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家——谢德庆
他举足轻重,却销声匿迹。
他不在当代艺术史的讨论中,他也不曾与艺术圈有过多联系。
他说:
——生活,在我看来,就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活着,就是浪费时间等死。
于是,面对艺术,他始终纯粹。
于是,他的作品,都是淋漓尽致的。
耗时将近20年,他只创作了6件作品。
1978-1979 《笼子》
他在自己搭建的笼子里面居住一年。笼子里面只有一张床、洗手盆和马桶。这一年,他不能阅读、不能交谈,不能写作,不能聆听,助手照顾着他的饮食。他与律师签了法律证明。他邀请了他的朋友和纽约的艺术家来参加他此次行为的启动仪式,他没有说话。他只是走进笼子里面,开始笼中的生活。人渐渐离去⋯⋯
如此的生活,失去了交流,没有任何获得,没有任何消遣,除了思考,就是数日子。他脱离了社会,长时间的彻底孤立,足以让他精神崩溃。当他完成作品,走出笼子,他已经无法正常与人沟通,极度敏感与脆弱,让他无法与其它人进行最简单的交流。
这是他的第一个作品。从资料了解到,他是偷渡客,在美国他过着没有身份,不见天日的生活。人类是群居动物。一个人不可能脱离其它人而独自生活。彻底的孤独是恐怖的,而人内心依然渴望着自由。对于自我存在的需求促使人在精神层面上有着逃离社会的欲望。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绝对的自由就是一个笼子,彻底切断了外界的联系,独自存活着,无法得到归属感,生活变得干燥。自我放逐以后,自由变得无聊,然后是最真实恐惧。
1980-1981 《打卡》
完成了《笼子》,他进行了第二个一年作品。他继续用条件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次他用时间。他在他的公寓设定了一个打卡机,每隔一个小时,他就要去打卡。即使睡觉,也必须按照这个设定完成。这样的设定,意味着他的生活是完全记录时间的流逝。
时间是无形的,持续的进行无法阻止的流动。他的行为是在用机器记录时间点。他也在用这样特别的方式记录生命的流逝轨迹。他呈现出来的是对时间最纯粹的追逐,最平静的体验。每一个一小时候都是那样珍贵,那样宁静。
1981-1982 《户外》
颠覆了前两个作品的设定。他从室内走出,并宣布在一年内再也不回去。他像流浪汗一样游走于纽约。无论酷暑寒冬,他坚持着。他再次发出声音,关于自由的思考。
就像《笼子》一样,他再次放逐自己,只是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同样极端到不可理喻的地步。他的生活完全暴露在户外,就连最隐私的行为也必须在户外进行。他必须面对严峻的天气和其它人的各种舆论或者阻扰。他再次选择独自生活,同样脱离,这次不是他刻意舍弃社会,而是社会渐渐舍弃他。当他恶臭无比的时候,他如同垃圾一样存在,并且遭到驱赶。
1983-1984 《绳子》
这个作品,他继续探讨自由,是我最喜欢的作品。
他邀请了Linda Motano与他共同完成这个一年期限的作品。他用8米的绳子将彼此捆住。他们并没有任何感情,他必须形影不离的在一起生活一年,但这一年内他们不能有任何接触。他们就在身边,却是始终是陌生人。
他和她的生活是异常荒谬的。他们不沟通,也不接触。他们在过着彼此的生活,只是在腰间的绳索将两个人的生活锁紧。所有的隐私都暴露在彼此的面前。
在行为结束后,两人约定彼此从此不再相见,不做任何联系。一同生活一年的两个人,没有任何改变的回到彼此的生活中。残酷而真实。人与人之间联系,有时候是牵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脆弱的。
一条绳子的寓言如此深刻,透过它,我意识到自由的可贵。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必然会侵犯彼此的隐私。在我们能够承受的界限内,这样的侵犯并不明显。但,当所有一切都是赤裸裸的,那便是最残酷的剥夺。
1985-1986 《不做艺术》
这个作品,更像是个承诺。
他宣布他将在一年内不做艺术。
1986.12.31-1999.12.31 《13年计划》
这是他最后的作品,更像是个没有余地的玩笑。
他宣布他将这13年内不做艺术。直到千禧年来临,他做了公开发布“我存活着”。
⋯⋯
纽约的画廊展出他在台湾时创作的画,销量很好。
他用财富修建了公寓,为艺术家免费提供食宿。
2009年纽约现代美术馆策划了他的回顾展。
对于这一切,他已经不在意。
——生活没有作用,艺术没有作用,生活就只是纯粹的生活一年。我以后只有生活而不再做艺术了。我不愿再拿艺术之名去做任何事情。
他言出必行,他回到生活中。
他结婚了,他去拜见了岳父⋯⋯
他不在当代艺术史的讨论中,他也不曾与艺术圈有过多联系。
他说:
——生活,在我看来,就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活着,就是浪费时间等死。
于是,面对艺术,他始终纯粹。
于是,他的作品,都是淋漓尽致的。
耗时将近20年,他只创作了6件作品。
1978-1979 《笼子》
他在自己搭建的笼子里面居住一年。笼子里面只有一张床、洗手盆和马桶。这一年,他不能阅读、不能交谈,不能写作,不能聆听,助手照顾着他的饮食。他与律师签了法律证明。他邀请了他的朋友和纽约的艺术家来参加他此次行为的启动仪式,他没有说话。他只是走进笼子里面,开始笼中的生活。人渐渐离去⋯⋯
如此的生活,失去了交流,没有任何获得,没有任何消遣,除了思考,就是数日子。他脱离了社会,长时间的彻底孤立,足以让他精神崩溃。当他完成作品,走出笼子,他已经无法正常与人沟通,极度敏感与脆弱,让他无法与其它人进行最简单的交流。
![]() |
笼子 |
![]() |
笼子中的日子 |
![]() |
数日子 |
这是他的第一个作品。从资料了解到,他是偷渡客,在美国他过着没有身份,不见天日的生活。人类是群居动物。一个人不可能脱离其它人而独自生活。彻底的孤独是恐怖的,而人内心依然渴望着自由。对于自我存在的需求促使人在精神层面上有着逃离社会的欲望。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绝对的自由就是一个笼子,彻底切断了外界的联系,独自存活着,无法得到归属感,生活变得干燥。自我放逐以后,自由变得无聊,然后是最真实恐惧。
1980-1981 《打卡》
完成了《笼子》,他进行了第二个一年作品。他继续用条件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次他用时间。他在他的公寓设定了一个打卡机,每隔一个小时,他就要去打卡。即使睡觉,也必须按照这个设定完成。这样的设定,意味着他的生活是完全记录时间的流逝。
![]() |
《打卡》 |
![]() |
打卡机 |
时间是无形的,持续的进行无法阻止的流动。他的行为是在用机器记录时间点。他也在用这样特别的方式记录生命的流逝轨迹。他呈现出来的是对时间最纯粹的追逐,最平静的体验。每一个一小时候都是那样珍贵,那样宁静。
1981-1982 《户外》
颠覆了前两个作品的设定。他从室内走出,并宣布在一年内再也不回去。他像流浪汗一样游走于纽约。无论酷暑寒冬,他坚持着。他再次发出声音,关于自由的思考。
![]() |
户外 |
就像《笼子》一样,他再次放逐自己,只是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同样极端到不可理喻的地步。他的生活完全暴露在户外,就连最隐私的行为也必须在户外进行。他必须面对严峻的天气和其它人的各种舆论或者阻扰。他再次选择独自生活,同样脱离,这次不是他刻意舍弃社会,而是社会渐渐舍弃他。当他恶臭无比的时候,他如同垃圾一样存在,并且遭到驱赶。
1983-1984 《绳子》
这个作品,他继续探讨自由,是我最喜欢的作品。
他邀请了Linda Motano与他共同完成这个一年期限的作品。他用8米的绳子将彼此捆住。他们并没有任何感情,他必须形影不离的在一起生活一年,但这一年内他们不能有任何接触。他们就在身边,却是始终是陌生人。
![]() |
《绳子》 |
![]() |
《绳子》 |
他和她的生活是异常荒谬的。他们不沟通,也不接触。他们在过着彼此的生活,只是在腰间的绳索将两个人的生活锁紧。所有的隐私都暴露在彼此的面前。
在行为结束后,两人约定彼此从此不再相见,不做任何联系。一同生活一年的两个人,没有任何改变的回到彼此的生活中。残酷而真实。人与人之间联系,有时候是牵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脆弱的。
一条绳子的寓言如此深刻,透过它,我意识到自由的可贵。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必然会侵犯彼此的隐私。在我们能够承受的界限内,这样的侵犯并不明显。但,当所有一切都是赤裸裸的,那便是最残酷的剥夺。
![]() |
被捆绑的陌生人 |
1985-1986 《不做艺术》
这个作品,更像是个承诺。
他宣布他将在一年内不做艺术。
1986.12.31-1999.12.31 《13年计划》
这是他最后的作品,更像是个没有余地的玩笑。
他宣布他将这13年内不做艺术。直到千禧年来临,他做了公开发布“我存活着”。
⋯⋯
纽约的画廊展出他在台湾时创作的画,销量很好。
他用财富修建了公寓,为艺术家免费提供食宿。
2009年纽约现代美术馆策划了他的回顾展。
对于这一切,他已经不在意。
——生活没有作用,艺术没有作用,生活就只是纯粹的生活一年。我以后只有生活而不再做艺术了。我不愿再拿艺术之名去做任何事情。
他言出必行,他回到生活中。
他结婚了,他去拜见了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