。现代的儿童生活在现代的环境里,课堂、家庭、媒体,都是他们获取现代知识的途径,要说《三字经》挤占了他们对现代知识的学习空间。我们毫不客气地赠他四个大字:胡说八道。反倒是学习传统知识文化的途径非常之少才是事实
从另一个方面说,《三字经》是一本有着近800年历史的经典读物,就像一首已经深入人心的唐诗、宋词,一出人人耳熟能详的戏剧,对于这样的历史文化 遗产,我们应当充满敬意和温情。对历史文化经典乱加删改,其实是一种轻慢无知的态度,这是我们应当唾弃的一种躁狂症。
2,《三字经》里有没有“糟粕”。
有许多人对辩证法有着庸俗的理解,什么都要一分为二,对传统文化,也整天喊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造成对传统文化 的继承患得患失,生怕自己被“糟粕”毒害。这是一种神经衰弱症。
如果问《三字经》里有没有不利于儿童的“糟粕”,我们可以响响亮亮地回答:没有!
《三字经》里绝大部分都是历史文化常识,常识能有什么“毒性”?即如不少人士指摘的“三纲”“五常”是“封建糟粕,我们的反驳如下:
首先,这是古代社会部分真实情形的反映,理当成为现代的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的一种常识。即在古代,也是历史演进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过度苛责古人,就好比批评原始人茹毛饮血不卫生一样,
其次,这种伦常观念,在现代社会早已失掉了存在基础。我要“忠君”,君在哪里?我们要“夫为妇纲”,看老婆不打你。
还有人说,头悬梁、锥刺股,是一种不人道的学习方法,这些人的脑筋真是太僵化了。古人只是指明一种学习应当刻苦的道理,难道是要人人头悬梁锥刺股?我们现在还在传颂《梁祝》故事、《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是在歌颂爱情的忠贞,还是号召年轻的恋人们去死?
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 ,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理当信任自己的判断力,敞开心胸去接纳、吸收、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对于不合时宜的一些思想主张我们理所当然地不会信奉。对于精华和糟粕,我们会有自己的判断,不需要自以为高明的人士来教导、指出。
3,我们应当怎么学《三字经》?
与许多蒙学读本一样,《三字经》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识字,二是学习知识、明白道理。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有条件,应当把《三字经》背下来,如果也能识读的话,那就是一千多字的识字量,非常可观。
对于开始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成年朋友们来说,《三字经》也可以背,这对我们来说并不费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得更加深入。比如对其中提到的文化典籍,要尽量去阅读。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提到: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比如《四书》、《诗经》、《左传》、《史记》等基本的文化典籍,应当阅读乃至达到熟悉程度。对于其中提到的读书次第,也非常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