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旧文
大二时候写的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当代史上无疑是动荡的十年。美苏两大国在二战期间结成的联盟早已不复存在。两国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利益冲突日益尖锐,核战争似乎一触即发。西方国家的人民普遍生活在核恐惧中,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各国内的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人民普遍要求民主自由,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这个风云起伏的年代,有一种声音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在这十年中,它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摇滚之声。
摇滚乐诞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这是美国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由于欧洲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的破坏,美国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大国。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协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但是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摇滚一词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摇滚乐已逐渐告别了五十年代的青涩。开始向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而六十年代的最有影响的摇滚乐队,无疑是约翰•列农(John Lennon)和他的甲克虫乐队(The Beatles).
甲克虫乐队成立于1959年。四个来自英国港口城市利物浦的贫寒青年约翰•列农(John Lennon , 1940-1980),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 1942-),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 1943-2001),林戈•斯塔(Ringo Star, 1940-),为了共同的音乐爱好走到了一起。他们四人虽然出身都很贫寒,但充满年轻人的朝气。他们一起创作、排练、演出。特别是在创作上,约翰•列农与保罗•麦卡特尼都格外下功夫,不久就写出了一批摇滚乐曲。像《我想握住你的手》(I Want Hold Your Hand)﹔《她爱你》(She Love You)等,乐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九六二年,他们推出单曲《爱我》(Love Me Do),受到众多乐迷的欢迎。他们逐渐出名。乐队成立初期,他们创作的歌曲多是歌颂友谊爱情的,歌曲的风格也纯朴简明。演出时,他们的装束也比较保守、整洁。每唱完一首歌曲,均向观众鞠躬,显得彬彬有礼。他们只是在发型上都留了长发。一九六三年,他们推出第一张专辑《和甲克虫共存》 (With The Beatles),销售量达百万。
当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不久,这是美苏冷战史上双方最直接的一次对抗,双方都徘徊在战争的边缘。而如果美苏发生核战争,欧洲的损失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这对刚从二战中恢复过来的欧洲来说无疑又是一场浩劫。所以当时的欧洲人普遍生活在恐惧之中。而此时,甲克虫的歌声却给他们带来了温暖,甲克虫所歌颂的友谊,爱情等轻松愉快的主题和他们那浪漫抒情的曲调,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庇护所。甲克虫在当时的成功,也就成为了必然。
一九六四年二月七日他们到达美国纽约。在这之前,美国许多报刊杂志已对他们的来访进行了热情的介绍。二月七日清晨,美国广播电台不断地播放他们的演出消息,大约有五千多名青少年歌迷聚集在机场周围,打着欢迎他们的标语、图片,不断地呼唤着他们的名字,场面颇为壮观。
二月十一日,他们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他们的演出没有辜负美国人民的期望,美国人称他们的表演“潇洒自如”。爆满的剧场,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喝采声。在美国的演出使他们的歌曲大量流行。同月,他们的单曲《我想握住你的手》荣登美国流行榜榜首。美国还发行行了《欢迎甲克虫》(Meet The Beatles)专辑,也位列榜首,并持续十一周。多数歌曲在流行榜上均持续七周以上。仅六月份一个月,磁带销售量就超过百万。从此英语辞典多了一个词条:Beatle mania。报界对他们的评价是﹕“甲克虫乐队是地地道道的传道者乐队,他们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是积极的”。当甲克虫乐队在演唱中高兴得喊叫、跺地、跳跃时,他们的听众也模仿他们又喊又跳。甲克虫乐队不仅给美国带来了音乐,更重要的是给美国青少年带来了一个机会,去释放他们过剩的能量。它也给成年人带来了一个机会,去尽情地抒发、放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甚至老年人也喜爱他们那种聪慧、有礼貌、稳健的表演风度。美国人热情地称他们为“惊奇四人组”。
.甲克虫乐队早期风格吸收美国流行音乐的要素(蓝调,节奏蓝调,以及洽克•贝瑞,猫王,比尔•哈利的音乐,发展成一种跳舞音乐的型态.主要表现双拍子,几近催眠的旋律,五声音阶的旋律,32小节的歌曲形式,主音为中度(第三度音);歌词则和青春期的恋爱有关,带着仪典般"Yeah Yeah Yeah"的反复喊叫.而他们中后期的作品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与早期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在1965 年录制的《橡皮灵魂》(Rubber Soul)可看出团员不同风格的创作路线,列农的歌词包含了更多强力的意向,充满文字游戏,反语,嘲讽,悲剧色彩,甚至怪诞的风格,。而1966年的专辑《左轮手枪》(Revolver)从许多角度来看都称得上是甲克虫乐队风格的分水岭,青春浪漫的情歌减少,而普遍性的主题增加:童歌,政治嘲讽,显明的乐观主义及残酷的悲观主义。
一九六七年六月,他们推出《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gt. Pa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 。这是一部引起人们幻想的摇滚作品,也是摇滚史上的第一个概念专辑。所谓概念专辑,是指全集歌曲相互联系,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甲克虫乐队的这部作品对后来的艺术摇滚影响很大。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甲克虫乐队的巅峰之作。此后的甲克虫乐队风格明显受到了印度东方音乐的影响,在歌词上也能感觉到东方神秘哲学对身为乐队主创的约翰•列农的影响,尤其在《穿越宇宙》(Across The Universe)一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1969年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专集《寺院之路》(Abbey Road)后,甲克虫乐队宣布正式解散,成员各自单独发展。
甲克虫十年的历史贯穿了整个六十年代,从他们音乐风格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中,我们不难察觉出整个六十年代西方人思想的变化。从六十年代早期的疑惑与恐惧,到六十年代中期的不满与反抗,再到六十年代末的嬉皮避世思想。甲克虫为我们大致的勾勒出了六十年代的脉络。
当甲克虫乐队在英国风靡的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的却是激烈的抗议之声。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意识形态却面临种种危机。两种文明的落差,使得整个社会处在极不稳定的动荡之中。美国进入了当代史上最混乱,也可以说是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越南战争,学生激进运动和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民权运动反战运动,血腥骚乱,暗杀,街头示威,以及大学校园暴动,这一切都发生在这短短的十年里。而摇滚乐作为个性的象征,被美国青年们广泛的推崇,催生出了更多的摇滚乐风格,如灵魂乐、迷幻摇滚(酸性摇滚),爵士摇滚、艺术摇滚和硬摇滚,等等。也有一大批的摇滚艺术家涌现出来,如吟游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迷幻摇滚的先驱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和他的大门乐队(the Doors),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等。而在其中成就最大的自然要数被誉为“抗议歌手之王”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尔曼,1941年5月24日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图卢斯,五岁时,他随父母返回祖父母居住的矿区小镇希宾。父亲亚伯拉罕及母亲贝亚特里斯属中产阶层,他们在图卢斯经营一家五金电器商店。少时的迪伦便显示出罕见的音乐天赋,十岁时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中学时他又与同学组建了希宾的第一个摇摆乐队。从1960年春开始,迪伦就读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文学院,主修音乐理论。大学时代是迪伦生活的转折点,这时的迪伦接触了大量欧美各国杰出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其中尤以五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诗人作品对其影响较大,并逐步卷入了“左”倾的大学城知识分子民谣演奏圈子,同时开始尝试作词作曲。迪伦的早期作品曲调简洁,旋律优美,但歌词内容却带有强烈的心智意象色彩。也是在此时,他因受到威尔士诗人迪伦•托马斯的影响,改其姓氏齐默尔曼为迪伦。1961年,迪伦移居纽约。一年后加盟哥伦比亚公司,从此开始了他职业演唱生涯。
作为民谣诗人的迪伦继承了美国民谣之父伍迪•加思里(Woody Guthrie)等人开创的现代民歌传统,即:民歌应为“正义之声”(Voice of Justice),其歌词应以雅俗共赏为主。以此为基础,迪伦创作并演唱了大量的“抗议歌曲”(Protest Song),其中大部分充满激进的红色批判性文字。《大雨将至》、《战争狂人》和《约翰•伯奇协会布鲁斯》奠定了迪伦作为美国六十年代初“民歌复兴运动”的旗手地位。这一时期创作的《随风飘荡》由于其高度的时代意识被誉为黑人“民权运动”的圣歌,而《时代的变迁》更是以其激进的“反主流文化”倾向使迪伦一跃成为“新一代文化的代言人”。
鲍勃•迪伦的左派思想使他当时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而他自己也投入到风起云涌的抗议运动中。1963年8月27日,金博士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22岁的迪伦就站在他旁边。演讲结束,迪伦用他的木吉他和口琴唱出了这一梦想的民谣版。可当1963年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遇刺身亡后,深感震惊的迪伦开始慢慢与左派组织分离。他拒绝出席左派学生组织“学生争取民主社会同盟”(SDS)1963年的全国理事会。当公民紧急自由联盟为他颁发自由奖,迪伦在答谢中说,“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他说,“我花了很多时间才让自己变得年轻,你们不要来绑架我。”随后迪伦在音乐上也摆脱了民歌的局限性,他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民歌与摇滚乐结合起来形成了“民谣摇滚”(Folk Rock)这一崭新的音乐形式。
1965年的新港民谣节上,迪伦首次拿起了电吉他,当众表演了他新专辑的曲目《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 Stone)。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台下的观众顿时分为了两派,一派要把迪伦轰下台去;而另一派则为迪伦大声叫好,他们一边欢呼,一边保护着迪伦,直到他表演结束退场。迪伦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当时民歌界人士的普遍不满,被视为是对民歌的背叛。他很尊敬的民谣之父皮特•西格(Pete Seeger)甚至想用斧头砍断他的麦克风。1966年迪伦遭遇了一场车祸,并在音乐界消失了两年。1968年复出后的迪伦创作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里(1968—1979),迪伦开始放弃对社会尖锐的抗争,呈现出极为消极的自我回归。他的音乐风格则完全是“乡村音乐”式的,偶尔还夹杂一些民谣和“加斯里”式(Guthriesque)的表现手法。70年代末,迪伦回归基督教,摇身变成半个福音歌手。1991年迪伦被授予格莱美(Grammy)终身成就奖。迪伦今天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今年他推出了最新专辑《无处归家》(No Direction Home)。
鲍勃•迪伦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一方面是由于他音乐本身上的创新,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他那深刻精辟、充满诗意的歌词。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知识界逐步认识到迪伦作品的文学价值,一些学者和文学批评家公开称迪伦为现代美国继卡尔•桑德堡、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1970年美国著名高等学府普林斯顿大学正式授予迪伦名誉音乐博士学位;1976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其总统竞选运动中曾大量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1985年10月,迪伦还曾应前苏联著名诗人Y•耶楚申科的邀请,代表美国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诗歌节”。1990年1月,法兰西文学院正式向迪伦颁发了“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 他的歌词也被作为诗歌选入众多美国大学的文科教材,被称为为美国进入媒体时代的第一位“媒体诗人”(Media Poet)。1997年之后,迪伦更是每年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迪伦在他著名的《时代在改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中写到:The line it is drawn/The curse it is cast/The slow one now/Will later be fast/As the present now/Will later be past/The order is/Rapidly fadin'./And the first one now/Will later be last/For the times they are a changin'.用热切的语言号召青年人起来为响应时代的号召,为自由而斗争。在另一首更为著名的《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中,迪伦问: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用简单的语言点出人生的真谛,发人深思,也是迪伦歌词艺术的一大特征。
鲍勃•迪伦在60年代的影响力是无法比拟的,如果没有迪伦,无疑摇滚乐将走一段弯路,将不会有“甲克虫”(The Beatles)的《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gt. Pa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不会有“滚石”(The Rolling Stones)的《乞丐的宴会》(Beggar’s Banquet),也不会有“乐队”(The Band) 的《来自大平克的音乐》(Music form Big Pink),这就是他的影响程度。他对音乐的最主要的贡献,这点也影响了列农和麦卡特尼之后的很多歌手,那就是歌词的深刻寓意与音乐成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从他一开始的抗议歌曲,就展示了他的歌词比他的音乐更浪漫、更激动人心。他对工业国家整个一代人的敏感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音乐对理解和分析六十年代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们回忆六十年代的时候,最先跳进我们眼帘的无疑是嬉皮士(Hippies)们。这些留着长发,穿着宽松印染衬衫,头上戴着花的男男女女,已经成为了六十年代的象征。嬉皮士们同样是对美国社会不满的一群人,他们同样敏感而真切地感受到人的异化,转而否定理性、强调本能、关注当下,但他们选择的是一条逃避现实的路。
嬉皮士们基本上传承了“垮掉的一代”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传统,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也渐深。他们试图在社会边缘重建一个世界,用和平与爱和物质化、科技化的社会对峙,他们鄙视成年人所统治的世界,憎恨他们的保守与柔顺。“嬉皮士”们往往留着长发、长须,喜欢褪色的牛仔裤、手镯、念珠、耳环等一些古怪的饰物,而对传统绅士的穿戴整齐则不屑一顾。他们自标“花之子”,宣扬“爱与和平”,喜欢嘲弄似地在警察的枪筒里插上鲜花。与“垮掉的一代”后期的生活方式一样,嬉皮士也选择了遁世的生活。他们逃离了各自的家庭组织了“群居村”,过着财产、爱情、孩子都公有的简朴的生活。他们希望通过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放荡与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找回在现代社会 `中丢失的原始的情欲和创造力。
对于嬉皮士们来说,性,毒品,摇滚乐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艾尔弗雷德•C•金西和他的助手们于1948年和1953年分别推出的《男性性行为》和《女性性行为》从科学领域将性的神秘面纱彻底撕了下来;在哲学领域,弗洛伊德指出,人的社会文明生活的发展必然要压抑人的本能。马尔库塞继接弗氏理论,认为物质生活究分发展之后,这种压抑是无必要的,要从这种压抑中解放出来,首先要来自性的解放。在种种冲击下,美国青年传统的性观念被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更为开放的性观念。观念的变化必然引起行为的变化,人们对于传统认为罪恶的性行为不再隐藏。这样,性行为就置于日光之下,坦荡而自然,而不再拘于黑暗之中。
同样,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以往的一些不可能都渐渐变成了可能。人的想像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减小。嬉皮士们感觉到了想像力的枯竭,他们那敏感的心灵很难接受这个现实。于是他们转向毒品以及各种化学替代物中寻求安慰。毒品可以极大地提高作用者对声音、颜色、运动的感受力,产生更大的灵性感受与新经验。而且每天会有不同的幻觉历程,所以对于精神上异常苦闷与压抑的青年人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当摇滚乐遇上大麻、LSD等毒品的时候,迷幻摇滚(Acid Rock)便诞生了。LSD是“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简称,其主要作用是破坏人体的感觉神经,使感觉紊乱,以至于在药力发作时人的感觉发生错乱,声音似乎可以看得见,色彩可以嗅到,气味可以触摸。人们把这种神经混乱状态下的感觉称之为“入境”。只要人们使用LSD,听到的任何声音都会感觉美妙无比,哪怕是在噪音的大街上。迷幻摇滚,最初往往指那些经常吸毒品的摇滚乐手或是乐手们在迷幻状态下创作表演的摇滚乐,对于音乐的特点与内涵,也许只有乐手们在毒品的冲劲上来时才能体会到。因此,在常人看来,迷幻摇滚的特点也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乐手们在迷幻状态下创作音乐,更能诱发创作的潜意识,因而音乐往往怪诞离奇、冗长繁杂。再有,迷幻摇滚的内容往往描述迷幻状态下出现的意境或是对毒品的歌颂。同时,迷幻摇滚的音乐中常常加大噪音成份(这一点还区别重金属的噪音)。它有时是一种纯粹的噪音,如“平克•弗洛伊德”的早期作品中便有此例,或者在背景音乐中夹有大量、长时间的混浊音,还有就是利用录音室营造出来的效果。这类音乐缥缈、模糊、含浑不清而在现场表演的乐手们与观众大都服用了致幻剂,通过长时间的乐器演奏、变幻灯光、色彩效果,以配合药力发作。
迷幻摇滚流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当时的这些流行乐队在今天看来称的上是第一批的摇滚英雄。大门乐队(The Doors)的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与詹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放荡不羁、及时行乐的态度,风靡了无数对未来感到虚无茫然的年轻生命;另外一单项乐器成名的“吉他之神” 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也是60年代最重要的音乐象征。
吉米•亨德里克斯作为唯一始终贯穿60年代“迷幻摇滚”的开创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他的吉他甚至到今天都让人难以模仿,也让人难以捉摸。作为一个吉他手,亨德里可斯重新诠释了吉他作为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尽管他是个左撇子,他用的都是右手型吉他,所有的和弦编配和弹奏方法都与众不同,这也是让人难以模仿的原因之一。在效果器方面,他主要依赖一个“失真”,一个“模拟环绕声”和一个“娃音”效果器,他的大部分效果来自多变的音量。揉弦的颤音和吉他摇把。他能同时在几根弦上演奏主音,同时在另几根弦上弹出节奏部分,就象两名吉他手在同时演奏。在这些技巧方面,没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天才,甚至于他自己。有一次,他在吸毒后的迷幻状态下弹奏了一段精彩的吉他,当他药性过了以后再听当时的录音,他竟无法再重复这段吉他。更使他恼火的是,有许多音乐在他脑子里出现,但他怎么也弹奏不出来。所以,在他的专辑唱片《你有经验?》(Are You Experienced?)中首次出现了“迷幻吉他”的概念。吉米•亨德里克斯于1967年6月在蒙特利音乐节上首次登台,他玩得相当花俏,一会儿用牙齿弹拨,一会儿又在背后反弹;他弹得兴高采烈,如痴如醉。在结束表演时,他甚至当众点燃了吉他,全场观众被这种无法无天的暴力行为和依然通着电的吉他在火中哀鸣的巨大感染力惊呆了。音乐会结束时,没有人对他的音乐有印象,而是对他极富戏剧性表演难以忘怀。
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音乐会是迷幻摇滚的巅峰,也是整个嬉皮运动“爱与和平”的巅峰,同时也是一场大麻与迷幻药的大聚会。8月16—18日,45万疯狂的歌迷来到了纽约州贝瑟尔的卡茨基乐山村参加这次永载摇滚乐史册的音乐会,嬉皮士们举着“音乐、和平与爱”的旗帜,进行了一次狂欢,也是嬉皮士运动的高潮。当时连下了三天暴雨,地上一片泥泞,嬉皮士们却乐此不疲,在泥泞中脱去衣服翻滚跳跃。音乐不是唯一目的,欢乐才是最重要的事,虽然会场出现了食品与水短缺,移动厕所恶臭难耐等情况,但嬉皮士们却表现出巨大的爱心,他们尽情欢乐,也互相帮助,真正体现了“和平与爱”的主题。美国“生活与时代”出版公司曾将这场音乐会列入塑造美国历史的百件大事之一,并将其简述为“在泥泞的草地上,美国青年远离越南战场的血腥洗礼,真正体验到和平相处的快乐与永恒价值”。
当回忆到这次音乐会时,一位当时的观众说:“我们尽情地享受着音乐,始终保持着亢奋状态,结交着新朋友。这就是伍德斯托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在这一群处于幻觉之中的年轻人中,素不相识的人也很快就能成为朋友,大家都能象兄弟姐妹一样相处在一起。你能感觉到那种亲密的友谊和集体的感召力。这种在伍德斯托克或其它地方的嬉皮士们用药物催化出的博爱精神也许是我对60年代末最怀念的事情。”
音乐会的高潮出现在最后一天,吉米•亨德里克斯做为最后一名音乐家出场。他奉献了一场完美的演出。当他在吉他上弹出美国国歌的旋律时,全场观众都疯狂了,他把人们熟悉的国歌旋律通过回授变异成了爆炸声和悲号声以及绚烂的吉他来复段。这一刻吉米•亨德里克斯到达了人生的顶点,迷幻摇滚达到了它艺术的巅峰,整个六十年代也在这一刻达到了它的顶点。
吉米•亨德里克斯的天赋却没能给他带来幸福的生活。他终日沉溺在毒品中不能自拔。1970年,他死于吸毒过量引发的呕吐。
“爱与和平”的伟大理想在四个月后迅速破灭。1969年12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奥特蒙特音乐节上,组织者误用了当地臭名昭著的飞车党“地狱天使”作为音乐节的保安。最终导致发生了杀死观众的恶性事件。“地狱天使”们以“秩序”的名义对观众大开杀戒,嬉皮士们“爱与和平”的理想在现实的暴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这一事件标志着六十年代幻想的破灭,嬉皮运动的彻底破产。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嬉皮士至今还存活着;作为一种音乐文化,他们却已经成为经典而不是革命;作为一些零星的,可以燎原的,已经变异而进化和融合了的精神武器。“嬉皮士”运动是60年代最为感人的一幕,如暴风雨夜中摇曳不定的昏黄灯光,为反正统文化运动勾画出最为柔和的情境。但是嬉皮士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追求的无限自由一旦成立,带来的就只能是失控的灾难。
60年代的大幕最终在奥特蒙特的悲剧中落下。1970年,三位迷幻摇滚界的传奇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以及传奇女歌手詹尼斯•乔普林先后死于吸毒过量。迷幻摇滚失去了自己的领袖,在以后的岁月中再也没有重现60年代的辉煌。迷幻摇滚只属于60年代。
1970年到来的时候,人们似乎一夜之间忘了60年代。嬉皮士们剪短了头发,穿上了西装,开始过他们曾经反对的生活。70年代的美国社会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积极性上都已经开始降温,怀疑主义精神在民众中积聚,人们淡漠了社会责任感,而走向了自我中心,“70年代是自我主义横行的时代”。社会问题不再热门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实际的物质享受。在这样的背景下,摇滚乐也相应的失去了社会激情,反抗的声音越来越小,野性也逐渐被驯服,摇滚开始了它的回归,回归到它最初的风格。音乐作品也越来越商业化、工业化,并从设计,生产到推销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业体系。
可当我们回望当代音乐历史的时候,我们还是不禁想起了六十年代。甲克虫,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滚石,这一个个摇滚史上闪亮的名字,无不绽放着六十年代的光芒。六十年代的一大批摇滚音乐家们,用自己的激情和想像力,带来了摇滚乐的第一个也许是唯一的一个黄金时代。摇滚乐以它的反叛性改变了整个六十年代的流行文化,摇滚在六十年代,喊出了不朽的声音,它所反抗的,都是一些真诚的心灵所难以忍受和忽视的丑恶。正如剧作家、前捷克总统哈维尔(V.Havel),谈他第一次听到捷克摇滚乐团“宇宙胶人”作品时所说的那样:“……不管这些人的语言多么粗俗、头发多么长,但真理在他们这边。” 有人说,当1970年来临的时候,摇滚乐就已经死了。也许这句话不是那么贴切,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60年代属于摇滚乐,摇滚乐代表了60年代。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当代史上无疑是动荡的十年。美苏两大国在二战期间结成的联盟早已不复存在。两国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利益冲突日益尖锐,核战争似乎一触即发。西方国家的人民普遍生活在核恐惧中,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各国内的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人民普遍要求民主自由,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这个风云起伏的年代,有一种声音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在这十年中,它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摇滚之声。
摇滚乐诞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这是美国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由于欧洲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的破坏,美国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大国。特别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美国经济开始稳定,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期。青少年的数量空前增长,一下子这个世界成了青年人的天下。当时,孩子们在课余生活里,一般都与家人呆在一起。电视节目也比较健康,在音乐趣味上也没有太大的鸿沟。青老年人欣赏的音乐也基本相同,都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乐队”演奏的音乐,还有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叮砰巷歌曲,歌词经常表达单纯的爱情,音乐也不带威协性,尽量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
但是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
摇滚一词在50年代初期就已出现。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造反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个摇滚乐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全国。
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摇滚乐已逐渐告别了五十年代的青涩。开始向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而六十年代的最有影响的摇滚乐队,无疑是约翰•列农(John Lennon)和他的甲克虫乐队(The Beatles).
甲克虫乐队成立于1959年。四个来自英国港口城市利物浦的贫寒青年约翰•列农(John Lennon , 1940-1980),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 1942-),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 1943-2001),林戈•斯塔(Ringo Star, 1940-),为了共同的音乐爱好走到了一起。他们四人虽然出身都很贫寒,但充满年轻人的朝气。他们一起创作、排练、演出。特别是在创作上,约翰•列农与保罗•麦卡特尼都格外下功夫,不久就写出了一批摇滚乐曲。像《我想握住你的手》(I Want Hold Your Hand)﹔《她爱你》(She Love You)等,乐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九六二年,他们推出单曲《爱我》(Love Me Do),受到众多乐迷的欢迎。他们逐渐出名。乐队成立初期,他们创作的歌曲多是歌颂友谊爱情的,歌曲的风格也纯朴简明。演出时,他们的装束也比较保守、整洁。每唱完一首歌曲,均向观众鞠躬,显得彬彬有礼。他们只是在发型上都留了长发。一九六三年,他们推出第一张专辑《和甲克虫共存》 (With The Beatles),销售量达百万。
当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不久,这是美苏冷战史上双方最直接的一次对抗,双方都徘徊在战争的边缘。而如果美苏发生核战争,欧洲的损失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这对刚从二战中恢复过来的欧洲来说无疑又是一场浩劫。所以当时的欧洲人普遍生活在恐惧之中。而此时,甲克虫的歌声却给他们带来了温暖,甲克虫所歌颂的友谊,爱情等轻松愉快的主题和他们那浪漫抒情的曲调,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庇护所。甲克虫在当时的成功,也就成为了必然。
一九六四年二月七日他们到达美国纽约。在这之前,美国许多报刊杂志已对他们的来访进行了热情的介绍。二月七日清晨,美国广播电台不断地播放他们的演出消息,大约有五千多名青少年歌迷聚集在机场周围,打着欢迎他们的标语、图片,不断地呼唤着他们的名字,场面颇为壮观。
二月十一日,他们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他们的演出没有辜负美国人民的期望,美国人称他们的表演“潇洒自如”。爆满的剧场,不时发出热烈的掌声、喝采声。在美国的演出使他们的歌曲大量流行。同月,他们的单曲《我想握住你的手》荣登美国流行榜榜首。美国还发行行了《欢迎甲克虫》(Meet The Beatles)专辑,也位列榜首,并持续十一周。多数歌曲在流行榜上均持续七周以上。仅六月份一个月,磁带销售量就超过百万。从此英语辞典多了一个词条:Beatle mania。报界对他们的评价是﹕“甲克虫乐队是地地道道的传道者乐队,他们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是积极的”。当甲克虫乐队在演唱中高兴得喊叫、跺地、跳跃时,他们的听众也模仿他们又喊又跳。甲克虫乐队不仅给美国带来了音乐,更重要的是给美国青少年带来了一个机会,去释放他们过剩的能量。它也给成年人带来了一个机会,去尽情地抒发、放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甚至老年人也喜爱他们那种聪慧、有礼貌、稳健的表演风度。美国人热情地称他们为“惊奇四人组”。
.甲克虫乐队早期风格吸收美国流行音乐的要素(蓝调,节奏蓝调,以及洽克•贝瑞,猫王,比尔•哈利的音乐,发展成一种跳舞音乐的型态.主要表现双拍子,几近催眠的旋律,五声音阶的旋律,32小节的歌曲形式,主音为中度(第三度音);歌词则和青春期的恋爱有关,带着仪典般"Yeah Yeah Yeah"的反复喊叫.而他们中后期的作品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与早期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在1965 年录制的《橡皮灵魂》(Rubber Soul)可看出团员不同风格的创作路线,列农的歌词包含了更多强力的意向,充满文字游戏,反语,嘲讽,悲剧色彩,甚至怪诞的风格,。而1966年的专辑《左轮手枪》(Revolver)从许多角度来看都称得上是甲克虫乐队风格的分水岭,青春浪漫的情歌减少,而普遍性的主题增加:童歌,政治嘲讽,显明的乐观主义及残酷的悲观主义。
一九六七年六月,他们推出《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gt. Pa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 。这是一部引起人们幻想的摇滚作品,也是摇滚史上的第一个概念专辑。所谓概念专辑,是指全集歌曲相互联系,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甲克虫乐队的这部作品对后来的艺术摇滚影响很大。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是甲克虫乐队的巅峰之作。此后的甲克虫乐队风格明显受到了印度东方音乐的影响,在歌词上也能感觉到东方神秘哲学对身为乐队主创的约翰•列农的影响,尤其在《穿越宇宙》(Across The Universe)一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1969年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专集《寺院之路》(Abbey Road)后,甲克虫乐队宣布正式解散,成员各自单独发展。
甲克虫十年的历史贯穿了整个六十年代,从他们音乐风格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中,我们不难察觉出整个六十年代西方人思想的变化。从六十年代早期的疑惑与恐惧,到六十年代中期的不满与反抗,再到六十年代末的嬉皮避世思想。甲克虫为我们大致的勾勒出了六十年代的脉络。
当甲克虫乐队在英国风靡的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的却是激烈的抗议之声。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意识形态却面临种种危机。两种文明的落差,使得整个社会处在极不稳定的动荡之中。美国进入了当代史上最混乱,也可以说是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越南战争,学生激进运动和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民权运动反战运动,血腥骚乱,暗杀,街头示威,以及大学校园暴动,这一切都发生在这短短的十年里。而摇滚乐作为个性的象征,被美国青年们广泛的推崇,催生出了更多的摇滚乐风格,如灵魂乐、迷幻摇滚(酸性摇滚),爵士摇滚、艺术摇滚和硬摇滚,等等。也有一大批的摇滚艺术家涌现出来,如吟游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迷幻摇滚的先驱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和他的大门乐队(the Doors),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等。而在其中成就最大的自然要数被誉为“抗议歌手之王”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尔曼,1941年5月24日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图卢斯,五岁时,他随父母返回祖父母居住的矿区小镇希宾。父亲亚伯拉罕及母亲贝亚特里斯属中产阶层,他们在图卢斯经营一家五金电器商店。少时的迪伦便显示出罕见的音乐天赋,十岁时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中学时他又与同学组建了希宾的第一个摇摆乐队。从1960年春开始,迪伦就读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文学院,主修音乐理论。大学时代是迪伦生活的转折点,这时的迪伦接触了大量欧美各国杰出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其中尤以五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诗人作品对其影响较大,并逐步卷入了“左”倾的大学城知识分子民谣演奏圈子,同时开始尝试作词作曲。迪伦的早期作品曲调简洁,旋律优美,但歌词内容却带有强烈的心智意象色彩。也是在此时,他因受到威尔士诗人迪伦•托马斯的影响,改其姓氏齐默尔曼为迪伦。1961年,迪伦移居纽约。一年后加盟哥伦比亚公司,从此开始了他职业演唱生涯。
作为民谣诗人的迪伦继承了美国民谣之父伍迪•加思里(Woody Guthrie)等人开创的现代民歌传统,即:民歌应为“正义之声”(Voice of Justice),其歌词应以雅俗共赏为主。以此为基础,迪伦创作并演唱了大量的“抗议歌曲”(Protest Song),其中大部分充满激进的红色批判性文字。《大雨将至》、《战争狂人》和《约翰•伯奇协会布鲁斯》奠定了迪伦作为美国六十年代初“民歌复兴运动”的旗手地位。这一时期创作的《随风飘荡》由于其高度的时代意识被誉为黑人“民权运动”的圣歌,而《时代的变迁》更是以其激进的“反主流文化”倾向使迪伦一跃成为“新一代文化的代言人”。
鲍勃•迪伦的左派思想使他当时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而他自己也投入到风起云涌的抗议运动中。1963年8月27日,金博士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22岁的迪伦就站在他旁边。演讲结束,迪伦用他的木吉他和口琴唱出了这一梦想的民谣版。可当1963年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遇刺身亡后,深感震惊的迪伦开始慢慢与左派组织分离。他拒绝出席左派学生组织“学生争取民主社会同盟”(SDS)1963年的全国理事会。当公民紧急自由联盟为他颁发自由奖,迪伦在答谢中说,“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他说,“我花了很多时间才让自己变得年轻,你们不要来绑架我。”随后迪伦在音乐上也摆脱了民歌的局限性,他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民歌与摇滚乐结合起来形成了“民谣摇滚”(Folk Rock)这一崭新的音乐形式。
1965年的新港民谣节上,迪伦首次拿起了电吉他,当众表演了他新专辑的曲目《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 Stone)。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台下的观众顿时分为了两派,一派要把迪伦轰下台去;而另一派则为迪伦大声叫好,他们一边欢呼,一边保护着迪伦,直到他表演结束退场。迪伦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当时民歌界人士的普遍不满,被视为是对民歌的背叛。他很尊敬的民谣之父皮特•西格(Pete Seeger)甚至想用斧头砍断他的麦克风。1966年迪伦遭遇了一场车祸,并在音乐界消失了两年。1968年复出后的迪伦创作轨迹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里(1968—1979),迪伦开始放弃对社会尖锐的抗争,呈现出极为消极的自我回归。他的音乐风格则完全是“乡村音乐”式的,偶尔还夹杂一些民谣和“加斯里”式(Guthriesque)的表现手法。70年代末,迪伦回归基督教,摇身变成半个福音歌手。1991年迪伦被授予格莱美(Grammy)终身成就奖。迪伦今天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今年他推出了最新专辑《无处归家》(No Direction Home)。
鲍勃•迪伦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一方面是由于他音乐本身上的创新,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他那深刻精辟、充满诗意的歌词。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知识界逐步认识到迪伦作品的文学价值,一些学者和文学批评家公开称迪伦为现代美国继卡尔•桑德堡、罗伯特•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1970年美国著名高等学府普林斯顿大学正式授予迪伦名誉音乐博士学位;1976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其总统竞选运动中曾大量引用迪伦的诗句,并称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1985年10月,迪伦还曾应前苏联著名诗人Y•耶楚申科的邀请,代表美国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诗歌节”。1990年1月,法兰西文学院正式向迪伦颁发了“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 他的歌词也被作为诗歌选入众多美国大学的文科教材,被称为为美国进入媒体时代的第一位“媒体诗人”(Media Poet)。1997年之后,迪伦更是每年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迪伦在他著名的《时代在改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中写到:The line it is drawn/The curse it is cast/The slow one now/Will later be fast/As the present now/Will later be past/The order is/Rapidly fadin'./And the first one now/Will later be last/For the times they are a changin'.用热切的语言号召青年人起来为响应时代的号召,为自由而斗争。在另一首更为著名的《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中,迪伦问: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用简单的语言点出人生的真谛,发人深思,也是迪伦歌词艺术的一大特征。
鲍勃•迪伦在60年代的影响力是无法比拟的,如果没有迪伦,无疑摇滚乐将走一段弯路,将不会有“甲克虫”(The Beatles)的《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gt. Pa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不会有“滚石”(The Rolling Stones)的《乞丐的宴会》(Beggar’s Banquet),也不会有“乐队”(The Band) 的《来自大平克的音乐》(Music form Big Pink),这就是他的影响程度。他对音乐的最主要的贡献,这点也影响了列农和麦卡特尼之后的很多歌手,那就是歌词的深刻寓意与音乐成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从他一开始的抗议歌曲,就展示了他的歌词比他的音乐更浪漫、更激动人心。他对工业国家整个一代人的敏感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音乐对理解和分析六十年代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们回忆六十年代的时候,最先跳进我们眼帘的无疑是嬉皮士(Hippies)们。这些留着长发,穿着宽松印染衬衫,头上戴着花的男男女女,已经成为了六十年代的象征。嬉皮士们同样是对美国社会不满的一群人,他们同样敏感而真切地感受到人的异化,转而否定理性、强调本能、关注当下,但他们选择的是一条逃避现实的路。
嬉皮士们基本上传承了“垮掉的一代”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传统,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也渐深。他们试图在社会边缘重建一个世界,用和平与爱和物质化、科技化的社会对峙,他们鄙视成年人所统治的世界,憎恨他们的保守与柔顺。“嬉皮士”们往往留着长发、长须,喜欢褪色的牛仔裤、手镯、念珠、耳环等一些古怪的饰物,而对传统绅士的穿戴整齐则不屑一顾。他们自标“花之子”,宣扬“爱与和平”,喜欢嘲弄似地在警察的枪筒里插上鲜花。与“垮掉的一代”后期的生活方式一样,嬉皮士也选择了遁世的生活。他们逃离了各自的家庭组织了“群居村”,过着财产、爱情、孩子都公有的简朴的生活。他们希望通过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放荡与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找回在现代社会 `中丢失的原始的情欲和创造力。
对于嬉皮士们来说,性,毒品,摇滚乐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艾尔弗雷德•C•金西和他的助手们于1948年和1953年分别推出的《男性性行为》和《女性性行为》从科学领域将性的神秘面纱彻底撕了下来;在哲学领域,弗洛伊德指出,人的社会文明生活的发展必然要压抑人的本能。马尔库塞继接弗氏理论,认为物质生活究分发展之后,这种压抑是无必要的,要从这种压抑中解放出来,首先要来自性的解放。在种种冲击下,美国青年传统的性观念被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更为开放的性观念。观念的变化必然引起行为的变化,人们对于传统认为罪恶的性行为不再隐藏。这样,性行为就置于日光之下,坦荡而自然,而不再拘于黑暗之中。
同样,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以往的一些不可能都渐渐变成了可能。人的想像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减小。嬉皮士们感觉到了想像力的枯竭,他们那敏感的心灵很难接受这个现实。于是他们转向毒品以及各种化学替代物中寻求安慰。毒品可以极大地提高作用者对声音、颜色、运动的感受力,产生更大的灵性感受与新经验。而且每天会有不同的幻觉历程,所以对于精神上异常苦闷与压抑的青年人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当摇滚乐遇上大麻、LSD等毒品的时候,迷幻摇滚(Acid Rock)便诞生了。LSD是“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的简称,其主要作用是破坏人体的感觉神经,使感觉紊乱,以至于在药力发作时人的感觉发生错乱,声音似乎可以看得见,色彩可以嗅到,气味可以触摸。人们把这种神经混乱状态下的感觉称之为“入境”。只要人们使用LSD,听到的任何声音都会感觉美妙无比,哪怕是在噪音的大街上。迷幻摇滚,最初往往指那些经常吸毒品的摇滚乐手或是乐手们在迷幻状态下创作表演的摇滚乐,对于音乐的特点与内涵,也许只有乐手们在毒品的冲劲上来时才能体会到。因此,在常人看来,迷幻摇滚的特点也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乐手们在迷幻状态下创作音乐,更能诱发创作的潜意识,因而音乐往往怪诞离奇、冗长繁杂。再有,迷幻摇滚的内容往往描述迷幻状态下出现的意境或是对毒品的歌颂。同时,迷幻摇滚的音乐中常常加大噪音成份(这一点还区别重金属的噪音)。它有时是一种纯粹的噪音,如“平克•弗洛伊德”的早期作品中便有此例,或者在背景音乐中夹有大量、长时间的混浊音,还有就是利用录音室营造出来的效果。这类音乐缥缈、模糊、含浑不清而在现场表演的乐手们与观众大都服用了致幻剂,通过长时间的乐器演奏、变幻灯光、色彩效果,以配合药力发作。
迷幻摇滚流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当时的这些流行乐队在今天看来称的上是第一批的摇滚英雄。大门乐队(The Doors)的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与詹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放荡不羁、及时行乐的态度,风靡了无数对未来感到虚无茫然的年轻生命;另外一单项乐器成名的“吉他之神” 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也是60年代最重要的音乐象征。
吉米•亨德里克斯作为唯一始终贯穿60年代“迷幻摇滚”的开创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他的吉他甚至到今天都让人难以模仿,也让人难以捉摸。作为一个吉他手,亨德里可斯重新诠释了吉他作为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尽管他是个左撇子,他用的都是右手型吉他,所有的和弦编配和弹奏方法都与众不同,这也是让人难以模仿的原因之一。在效果器方面,他主要依赖一个“失真”,一个“模拟环绕声”和一个“娃音”效果器,他的大部分效果来自多变的音量。揉弦的颤音和吉他摇把。他能同时在几根弦上演奏主音,同时在另几根弦上弹出节奏部分,就象两名吉他手在同时演奏。在这些技巧方面,没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天才,甚至于他自己。有一次,他在吸毒后的迷幻状态下弹奏了一段精彩的吉他,当他药性过了以后再听当时的录音,他竟无法再重复这段吉他。更使他恼火的是,有许多音乐在他脑子里出现,但他怎么也弹奏不出来。所以,在他的专辑唱片《你有经验?》(Are You Experienced?)中首次出现了“迷幻吉他”的概念。吉米•亨德里克斯于1967年6月在蒙特利音乐节上首次登台,他玩得相当花俏,一会儿用牙齿弹拨,一会儿又在背后反弹;他弹得兴高采烈,如痴如醉。在结束表演时,他甚至当众点燃了吉他,全场观众被这种无法无天的暴力行为和依然通着电的吉他在火中哀鸣的巨大感染力惊呆了。音乐会结束时,没有人对他的音乐有印象,而是对他极富戏剧性表演难以忘怀。
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音乐会是迷幻摇滚的巅峰,也是整个嬉皮运动“爱与和平”的巅峰,同时也是一场大麻与迷幻药的大聚会。8月16—18日,45万疯狂的歌迷来到了纽约州贝瑟尔的卡茨基乐山村参加这次永载摇滚乐史册的音乐会,嬉皮士们举着“音乐、和平与爱”的旗帜,进行了一次狂欢,也是嬉皮士运动的高潮。当时连下了三天暴雨,地上一片泥泞,嬉皮士们却乐此不疲,在泥泞中脱去衣服翻滚跳跃。音乐不是唯一目的,欢乐才是最重要的事,虽然会场出现了食品与水短缺,移动厕所恶臭难耐等情况,但嬉皮士们却表现出巨大的爱心,他们尽情欢乐,也互相帮助,真正体现了“和平与爱”的主题。美国“生活与时代”出版公司曾将这场音乐会列入塑造美国历史的百件大事之一,并将其简述为“在泥泞的草地上,美国青年远离越南战场的血腥洗礼,真正体验到和平相处的快乐与永恒价值”。
当回忆到这次音乐会时,一位当时的观众说:“我们尽情地享受着音乐,始终保持着亢奋状态,结交着新朋友。这就是伍德斯托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在这一群处于幻觉之中的年轻人中,素不相识的人也很快就能成为朋友,大家都能象兄弟姐妹一样相处在一起。你能感觉到那种亲密的友谊和集体的感召力。这种在伍德斯托克或其它地方的嬉皮士们用药物催化出的博爱精神也许是我对60年代末最怀念的事情。”
音乐会的高潮出现在最后一天,吉米•亨德里克斯做为最后一名音乐家出场。他奉献了一场完美的演出。当他在吉他上弹出美国国歌的旋律时,全场观众都疯狂了,他把人们熟悉的国歌旋律通过回授变异成了爆炸声和悲号声以及绚烂的吉他来复段。这一刻吉米•亨德里克斯到达了人生的顶点,迷幻摇滚达到了它艺术的巅峰,整个六十年代也在这一刻达到了它的顶点。
吉米•亨德里克斯的天赋却没能给他带来幸福的生活。他终日沉溺在毒品中不能自拔。1970年,他死于吸毒过量引发的呕吐。
“爱与和平”的伟大理想在四个月后迅速破灭。1969年12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奥特蒙特音乐节上,组织者误用了当地臭名昭著的飞车党“地狱天使”作为音乐节的保安。最终导致发生了杀死观众的恶性事件。“地狱天使”们以“秩序”的名义对观众大开杀戒,嬉皮士们“爱与和平”的理想在现实的暴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这一事件标志着六十年代幻想的破灭,嬉皮运动的彻底破产。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嬉皮士至今还存活着;作为一种音乐文化,他们却已经成为经典而不是革命;作为一些零星的,可以燎原的,已经变异而进化和融合了的精神武器。“嬉皮士”运动是60年代最为感人的一幕,如暴风雨夜中摇曳不定的昏黄灯光,为反正统文化运动勾画出最为柔和的情境。但是嬉皮士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追求的无限自由一旦成立,带来的就只能是失控的灾难。
60年代的大幕最终在奥特蒙特的悲剧中落下。1970年,三位迷幻摇滚界的传奇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以及传奇女歌手詹尼斯•乔普林先后死于吸毒过量。迷幻摇滚失去了自己的领袖,在以后的岁月中再也没有重现60年代的辉煌。迷幻摇滚只属于60年代。
1970年到来的时候,人们似乎一夜之间忘了60年代。嬉皮士们剪短了头发,穿上了西装,开始过他们曾经反对的生活。70年代的美国社会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积极性上都已经开始降温,怀疑主义精神在民众中积聚,人们淡漠了社会责任感,而走向了自我中心,“70年代是自我主义横行的时代”。社会问题不再热门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实际的物质享受。在这样的背景下,摇滚乐也相应的失去了社会激情,反抗的声音越来越小,野性也逐渐被驯服,摇滚开始了它的回归,回归到它最初的风格。音乐作品也越来越商业化、工业化,并从设计,生产到推销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业体系。
可当我们回望当代音乐历史的时候,我们还是不禁想起了六十年代。甲克虫,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滚石,这一个个摇滚史上闪亮的名字,无不绽放着六十年代的光芒。六十年代的一大批摇滚音乐家们,用自己的激情和想像力,带来了摇滚乐的第一个也许是唯一的一个黄金时代。摇滚乐以它的反叛性改变了整个六十年代的流行文化,摇滚在六十年代,喊出了不朽的声音,它所反抗的,都是一些真诚的心灵所难以忍受和忽视的丑恶。正如剧作家、前捷克总统哈维尔(V.Havel),谈他第一次听到捷克摇滚乐团“宇宙胶人”作品时所说的那样:“……不管这些人的语言多么粗俗、头发多么长,但真理在他们这边。” 有人说,当1970年来临的时候,摇滚乐就已经死了。也许这句话不是那么贴切,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60年代属于摇滚乐,摇滚乐代表了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