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公有关的一切(1)
昨天傍晚5:27,外公去世。我正在回家路上,无知无觉。外公差一个月满88岁,寿长过爷爷,是我祖辈最晚离开的了。外公年轻时得过肺结核,幸亏已经解放,住在疗养院得以治愈。妈妈回忆外公住的疗养院,似乎是延平路上的肺病防治院,去探望外公是妈妈美好的回忆之一,对于物质匮乏、姐妹众多年代,外公对远道来探病的女儿的款待总是难以忘怀的。肺结核会吐血,因此妈妈口中外公的身体是一直不好的,没想到他是寿最长的,甚至长过了自己最喜欢的女儿。
外公是浙江鄞县人,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他的父亲一开始在一个犹太人开的饭店学生意,做蛋糕,点心,各式西餐。我小时候在外公家相册里看到一人多高的多层蛋糕,据说就是外公的父亲做的。日本人侵华,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外公和他的父亲还给犹太人老板送饭。那个犹太人离开上海时,一穷二白,留给外公一本英文的餐馆大全作纪念。这本书我小时候十分喜欢,经常翻看,因为前面的插页全是彩色图片,有各式餐台布置,西餐餐具,各式蛋糕,点心,西餐成品。几年前,问外公讨来这本书,已经破败不堪,彩色插页荡然无存,现静躺在我的书柜里。
抗日战争结束,外公和他父亲在上海虹口毗邻外滩处开了一个小饭店,为外滩办公楼提供公司午餐,炸猪排、罗宋汤为主的西式快餐。我们家有一个竹篮,三层,有盖,每层可以放上3-4个大碗。这个篮子可以算上是妈妈的陪嫁,据说当年就是用扁担挑2个这样的竹篮给那些公司职员送餐的。外公做得一手好菜,土豆色拉,炸猪排、三黄鸡、蛋卷、罗宋汤,妈妈多多少少继承了外公做菜的本事,这些菜是我儿时美好的回忆。外公有个师兄,解放前去了英国,当时让外公一起去,因为外公的手艺比他强多了,但是外公坚决不去,一来对国外生疏的环境有所畏惧,二来已经结婚生女,要养活一大家子。那个师兄据说在英国也混的不错,开了自己的饭店,解放后还与外公联系,回国见面。还给外公钱,外公没有要,说“共产党好,我们生活很好,不缺钱”。这算一件家人经常提起的轶事,因为一贯的清贫,因为错过了改变全家命运的机会。外公也因为没有接受师兄的赠与而被责怪,说他的思想比共产党员还要好。我小时候则兀自庆幸,如果外公去了国外,妈妈和爸爸遇不上了,我就不会到这个世界上来了。
外公的父亲在西餐馆做大厨,可以让全家人过上小康的生活。旧照片中的合影,外公和他父亲西装革履,发蜡闪光,外婆时髦的烫发,妖娆的旗袍,给小时候的我留下深刻印象。外婆是外公的同乡,据说外婆为外公的风度折服,经常在外公家门口跳皮筋,希望能看到外公。婚后用金条顶下春阳里的房子,上面住家,下面开店,后来搬到现在的住所所在的那幢也是临街的房子。解放后,公私合营,全家人住在二楼和三楼,一楼和亭子间慢慢地搬进别人居住。那幢外公住了近70年、我妈妈出生的房子现在也面临拆迁。小时候,那房子也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有木地板,有护墙板,阳台,壁橱,二楼的层高很高,天花板与三楼齐平。现在再看,已经破败不堪。
外公是浙江鄞县人,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他的父亲一开始在一个犹太人开的饭店学生意,做蛋糕,点心,各式西餐。我小时候在外公家相册里看到一人多高的多层蛋糕,据说就是外公的父亲做的。日本人侵华,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外公和他的父亲还给犹太人老板送饭。那个犹太人离开上海时,一穷二白,留给外公一本英文的餐馆大全作纪念。这本书我小时候十分喜欢,经常翻看,因为前面的插页全是彩色图片,有各式餐台布置,西餐餐具,各式蛋糕,点心,西餐成品。几年前,问外公讨来这本书,已经破败不堪,彩色插页荡然无存,现静躺在我的书柜里。
抗日战争结束,外公和他父亲在上海虹口毗邻外滩处开了一个小饭店,为外滩办公楼提供公司午餐,炸猪排、罗宋汤为主的西式快餐。我们家有一个竹篮,三层,有盖,每层可以放上3-4个大碗。这个篮子可以算上是妈妈的陪嫁,据说当年就是用扁担挑2个这样的竹篮给那些公司职员送餐的。外公做得一手好菜,土豆色拉,炸猪排、三黄鸡、蛋卷、罗宋汤,妈妈多多少少继承了外公做菜的本事,这些菜是我儿时美好的回忆。外公有个师兄,解放前去了英国,当时让外公一起去,因为外公的手艺比他强多了,但是外公坚决不去,一来对国外生疏的环境有所畏惧,二来已经结婚生女,要养活一大家子。那个师兄据说在英国也混的不错,开了自己的饭店,解放后还与外公联系,回国见面。还给外公钱,外公没有要,说“共产党好,我们生活很好,不缺钱”。这算一件家人经常提起的轶事,因为一贯的清贫,因为错过了改变全家命运的机会。外公也因为没有接受师兄的赠与而被责怪,说他的思想比共产党员还要好。我小时候则兀自庆幸,如果外公去了国外,妈妈和爸爸遇不上了,我就不会到这个世界上来了。
外公的父亲在西餐馆做大厨,可以让全家人过上小康的生活。旧照片中的合影,外公和他父亲西装革履,发蜡闪光,外婆时髦的烫发,妖娆的旗袍,给小时候的我留下深刻印象。外婆是外公的同乡,据说外婆为外公的风度折服,经常在外公家门口跳皮筋,希望能看到外公。婚后用金条顶下春阳里的房子,上面住家,下面开店,后来搬到现在的住所所在的那幢也是临街的房子。解放后,公私合营,全家人住在二楼和三楼,一楼和亭子间慢慢地搬进别人居住。那幢外公住了近70年、我妈妈出生的房子现在也面临拆迁。小时候,那房子也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有木地板,有护墙板,阳台,壁橱,二楼的层高很高,天花板与三楼齐平。现在再看,已经破败不堪。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