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入门书籍闲评(摘)
(转自http://space.sznews.com/?uid-751511-action-viewspace-itemid-21616)
中午闲着在网上翻着史学书籍,忽然看到了一本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合著的《中国史纲》,当时觉得关公战秦琼的错讹,因为这三位历史界泰斗最后去世的都已经45年了,怎么可能凑在一起写这么一本书?
想了想,这本书只可能是三位大师一人一本的套装,要么就是以呂思勉《白话本国史》为主,然后把东汉前的部分换成张荫麟《中国史纲》的内容,而把近代部分换成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如果是后者,只要不要乱加以删节编排,尽量保持《中国史纲》、《中国近代史》原貌而用《白话本国时》补缺,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构思。 确实把三本书的精华,也把近代最天才的三本入门中国通史融合成了一本。
怀着这个兴趣,就到网上去查查这本书如何去截选,结果首先找到了上册的目录,确实上册就是张荫麟《中国史纲》的内容,而且清朝以后就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然后把蒋书最后一章的几节合并到上一章,把最后一张说蒋介石部分(这以前国内出版不是删就是节选)开始换上并补充上呂思勉的内容,一直到现代。
张荫麟与钱钟书同称清华四大才子,一生就是一部东汉前《中国史纲》著称于世,本来这是40年为高中的编写历史教材,本打算写到唐朝三因故只写到东汉,却是写得绚烂至极备受世人推崇。张荫麟《中国史纲》最为人称道之处就是史料浓缩得醇厚出手却又像百年老窖的举重若轻,加上文笔异常之精练流畅,看了让人颇有爱不释手之感。随便摘取两段来示意一下,下面一段是说孔子时,提到礼仪和诗歌时,写的一段:
“诗三百在春秋还是有实用的,平常贵族交际上的诗词要引诗作装饰。朝廷享宴外宾时,照例要选诗中的一首或一节,命乐工歌颂,以作欢迎词,这叫做‘赋诗’。来宾也得另选一首或一章回敬,这叫做‘答赋’。来宾间的情意、愿望、恳求,甚至讽刺,每‘断章取义’地借诗来隐示。在这种当儿,诗篇生疏的人便会出丑。故此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自前四二八以降,四十多年间,它的政治出了常轨,大权落在乱臣。在这时期中,它有一个君主被迫自杀,一个太子被拒不得继位,另一个君主和母后一同被弑,沉尸深渊。魏人乘秦内乱,屡相侵伐,并且夺回穆公所得到的河西地方。”
“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这句看似有悖史学家严谨论述的句子,却可一下子总结出秦初在变法前的现状。下面接着的一段也是简洁叙述了商鞅变法前秦的落后之状: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西周的京畿虽建在其上,文明的透入始终不深,好比一件锦衣覆着褴褛。周室东迁后,锦衣一去,便褴褛依然。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又例如秦国道地的音乐,直至战国晚年,还是“击甕叩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蒋廷黻就是以一部5万字的《中国近代史》而著称。蒋廷黻本身就是一个外交家,对部分的近代史也亲身经历,所以对林则徐、李鸿章等的描述细致入骨,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他身处时局而对时局的观察、分析能力,蒋廷黻的这本书若是非用一句话来评价的话,就是“举重若轻、清晰简洁”。最喜欢的版本要数上海古籍出版本出的这两本:插图版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和张荫麟《中国史纲》,可惜这套现在市面已经成了绝版。
实际上,蒋廷黻的这部书绝对可以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样当一本历史流行书籍毫不为过,具有故事书一口气通读下去的流畅情节,但它却又是一本对近代史分析和评论最权威的正史书籍。本书出来后的漫长几十年间史界对近代史的述评无不引用本书中的观点。书中代表性的一段评论就是讲述林则徐后的这么一段: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此中原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下面一段的述评的风格就是蒋廷黻这本书的风格,我们从下面一段中可以看出他对历史事件及演变透察至微,写大时局居然写出了微刻手法的细腻,其实由于篇幅限制还简略去了其中的两段:
“李鸿章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初年就看清楚了日本是中国的劲敌。他并且知道中、日的胜负要看那一国的新军备进步的快。他特别注重海军,因为日本必须先在海上得胜,然后能进攻大陆。所以他反对左宗棠以武力收复新疆,反对为伊犁问题与俄国开战,反对为越南问题与法国打仗,他要把这些战费都省下来作为扩充海军之用。他的眼光远在一般人之上。
李鸿章既注重中、日关系,不能不特别注意高丽。在国防上高丽的地位极其重要,因为高丽可以作敌人陆军侵略我东北的根据地,也可以作敌人海军侵略我山东、河北的根据地。反过来看,高丽在日本的国防上的地位也很要紧。高丽在我们手里,日本尚感不安,一旦被俄国或英国所占,那时日本所感的威胁就更大了。所以高丽也是日本必争之地。
当时日本的政治领袖如岩仓、大久保、伊藤、井上诸人反对征韩。他们以为维新事业末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前,不应轻举妄动的贪图向外发展。但是在江华岛事件发生以后,他们觉得无法压制舆论,不能不有所主动。于是他们一面派黑田青隆及井上率舰队到高丽去交涉通商友好条约,一面派森有礼来北京试探中国的态度,并避免中国的阻抗。
森有礼与我们的外交当局大起辩论。我们始终坚持高丽是我们的属国,如日本侵略高丽,那就是对中国不友谊,中国不能坐视。森有礼则说中国在朝鲜的宗主权是有名无实的,因为中国在高丽不负任何责任,就没有权利。
黑田与井上在高丽的交涉成功,他们所订的条约承认高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这就是否认中国的宗主权,中国应该抗议,而且设法纠正。但是日本和高丽虽都把条文送给中国,北京没有向日本提出抗议,也没有责备高丽不守本分。中国实为传统观念所误,照中国传统观念,只要高丽承认中国为宗主,那就够了,第三国的承认与否是无关宏旨的。在光绪初年,中国在高丽的威信甚高,所以政府很放心,就不注意日、韩条约了。
高丽与日本订约的问题过了以后,中、日就发生琉球的冲突。”
呂思勉则与錢穆、陳寅恪、陳垣同被尊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通史只写过2部,一部是3、4四年代权威畅销教材《白话本国史》,还有一部就是为流亡大学生写的《吕著中国通史》。
《白话本国史》曾长期被用做“自修适用”读物,自述“此书系将予在中学时之讲义及所参考之材料,加于增补而成”,赢得“我国第一部白话文通史著作,也是当时最完整的一部通史著作”的特殊荣誉。此书出版后销量久盛不衰前后修订过四版,倒是作为大学教材居多。。《白话本国史》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叙述传统史籍记叙的诸如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内容;另一部分则描绘了多被前人所忽略的历史时期风俗人情、农工商业、社会状况,这些都是以前的通史类的书籍所不具备的特色。
而《吕著中国通史》就似乎更有些剑走偏锋的味道,这可能是已经有了另一部讲述很细致的《白话本国史》来喱清24史了,这本《吕著中国通史》主要就是喱清《通典》、《通志》的一些内容。所以《吕著中国通史》前半部是讲“典章制度”,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这部分是重点内容;后半部是起自黄帝而至民国止的政治学,讲“理乱兴亡”。与普通的史书编排不同,是属于偏制度喱清主脉路的简纲,但太简单缺乏深入,也缺少系统和翔实性,作为单独的一本通史是不足够的。
钱穆的《国史大纲》尤以激情和文笔酣畅著称,对非汉人王朝心中不可自抑的厌恶感让人可以从文字中感觉出。但其与上面呂思勉的《白话中国史》一样,都是用白话文叙述加上文言史料直接引用,虽然文字优美、史学功底非同一般,但是钱穆特殊的出版条件,要求只能以繁体竖版的方式发行(多是为了引用古料和加注方便故),可竖版繁体的排版对普通人的兴趣阅读造成了障碍。这也是这本《国史大纲》普通人知道不多的原因。不想像《房龙地理》《时间简史》一样作为全民的普及书籍的姿态。
就个人认为而言,国人对历史的研究当以民国为界,民国时期的史学大家在阅读史籍的渊博度远不如古人,而史学大家也就民国止,现在的史学大家再也无法超越民国史学大家的高度。近当代通史中,篇幅简略而又系统性的要数民国时期的钱穆的《国史大纲》 和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还有翦伯赞60年代那套《中国史纲要》(最初4册,修订版合成上下两册)。
而较完备大部头的通史书,要数国内的范文澜《中国通史》(10卷)和白寿彝《中国通史》(12卷),此外还有台湾学者陈致平的《中国通史》(台湾出12卷,国内出合并为10卷)。其中范文澜本人只完成通史的前四卷、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1995年出版,这是国内第一套系统的通史,这部书唯一的缺憾就是受时代的影响,阶级批判的痕迹较重;白寿彝主编版1979年启动,耗时20年,全书于1999年出齐共12卷22册;
对这篇幅浩瀚的范文澜《中国通史》和白寿彝《中国通史》,自己也就是只是翻了几次电子版随便看了几眼,我总是觉得,读这么个篇幅的通史不如把时间省下来去读《资治通鉴》(20册),其实也就是多花一点时间而已,花了这么大精力去嚼一个别人嚼过的东西,太不划算。 24史一般仔细通读一遍要花十年,据说大师呂思勉一辈子中也就不过看了两遍半。 一般搞历史的一遍《资治通鉴》加上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就足够纵横了。
其实以前张荫麟《中国史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和吕思勉《白话本国史》这些本意都是写给当时的高中生的,所以语言都简明风趣西路清晰,只是现在的中学生都已经没时间看课外书籍了,而一般的人对这些不带野的正史类也不管兴趣,最后沦落到给历史界的专门人士当课外书,居然也会使当今历史专业的人受益匪浅,看来就历史的修养来说,国人还是后退了几十年。我们习惯上对历史的态度犹如对新闻的态度一样,所以容不得官方不一样的版本,所以才有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居然是这些年才解禁但也是删节版的错愕。
看来看去还是觉得下图的柏杨《中国人史纲》篇幅正适中、语言通俗,而且思路格外清晰,看了以后能把你历史脉路理清;另一种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将张荫麟《中国史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和吕思勉《白话本国史》按出版社的思路和顺序,当一套通史来看,这样近代最出色的三本史学书都在了。特色是大师们语言通俗文采飞扬,不乏天才的见解和思路。
据说《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特意拿出来让周围的人看看来测试一下效果,却有一个名叫王胜之的看了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都望而生畏。 本来见此情况,司马光本想简写一本《资治通鉴举要历》,但因身体故未成。到后来还是由朱熹编著了《资治通鉴纲目》,这开创了创纲目体史书,;然后宋人袁枢以《资治通鉴》为蓝本编《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我国纪事本末体史书。 所以当今的人读《资治通鉴》,即使读了一遍后,按年代分散的故事打乱这么看下来,一个人物的故事要跨越好几卷,如此诸多的历史事件都这么零散地按年代分布,真是很考人的记性。可以用《历史年代表》来对照看《史记》这样的纪传体,但对于《资治通鉴》这样的编年体哩清事件主线却没有帮助。 所以个人认为看两遍《资治通鉴》不如把《资治通鉴》与《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各看一遍,或者是对照着看一边,这是最好的读史方法。
史书的写法有三种:按人物的纪传体、按年代的编年体和按事件的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书体裁,所以《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件的始末为主线,把《資治通鑑》294卷分散的史事集中起来,归纳为239个标题,另外附录66事。这是打散编年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讲究单个场景情节的完整性,丰富了读史的角度。
而《资治通鉴纲目》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大事。每事以大字记其梗概,称“纲要”,以小字详述之,称“细目”,故称为“纲目”。这一体例的史书称纲目体。立纲仿效《春秋》,力求平谨;叙事仿效《左传》,叙事详明。
由于朱熹《通鉴纲目》体提纲挈领,简明易读,所以明、清人便采用朱熹《通鉴纲目》而编入门书籍,称《纲鉴》。最著名的入门书籍要数:明王世贞的《纲鉴》,哀易的《纲鉴补》,清高宗钦定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当然最出名的当数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其编者吴承权其实就是编《古文观止》的吴楚材,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几乎所有书生的历史书。 如果你不感冒文言的话,那么这套10卷本的《纲鉴易知录》是公认的最好的通史教材。
与国人的郑重其事相比,国外则是将历史、地理类的人文书籍的教材当普及读物去编写,就像一次大战后的英国写《时空机器》那个作家韦尔斯,就写了一部畅销世界的《世界史纲》,让我们中学只学会鼓噪背着年代,以至于染上历史恐惧症,在国内因为中学学历史而终生害怕历史的人大有人在。如果这些人能在中学生时,有幸能读上像韦尔斯《世界史纲》和柏杨《中国人史纲》这么有趣的历史,我想一生的习惯都会改变。
与此同时,美国的房龙以一部惊艳的《房龙地理》轰动了全球,它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将人的活动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终关注的是科学、艺术、商业、宗教和政治,从历史的高度阐释了人与地理以及地球的关系,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而记得当时我们在中学地理课,正在痛苦地背诵着每个地方的作物特产气候温度,最变态的就是每次考试时,经常给你一种形状的地图,让你要一眼认出是哪个国家、哪个地方的地形图,这么可以轻松查阅的东西却让你痛苦地记住。这使得多少年后看到下面的一个笑话时,颇有出口气地暴笑起来:
“考试时,生物老师拿来一只用布盖着的鸟。然后他把鸟的腿露出来让学生猜这是一只什么鸟。我实在是不知道,就交了白卷。老师一看很生气,就问:‘你为什么交白卷?你叫什么名字?’我一听,气呼呼的把裤腿卷了起来,露出两条腿说:‘现在该轮到你来猜猜我是谁了吧?’”
房龙的《宽容》、《人类的艺术》和《人类的故事》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人文书籍,世界史书籍中,韦尔斯20年年代的《世界史纲》逐步被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所代替,《全球通史》不管是从全球视野的新架构上,还是语言的有趣通俗上,都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这些人一直在世界上和在中国都是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史入门书籍。最近又看到了一套杰里。本特利及齐格勒合著的《新全球史》,这本西方最畅销历史教科书,看起来叙述的口气更专业化一些,史料也更丰富些,只是语言与叙述没有《全球通史》那么娓娓而诉的通俗。
附1:较深入的历史研究书籍:
《资治通鉴》加上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再加上文笔太美的《左传》、古史学理论专著类: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古典章制度的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古学术思想史的黄梨洲的《明儒学案》、全谢山的《宋元学案》。
断代史类:
杨宽<<西周史>> <<战国史>>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 林剑鸣<<秦汉史>> (上、下)
剪伯赞<<秦汉史>>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韩国庆<<魏晋南北朝史纲>>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岑仲勉<<隋唐史>> 杨树森<<辽史简编>> 张博泉<<金史简编>>
韩儒林<<元朝史>> (上、下)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剑桥中国辽宋夏金元史>>
李洵、薛虹<<明清史>> (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上、下)
附2:历史类的通俗书籍推荐:
这里推荐的都是引人入胜的通俗历史作品或是比较接近史实的历史小说。
1。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
2。中华书局出的一套:《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去古人的庭院散步》、《到古代中国去旅行》,这些都是通过对古笔记等考证,来发掘的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很有意思。
3。历届矛盾文学奖里的几套获奖历史小说,水平还是蛮高的:
1)第三届茅盾奖,徐兴业《金瓯缺》,其实国内好的宋史方面的书籍不多,所以这本就显得稀罕了。
2)第四届茅盾奖,王火的《战争和人》,讲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这段时期的题材佼佼的也是比较缺乏。
3)第四届茅盾奖,刘斯奋《白门柳》,讲的是明末钱的历史,主要讲钱谦益和柳如是,其他还有黄宗羲、阮大铖、史可法等文士政客和顾眉、董小宛等秦淮名妓为主角,看这些人出场就不禁口水一地。
4)历史通俗读物:
1。《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历史上最精彩的三国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著,一定要看。
2。柏杨版的《通鉴纪事本末》的《十三王之乱》、《华乱五胡》,还有三国时期的三部:《第一次宦官时代》《三国周郎赤壁》《诸葛亮北伐挫败》。柏杨版的这套《通鉴纪事本末》在台湾出齐了,但在大陆目前只有吉林文史出版社这前14册,这14册里就这5本三个最精彩的战乱时期值得一读。
3。李亚平: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李亚平-《男人的天方夜谭》
4。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5。历史小说: 《大秦帝国》,写春秋战国的历史还是很需要一点梳理的功力的; 《明朝那些事儿》据明史改编的通俗版。
中午闲着在网上翻着史学书籍,忽然看到了一本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合著的《中国史纲》,当时觉得关公战秦琼的错讹,因为这三位历史界泰斗最后去世的都已经45年了,怎么可能凑在一起写这么一本书?
想了想,这本书只可能是三位大师一人一本的套装,要么就是以呂思勉《白话本国史》为主,然后把东汉前的部分换成张荫麟《中国史纲》的内容,而把近代部分换成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如果是后者,只要不要乱加以删节编排,尽量保持《中国史纲》、《中国近代史》原貌而用《白话本国时》补缺,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构思。 确实把三本书的精华,也把近代最天才的三本入门中国通史融合成了一本。
怀着这个兴趣,就到网上去查查这本书如何去截选,结果首先找到了上册的目录,确实上册就是张荫麟《中国史纲》的内容,而且清朝以后就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然后把蒋书最后一章的几节合并到上一章,把最后一张说蒋介石部分(这以前国内出版不是删就是节选)开始换上并补充上呂思勉的内容,一直到现代。
张荫麟与钱钟书同称清华四大才子,一生就是一部东汉前《中国史纲》著称于世,本来这是40年为高中的编写历史教材,本打算写到唐朝三因故只写到东汉,却是写得绚烂至极备受世人推崇。张荫麟《中国史纲》最为人称道之处就是史料浓缩得醇厚出手却又像百年老窖的举重若轻,加上文笔异常之精练流畅,看了让人颇有爱不释手之感。随便摘取两段来示意一下,下面一段是说孔子时,提到礼仪和诗歌时,写的一段:
“诗三百在春秋还是有实用的,平常贵族交际上的诗词要引诗作装饰。朝廷享宴外宾时,照例要选诗中的一首或一节,命乐工歌颂,以作欢迎词,这叫做‘赋诗’。来宾也得另选一首或一章回敬,这叫做‘答赋’。来宾间的情意、愿望、恳求,甚至讽刺,每‘断章取义’地借诗来隐示。在这种当儿,诗篇生疏的人便会出丑。故此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自前四二八以降,四十多年间,它的政治出了常轨,大权落在乱臣。在这时期中,它有一个君主被迫自杀,一个太子被拒不得继位,另一个君主和母后一同被弑,沉尸深渊。魏人乘秦内乱,屡相侵伐,并且夺回穆公所得到的河西地方。”
“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这句看似有悖史学家严谨论述的句子,却可一下子总结出秦初在变法前的现状。下面接着的一段也是简洁叙述了商鞅变法前秦的落后之状: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西周的京畿虽建在其上,文明的透入始终不深,好比一件锦衣覆着褴褛。周室东迁后,锦衣一去,便褴褛依然。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又例如秦国道地的音乐,直至战国晚年,还是“击甕叩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蒋廷黻就是以一部5万字的《中国近代史》而著称。蒋廷黻本身就是一个外交家,对部分的近代史也亲身经历,所以对林则徐、李鸿章等的描述细致入骨,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他身处时局而对时局的观察、分析能力,蒋廷黻的这本书若是非用一句话来评价的话,就是“举重若轻、清晰简洁”。最喜欢的版本要数上海古籍出版本出的这两本:插图版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和张荫麟《中国史纲》,可惜这套现在市面已经成了绝版。
实际上,蒋廷黻的这部书绝对可以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样当一本历史流行书籍毫不为过,具有故事书一口气通读下去的流畅情节,但它却又是一本对近代史分析和评论最权威的正史书籍。本书出来后的漫长几十年间史界对近代史的述评无不引用本书中的观点。书中代表性的一段评论就是讲述林则徐后的这么一段: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此中原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第一,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下面一段的述评的风格就是蒋廷黻这本书的风格,我们从下面一段中可以看出他对历史事件及演变透察至微,写大时局居然写出了微刻手法的细腻,其实由于篇幅限制还简略去了其中的两段:
“李鸿章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初年就看清楚了日本是中国的劲敌。他并且知道中、日的胜负要看那一国的新军备进步的快。他特别注重海军,因为日本必须先在海上得胜,然后能进攻大陆。所以他反对左宗棠以武力收复新疆,反对为伊犁问题与俄国开战,反对为越南问题与法国打仗,他要把这些战费都省下来作为扩充海军之用。他的眼光远在一般人之上。
李鸿章既注重中、日关系,不能不特别注意高丽。在国防上高丽的地位极其重要,因为高丽可以作敌人陆军侵略我东北的根据地,也可以作敌人海军侵略我山东、河北的根据地。反过来看,高丽在日本的国防上的地位也很要紧。高丽在我们手里,日本尚感不安,一旦被俄国或英国所占,那时日本所感的威胁就更大了。所以高丽也是日本必争之地。
当时日本的政治领袖如岩仓、大久保、伊藤、井上诸人反对征韩。他们以为维新事业末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前,不应轻举妄动的贪图向外发展。但是在江华岛事件发生以后,他们觉得无法压制舆论,不能不有所主动。于是他们一面派黑田青隆及井上率舰队到高丽去交涉通商友好条约,一面派森有礼来北京试探中国的态度,并避免中国的阻抗。
森有礼与我们的外交当局大起辩论。我们始终坚持高丽是我们的属国,如日本侵略高丽,那就是对中国不友谊,中国不能坐视。森有礼则说中国在朝鲜的宗主权是有名无实的,因为中国在高丽不负任何责任,就没有权利。
黑田与井上在高丽的交涉成功,他们所订的条约承认高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这就是否认中国的宗主权,中国应该抗议,而且设法纠正。但是日本和高丽虽都把条文送给中国,北京没有向日本提出抗议,也没有责备高丽不守本分。中国实为传统观念所误,照中国传统观念,只要高丽承认中国为宗主,那就够了,第三国的承认与否是无关宏旨的。在光绪初年,中国在高丽的威信甚高,所以政府很放心,就不注意日、韩条约了。
高丽与日本订约的问题过了以后,中、日就发生琉球的冲突。”
呂思勉则与錢穆、陳寅恪、陳垣同被尊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通史只写过2部,一部是3、4四年代权威畅销教材《白话本国史》,还有一部就是为流亡大学生写的《吕著中国通史》。
《白话本国史》曾长期被用做“自修适用”读物,自述“此书系将予在中学时之讲义及所参考之材料,加于增补而成”,赢得“我国第一部白话文通史著作,也是当时最完整的一部通史著作”的特殊荣誉。此书出版后销量久盛不衰前后修订过四版,倒是作为大学教材居多。。《白话本国史》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叙述传统史籍记叙的诸如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内容;另一部分则描绘了多被前人所忽略的历史时期风俗人情、农工商业、社会状况,这些都是以前的通史类的书籍所不具备的特色。
而《吕著中国通史》就似乎更有些剑走偏锋的味道,这可能是已经有了另一部讲述很细致的《白话本国史》来喱清24史了,这本《吕著中国通史》主要就是喱清《通典》、《通志》的一些内容。所以《吕著中国通史》前半部是讲“典章制度”,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这部分是重点内容;后半部是起自黄帝而至民国止的政治学,讲“理乱兴亡”。与普通的史书编排不同,是属于偏制度喱清主脉路的简纲,但太简单缺乏深入,也缺少系统和翔实性,作为单独的一本通史是不足够的。
钱穆的《国史大纲》尤以激情和文笔酣畅著称,对非汉人王朝心中不可自抑的厌恶感让人可以从文字中感觉出。但其与上面呂思勉的《白话中国史》一样,都是用白话文叙述加上文言史料直接引用,虽然文字优美、史学功底非同一般,但是钱穆特殊的出版条件,要求只能以繁体竖版的方式发行(多是为了引用古料和加注方便故),可竖版繁体的排版对普通人的兴趣阅读造成了障碍。这也是这本《国史大纲》普通人知道不多的原因。不想像《房龙地理》《时间简史》一样作为全民的普及书籍的姿态。
就个人认为而言,国人对历史的研究当以民国为界,民国时期的史学大家在阅读史籍的渊博度远不如古人,而史学大家也就民国止,现在的史学大家再也无法超越民国史学大家的高度。近当代通史中,篇幅简略而又系统性的要数民国时期的钱穆的《国史大纲》 和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还有翦伯赞60年代那套《中国史纲要》(最初4册,修订版合成上下两册)。
而较完备大部头的通史书,要数国内的范文澜《中国通史》(10卷)和白寿彝《中国通史》(12卷),此外还有台湾学者陈致平的《中国通史》(台湾出12卷,国内出合并为10卷)。其中范文澜本人只完成通史的前四卷、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1995年出版,这是国内第一套系统的通史,这部书唯一的缺憾就是受时代的影响,阶级批判的痕迹较重;白寿彝主编版1979年启动,耗时20年,全书于1999年出齐共12卷22册;
对这篇幅浩瀚的范文澜《中国通史》和白寿彝《中国通史》,自己也就是只是翻了几次电子版随便看了几眼,我总是觉得,读这么个篇幅的通史不如把时间省下来去读《资治通鉴》(20册),其实也就是多花一点时间而已,花了这么大精力去嚼一个别人嚼过的东西,太不划算。 24史一般仔细通读一遍要花十年,据说大师呂思勉一辈子中也就不过看了两遍半。 一般搞历史的一遍《资治通鉴》加上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就足够纵横了。
其实以前张荫麟《中国史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和吕思勉《白话本国史》这些本意都是写给当时的高中生的,所以语言都简明风趣西路清晰,只是现在的中学生都已经没时间看课外书籍了,而一般的人对这些不带野的正史类也不管兴趣,最后沦落到给历史界的专门人士当课外书,居然也会使当今历史专业的人受益匪浅,看来就历史的修养来说,国人还是后退了几十年。我们习惯上对历史的态度犹如对新闻的态度一样,所以容不得官方不一样的版本,所以才有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居然是这些年才解禁但也是删节版的错愕。
看来看去还是觉得下图的柏杨《中国人史纲》篇幅正适中、语言通俗,而且思路格外清晰,看了以后能把你历史脉路理清;另一种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将张荫麟《中国史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和吕思勉《白话本国史》按出版社的思路和顺序,当一套通史来看,这样近代最出色的三本史学书都在了。特色是大师们语言通俗文采飞扬,不乏天才的见解和思路。
据说《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特意拿出来让周围的人看看来测试一下效果,却有一个名叫王胜之的看了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都望而生畏。 本来见此情况,司马光本想简写一本《资治通鉴举要历》,但因身体故未成。到后来还是由朱熹编著了《资治通鉴纲目》,这开创了创纲目体史书,;然后宋人袁枢以《资治通鉴》为蓝本编《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我国纪事本末体史书。 所以当今的人读《资治通鉴》,即使读了一遍后,按年代分散的故事打乱这么看下来,一个人物的故事要跨越好几卷,如此诸多的历史事件都这么零散地按年代分布,真是很考人的记性。可以用《历史年代表》来对照看《史记》这样的纪传体,但对于《资治通鉴》这样的编年体哩清事件主线却没有帮助。 所以个人认为看两遍《资治通鉴》不如把《资治通鉴》与《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各看一遍,或者是对照着看一边,这是最好的读史方法。
史书的写法有三种:按人物的纪传体、按年代的编年体和按事件的纪事本末体三大史书体裁,所以《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件的始末为主线,把《資治通鑑》294卷分散的史事集中起来,归纳为239个标题,另外附录66事。这是打散编年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讲究单个场景情节的完整性,丰富了读史的角度。
而《资治通鉴纲目》全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大事。每事以大字记其梗概,称“纲要”,以小字详述之,称“细目”,故称为“纲目”。这一体例的史书称纲目体。立纲仿效《春秋》,力求平谨;叙事仿效《左传》,叙事详明。
由于朱熹《通鉴纲目》体提纲挈领,简明易读,所以明、清人便采用朱熹《通鉴纲目》而编入门书籍,称《纲鉴》。最著名的入门书籍要数:明王世贞的《纲鉴》,哀易的《纲鉴补》,清高宗钦定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当然最出名的当数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其编者吴承权其实就是编《古文观止》的吴楚材,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几乎所有书生的历史书。 如果你不感冒文言的话,那么这套10卷本的《纲鉴易知录》是公认的最好的通史教材。
与国人的郑重其事相比,国外则是将历史、地理类的人文书籍的教材当普及读物去编写,就像一次大战后的英国写《时空机器》那个作家韦尔斯,就写了一部畅销世界的《世界史纲》,让我们中学只学会鼓噪背着年代,以至于染上历史恐惧症,在国内因为中学学历史而终生害怕历史的人大有人在。如果这些人能在中学生时,有幸能读上像韦尔斯《世界史纲》和柏杨《中国人史纲》这么有趣的历史,我想一生的习惯都会改变。
与此同时,美国的房龙以一部惊艳的《房龙地理》轰动了全球,它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将人的活动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终关注的是科学、艺术、商业、宗教和政治,从历史的高度阐释了人与地理以及地球的关系,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而记得当时我们在中学地理课,正在痛苦地背诵着每个地方的作物特产气候温度,最变态的就是每次考试时,经常给你一种形状的地图,让你要一眼认出是哪个国家、哪个地方的地形图,这么可以轻松查阅的东西却让你痛苦地记住。这使得多少年后看到下面的一个笑话时,颇有出口气地暴笑起来:
“考试时,生物老师拿来一只用布盖着的鸟。然后他把鸟的腿露出来让学生猜这是一只什么鸟。我实在是不知道,就交了白卷。老师一看很生气,就问:‘你为什么交白卷?你叫什么名字?’我一听,气呼呼的把裤腿卷了起来,露出两条腿说:‘现在该轮到你来猜猜我是谁了吧?’”
房龙的《宽容》、《人类的艺术》和《人类的故事》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人文书籍,世界史书籍中,韦尔斯20年年代的《世界史纲》逐步被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所代替,《全球通史》不管是从全球视野的新架构上,还是语言的有趣通俗上,都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这些人一直在世界上和在中国都是最有影响力的世界史入门书籍。最近又看到了一套杰里。本特利及齐格勒合著的《新全球史》,这本西方最畅销历史教科书,看起来叙述的口气更专业化一些,史料也更丰富些,只是语言与叙述没有《全球通史》那么娓娓而诉的通俗。
附1:较深入的历史研究书籍:
《资治通鉴》加上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再加上文笔太美的《左传》、古史学理论专著类: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古典章制度的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古学术思想史的黄梨洲的《明儒学案》、全谢山的《宋元学案》。
断代史类:
杨宽<<西周史>> <<战国史>>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 林剑鸣<<秦汉史>> (上、下)
剪伯赞<<秦汉史>>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韩国庆<<魏晋南北朝史纲>>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岑仲勉<<隋唐史>> 杨树森<<辽史简编>> 张博泉<<金史简编>>
韩儒林<<元朝史>> (上、下)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剑桥中国辽宋夏金元史>>
李洵、薛虹<<明清史>> (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上、下)
附2:历史类的通俗书籍推荐:
这里推荐的都是引人入胜的通俗历史作品或是比较接近史实的历史小说。
1。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
2。中华书局出的一套:《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去古人的庭院散步》、《到古代中国去旅行》,这些都是通过对古笔记等考证,来发掘的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很有意思。
3。历届矛盾文学奖里的几套获奖历史小说,水平还是蛮高的:
1)第三届茅盾奖,徐兴业《金瓯缺》,其实国内好的宋史方面的书籍不多,所以这本就显得稀罕了。
2)第四届茅盾奖,王火的《战争和人》,讲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这段时期的题材佼佼的也是比较缺乏。
3)第四届茅盾奖,刘斯奋《白门柳》,讲的是明末钱的历史,主要讲钱谦益和柳如是,其他还有黄宗羲、阮大铖、史可法等文士政客和顾眉、董小宛等秦淮名妓为主角,看这些人出场就不禁口水一地。
4)历史通俗读物:
1。《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历史上最精彩的三国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著,一定要看。
2。柏杨版的《通鉴纪事本末》的《十三王之乱》、《华乱五胡》,还有三国时期的三部:《第一次宦官时代》《三国周郎赤壁》《诸葛亮北伐挫败》。柏杨版的这套《通鉴纪事本末》在台湾出齐了,但在大陆目前只有吉林文史出版社这前14册,这14册里就这5本三个最精彩的战乱时期值得一读。
3。李亚平: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李亚平-《男人的天方夜谭》
4。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5。历史小说: 《大秦帝国》,写春秋战国的历史还是很需要一点梳理的功力的; 《明朝那些事儿》据明史改编的通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