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民:跳舞是我的初恋
林怀民:跳舞是我的初恋
《河北青年报》
林怀民,1947年出生于中国台湾,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岁出版小说集《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令人瞩目的作家。后赴美留学,一面攻读学位,一面研习现代舞。
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带动了台湾地区现代表演事业的发展。云门在台湾地区演出时屡屡造成轰动,并经常出国进行职业演出,获得佳评无数。
1.谈云门往事 没有舞者就没有云门
小说集《蝉》的出版让22岁的林怀民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新秀。但是,林怀民却没有继续走文学的道路,而是一头扎进了现代舞的世界。“你为什么不写小说,去跳舞了?”每当被问到这种问题时,他就会幽默地回答:“跳舞是我的初恋,写作是我的妻子。结婚后,遇到老情人,旧情复发,于是跳舞变成了我的情妇。”
2.想创立中国人的现代舞团
1972年,林怀民从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虽然学的专业是小说创作,但是林怀民对于舞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痴迷。在那个影像资料匮乏的时代,一幅舞照、一行解说都是他研究西方舞蹈的窗口。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上过一百多堂舞蹈技术课,编过几支短舞。虽然没在任何一个职业舞团待过,但林怀民心中有一个远大的梦想,那就是要创立一个中国人的现代舞团。因此,他放弃了可能使自己在美国成为职业舞者的机会,回到台北的文化学院教现代舞。
“我的老师和朋友认为我很傻。”林怀民说,父亲也曾警告自己,“舞蹈可能是乞丐的行业”。但是,对于一心想组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职业性、高水准舞团的林怀民来说,这些都不能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阻力。
3.用现代中国作曲家的音乐编舞
1973年春天,在台北著名戏剧家俞大纲先生的引荐下,林怀民结识了台湾交响乐团团长史惟亮先生,史先生邀请他与交响乐团合作,发表舞作。用现代中国作曲家的音乐编舞是林怀民多年的夙愿,因为他一直坚信,只要有良好的训练,中国人一样可以舞得很好,可以组成一个充满中国特色与元素的高水平职业舞团。他提出这个想法之后,史惟亮欣然同意。就这样,云门舞集诞生了。俞大纲在一次聚会中曾提到,他很喜欢“云门舞集”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门”庄严坚实,像人的身体,而“云”正是流转舞姿中万种风情的最佳写照。
除了用中国作曲家的音乐编舞之外,林怀民在云门舞集中还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元素,比如在排练《流浪者之歌》的时候,他要求舞者打坐。有些舞者不理解他这么做的初衷,不配合他,坐着坐着就睡得东倒西歪。后来练习了一两个月之后,舞者才渐渐明白,打坐对他们调整呼吸,把动作做到位很有帮助。林怀民还让舞者学习太极、拳术,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舞者更好地体会舞蹈的内涵并用身体把它演绎出来。
以前,林怀民觉得,舞者应该听编舞家的话,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逐渐转变了看法。舞者应该是对动作有强烈的饥渴感的人,灵感在舞者的身体里。编舞家可以给舞者一个课题,然后舞者在台上可以比较自在,能够自由发挥出来。
俞大纲先生是对林怀民影响很深的一个人。在云门创办之初,俞经常邀请他一起去看京剧,因为手上“刚好多了一张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俞先生总是“刚好多了一张票”,林怀民也就看了不少京剧。俞先生还给林怀民讲庄子、讲书法,“毛笔字的一横一竖,一点一顿,有呼之欲出的线条与韵律之美……中国文字的形象、图画的布局、颜色,应该都能培养一个舞蹈家的气质与修养。”
1973年秋天,云门舞集在台北、台中和新竹三地首度公演,竟然场场爆满。评论方面也是好评如潮,报纸用“轰动”一词来形容这次公演。“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舞还是新生事物,报纸文化版的长辈说,光跳不行,要写文章讲你在做什么,不然社会不懂。”俞大纲先生为云门写了评论,让林怀民觉得“头上一下有了光环”。在这一年里,林怀民和他的团队通过正式公演以及在大专院校举办演讲和动作示例,让三万名观众熟悉了云门舞集。
4.为逃避责任一星期喝三瓶XO
掌声和荣誉接踵而来的同时,困难和压力也随之而来。“准备公演期间,我教课,我编舞,我排练,我拉广告,我设计服装……一切必须自己来,因为谁也没有经营舞团的经验。”由于长期满负荷运转,林怀民觉得自己要崩溃了。
那时候,林怀民天天在家里喝酒,喝得最凶的时候一个礼拜干掉了三瓶XO。“我找各种借口逃避对云门的责任。长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去过练舞所。”在云门草创之时,林怀民教舞者们要接受磨练,对未来要有信心,现在轮到舞者们给林怀民打气了。在林怀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两位舞者搬进了练舞所,负责教课,同时跟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学习京剧。
一天晚上,林怀民在街上徘徊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开练舞所太久了,他决定去探访那些舞者。空旷的练舞场里,两个女孩子正对着镜子一丝不苟地练习基本动作。林怀民看了一会儿,脱下鞋子,开始指导她们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林怀民逐渐兴奋起来了。下课后,舞者们静静地对他说:“老师,谢谢你。”林怀民冲下楼,一边在街上狂奔一边掉眼泪。他意识到:没有舞者就没有云门。第二天,那个踌躇满志的林怀民又回来了。
5.走在哪里都有人喊加油
观众对云门的支持是巨大的。2008年,云门一个大排练场完全被大火焚毁,尽管并未向社会发出希望援助的信息,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5000个企业和个人主动捐钱,小孩子们甚至把压岁钱都捐了出来,林怀民走到哪里都会听到人们给他加油。让林怀民难以忘怀的是,有一次他在路上走,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全副武装、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忽然驶到他前面,咔一下刹住车,问他:“你是林老师吗?”林怀民说:“是啊!”那个年轻人大喊了一句:“加油!”然后摩托车绝尘而去。
《流浪者之歌》已经在18个国家52个城市进行过演出,舞者们的足迹留在了美国、德国、奥地利、韩国、日本等国。印度的观众在演员谢幕之后会跑到后台,拉着林怀民说:“你太懂印度了。”有一位老太太,在看演出时出神地咧开嘴,泪水爬满她皱纹纵横的脸庞,舞蹈使她暂时忘记了生活中的苦恼。“让人落泪的舞不一定就是好作品,然而,即便只有一位这样的观众,即便只有这样的一刹那,舞者们的汗水就没有白流!”
6.谈旅行与创作 印度之行以后作品走向成熟
1988年到1991年,云门曾暂停三年。在这三年里,林怀民背上旅行包,随心所欲地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他住十美元的民宿,去了印尼、菲律宾和印度等国。“一次次的出走,孤独地背包旅行,让我看到许多山川和脸孔,见识到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文化背后共通的人性。旅行为我打开一扇扇门。”
7.印度的慢让他不再浮躁
印度是林怀民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的火车和飞机永远迟到,甚至一下子迟到六小时、八小时、十二小时。开始的时候我气得不得了,跟他们吵,后来就顿悟了:飞机总会来的,火车也会到。急什么呢?”
于是,他收起了浮躁的情绪,在有圣牛踱步的月台上读了很多平时没时间读的书,也阅读了很多人的脸。 有一次,一个五岁左右的印度小孩说要帮他擦鞋,林怀民说自己穿的是运动鞋,不用擦。那个孩子一再恳求,林怀民不忍心,就让他擦了。擦完之后他问多少钱,小孩子说两个卢比。林怀民给了他十个卢比,那个孩子高兴得绽放出了大大的笑容,一边走一边回头朝他笑。那是林怀民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笑容。
在印度的圣河恒河流经圣城瓦纳拉西,在那里,恒河的水是黑色的,挤满了来沐浴圣水的印度人。有人把骨灰撒进去,还有人把万寿菊缀成的花球放到水面上,花上燃着白色的短烛。虔诚的教徒捧起河里的圣水来喝,还有人为刚出生的孩子进行洗礼。恒河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养生送死。“在这里,我看到了不加任何掩饰的生命的本色,而我们往往把死亡、疾病这些东西掩藏起来。”
8.《流浪者之歌》是佛祖的礼物
“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但是我在印度却从头哭到尾。”林怀民说,印度有很多乞丐,走在街上,朝行人伸出手。
在佛教圣地菩提伽耶,大觉寺外聚着上百名乞丐,其中有麻风病患者、肢体残疾的人,苍蝇在他们的血迹上爬来爬去。林怀民在外面布施,心里异常难过,他冲进庙里,磕完头后大声质问:“佛陀涅槃2500年过去了,世间怎么还是这个样子?你在搞什么?”之后,他坐在菩提树下安静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额头上传来温热的感觉。林怀民抬头一看,原来是阳光穿过菩提树的叶子照在他的额头。那一刻,他忽然平静下来了。“人生无常,随时有可能走,所以要抓紧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次印度之行是在1994年,归来之后,便有了《流浪者之歌》。在编舞的过程中,林怀民几乎是不假思索、一气呵成。“我觉得这是佛祖的礼物。”林怀民把这次印度之行当做自己人生的分水岭,也是从此之后,他不再看重得失,作品慢慢成熟。
9.三吨半稻米铺满整个舞台
在《流浪者之歌》中,非常惹人注目的是舞台上金灿灿的稻米。这些稻米有三吨半重,时而像瀑布,时而像沙漏,从舞台上倾泻下来,舞者就在黄金一般的稻米海洋里恣意翻滚。为什么要用稻米呢?林怀民说,他小时候是在台湾地区的嘉义平原上长大的,那里盛产稻米。到了收获的季节,满世界都是金灿灿的。他小时候最喜欢这些稻米了,觉得它们是非常神圣的东西,也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意象。
但是,要使舞者接受这些稻米可不容易。最早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很多舞者都被稻米划伤过。后来,这些稻米经过了特殊处理,“要洗(不然花粉会让舞者浑身起疹发痒),要染(不然就没诗意的金色光泽),要烘、晒(不然没办法干燥),要腌(不然受了潮就发芽)。三吨半的稻米,要四名工作人员,一天八小时,处理两周才告完工。做过的人都说,下次别再找我!”演员在稻米的海洋中完成了对流浪者内心的演绎后,这些稻米静静地留在舞台上。
林怀民觉得,应该将它们利用起来。于是,到舞蹈的最后,会有一位演员出来,用耙子在铺满舞台的稻米上画同心圆,一圈一圈又一圈,他是那么安静,底下的观众也是那么安静。这个过程要持续25分钟左右,很多观众看到最后会默默地掉眼泪。“我从来不去解释为什么要加这个25分钟的表演,有人说我讲的是时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10.结语
《流浪者之歌》已经演了17年了,但上个礼拜林怀民又将它改动了一点点。在他看来,掌声和荣誉都是昨天晚上的事情。“有时候我会想,我如果只能留下一部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希望它在喧嚣的时代里,继续带给观众安慰与宁静,像那穿过菩提叶隙,斜斜照射的阳光。”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 贾立芳
《河北青年报》
![]() |
林怀民,1947年出生于中国台湾,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岁出版小说集《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令人瞩目的作家。后赴美留学,一面攻读学位,一面研习现代舞。
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带动了台湾地区现代表演事业的发展。云门在台湾地区演出时屡屡造成轰动,并经常出国进行职业演出,获得佳评无数。
![]() |
《流浪者之歌》剧照,很多舞者在表演中都被稻米划伤过 |
![]() |
这个持续25分钟的场景让很多观众落泪 |
1.谈云门往事 没有舞者就没有云门
小说集《蝉》的出版让22岁的林怀民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新秀。但是,林怀民却没有继续走文学的道路,而是一头扎进了现代舞的世界。“你为什么不写小说,去跳舞了?”每当被问到这种问题时,他就会幽默地回答:“跳舞是我的初恋,写作是我的妻子。结婚后,遇到老情人,旧情复发,于是跳舞变成了我的情妇。”
2.想创立中国人的现代舞团
1972年,林怀民从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虽然学的专业是小说创作,但是林怀民对于舞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痴迷。在那个影像资料匮乏的时代,一幅舞照、一行解说都是他研究西方舞蹈的窗口。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上过一百多堂舞蹈技术课,编过几支短舞。虽然没在任何一个职业舞团待过,但林怀民心中有一个远大的梦想,那就是要创立一个中国人的现代舞团。因此,他放弃了可能使自己在美国成为职业舞者的机会,回到台北的文化学院教现代舞。
“我的老师和朋友认为我很傻。”林怀民说,父亲也曾警告自己,“舞蹈可能是乞丐的行业”。但是,对于一心想组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职业性、高水准舞团的林怀民来说,这些都不能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阻力。
3.用现代中国作曲家的音乐编舞
1973年春天,在台北著名戏剧家俞大纲先生的引荐下,林怀民结识了台湾交响乐团团长史惟亮先生,史先生邀请他与交响乐团合作,发表舞作。用现代中国作曲家的音乐编舞是林怀民多年的夙愿,因为他一直坚信,只要有良好的训练,中国人一样可以舞得很好,可以组成一个充满中国特色与元素的高水平职业舞团。他提出这个想法之后,史惟亮欣然同意。就这样,云门舞集诞生了。俞大纲在一次聚会中曾提到,他很喜欢“云门舞集”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门”庄严坚实,像人的身体,而“云”正是流转舞姿中万种风情的最佳写照。
除了用中国作曲家的音乐编舞之外,林怀民在云门舞集中还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元素,比如在排练《流浪者之歌》的时候,他要求舞者打坐。有些舞者不理解他这么做的初衷,不配合他,坐着坐着就睡得东倒西歪。后来练习了一两个月之后,舞者才渐渐明白,打坐对他们调整呼吸,把动作做到位很有帮助。林怀民还让舞者学习太极、拳术,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舞者更好地体会舞蹈的内涵并用身体把它演绎出来。
以前,林怀民觉得,舞者应该听编舞家的话,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逐渐转变了看法。舞者应该是对动作有强烈的饥渴感的人,灵感在舞者的身体里。编舞家可以给舞者一个课题,然后舞者在台上可以比较自在,能够自由发挥出来。
俞大纲先生是对林怀民影响很深的一个人。在云门创办之初,俞经常邀请他一起去看京剧,因为手上“刚好多了一张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俞先生总是“刚好多了一张票”,林怀民也就看了不少京剧。俞先生还给林怀民讲庄子、讲书法,“毛笔字的一横一竖,一点一顿,有呼之欲出的线条与韵律之美……中国文字的形象、图画的布局、颜色,应该都能培养一个舞蹈家的气质与修养。”
1973年秋天,云门舞集在台北、台中和新竹三地首度公演,竟然场场爆满。评论方面也是好评如潮,报纸用“轰动”一词来形容这次公演。“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舞还是新生事物,报纸文化版的长辈说,光跳不行,要写文章讲你在做什么,不然社会不懂。”俞大纲先生为云门写了评论,让林怀民觉得“头上一下有了光环”。在这一年里,林怀民和他的团队通过正式公演以及在大专院校举办演讲和动作示例,让三万名观众熟悉了云门舞集。
4.为逃避责任一星期喝三瓶XO
掌声和荣誉接踵而来的同时,困难和压力也随之而来。“准备公演期间,我教课,我编舞,我排练,我拉广告,我设计服装……一切必须自己来,因为谁也没有经营舞团的经验。”由于长期满负荷运转,林怀民觉得自己要崩溃了。
那时候,林怀民天天在家里喝酒,喝得最凶的时候一个礼拜干掉了三瓶XO。“我找各种借口逃避对云门的责任。长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去过练舞所。”在云门草创之时,林怀民教舞者们要接受磨练,对未来要有信心,现在轮到舞者们给林怀民打气了。在林怀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两位舞者搬进了练舞所,负责教课,同时跟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学习京剧。
一天晚上,林怀民在街上徘徊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开练舞所太久了,他决定去探访那些舞者。空旷的练舞场里,两个女孩子正对着镜子一丝不苟地练习基本动作。林怀民看了一会儿,脱下鞋子,开始指导她们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林怀民逐渐兴奋起来了。下课后,舞者们静静地对他说:“老师,谢谢你。”林怀民冲下楼,一边在街上狂奔一边掉眼泪。他意识到:没有舞者就没有云门。第二天,那个踌躇满志的林怀民又回来了。
5.走在哪里都有人喊加油
观众对云门的支持是巨大的。2008年,云门一个大排练场完全被大火焚毁,尽管并未向社会发出希望援助的信息,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5000个企业和个人主动捐钱,小孩子们甚至把压岁钱都捐了出来,林怀民走到哪里都会听到人们给他加油。让林怀民难以忘怀的是,有一次他在路上走,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全副武装、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忽然驶到他前面,咔一下刹住车,问他:“你是林老师吗?”林怀民说:“是啊!”那个年轻人大喊了一句:“加油!”然后摩托车绝尘而去。
《流浪者之歌》已经在18个国家52个城市进行过演出,舞者们的足迹留在了美国、德国、奥地利、韩国、日本等国。印度的观众在演员谢幕之后会跑到后台,拉着林怀民说:“你太懂印度了。”有一位老太太,在看演出时出神地咧开嘴,泪水爬满她皱纹纵横的脸庞,舞蹈使她暂时忘记了生活中的苦恼。“让人落泪的舞不一定就是好作品,然而,即便只有一位这样的观众,即便只有这样的一刹那,舞者们的汗水就没有白流!”
6.谈旅行与创作 印度之行以后作品走向成熟
1988年到1991年,云门曾暂停三年。在这三年里,林怀民背上旅行包,随心所欲地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他住十美元的民宿,去了印尼、菲律宾和印度等国。“一次次的出走,孤独地背包旅行,让我看到许多山川和脸孔,见识到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文化背后共通的人性。旅行为我打开一扇扇门。”
7.印度的慢让他不再浮躁
印度是林怀民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的火车和飞机永远迟到,甚至一下子迟到六小时、八小时、十二小时。开始的时候我气得不得了,跟他们吵,后来就顿悟了:飞机总会来的,火车也会到。急什么呢?”
于是,他收起了浮躁的情绪,在有圣牛踱步的月台上读了很多平时没时间读的书,也阅读了很多人的脸。 有一次,一个五岁左右的印度小孩说要帮他擦鞋,林怀民说自己穿的是运动鞋,不用擦。那个孩子一再恳求,林怀民不忍心,就让他擦了。擦完之后他问多少钱,小孩子说两个卢比。林怀民给了他十个卢比,那个孩子高兴得绽放出了大大的笑容,一边走一边回头朝他笑。那是林怀民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笑容。
在印度的圣河恒河流经圣城瓦纳拉西,在那里,恒河的水是黑色的,挤满了来沐浴圣水的印度人。有人把骨灰撒进去,还有人把万寿菊缀成的花球放到水面上,花上燃着白色的短烛。虔诚的教徒捧起河里的圣水来喝,还有人为刚出生的孩子进行洗礼。恒河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养生送死。“在这里,我看到了不加任何掩饰的生命的本色,而我们往往把死亡、疾病这些东西掩藏起来。”
8.《流浪者之歌》是佛祖的礼物
“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但是我在印度却从头哭到尾。”林怀民说,印度有很多乞丐,走在街上,朝行人伸出手。
在佛教圣地菩提伽耶,大觉寺外聚着上百名乞丐,其中有麻风病患者、肢体残疾的人,苍蝇在他们的血迹上爬来爬去。林怀民在外面布施,心里异常难过,他冲进庙里,磕完头后大声质问:“佛陀涅槃2500年过去了,世间怎么还是这个样子?你在搞什么?”之后,他坐在菩提树下安静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额头上传来温热的感觉。林怀民抬头一看,原来是阳光穿过菩提树的叶子照在他的额头。那一刻,他忽然平静下来了。“人生无常,随时有可能走,所以要抓紧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次印度之行是在1994年,归来之后,便有了《流浪者之歌》。在编舞的过程中,林怀民几乎是不假思索、一气呵成。“我觉得这是佛祖的礼物。”林怀民把这次印度之行当做自己人生的分水岭,也是从此之后,他不再看重得失,作品慢慢成熟。
9.三吨半稻米铺满整个舞台
在《流浪者之歌》中,非常惹人注目的是舞台上金灿灿的稻米。这些稻米有三吨半重,时而像瀑布,时而像沙漏,从舞台上倾泻下来,舞者就在黄金一般的稻米海洋里恣意翻滚。为什么要用稻米呢?林怀民说,他小时候是在台湾地区的嘉义平原上长大的,那里盛产稻米。到了收获的季节,满世界都是金灿灿的。他小时候最喜欢这些稻米了,觉得它们是非常神圣的东西,也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意象。
但是,要使舞者接受这些稻米可不容易。最早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很多舞者都被稻米划伤过。后来,这些稻米经过了特殊处理,“要洗(不然花粉会让舞者浑身起疹发痒),要染(不然就没诗意的金色光泽),要烘、晒(不然没办法干燥),要腌(不然受了潮就发芽)。三吨半的稻米,要四名工作人员,一天八小时,处理两周才告完工。做过的人都说,下次别再找我!”演员在稻米的海洋中完成了对流浪者内心的演绎后,这些稻米静静地留在舞台上。
林怀民觉得,应该将它们利用起来。于是,到舞蹈的最后,会有一位演员出来,用耙子在铺满舞台的稻米上画同心圆,一圈一圈又一圈,他是那么安静,底下的观众也是那么安静。这个过程要持续25分钟左右,很多观众看到最后会默默地掉眼泪。“我从来不去解释为什么要加这个25分钟的表演,有人说我讲的是时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10.结语
《流浪者之歌》已经演了17年了,但上个礼拜林怀民又将它改动了一点点。在他看来,掌声和荣誉都是昨天晚上的事情。“有时候我会想,我如果只能留下一部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希望它在喧嚣的时代里,继续带给观众安慰与宁静,像那穿过菩提叶隙,斜斜照射的阳光。”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 贾立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