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过载否?
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
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一见钟情》中的一段,很多人应该能背诵全诗。为什么以这段诗开头呢?其实就是个引子,至于与主题的关联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学嘛!
其实,我想说的是一种据说叫“信息过载”的状况。这个词或许对有些人有点陌生,但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信息过载的感受吧?尤其是在GOOGLE READER订阅了大量博客、在SNS上有大量好友的据说传说以及听说是牛人的家伙们。不妨揪出个靶子来瞄一瞄,说起IT界牛人,谁与KESO争锋?(对不住啦,K总:))从一年前入行开始,就订阅了KESO的对着动物乱弹琵琶,每篇必读,甚至订阅了KESO美名昭著的共享,主要是为了省事。后来,当豆瓣火热的时候,又加了豆友;现在,又加了5G好友。不得不说的是,K总丝毫没有架子,凡是来加的人他基本都乐于交流,至少我没有吃那个门羹。但是,正因如此,我一直很想知道,KESO们是怎么进行信息过滤的,他们难道对信息过载完全没有恐惧感或压迫感吗?我看未必。在我看来,有些网络应用似乎有这样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来说就是存在着一个根本矛盾:信息获取与信息过载之间的矛盾,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矛盾将是互联网世界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早已有之,在当今SNS横行的时代,更是站在了时代之巅。
好像似乎并不太确定以前在哪里看到过,据说好友不宜超过12头这个极限,否则将难以进行顺畅舒适的有效交流。这个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吧。就SNS来说,鄙人以为,计算信息是否均衡或过载不能只以好友圈的大小来确定,还得把好友活跃度计算进来,这就是说在SNS环境中信息是否均衡大致可以根据此公式计算:信息量=好友头数*活跃度。
那么,这样一个问题就应运而生了:怎样控制好友数以及怎样考察好友活跃度呢?从站方的角度讲,应该为用户提供怎样的过滤标准或功能呢?假如我既想广泛地猎艳,同时又希望与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们进行顺畅有效的交流,那我该怎么办呢?这两个目标之间就存在上述那个根本矛盾——信息获取与信息过载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很可能是决定SNS 大战中谁能问鼎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一役。说到底,其实就是个信息处理问题,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能够提出可量化的标准以及可操作的功能来解决这个根本矛盾,对信息进行高效处理。
如上所述,似乎好像可能可以从好友头数与好友活跃度两个坐标入手,当用户添加好友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系统将提醒用户自己好友数量所处的位置级别,比如自闭孤僻、少言寡语、游刃有余、过度沉迷,当然这个级别可以再具体商榷。另一个维度就是好友活跃度了,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这需要记录下比如好友K的操作数据用以进行活跃度分级,这个活跃度应该包括一些基本要素如,发表频率、评论频率、好友头数、应用数量、群组数量等等。站方必须首先根据这些数据对用户进行分级,再根据好友活跃度与好友头数之乘积得出一个数据,用以判断该用户当前的信息是否过载,交流是否顺畅舒适。若信息获取与交流顺畅舒适则保持之,若不足则加强之,若过度则改善之。前两者都好说,关键是这过载的情况。如果过载,那就需要消减改善,那根据什么来消减改善呢,无非是根据好友活跃度去掉一个最好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留下活跃度适中的好友,实际就是从好友数和活跃度两个坐标进行消减。当用户信息获取与交流处于过载状态时,系统提醒用户进行改善,并建议消减过度活跃的用户,比如这样的好友可以被判断为过度活跃好友——我在校内有一好友几乎每天分享数十条价值不高的信息——消减掉他\她\它。另外还可以建议消减过度孤僻的用户,即非常不活跃,长期没有信息广播与交流,这样的好友也可以蒸发掉。当然,所谓消减或蒸发好友不一定就是删除,可以设置不接受过度活跃好友的某类信息或全部信息,或者直接将其拉入通讯录,不再显示其任何更新信息。
我们的目标不是无限扩大的社交圈,而是舒适顺畅的有效社交圈,但它不是确定不变的,这个社交圈可以是变幻无常的,因为我们会不时它进行增删改善,这是一个流动的社交圈,因为: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
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一见钟情》中的一段,很多人应该能背诵全诗。为什么以这段诗开头呢?其实就是个引子,至于与主题的关联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学嘛!
其实,我想说的是一种据说叫“信息过载”的状况。这个词或许对有些人有点陌生,但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信息过载的感受吧?尤其是在GOOGLE READER订阅了大量博客、在SNS上有大量好友的据说传说以及听说是牛人的家伙们。不妨揪出个靶子来瞄一瞄,说起IT界牛人,谁与KESO争锋?(对不住啦,K总:))从一年前入行开始,就订阅了KESO的对着动物乱弹琵琶,每篇必读,甚至订阅了KESO美名昭著的共享,主要是为了省事。后来,当豆瓣火热的时候,又加了豆友;现在,又加了5G好友。不得不说的是,K总丝毫没有架子,凡是来加的人他基本都乐于交流,至少我没有吃那个门羹。但是,正因如此,我一直很想知道,KESO们是怎么进行信息过滤的,他们难道对信息过载完全没有恐惧感或压迫感吗?我看未必。在我看来,有些网络应用似乎有这样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来说就是存在着一个根本矛盾:信息获取与信息过载之间的矛盾,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矛盾将是互联网世界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早已有之,在当今SNS横行的时代,更是站在了时代之巅。
好像似乎并不太确定以前在哪里看到过,据说好友不宜超过12头这个极限,否则将难以进行顺畅舒适的有效交流。这个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吧。就SNS来说,鄙人以为,计算信息是否均衡或过载不能只以好友圈的大小来确定,还得把好友活跃度计算进来,这就是说在SNS环境中信息是否均衡大致可以根据此公式计算:信息量=好友头数*活跃度。
那么,这样一个问题就应运而生了:怎样控制好友数以及怎样考察好友活跃度呢?从站方的角度讲,应该为用户提供怎样的过滤标准或功能呢?假如我既想广泛地猎艳,同时又希望与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们进行顺畅有效的交流,那我该怎么办呢?这两个目标之间就存在上述那个根本矛盾——信息获取与信息过载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很可能是决定SNS 大战中谁能问鼎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一役。说到底,其实就是个信息处理问题,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能够提出可量化的标准以及可操作的功能来解决这个根本矛盾,对信息进行高效处理。
如上所述,似乎好像可能可以从好友头数与好友活跃度两个坐标入手,当用户添加好友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系统将提醒用户自己好友数量所处的位置级别,比如自闭孤僻、少言寡语、游刃有余、过度沉迷,当然这个级别可以再具体商榷。另一个维度就是好友活跃度了,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这需要记录下比如好友K的操作数据用以进行活跃度分级,这个活跃度应该包括一些基本要素如,发表频率、评论频率、好友头数、应用数量、群组数量等等。站方必须首先根据这些数据对用户进行分级,再根据好友活跃度与好友头数之乘积得出一个数据,用以判断该用户当前的信息是否过载,交流是否顺畅舒适。若信息获取与交流顺畅舒适则保持之,若不足则加强之,若过度则改善之。前两者都好说,关键是这过载的情况。如果过载,那就需要消减改善,那根据什么来消减改善呢,无非是根据好友活跃度去掉一个最好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留下活跃度适中的好友,实际就是从好友数和活跃度两个坐标进行消减。当用户信息获取与交流处于过载状态时,系统提醒用户进行改善,并建议消减过度活跃的用户,比如这样的好友可以被判断为过度活跃好友——我在校内有一好友几乎每天分享数十条价值不高的信息——消减掉他\她\它。另外还可以建议消减过度孤僻的用户,即非常不活跃,长期没有信息广播与交流,这样的好友也可以蒸发掉。当然,所谓消减或蒸发好友不一定就是删除,可以设置不接受过度活跃好友的某类信息或全部信息,或者直接将其拉入通讯录,不再显示其任何更新信息。
我们的目标不是无限扩大的社交圈,而是舒适顺畅的有效社交圈,但它不是确定不变的,这个社交圈可以是变幻无常的,因为我们会不时它进行增删改善,这是一个流动的社交圈,因为: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