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 座 经济学
最近想起占座的事。大学占座是一种文化。我所在学校这种文化来得比较晚。第一年没有图书馆。还没盖好。第二年建成。第三年开放。占座文化发育的晚,成熟的快。很快和其他有占座传统的学校一样疯狂。
到图书馆占座是一种时髦。 我不明白为什么,图书馆自修室位于北侧。光线一般。图书馆顶是玻璃的,夏天时阳光直射,馆内没有空调。非常热。因为图书馆,难免借书,还书。总是有不间断的噪音。 最不可理解的是,占座是需要高昂的成本。 图书馆规定晚自习结束,学生必须将书带走。不得吧书留下占座。早上6点开馆。如果不把书带走。 每个楼层的管理员会负责清理。把书扔在角落里。
学校这样安排看似合理。其实很不公平。每天6点开馆。开馆前早已很多人夹着书在图书馆门前等着。夏天还好。冬天的时候气温很低。图书馆打更的人从来只晚不早。 更可气的是他一度调戏这些早起的人。有一次他悄悄的打开后门。对前门排队的人不理睬。 回去睡觉了。学生们就一直等着。直到有人发现里面有人,是从后门进去的时候。就像人与自然里野牛,野马迁移一样。人群奔向后门抢座。 这是管理员从休息室出来,不慌不忙打开前门。 这样的规则只对男性有利。男性体力好。有劲,他们很快把最好的座位占了。 有的自己不学习专门给女朋友占。 女性在这种纯体力的抢夺中处于劣势。 她们只能选择别人剩下的位置差的座位。 或者找一个愿意帮她们占座的男朋友。 但是这些难度都太高了。
在这种制度还不够恶心。更恶心的是管理员。管理员享有天然的特权。他们可以占有一个固定座位。这种合理性没人解释为什么。 也没有经过每天抢座人的同意。他们是图书馆中的城管大队。 有用特殊的权利。权利不被控制。就衍生出腐败。 每个管理员有很多朋友。 这些人也天然拥有占座权利。不用每天早起抢座。 有意思的是。当其他人效仿着这些有特权人占座。 书却被拿掉的时候。 大多数人不敢有怨言。 很少发生强烈的肢体冲突,或者挑战权威。
占座是个有趣现象。因为一本书就产生了划出地盘的威力。就像一只狗在电线杠上用尿液的气味来划定自己的地盘。一本书是一种象征。拿掉这本书象征着抢夺与掠夺。占座衍生成一种图书馆里约定俗成的习俗。好像拿走书,坐下是不道德的。违背了集体的意志。
看到辉格博客的一句话:“象征性占座的问题在于:占座行为只能体现占座者获得好座位的意愿,却无法体现他愿意为之付出多少代价,由于缺乏成本约束,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http://headsalon.org/archives/1356.html
如何有好的方案呢?
想到几个。第一个是摇号。这个很蠢。不过是某地现实中已经使用这个方法解决其他问题。纯在这个方法就是撞大运。无法区分是否有学习占座意愿。是否愿意学习。愿意占座。
第二个是辉格先生提出的:“可能的改进方案是:学期初给每个学生分配若干占座点,女生/近视/身材矮者可加分,他们可以用这些点值去校园网上竞购每堂课/演讲/节目的座位,如果交易费用不太高的话”。 我觉得辉格先生出发点好。但是怎么分配有点难。 可能有人就是想要个座的。 但是她不愿意学习。 这时候给了这些人多一些。那些有需求却没有加分的人该如何是好。
第三个方法是我中午想到的。中午去饭店吃面。我突然想到上学时去肯德基。肯德基不同时间客流不同。空闲时点完餐有无限多的座位任你挑选。 人多时一座难求。 有一次我刚好在人多时去肯德基吃东西。但是也找到了座。 因为服务员会清走有吃剩的食物,座位上没人的座位。 这条运用到图书馆占座就是。图书馆贴出规定。 如果一个座位只放书,没有人。来学习的人可以直接拿开座位。坐上去。 我觉得这样增加一些弹性。 人的学习力,注意力不同。有的人能学习一上午,有的人只能半个钟头。 占座最后本意,无非是给需求最大的人最持久的学习资源。 那么这条对于想持续学习人是个好办法。 能者多劳。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好方法。因为它们没被实践检验过。理论在未验证前只是空想。但是给理论一个机会。在这个前提下不断改进。这是无所谓的改革吧。 可惜我很久不做学生。也不需要占座。无法看到占座不再疯狂的那天。 看过报道,说各地占座有摔倒的,挤掉眼镜,挤坏东西的。即使环境恶劣。 制度糟糕。没人研究一下为什么。 没人去挑战一下这种规则。 只是习惯于将错就错。 只是很多人的困境吧。
这是个有趣的经济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专家专门研究过。有没有文献可以查阅。张五常先生从香港街头卖橘中考察经济理论。从蜜蜂与果园中考察科斯定律。诗情画意中的经济原理写的那么生动。 那么每个大学生经历过的占座。有没有人写一写呢。
到图书馆占座是一种时髦。 我不明白为什么,图书馆自修室位于北侧。光线一般。图书馆顶是玻璃的,夏天时阳光直射,馆内没有空调。非常热。因为图书馆,难免借书,还书。总是有不间断的噪音。 最不可理解的是,占座是需要高昂的成本。 图书馆规定晚自习结束,学生必须将书带走。不得吧书留下占座。早上6点开馆。如果不把书带走。 每个楼层的管理员会负责清理。把书扔在角落里。
学校这样安排看似合理。其实很不公平。每天6点开馆。开馆前早已很多人夹着书在图书馆门前等着。夏天还好。冬天的时候气温很低。图书馆打更的人从来只晚不早。 更可气的是他一度调戏这些早起的人。有一次他悄悄的打开后门。对前门排队的人不理睬。 回去睡觉了。学生们就一直等着。直到有人发现里面有人,是从后门进去的时候。就像人与自然里野牛,野马迁移一样。人群奔向后门抢座。 这是管理员从休息室出来,不慌不忙打开前门。 这样的规则只对男性有利。男性体力好。有劲,他们很快把最好的座位占了。 有的自己不学习专门给女朋友占。 女性在这种纯体力的抢夺中处于劣势。 她们只能选择别人剩下的位置差的座位。 或者找一个愿意帮她们占座的男朋友。 但是这些难度都太高了。
在这种制度还不够恶心。更恶心的是管理员。管理员享有天然的特权。他们可以占有一个固定座位。这种合理性没人解释为什么。 也没有经过每天抢座人的同意。他们是图书馆中的城管大队。 有用特殊的权利。权利不被控制。就衍生出腐败。 每个管理员有很多朋友。 这些人也天然拥有占座权利。不用每天早起抢座。 有意思的是。当其他人效仿着这些有特权人占座。 书却被拿掉的时候。 大多数人不敢有怨言。 很少发生强烈的肢体冲突,或者挑战权威。
占座是个有趣现象。因为一本书就产生了划出地盘的威力。就像一只狗在电线杠上用尿液的气味来划定自己的地盘。一本书是一种象征。拿掉这本书象征着抢夺与掠夺。占座衍生成一种图书馆里约定俗成的习俗。好像拿走书,坐下是不道德的。违背了集体的意志。
看到辉格博客的一句话:“象征性占座的问题在于:占座行为只能体现占座者获得好座位的意愿,却无法体现他愿意为之付出多少代价,由于缺乏成本约束,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http://headsalon.org/archives/1356.html
如何有好的方案呢?
想到几个。第一个是摇号。这个很蠢。不过是某地现实中已经使用这个方法解决其他问题。纯在这个方法就是撞大运。无法区分是否有学习占座意愿。是否愿意学习。愿意占座。
第二个是辉格先生提出的:“可能的改进方案是:学期初给每个学生分配若干占座点,女生/近视/身材矮者可加分,他们可以用这些点值去校园网上竞购每堂课/演讲/节目的座位,如果交易费用不太高的话”。 我觉得辉格先生出发点好。但是怎么分配有点难。 可能有人就是想要个座的。 但是她不愿意学习。 这时候给了这些人多一些。那些有需求却没有加分的人该如何是好。
第三个方法是我中午想到的。中午去饭店吃面。我突然想到上学时去肯德基。肯德基不同时间客流不同。空闲时点完餐有无限多的座位任你挑选。 人多时一座难求。 有一次我刚好在人多时去肯德基吃东西。但是也找到了座。 因为服务员会清走有吃剩的食物,座位上没人的座位。 这条运用到图书馆占座就是。图书馆贴出规定。 如果一个座位只放书,没有人。来学习的人可以直接拿开座位。坐上去。 我觉得这样增加一些弹性。 人的学习力,注意力不同。有的人能学习一上午,有的人只能半个钟头。 占座最后本意,无非是给需求最大的人最持久的学习资源。 那么这条对于想持续学习人是个好办法。 能者多劳。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好方法。因为它们没被实践检验过。理论在未验证前只是空想。但是给理论一个机会。在这个前提下不断改进。这是无所谓的改革吧。 可惜我很久不做学生。也不需要占座。无法看到占座不再疯狂的那天。 看过报道,说各地占座有摔倒的,挤掉眼镜,挤坏东西的。即使环境恶劣。 制度糟糕。没人研究一下为什么。 没人去挑战一下这种规则。 只是习惯于将错就错。 只是很多人的困境吧。
这是个有趣的经济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专家专门研究过。有没有文献可以查阅。张五常先生从香港街头卖橘中考察经济理论。从蜜蜂与果园中考察科斯定律。诗情画意中的经济原理写的那么生动。 那么每个大学生经历过的占座。有没有人写一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