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比例,剩女与学术
前两天有个加拿大来的speaker,中午跟我们吃饭的时候环顾一周惊讶的说,你们这学生的男女比例是一比一啊,哇塞。你不知道俺们加拿大这二十年,研究生院里不仅加拿大籍的人的比例从80%降到了20%,男生的比例也从80%降到了20%啊,我当时就脱口而出,我们这里是一样的呀!!!(只不过蹭免费午饭的男生比女生多造成了假象而已)系里的同学看着我都笑了,因为大家在说这个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Speaker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仅研究生院,加拿大的医学院现在好像也是女生占70%,他说,我们的男生都怎么了?在这个凡事都讲究politically correct的国度,有个女生谨慎的说,以前女生们有歧视什么的,没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而现在,在机会平等的情况下,据说女生更容易注意力集中什么的,所以她们在学术方面做得更好。有个男同学以前是高中老师,他说甚至他教普通科学的时候,选他的课的也是女生占了80%的样子,所以这个差距是从高中开始了……
其实说到注意力,我倒没觉得男女有多大差距,小时候我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做一件事情就从头到尾做好,从来都是做完事情再去玩,最多上课看个漫画小说什么的,而初中就学会了抄作业,事情也开始拖拖拉拉,高中在一个变态的地方课业压力相当大,我还是奢侈的每天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打岔,至于大学和博士阶段,简直就是拖延症患者的血泪史了。而反观我的男同学,他们注意力相当集中,做一件事情就认认真真做好,从来没有想东想西之说。也许我的取样不够大不能说明问题,但我不觉得男女在注意力上差异有多大。而我高中所在的班级,男女比例也是4:1的样子。不过米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一样,连MIT这种传统工科学校的生物系的本科现在都是女多男少了,研究生院就更不用说了。不过有一点,男生的心理年龄成熟比女生晚,所以那些幼稚的美国高中生可能还停留在中国男生小学生阶段,就是那种追赶打闹不好好学习的阶段,导致了这些差异,哈哈。
这可能是学科导致的,数理系和工科院系现在仍然是男多女少,不过也许若干年后会慢慢的变了,在大家对女生逻辑数理思维不佳的印象慢慢转变之后。其实男女的思维方式的确有若干差异。但是智力上我觉得我看到的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只是擅长的东西不同而已。在女性的从属地位逐渐被提高到当家做主的时候,女性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可以集中在学术上工作上,所以一下子出现了女生比例大量提高的情况。可是这只是研究生院的情况,这是门槛比较低的地方。当我们把目光投到学术界的教职上去,男性的比例仍然是显著高于女性的。
这是为什么?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无数女性为家庭牺牲了自己的职业前景。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写在了基因里的。别的不说,生育就是绕不过去的,需要占据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之后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维持也是如此。进化上有一点非常不公平的地方,精子的活力可以维持到6,70岁,而女性一生只有几百个成熟的卵子,最佳生育年龄由于子宫和身体原因也非常局限。所以无数热爱家庭的女性,为了在能生的时候生,选择暂时牺牲自己的职业。殊不知牺牲是可以成习惯的,在她们看见自己的可爱的孩子天使般的脸之后,心就融化了,事业神马的就先放到一边了。我非常尊重这些做出了这样选择的女性,我妈妈也是其中的一员,我将来也很有可能并且很乐意成为其中的一员,我那些学术上现在看起来潜力无限的朋友们也纷纷如此。只是为在一开始你似乎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而感到一些遗憾。一个男的可以先追求事业,到了3,40岁稳定下来的时候再去找年富力强的女性满足自己家庭方面的愿望。而一个女的如果做同样的事情,基本上就成了现在成指数增长趋势的剩女,当剩女没有什么不好,生活自由精神独立,只是剩着剩着,就失去了一些可能性,一些让人生完整生活丰富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说剩女,不说剩男,因为就算现在两个人相当,男生还是有着无限的选择,女生的选择越来越少,不是说另一半的年龄问题,而是你自己还能不能再生育。毕竟,进化让人类有将自己基因传播下去的本能。而女性天生的敏感温柔又让这种渴望更深一层。所以随着年岁增长,女生越来越着急,男生则越来越气定神闲……
另外,很多女性事业再成功,衡量她们的似乎还是家庭幸福与否,比如Barbara Mcclintock和Linda Bucks,得了诺奖,终身未婚,我相信她们为事业牺牲了很多,别人说起来也是唏嘘不已,似乎这是必由之路。其实只要她们开心就好了。而很多女性政客,为了防止别人的歧视和偏见,非常强势和极端,比如撒切尔夫人和默克尔,这在处于高位的女性中非常常见。有一个被称为Queen Bee phenomenon的现象,说的是高位女性对她的下位女性特别刻薄,从而减少自己的女性特质……
Speaker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仅研究生院,加拿大的医学院现在好像也是女生占70%,他说,我们的男生都怎么了?在这个凡事都讲究politically correct的国度,有个女生谨慎的说,以前女生们有歧视什么的,没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而现在,在机会平等的情况下,据说女生更容易注意力集中什么的,所以她们在学术方面做得更好。有个男同学以前是高中老师,他说甚至他教普通科学的时候,选他的课的也是女生占了80%的样子,所以这个差距是从高中开始了……
其实说到注意力,我倒没觉得男女有多大差距,小时候我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做一件事情就从头到尾做好,从来都是做完事情再去玩,最多上课看个漫画小说什么的,而初中就学会了抄作业,事情也开始拖拖拉拉,高中在一个变态的地方课业压力相当大,我还是奢侈的每天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打岔,至于大学和博士阶段,简直就是拖延症患者的血泪史了。而反观我的男同学,他们注意力相当集中,做一件事情就认认真真做好,从来没有想东想西之说。也许我的取样不够大不能说明问题,但我不觉得男女在注意力上差异有多大。而我高中所在的班级,男女比例也是4:1的样子。不过米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一样,连MIT这种传统工科学校的生物系的本科现在都是女多男少了,研究生院就更不用说了。不过有一点,男生的心理年龄成熟比女生晚,所以那些幼稚的美国高中生可能还停留在中国男生小学生阶段,就是那种追赶打闹不好好学习的阶段,导致了这些差异,哈哈。
这可能是学科导致的,数理系和工科院系现在仍然是男多女少,不过也许若干年后会慢慢的变了,在大家对女生逻辑数理思维不佳的印象慢慢转变之后。其实男女的思维方式的确有若干差异。但是智力上我觉得我看到的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只是擅长的东西不同而已。在女性的从属地位逐渐被提高到当家做主的时候,女性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可以集中在学术上工作上,所以一下子出现了女生比例大量提高的情况。可是这只是研究生院的情况,这是门槛比较低的地方。当我们把目光投到学术界的教职上去,男性的比例仍然是显著高于女性的。
这是为什么?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无数女性为家庭牺牲了自己的职业前景。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写在了基因里的。别的不说,生育就是绕不过去的,需要占据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之后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维持也是如此。进化上有一点非常不公平的地方,精子的活力可以维持到6,70岁,而女性一生只有几百个成熟的卵子,最佳生育年龄由于子宫和身体原因也非常局限。所以无数热爱家庭的女性,为了在能生的时候生,选择暂时牺牲自己的职业。殊不知牺牲是可以成习惯的,在她们看见自己的可爱的孩子天使般的脸之后,心就融化了,事业神马的就先放到一边了。我非常尊重这些做出了这样选择的女性,我妈妈也是其中的一员,我将来也很有可能并且很乐意成为其中的一员,我那些学术上现在看起来潜力无限的朋友们也纷纷如此。只是为在一开始你似乎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而感到一些遗憾。一个男的可以先追求事业,到了3,40岁稳定下来的时候再去找年富力强的女性满足自己家庭方面的愿望。而一个女的如果做同样的事情,基本上就成了现在成指数增长趋势的剩女,当剩女没有什么不好,生活自由精神独立,只是剩着剩着,就失去了一些可能性,一些让人生完整生活丰富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说剩女,不说剩男,因为就算现在两个人相当,男生还是有着无限的选择,女生的选择越来越少,不是说另一半的年龄问题,而是你自己还能不能再生育。毕竟,进化让人类有将自己基因传播下去的本能。而女性天生的敏感温柔又让这种渴望更深一层。所以随着年岁增长,女生越来越着急,男生则越来越气定神闲……
另外,很多女性事业再成功,衡量她们的似乎还是家庭幸福与否,比如Barbara Mcclintock和Linda Bucks,得了诺奖,终身未婚,我相信她们为事业牺牲了很多,别人说起来也是唏嘘不已,似乎这是必由之路。其实只要她们开心就好了。而很多女性政客,为了防止别人的歧视和偏见,非常强势和极端,比如撒切尔夫人和默克尔,这在处于高位的女性中非常常见。有一个被称为Queen Bee phenomenon的现象,说的是高位女性对她的下位女性特别刻薄,从而减少自己的女性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