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志、本草修辞学以及福柯的笑声(插图版)·一
按:这篇文章在本博上贴过,那是初稿,现在贴出的是定稿,全文刊于《古典的草根》(三联书店,2010年版)中。
人类生活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我们就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与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我们离自然很近,但是,又可以说,我们离自然很远。这里说的自然离我们的距离,当然并非是指你离开喧嚣的都市生活“回归大自然”所要穿越的距离,比如北京到海南岛椰树沙滩或者九寨沟寒水清溪的距离,而是指文化在自然和我们之间所设置的层层叠叠的隔阂,我们所知道、所拥有的自然总是被错综复杂的文化和语言所中介、所设置、所呈现、所剪辑、所编纂的自然,这些,对于当今学者来说,都是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了。大道理谁都会说,问题是,如何用这些大道理来解决我们文化和传统中的具体问题,这里,我想做的就是,基于上述认识,对《山海经》和中国古代本草学中的博物学知识的性质作一粗浅的分析。
先从《山海经》说起吧。拙著《失落的天书——《山海经》和古代华夏世界观》即是以《山海经》为话题,但在那本书中,谈论的主要是《山海经》的《海经》部分,《山经》部分几本没有涉及,因为在我看来,《山经》和《海经》是迥然不同的两本书,需要分别处理,《海经》谈的是天文地理、时间和空间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问题,而《山经》谈的是山川万物,是动物、植物、草木,是博物学问题。据说,当初上帝创世,也是先开天辟地,再创造万物的,因此,我也不妨遵循上帝的思路,说完了天和地,接下来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
《山经》的博物学性质是一目了然的,只是以前的人们囿于神话学的现成范畴看待《山经》,因此往往对此视而不见。所谓博物学,习惯上是指的现代生物学之前的生物学,即古代对自然万物的记载,《山经》就用很多的篇幅记载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自然生灵。
先看其中关于野兽的记载: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斲木,见则县有大繇。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
再看鸟: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
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再看鱼:
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黑水,……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观水,……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滥水……,多 魮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芘湖之水,其中多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囂水,……其中多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
再看草木: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
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
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 ,可以血玉。
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山经》中有大量的此类记载,看了这些,谁也不能否认这本书的博物学性质。
而且,从上面引述的条目,我们也不难看出,《山经》关于草木鸟兽的记载和描述又极具条理,它对每一种事物,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其进行具体的描述,比如说,对于兽或者鸟,一般是按照这种野兽的形态(长相:脑袋长什么样子、身子长什么样子、皮毛花纹长什么样子、尾巴长什么样子等等)、习性(昼伏夜出?吃人否?等等)、叫声(其声如婴儿,其声自叫)、名称(动物的名称,尤其是鸟的名称,往往是依据其叫声而得名,所谓“其名自叫”是也)、功用(是否能入药?可以用来治什么病?是否可以用来辟邪?)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描述,其描述极具条理性,可以说头头是道、有条不紊,这足以说明,《山经》的作者们在撰写这本书之前,心中是预先有一个分门别类的格式在的,《山经》其实就像一个表格,或者一个数据库,按部就班地把数百座山中的数百种鸟兽草木一一列表记账,登记造册,《山经》其书,其实就是一部古老的自然调查报告。据顾颉刚先生考证,《山经》的范围涵盖了大约战国时期华夏地域的范围,即东到齐鲁、西到秦、南到楚、北到燕赵这样广大的地区,要翻山越岭、涉江过河地走遍这样广大的地区的山川,并对山中的自然事物一一记载描述,仅凭一个人的力量,这在今天都是难以办到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山经》的背后,是一场有计划的国家性的调查活动,它可以说是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次“国情调研活动”,至于这场规模宏大的国土地理资源普查活动究竟是由战国时期哪路诸侯发起和资助的,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
说《山经》是实证考察的结果,不仅是因为其记事极具体例和章法,而且还因为其记事、其对于山川博物的记载和描述,极具实证性和实用性,这一点,我们从上面引证的条目中可以看出,为进一步说明,我们不妨在从书中引一段,略作分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 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南山经》)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西山经》)
《山经》按照不同的方位、循序渐进地记录了数百座山的博物状况,每记一座山,它一般是按照下面的顺序对特定的一些内容一一罗列:
一、山的方位;
一、山的名称;
一、山的基本状况:有何植被;有何矿藏(金、玉、丹砂等);
一、山中所特有或者是在作者看来值得特别关注的(因其有特殊用途)生物;
1、草或木:形态(花、叶、茎杆等);名称;用途……;
1、兽:形态(身体各部位的样子:头、身、尾、爪……);习性(昼伏夜出?冬眠?吃人?……);名称;叫声;功用(治病、辟邪、预兆……);
1、鸟:描述顺序同上;
1、蛇:描述顺序同上,但蛇记载的比较少;
一、山中的河流:河流的源与流;河流的名称;
一、河流中的矿物;
一、河流中的生物;
1、鱼:基本上按照上述鸟兽同样的体例进行描述。
2、龟:…………
经过这番分析,你还会用神话学或者巫术学的眼光看《山经》,把《山经》其书看成是什么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奇书”,看成是巫师神汉们白日做梦般的狂想或者是无聊文人道听途说的拼凑吗?看成是原始思维或者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吗?或者看成是妖怪志或者怪物志吗?
《山经》作为一部博物学著作的“科学性”或曰实证性是毋庸抹杀的。
但是,《山经》记事的怪异性又确实是无法一笔勾销的,《山经》的丛山峻岭之中,妖怪出没,神灵潜藏,这也是读者有目共睹的。比如下面的记载: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斲木,见则县有大繇。
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
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
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长着九条尾巴的吃人怪兽,长着猪鬃的人形怪兽,长着马的身子和鸟的翅膀和蛇的尾巴的怪兽,长着人的面孔和三只爪子的怪鸟……还有那长着人的面孔、四只眼睛而形状像猫头鹰的怪鸟,不仅生得怪异,而且神通非凡,只要这鸟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赤地千里,给人带来巨大的恐惧。
《山经》中此类具有神异功能、能够呼风唤雨、兴妖作怪的鸟兽还有很多,比如说:
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渭水,……其中多鳋鱼,其状如鳣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虢山,……其兽多橐驼,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是可以御火。
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獜,见则天下大风。
这班鸟兽一出现,大多没有好事,不是洪水泛滥,就是亢旱不雨,不是狂风大作,就是野火焚山,甚至引来兵荒马乱,民众流离。但天下事总是一物克一物,有煽风点火的怪兽,也有御火消灾的瑞兽,有降灾降旱的怪兽,也有给天下带来丰收的瑞鸟,有引起战乱的怪鱼,也有可以让人刀枪不入的橐驼。
古人将此类知识郑重其事地记载于《山经》这样一本博物志中,表明他们对于此类内容和对于用某种鸟儿的肉可以治病、用某种野兽的皮毛可以辟邪、吃了某种草的花朵可以避孕等等行之有效的知识一样,是深信不疑的,也就是说,充斥着《山经》的这类在我们今天看来荒唐无稽、纯属胡言乱语的说法,对于古人而言,是跟这同一本书中那些极具科学性和实证性的博物学、本草学、药物学、矿物学内容具有相同的价值和真理,这些在我们今天的启蒙主义和科学主义眼光看来绝对能不能混为一团、等量齐观的知识和信念,在《山经》之中、在《山经》时代的知识体系和话语坩埚中是被一锅煮的。现在,有趣的问题,不是古人为什么会相信这样一些在我们今天看来纯属胡说八道的东西,而是,那些按照我们今天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具有天壤之别、泾渭分明的“科学”和“迷信”,何以在古人那里被混为一团了呢?他们是在何种意义上赋予这些知识或者说法以相同的价值和真理呢?也就是说,《山经》把那些言之有据的鸟兽草木和荒唐无稽的妖魔鬼怪放在一锅煮,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坩埚呢?是一个什么样的话语平台让他们能够把这些我们今天看来悬如天壤的内容放在一同一个平面上摆弄呢?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让他们在这些在我们看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之间建立了关联呢?
这其实就是福柯在《词与物》的开篇提到的问题,是他因为偶尔读到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辗转援引的一本也许是莫须有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博物分类法而激起的笑声所引出的问题——
博尔赫斯作品的一段落,是本书的诞生地。本书诞生于阅读这个段落时发出的笑声,这种笑声动摇了我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所有熟悉的东西,这种思想具有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地理的特征。这种笑声动摇了我们习惯于用来控制种种事物的所有井然有序的表面和所有的平面,并且将长时间地动摇并让我们担忧我们关于“同” 与“异”的上千年的作法。
这个段落引用了“中国某部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全书写到:“动物可以分为:一、属皇帝所有的;二、有芬芳香味的;三、驯顺的;四、乳猪;五、鳗螈;六、传说中的;七、自由行走的狗;八、包括在目前分类中的;九、发疯似地烦躁不安的;十、数不清的;十一、浑身有十分精致的骆驼毛刷的毛;十二、等等;十三、刚刚打破水罐的;十四、远看像苍蝇的。”
在这个令人惊奇的分类中,我们突然间理解的东西,通过寓言向我们表明为另一种思想具有的异乎寻常魅力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的限度,即我们完全不可能那样思考。
……
贯穿博尔赫斯的列举中的怪异性是在于事实即:使得这种相遇成为可能的那个共同基础已经被破坏了。不可能的,并不是所列举事物的邻近,而是它们的邻近将有可能建立在其上的那个场基。除了在宣明其列举的那个无形的声音中,或者在记录这种声音的纸上,“发疯似地烦躁不安的;数不清的;浑身有十分精致的骆驼毛刷的毛”的这些动物,还能在其他什么地方相遇呢?除了在语言的非场所,他们还能在其他什么地方并置在一起呢?
是啊,它们还能在什么地方相遇呢?这一种让这些乍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相遇的语言空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呢?
福柯很狡猾,他知道自己不懂中文,因此,他在对着那段中国百科全书笑过之后,掏出手绢擦擦他可爱的光头,就掉回头去,钻进了他们法国的故纸堆,回到了欧洲16世纪的博物学传统中去讨生活了。
现在,让我们试着来回答这位法国光头学者的问题吧。让我们摊开《山经》,再在它边上摊开本草书,比如说那本散而后聚的唐代佚书《拾遗本草》,看看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是如何相遇的。
为了充分度量那个让《山经》的作者(实际上不如说编者)把吃了可以治病的鸟兽、叫了就引来洪水泛滥的鸟兽和出现了就会爆发战乱的鸟兽摆在一个台面上炮制的话语平面(或曲面)的广度和深度,为了哪怕仅仅是为了能够勾勒出这个平面(或曲面)的粗略的地形图,我们也有必要暂且从《山经》边上抽身而出,拉开距离,从远处,从另外一个观察点,来看看《山经》周边的“地形”。
实际上,《山经》本身就提供了引导我们走向另一个更广大的区域的线索。我们上面引证的那些《山经》片段中,在那些或平凡和怪异的博物记载最后,大致都会提到这种鸟、兽、草、木可以用来治什么病,为醒目起见,我们把这些内容以类相从,摘抄几条在下面,其中有些是上面已经提到过的: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
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
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 ,可以血玉。
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各种各样的草木鸟兽鱼鳖以及矿物,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病,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传统中源远流长的本草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几种“自然科学”传统是一直未曾断绝、一脉相承的,一是天文学,因为它跟历法和授时有关,是治理国家和民生日用时刻必须的;一是农学,民以食为天,农业的成功离不开农学的指导;再一个就是本草和医学,因为它治病救人,直接关乎百姓的身家性命和国运的昌盛绵延。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农学、本草学从先秦一路走下来,走到现代以后,当西学尤其是西方现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这些古老的学科顺理成章地接续上了西方传来的香火,从而被纳入了现代科学的意义框架和学科体系,然而,当古老的传统学科与西方现代科学对口交接之时,当我们用现代学科的视野反回头去眺望我们的历史时,难道我们所拥有的和所看到的依然是这些古老学问所固有的地形和版图吗?
至少,现在人书写的本草学史,就有意或者无意地删除了《山经》这一个章节,而且还是开天辟地第一章。
上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山经》是如何开启本草传统的,我们再看看后来的本草学是如何承接《山经》传统的。下面是一些引自唐人陈藏器《拾遗本草》中的药方:
啄木鸟:平,无毒。主痔瘘及牙齿疳䘌蚛牙,烧为末,内牙齿孔中,不过三数。此鸟有大有小,有褐有斑,褐者为雌,斑者是雄,穿木食蠹。……《荆楚岁时记》云:野人以五月五日得啄木,货之,主齿痛。《古今异传》云:本雷公采药吏化为此鸟。《淮南子》云:啄木愈龋,信哉。
伯劳:平,有毒。毛主小儿继病。……取其蹋枝鞭小儿,令速语。(按:伯劳又名百舌。)
巧妇鸟:主妇人巧,吞其卵。小于雀,在林薮间为窠,窠如小囊袋,亦取其窠烧,女人多以薰手令巧。《尔雅》云:桃虫,鹪。注云:桃雀也,俗呼为巧妇鸟也。
鵁鶄:水鸟,人家养之,厌火灾。似鸭,绿衣,驯扰不去。出南方池泽。《尔雅》云:鳽,鵁鶄,畜之厌火灾。
鹖鸡:味甘,无毒。食肉,令人勇健。出上党。魏武帝赋云:鹖鸡猛气,其斗终无负,期于必死。今人以鹖为冠,象此也。
百舌鸟:主虫咬,灸食之。亦主小儿久不语。又取其窠及粪,涂虫咬处。今之莺,一名反舌也。
布谷脚脑骨:令人夫妻相爱,五月五日收带之各一,男左女右。云置水中自能相随。……《尔雅》云:鸤鸠。注云:今之布谷也,牝牡飞鸣,以翼相拂。《礼记》云:鸣鸠拂其羽。郑玄云:飞且翼相击。
用啄木鸟填进牙洞里可以治疗龋齿(虫牙),因为那是铁齿铜牙的啄木鸟;用伯劳鸟栖过的树枝鞭打不会说话的婴儿,就可以治好他不说话的毛病,百舌鸟也有相同的功能,因为它叫舌翻莲花的百舌鸟,百舌鸟之所以叫百舌鸟,是因为它嘴巴巧,会学各种各样的鸟儿鸣叫,伯劳也有相同的本领,伯劳就是北京的老头们喜欢养的鹩哥;娶了媳妇笨手笨脚,摘来巧妇鸟的鸟巢烧了薰手,就可以让她变成巧媳妇;男人没出息,遇事做缩头乌龟,就逮来鹖鸡(野鸡)给他熬汤吃,立马就成了顶天立地、敢作敢当的猛男;夫妻两个经常闹别扭,千万不要摔盘子碗或者砸电视,那解决不了问题的,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捉一对布谷鸟,把它的脑、脚骨佩戴在身上,男左女右,从此之后就会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因为布谷鸟不光会种谷,它们还是一种忠于爱情的鸟儿,总是比翼双飞,形影不离(《海经》南方的比翼鸟大概就是布谷鸟。可是为了挽救人类糟糕的婚姻,就可以牺牲布谷鸟比翼双飞的爱情吗?)家里养一只鵁鶄鸟就可以预防火灾,从此之后119电话可以免打,因为鵁鶄是水鸟……。这些所谓的药方是不是很《山海经》?
还有更“山海经”的呢(“山海经”在民间语文中就表示“胡扯”的意思),下面的文字同样出自《拾遗本草》:
杜鹃:初鸣先闻者,主离别。学其声,令人吐血。于厕溷上闻者不祥。厌之法,当为狗声以应之,俗作此说。按《荆楚岁时记》亦云有此,言乃复,古今相会。鸟小似鹞,鸣呼不已。《蜀王本纪》云:杜宇为望帝,淫其臣鳖令妻,乃亡去,蜀人谓之望帝。《异苑》云:杜鹃先鸣者,则人不敢学其声,有人山行见一群,聊学之,呕血便殒。《楚辞》云:鹈鴃鸣而草木不芳。人云口出血声始止,故有呕血之事也。
姑获:能收人魂魄。今人一云乳母鸟,言产妇死变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为己子,胸前有两乳。《玄中记》云:姑获,一名天帝少女,一名隐飞,一名夜行游女,好取人小儿养之。有小子之家,则血点其衣以为志。今时人小儿衣不欲夜露者,为此也。时人亦名为鬼鸟。《荆楚岁时记》云:姑获,一名钩星,衣毛为鸟,脱毛为女。《左传》云:鸟鸣于亳。杜注:嘻嘻是也。《周礼•大庭氏》:以救日之弓、救月之弓射之。即此鸟也。
诸如此类的记载,与《山经》中那些关于鸟兽的神异预兆性的记载,可谓如出一辙。
但是,我并不想证明本草著作中的诸如此类的记载是源于《山经》,或者说是源于和《山经》一样的“原始思维”,在缺乏直接线索的前提下,上述的罗列只能表明,《山经》的博物话语和本草学是出于同一个思想平面或者话语范畴的,或者说,是同一种话语机制贯通了这些在时间上相差甚远的文本,这同一种极具魅惑力和迷惑性的话语精灵,就像那些飞翔在《山经》和本草中的妖鸟一样,超越时空的边界,畅行无阻地出没于战国时代的《山经》和唐代的《拾遗本草》,直到李时珍集大成的《本草纲目》里,其实,直到今天这些古老的话语精灵还出没于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里:经由中医师的药柜和方剂出没于我们的身体,借助形形色色的文本碎片出现在我们夜晚的梦魇和白日的梦幻中……
![]() |
人类生活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我们就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与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我们离自然很近,但是,又可以说,我们离自然很远。这里说的自然离我们的距离,当然并非是指你离开喧嚣的都市生活“回归大自然”所要穿越的距离,比如北京到海南岛椰树沙滩或者九寨沟寒水清溪的距离,而是指文化在自然和我们之间所设置的层层叠叠的隔阂,我们所知道、所拥有的自然总是被错综复杂的文化和语言所中介、所设置、所呈现、所剪辑、所编纂的自然,这些,对于当今学者来说,都是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了。大道理谁都会说,问题是,如何用这些大道理来解决我们文化和传统中的具体问题,这里,我想做的就是,基于上述认识,对《山海经》和中国古代本草学中的博物学知识的性质作一粗浅的分析。
先从《山海经》说起吧。拙著《失落的天书——《山海经》和古代华夏世界观》即是以《山海经》为话题,但在那本书中,谈论的主要是《山海经》的《海经》部分,《山经》部分几本没有涉及,因为在我看来,《山经》和《海经》是迥然不同的两本书,需要分别处理,《海经》谈的是天文地理、时间和空间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问题,而《山经》谈的是山川万物,是动物、植物、草木,是博物学问题。据说,当初上帝创世,也是先开天辟地,再创造万物的,因此,我也不妨遵循上帝的思路,说完了天和地,接下来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
《山经》的博物学性质是一目了然的,只是以前的人们囿于神话学的现成范畴看待《山经》,因此往往对此视而不见。所谓博物学,习惯上是指的现代生物学之前的生物学,即古代对自然万物的记载,《山经》就用很多的篇幅记载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自然生灵。
先看其中关于野兽的记载: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斲木,见则县有大繇。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
再看鸟: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
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再看鱼:
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黑水,……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观水,……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滥水……,多 魮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芘湖之水,其中多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囂水,……其中多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
再看草木: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
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
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 ,可以血玉。
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山经》中有大量的此类记载,看了这些,谁也不能否认这本书的博物学性质。
而且,从上面引述的条目,我们也不难看出,《山经》关于草木鸟兽的记载和描述又极具条理,它对每一种事物,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对其进行具体的描述,比如说,对于兽或者鸟,一般是按照这种野兽的形态(长相:脑袋长什么样子、身子长什么样子、皮毛花纹长什么样子、尾巴长什么样子等等)、习性(昼伏夜出?吃人否?等等)、叫声(其声如婴儿,其声自叫)、名称(动物的名称,尤其是鸟的名称,往往是依据其叫声而得名,所谓“其名自叫”是也)、功用(是否能入药?可以用来治什么病?是否可以用来辟邪?)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描述,其描述极具条理性,可以说头头是道、有条不紊,这足以说明,《山经》的作者们在撰写这本书之前,心中是预先有一个分门别类的格式在的,《山经》其实就像一个表格,或者一个数据库,按部就班地把数百座山中的数百种鸟兽草木一一列表记账,登记造册,《山经》其书,其实就是一部古老的自然调查报告。据顾颉刚先生考证,《山经》的范围涵盖了大约战国时期华夏地域的范围,即东到齐鲁、西到秦、南到楚、北到燕赵这样广大的地区,要翻山越岭、涉江过河地走遍这样广大的地区的山川,并对山中的自然事物一一记载描述,仅凭一个人的力量,这在今天都是难以办到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山经》的背后,是一场有计划的国家性的调查活动,它可以说是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一次“国情调研活动”,至于这场规模宏大的国土地理资源普查活动究竟是由战国时期哪路诸侯发起和资助的,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
说《山经》是实证考察的结果,不仅是因为其记事极具体例和章法,而且还因为其记事、其对于山川博物的记载和描述,极具实证性和实用性,这一点,我们从上面引证的条目中可以看出,为进一步说明,我们不妨在从书中引一段,略作分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 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南山经》)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西山经》)
《山经》按照不同的方位、循序渐进地记录了数百座山的博物状况,每记一座山,它一般是按照下面的顺序对特定的一些内容一一罗列:
一、山的方位;
一、山的名称;
一、山的基本状况:有何植被;有何矿藏(金、玉、丹砂等);
一、山中所特有或者是在作者看来值得特别关注的(因其有特殊用途)生物;
1、草或木:形态(花、叶、茎杆等);名称;用途……;
1、兽:形态(身体各部位的样子:头、身、尾、爪……);习性(昼伏夜出?冬眠?吃人?……);名称;叫声;功用(治病、辟邪、预兆……);
1、鸟:描述顺序同上;
1、蛇:描述顺序同上,但蛇记载的比较少;
一、山中的河流:河流的源与流;河流的名称;
一、河流中的矿物;
一、河流中的生物;
1、鱼:基本上按照上述鸟兽同样的体例进行描述。
2、龟:…………
经过这番分析,你还会用神话学或者巫术学的眼光看《山经》,把《山经》其书看成是什么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奇书”,看成是巫师神汉们白日做梦般的狂想或者是无聊文人道听途说的拼凑吗?看成是原始思维或者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吗?或者看成是妖怪志或者怪物志吗?
《山经》作为一部博物学著作的“科学性”或曰实证性是毋庸抹杀的。
但是,《山经》记事的怪异性又确实是无法一笔勾销的,《山经》的丛山峻岭之中,妖怪出没,神灵潜藏,这也是读者有目共睹的。比如下面的记载: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斲木,见则县有大繇。
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
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
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长着九条尾巴的吃人怪兽,长着猪鬃的人形怪兽,长着马的身子和鸟的翅膀和蛇的尾巴的怪兽,长着人的面孔和三只爪子的怪鸟……还有那长着人的面孔、四只眼睛而形状像猫头鹰的怪鸟,不仅生得怪异,而且神通非凡,只要这鸟一出现,就会天下大旱,赤地千里,给人带来巨大的恐惧。
![]() |
![]() |
![]() |
明刻本《山海怪物图》 |
《山经》中此类具有神异功能、能够呼风唤雨、兴妖作怪的鸟兽还有很多,比如说:
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渭水,……其中多鳋鱼,其状如鳣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虢山,……其兽多橐驼,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是可以御火。
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獜,见则天下大风。
这班鸟兽一出现,大多没有好事,不是洪水泛滥,就是亢旱不雨,不是狂风大作,就是野火焚山,甚至引来兵荒马乱,民众流离。但天下事总是一物克一物,有煽风点火的怪兽,也有御火消灾的瑞兽,有降灾降旱的怪兽,也有给天下带来丰收的瑞鸟,有引起战乱的怪鱼,也有可以让人刀枪不入的橐驼。
古人将此类知识郑重其事地记载于《山经》这样一本博物志中,表明他们对于此类内容和对于用某种鸟儿的肉可以治病、用某种野兽的皮毛可以辟邪、吃了某种草的花朵可以避孕等等行之有效的知识一样,是深信不疑的,也就是说,充斥着《山经》的这类在我们今天看来荒唐无稽、纯属胡言乱语的说法,对于古人而言,是跟这同一本书中那些极具科学性和实证性的博物学、本草学、药物学、矿物学内容具有相同的价值和真理,这些在我们今天的启蒙主义和科学主义眼光看来绝对能不能混为一团、等量齐观的知识和信念,在《山经》之中、在《山经》时代的知识体系和话语坩埚中是被一锅煮的。现在,有趣的问题,不是古人为什么会相信这样一些在我们今天看来纯属胡说八道的东西,而是,那些按照我们今天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具有天壤之别、泾渭分明的“科学”和“迷信”,何以在古人那里被混为一团了呢?他们是在何种意义上赋予这些知识或者说法以相同的价值和真理呢?也就是说,《山经》把那些言之有据的鸟兽草木和荒唐无稽的妖魔鬼怪放在一锅煮,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坩埚呢?是一个什么样的话语平台让他们能够把这些我们今天看来悬如天壤的内容放在一同一个平面上摆弄呢?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让他们在这些在我们看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之间建立了关联呢?
这其实就是福柯在《词与物》的开篇提到的问题,是他因为偶尔读到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辗转援引的一本也许是莫须有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博物分类法而激起的笑声所引出的问题——
博尔赫斯作品的一段落,是本书的诞生地。本书诞生于阅读这个段落时发出的笑声,这种笑声动摇了我的思想(我们的思想)所有熟悉的东西,这种思想具有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地理的特征。这种笑声动摇了我们习惯于用来控制种种事物的所有井然有序的表面和所有的平面,并且将长时间地动摇并让我们担忧我们关于“同” 与“异”的上千年的作法。
这个段落引用了“中国某部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全书写到:“动物可以分为:一、属皇帝所有的;二、有芬芳香味的;三、驯顺的;四、乳猪;五、鳗螈;六、传说中的;七、自由行走的狗;八、包括在目前分类中的;九、发疯似地烦躁不安的;十、数不清的;十一、浑身有十分精致的骆驼毛刷的毛;十二、等等;十三、刚刚打破水罐的;十四、远看像苍蝇的。”
在这个令人惊奇的分类中,我们突然间理解的东西,通过寓言向我们表明为另一种思想具有的异乎寻常魅力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的限度,即我们完全不可能那样思考。
……
贯穿博尔赫斯的列举中的怪异性是在于事实即:使得这种相遇成为可能的那个共同基础已经被破坏了。不可能的,并不是所列举事物的邻近,而是它们的邻近将有可能建立在其上的那个场基。除了在宣明其列举的那个无形的声音中,或者在记录这种声音的纸上,“发疯似地烦躁不安的;数不清的;浑身有十分精致的骆驼毛刷的毛”的这些动物,还能在其他什么地方相遇呢?除了在语言的非场所,他们还能在其他什么地方并置在一起呢?
是啊,它们还能在什么地方相遇呢?这一种让这些乍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相遇的语言空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呢?
福柯很狡猾,他知道自己不懂中文,因此,他在对着那段中国百科全书笑过之后,掏出手绢擦擦他可爱的光头,就掉回头去,钻进了他们法国的故纸堆,回到了欧洲16世纪的博物学传统中去讨生活了。
现在,让我们试着来回答这位法国光头学者的问题吧。让我们摊开《山经》,再在它边上摊开本草书,比如说那本散而后聚的唐代佚书《拾遗本草》,看看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是如何相遇的。
为了充分度量那个让《山经》的作者(实际上不如说编者)把吃了可以治病的鸟兽、叫了就引来洪水泛滥的鸟兽和出现了就会爆发战乱的鸟兽摆在一个台面上炮制的话语平面(或曲面)的广度和深度,为了哪怕仅仅是为了能够勾勒出这个平面(或曲面)的粗略的地形图,我们也有必要暂且从《山经》边上抽身而出,拉开距离,从远处,从另外一个观察点,来看看《山经》周边的“地形”。
实际上,《山经》本身就提供了引导我们走向另一个更广大的区域的线索。我们上面引证的那些《山经》片段中,在那些或平凡和怪异的博物记载最后,大致都会提到这种鸟、兽、草、木可以用来治什么病,为醒目起见,我们把这些内容以类相从,摘抄几条在下面,其中有些是上面已经提到过的: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
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
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 ,可以血玉。
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各种各样的草木鸟兽鱼鳖以及矿物,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病,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传统中源远流长的本草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几种“自然科学”传统是一直未曾断绝、一脉相承的,一是天文学,因为它跟历法和授时有关,是治理国家和民生日用时刻必须的;一是农学,民以食为天,农业的成功离不开农学的指导;再一个就是本草和医学,因为它治病救人,直接关乎百姓的身家性命和国运的昌盛绵延。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农学、本草学从先秦一路走下来,走到现代以后,当西学尤其是西方现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这些古老的学科顺理成章地接续上了西方传来的香火,从而被纳入了现代科学的意义框架和学科体系,然而,当古老的传统学科与西方现代科学对口交接之时,当我们用现代学科的视野反回头去眺望我们的历史时,难道我们所拥有的和所看到的依然是这些古老学问所固有的地形和版图吗?
至少,现在人书写的本草学史,就有意或者无意地删除了《山经》这一个章节,而且还是开天辟地第一章。
上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山经》是如何开启本草传统的,我们再看看后来的本草学是如何承接《山经》传统的。下面是一些引自唐人陈藏器《拾遗本草》中的药方:
啄木鸟:平,无毒。主痔瘘及牙齿疳䘌蚛牙,烧为末,内牙齿孔中,不过三数。此鸟有大有小,有褐有斑,褐者为雌,斑者是雄,穿木食蠹。……《荆楚岁时记》云:野人以五月五日得啄木,货之,主齿痛。《古今异传》云:本雷公采药吏化为此鸟。《淮南子》云:啄木愈龋,信哉。
伯劳:平,有毒。毛主小儿继病。……取其蹋枝鞭小儿,令速语。(按:伯劳又名百舌。)
巧妇鸟:主妇人巧,吞其卵。小于雀,在林薮间为窠,窠如小囊袋,亦取其窠烧,女人多以薰手令巧。《尔雅》云:桃虫,鹪。注云:桃雀也,俗呼为巧妇鸟也。
鵁鶄:水鸟,人家养之,厌火灾。似鸭,绿衣,驯扰不去。出南方池泽。《尔雅》云:鳽,鵁鶄,畜之厌火灾。
鹖鸡:味甘,无毒。食肉,令人勇健。出上党。魏武帝赋云:鹖鸡猛气,其斗终无负,期于必死。今人以鹖为冠,象此也。
百舌鸟:主虫咬,灸食之。亦主小儿久不语。又取其窠及粪,涂虫咬处。今之莺,一名反舌也。
布谷脚脑骨:令人夫妻相爱,五月五日收带之各一,男左女右。云置水中自能相随。……《尔雅》云:鸤鸠。注云:今之布谷也,牝牡飞鸣,以翼相拂。《礼记》云:鸣鸠拂其羽。郑玄云:飞且翼相击。
![]() |
伯劳木刻(英国•E.F.达格力秀E.F.Daglish,1929) |
用啄木鸟填进牙洞里可以治疗龋齿(虫牙),因为那是铁齿铜牙的啄木鸟;用伯劳鸟栖过的树枝鞭打不会说话的婴儿,就可以治好他不说话的毛病,百舌鸟也有相同的功能,因为它叫舌翻莲花的百舌鸟,百舌鸟之所以叫百舌鸟,是因为它嘴巴巧,会学各种各样的鸟儿鸣叫,伯劳也有相同的本领,伯劳就是北京的老头们喜欢养的鹩哥;娶了媳妇笨手笨脚,摘来巧妇鸟的鸟巢烧了薰手,就可以让她变成巧媳妇;男人没出息,遇事做缩头乌龟,就逮来鹖鸡(野鸡)给他熬汤吃,立马就成了顶天立地、敢作敢当的猛男;夫妻两个经常闹别扭,千万不要摔盘子碗或者砸电视,那解决不了问题的,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捉一对布谷鸟,把它的脑、脚骨佩戴在身上,男左女右,从此之后就会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因为布谷鸟不光会种谷,它们还是一种忠于爱情的鸟儿,总是比翼双飞,形影不离(《海经》南方的比翼鸟大概就是布谷鸟。可是为了挽救人类糟糕的婚姻,就可以牺牲布谷鸟比翼双飞的爱情吗?)家里养一只鵁鶄鸟就可以预防火灾,从此之后119电话可以免打,因为鵁鶄是水鸟……。这些所谓的药方是不是很《山海经》?
还有更“山海经”的呢(“山海经”在民间语文中就表示“胡扯”的意思),下面的文字同样出自《拾遗本草》:
杜鹃:初鸣先闻者,主离别。学其声,令人吐血。于厕溷上闻者不祥。厌之法,当为狗声以应之,俗作此说。按《荆楚岁时记》亦云有此,言乃复,古今相会。鸟小似鹞,鸣呼不已。《蜀王本纪》云:杜宇为望帝,淫其臣鳖令妻,乃亡去,蜀人谓之望帝。《异苑》云:杜鹃先鸣者,则人不敢学其声,有人山行见一群,聊学之,呕血便殒。《楚辞》云:鹈鴃鸣而草木不芳。人云口出血声始止,故有呕血之事也。
姑获:能收人魂魄。今人一云乳母鸟,言产妇死变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为己子,胸前有两乳。《玄中记》云:姑获,一名天帝少女,一名隐飞,一名夜行游女,好取人小儿养之。有小子之家,则血点其衣以为志。今时人小儿衣不欲夜露者,为此也。时人亦名为鬼鸟。《荆楚岁时记》云:姑获,一名钩星,衣毛为鸟,脱毛为女。《左传》云:鸟鸣于亳。杜注:嘻嘻是也。《周礼•大庭氏》:以救日之弓、救月之弓射之。即此鸟也。
诸如此类的记载,与《山经》中那些关于鸟兽的神异预兆性的记载,可谓如出一辙。
但是,我并不想证明本草著作中的诸如此类的记载是源于《山经》,或者说是源于和《山经》一样的“原始思维”,在缺乏直接线索的前提下,上述的罗列只能表明,《山经》的博物话语和本草学是出于同一个思想平面或者话语范畴的,或者说,是同一种话语机制贯通了这些在时间上相差甚远的文本,这同一种极具魅惑力和迷惑性的话语精灵,就像那些飞翔在《山经》和本草中的妖鸟一样,超越时空的边界,畅行无阻地出没于战国时代的《山经》和唐代的《拾遗本草》,直到李时珍集大成的《本草纲目》里,其实,直到今天这些古老的话语精灵还出没于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里:经由中医师的药柜和方剂出没于我们的身体,借助形形色色的文本碎片出现在我们夜晚的梦魇和白日的梦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