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理论中人的自由意志的问题
马克思虽然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但我认为在其理论的某些地方 比如关于人的自由意志的问题上 他并没有将辩证法的原则贯彻到底 或者说 由于他激进的唯物主义立场 他根本无法将辩证法贯彻到底
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马克思的观点可是说是很明确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具有决定性 具有客观实在性 遵循客观规律的必然性 同时人具有主观性与能动性 能够积按照自身的目的与设想极地改造客观世界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 不能不说老马的对主客关系的辩证阐述是很漂亮的 甚至是无可挑剔的 但问题是 他在此所说的人的能动性、自由意志等等概念这些能指的具体所指是什么?在老马那里“自由”到底指的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马克思在用辩证法的时候 经常会将两个对立的范畴“分级” 将一个摆在决定性的位置上 另一个摆在从属性的位置上 比如内容决定形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等 而形式则只是反作用于内容 生产关系只是反作用于生产力 乍看起来这好像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严格贯彻 即总是不忘将两个范畴对立的同时统一起来 但对立是没有问题 但这统一真的足够彻底吗?是真正的统一吗?还仅仅是徒具一个统一的形式而其内容实际上仍然是分裂的?对这一点 我深表怀疑 甚至会怀疑老马的此举更多只是为了照顾其老师黑格尔的“面子”罢了 是他的唯物主义学说对辩证法体系的最低限度的妥协与让步罢了 而没有真正地将人的“自由意志”提升到能够激发无产阶级革命热情的高度
马克思所谓的人的主动性 自由意志 他在不同地方的描述是不同的 当他想要强调不同于动物的 具有自由自觉的实践能力的人的能动性的时候 他就会暂时撇开客观决定性不谈 而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甚至在这一点上对人的能力的强调有时比老黑还更胜一筹 而当他回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时 他便会强调客观世界是如何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如何只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等等 而列宁更是通过道出“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话而将人的意识降格为只具反映功能的感知体系 而撇开了“自由意志”这个意识所具有的更为重要的功能(当然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范畴之内讲 而不涉及任何“无意识”的东西) 不难看出 他在不同场合的“言辞不一”已不该再被牵强地视作其偏向的侧重点不同 而是其理论中潜藏的根本性裂痕 即人的主观性与物质的客观性的根本性分裂在马克思那里任然是未被辩证地统一起来的
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意志”到底指的是什么?按照他的说法 我们不难看出实际上他所谓的“自由意志”其实指的就是人不像动物那样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 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地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自然 把它改造成我们喜欢的样子 在此 老马所说的“自由意志”可以被概括为“人主动地让自己去适应客观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但即便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我们是主动地去适应而后者只能被动地适应 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最终都还是回到了“适应”这个根本的被动性范畴 也就是说 不管怎么说 不管绕了多大一个圈子 老马最后想要强调的仍然是客观规律的第一性与决定性 而人的“自由意志”仅仅表现为对客观规律的主动认识和积极适应 而绝不可能逃脱到客观规律的无尽因果链之外去做什么“纯粹主观”的事情 简言之 老马的“自由意志”可以被理解为“人主动设定自己的被动”
这就让我们回到了费希特的“自我”与“非我”的辩证关系中 在认识领域 是“自我主动设定自己的被动” 自我通过主动设定非我来限制自身 从而通过对象意识来反思出自我意识 但可是别忘了 老费在实践领域还提到了“自我被动地设定自己的主动” 自我通过被动地遭受非我的限制与阻碍而主动地克服这些障碍 “战胜”非我 而老马的理论虽然看起来也包含了这两个辩证的维度 但在“自我被动地设立自己的主动”这一点上 他强调的是很不够的 甚至只有一个徒具形式的陈述 因为费希特在此是为了体现人的自由意志 不是“积极地去适应”客观规律的自由意志 而是为自由而自由的纯粹的自由意志 最终是要超越客观性和主客对立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统一的自由意志 而老马却因为对物质决定性的再三强调而无法真正闭合主客关系之间相互对立的裂痕
而我们在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一文中却看不到这样一个明显带有机械论唯物主义残余的马克思 而是一个赞赏伊壁鸠鲁“通过原子的偶然偏斜运动高扬了物体的能动性与自由意志”的真正辩证的马克思 原子为什么会发生偏斜?没有为什么!因为它要偏斜 所以他就偏斜!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玫瑰花要开放 它就是要开放 别问它为什么要开放”一样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就在于他让原先在后者那里密不透风的因果链变得松动了 有的元素松脱了 游离了 并不处在尽管是无限但仍然环环紧扣的因果链之中 而这在后来科学严谨的、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看来是无法接受的 荒谬的 因为万物都在因果链中 都必须毫无例外地服从铁一般的客观规律 这不是机械因果论思想的痕迹又是什么呢?我想成熟的马克思或许忘了 如果要讲辩证法的原则贯彻到底的话 理性或者说逻辑(无论是传统的形式逻辑还是老黑发展的内容逻辑(辩证逻辑))是会推翻自身的 而这在老黑的《逻辑学》的本质论里就已经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从对立面统一到矛盾的同一 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辩证法的“自我否定性原则”——“我终究会变成与我不同的东西” 而此一事物是彼一事物的根据 彼物又是另一事物的根据……那么最后的根据是什么?老黑的答案清楚明白:自相矛盾就是最后的根据!矛盾之后再无根据!矛盾就是荒谬 就是自由!因此理性最后是会被自身推翻的!老黑只认为形式逻辑才会被推翻 而辩证逻辑则不然 而老马同样在这一深渊面前退却 不敢再继续往前走 因为他们都知道 只要再往前一步 便会亲手将自己的理论推下深渊
因此 辩证法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辩证唯物主义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而它却在被其斥为唯心主义的精神分析学那里已经有了答案 拉康眼中的自由就是摆脱了对一切大彼者的参照 游离了因果—知识链(S2)的行动 是实在界(S1——对象a)的暴力入侵 是康德式的道德行为“因为我做了 所以我做了 并不为了什么特别的理由”因此 说道底 在非道德的精神分析家们眼中 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性 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我相关的否定性” 是把“主观的自由当作客观对象来追逐的辩证统一的行动”(黑格尔语) 是“无止境的自我否定乃至自我毁灭”的行为 而这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是找不到的 也是不可能找到的 因为它与客观的因果规律无关 与物质的客观决定性无关 它有一个不怎么动听的精神分析学名称——“死亡冲动”。
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马克思的观点可是说是很明确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具有决定性 具有客观实在性 遵循客观规律的必然性 同时人具有主观性与能动性 能够积按照自身的目的与设想极地改造客观世界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 不能不说老马的对主客关系的辩证阐述是很漂亮的 甚至是无可挑剔的 但问题是 他在此所说的人的能动性、自由意志等等概念这些能指的具体所指是什么?在老马那里“自由”到底指的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马克思在用辩证法的时候 经常会将两个对立的范畴“分级” 将一个摆在决定性的位置上 另一个摆在从属性的位置上 比如内容决定形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等 而形式则只是反作用于内容 生产关系只是反作用于生产力 乍看起来这好像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严格贯彻 即总是不忘将两个范畴对立的同时统一起来 但对立是没有问题 但这统一真的足够彻底吗?是真正的统一吗?还仅仅是徒具一个统一的形式而其内容实际上仍然是分裂的?对这一点 我深表怀疑 甚至会怀疑老马的此举更多只是为了照顾其老师黑格尔的“面子”罢了 是他的唯物主义学说对辩证法体系的最低限度的妥协与让步罢了 而没有真正地将人的“自由意志”提升到能够激发无产阶级革命热情的高度
马克思所谓的人的主动性 自由意志 他在不同地方的描述是不同的 当他想要强调不同于动物的 具有自由自觉的实践能力的人的能动性的时候 他就会暂时撇开客观决定性不谈 而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甚至在这一点上对人的能力的强调有时比老黑还更胜一筹 而当他回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时 他便会强调客观世界是如何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如何只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等等 而列宁更是通过道出“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话而将人的意识降格为只具反映功能的感知体系 而撇开了“自由意志”这个意识所具有的更为重要的功能(当然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范畴之内讲 而不涉及任何“无意识”的东西) 不难看出 他在不同场合的“言辞不一”已不该再被牵强地视作其偏向的侧重点不同 而是其理论中潜藏的根本性裂痕 即人的主观性与物质的客观性的根本性分裂在马克思那里任然是未被辩证地统一起来的
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意志”到底指的是什么?按照他的说法 我们不难看出实际上他所谓的“自由意志”其实指的就是人不像动物那样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 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地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自然 把它改造成我们喜欢的样子 在此 老马所说的“自由意志”可以被概括为“人主动地让自己去适应客观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但即便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我们是主动地去适应而后者只能被动地适应 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 最终都还是回到了“适应”这个根本的被动性范畴 也就是说 不管怎么说 不管绕了多大一个圈子 老马最后想要强调的仍然是客观规律的第一性与决定性 而人的“自由意志”仅仅表现为对客观规律的主动认识和积极适应 而绝不可能逃脱到客观规律的无尽因果链之外去做什么“纯粹主观”的事情 简言之 老马的“自由意志”可以被理解为“人主动设定自己的被动”
这就让我们回到了费希特的“自我”与“非我”的辩证关系中 在认识领域 是“自我主动设定自己的被动” 自我通过主动设定非我来限制自身 从而通过对象意识来反思出自我意识 但可是别忘了 老费在实践领域还提到了“自我被动地设定自己的主动” 自我通过被动地遭受非我的限制与阻碍而主动地克服这些障碍 “战胜”非我 而老马的理论虽然看起来也包含了这两个辩证的维度 但在“自我被动地设立自己的主动”这一点上 他强调的是很不够的 甚至只有一个徒具形式的陈述 因为费希特在此是为了体现人的自由意志 不是“积极地去适应”客观规律的自由意志 而是为自由而自由的纯粹的自由意志 最终是要超越客观性和主客对立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统一的自由意志 而老马却因为对物质决定性的再三强调而无法真正闭合主客关系之间相互对立的裂痕
而我们在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一文中却看不到这样一个明显带有机械论唯物主义残余的马克思 而是一个赞赏伊壁鸠鲁“通过原子的偶然偏斜运动高扬了物体的能动性与自由意志”的真正辩证的马克思 原子为什么会发生偏斜?没有为什么!因为它要偏斜 所以他就偏斜!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玫瑰花要开放 它就是要开放 别问它为什么要开放”一样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就在于他让原先在后者那里密不透风的因果链变得松动了 有的元素松脱了 游离了 并不处在尽管是无限但仍然环环紧扣的因果链之中 而这在后来科学严谨的、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看来是无法接受的 荒谬的 因为万物都在因果链中 都必须毫无例外地服从铁一般的客观规律 这不是机械因果论思想的痕迹又是什么呢?我想成熟的马克思或许忘了 如果要讲辩证法的原则贯彻到底的话 理性或者说逻辑(无论是传统的形式逻辑还是老黑发展的内容逻辑(辩证逻辑))是会推翻自身的 而这在老黑的《逻辑学》的本质论里就已经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从对立面统一到矛盾的同一 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辩证法的“自我否定性原则”——“我终究会变成与我不同的东西” 而此一事物是彼一事物的根据 彼物又是另一事物的根据……那么最后的根据是什么?老黑的答案清楚明白:自相矛盾就是最后的根据!矛盾之后再无根据!矛盾就是荒谬 就是自由!因此理性最后是会被自身推翻的!老黑只认为形式逻辑才会被推翻 而辩证逻辑则不然 而老马同样在这一深渊面前退却 不敢再继续往前走 因为他们都知道 只要再往前一步 便会亲手将自己的理论推下深渊
因此 辩证法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辩证唯物主义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而它却在被其斥为唯心主义的精神分析学那里已经有了答案 拉康眼中的自由就是摆脱了对一切大彼者的参照 游离了因果—知识链(S2)的行动 是实在界(S1——对象a)的暴力入侵 是康德式的道德行为“因为我做了 所以我做了 并不为了什么特别的理由”因此 说道底 在非道德的精神分析家们眼中 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性 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我相关的否定性” 是把“主观的自由当作客观对象来追逐的辩证统一的行动”(黑格尔语) 是“无止境的自我否定乃至自我毁灭”的行为 而这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是找不到的 也是不可能找到的 因为它与客观的因果规律无关 与物质的客观决定性无关 它有一个不怎么动听的精神分析学名称——“死亡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