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归来,我对于纪录片的一点点看法
我始终不认为纪录片不是一种曲高和寡的艺术品,不是在宋庄不是在草场地不是在哪个艺术区。
这次云之南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放映后导演与观众的交流,我同意小平说的,首先纪录片是拍给自己看的。怀显说的自我表达。但不是说,纪录片只是给自己看的,只给自己看就无所谓-放映了是吧。回到与观众的交流,云之南的放映面向的观众是那些喜欢看纪录片的人,不论年龄职业,他们可能只是从影片介绍里的只言片语就进来观看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观影诉求。捅过影像,作者和观众建立了关系。我觉得,这种关系,不用回避的。观众提出的问题围绕着影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或者一句话不说就走了。这都是交流的不同方式吧。我觉得交流很有意思,这来源于观众对于影片最原初的一些感受。所以,这也是我想要说的,不是说作者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考虑观众,或者观众想通过这个纪录片得到什么?作者和观众是对等选择的。观众选择看这部片子,作者将片子制作完展现给观众。
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在香港某个影院可以说,些许无聊的看完王兵的《和风鸣》时,一个香港的老大妈走出影院对旁边的人,说了一句,原来,50年代末那个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啊。观众被作者的影像带入进去了,想到什么,是观众自己的事情,作者左右不了的。我相信,只要作者真诚,观众也能够体会到的。引用下某导的话,作者的立场,作者是否真诚,最后形成的作品,才会是好的。
我爱纪录片,我渴望和观众的交流,如此而已吧。
说到与家庭的对抗,和小平一样,同龄人,同时毕业。我和父母在电话里聊到第三分钟,就开始谈回家工作还是在外面打拼的问题。我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想法。在外面混的好就混,混不好就回家,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自己心里还有一颗做纪录片的心在哪里都一样。都能“有缘再见”。比如 查老师,50岁以后才开始做纪录片,这并不影像他的片子的质量和那份对生活的那份关注。父母可能不明白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但不是说不能沟通和交流。有一次,我买一份南方周末三块钱,父亲很心疼的说,你花了三块钱买份报纸啊。我反问,那你还给我钱买摄像机呢,他说,没办法,这是你的专业,该买还是得买。想想父母为我们做的,我们回报也是应该吧。起码,让他们放心吧。
这次云之南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放映后导演与观众的交流,我同意小平说的,首先纪录片是拍给自己看的。怀显说的自我表达。但不是说,纪录片只是给自己看的,只给自己看就无所谓-放映了是吧。回到与观众的交流,云之南的放映面向的观众是那些喜欢看纪录片的人,不论年龄职业,他们可能只是从影片介绍里的只言片语就进来观看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观影诉求。捅过影像,作者和观众建立了关系。我觉得,这种关系,不用回避的。观众提出的问题围绕着影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或者一句话不说就走了。这都是交流的不同方式吧。我觉得交流很有意思,这来源于观众对于影片最原初的一些感受。所以,这也是我想要说的,不是说作者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考虑观众,或者观众想通过这个纪录片得到什么?作者和观众是对等选择的。观众选择看这部片子,作者将片子制作完展现给观众。
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在香港某个影院可以说,些许无聊的看完王兵的《和风鸣》时,一个香港的老大妈走出影院对旁边的人,说了一句,原来,50年代末那个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啊。观众被作者的影像带入进去了,想到什么,是观众自己的事情,作者左右不了的。我相信,只要作者真诚,观众也能够体会到的。引用下某导的话,作者的立场,作者是否真诚,最后形成的作品,才会是好的。
我爱纪录片,我渴望和观众的交流,如此而已吧。
说到与家庭的对抗,和小平一样,同龄人,同时毕业。我和父母在电话里聊到第三分钟,就开始谈回家工作还是在外面打拼的问题。我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想法。在外面混的好就混,混不好就回家,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自己心里还有一颗做纪录片的心在哪里都一样。都能“有缘再见”。比如 查老师,50岁以后才开始做纪录片,这并不影像他的片子的质量和那份对生活的那份关注。父母可能不明白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但不是说不能沟通和交流。有一次,我买一份南方周末三块钱,父亲很心疼的说,你花了三块钱买份报纸啊。我反问,那你还给我钱买摄像机呢,他说,没办法,这是你的专业,该买还是得买。想想父母为我们做的,我们回报也是应该吧。起码,让他们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