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的世界,大众的温存——北师大的科幻文学【《京师学人》二十一期】
小众的世界,大众的温存
——中国科幻文学的寂寞生存
文/金秋 小海
《科幻世界》编辑倒阁事件发生后,一封直指社长的公开信在网上流传开来,并得到了大部分科幻迷的呼应,这份公开信的影响力也超出了科幻领域,一时间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
科幻作为一个小众的文学圈子,又被人们所发现。这样一群富于幻想能力和探索气质的作家和读者,他们潜伏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组成了中国的科幻势力,代表着中国的想象力水平,虽然他们低调而这些必将改变世界。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吴岩就是这样的一个潜伏者,一个坚定的科幻迷。他创作科幻小说,更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幻研究者。他不仅鉴证了科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肩负着为中国培养一批又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任务。他的研究生中,就有着飞氘这样一位小有名气的新生代科幻作家。
“科幻本身包含一种认知的吸引力。”吴岩坦言,在他的小学阶段,科幻因为文革的缘故不被认可,他第一次与科幻的接触竟有点偶然和破费周折。他和几个同学打破图书馆的窗户进去偷书看,一本苏联的科幻书深深吸引了他,书中描绘的光芒的未来和美好的希望,仿佛那个迷惘年代微弱的前路星火。年少的他就这样被科幻吸引。天赋加上勤奋,初中时候吴岩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评论性的文章,1979年,又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说。
科幻文学在中国
谈到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吴岩感叹,“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幻的生存环境”。“近三十年来看,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复兴,科幻文学创作有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从无到有。由于政治的推动和人们对新事物的热情,从1976到1984年,迎来了科幻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但好景不长,由于一些作者‘热情过头’,一些作品被政府认为带有反社会主义内容,文章中的有些不够精准的科学知识也被认为是“宣扬反科学”。在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中,风头正劲的科幻创作被打压了。直到90、91年,科幻文学才重振旗鼓,之后随着《科幻世界》主办了三次国际会议,出版了一系列国际著名的科幻小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家,像刘慈欣、星河、王晋康等,又为科幻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科幻世界》现在有自己的思路,并不能覆盖所有科幻文学的层面,但它一直在背后推动着科幻文学的发展”,吴岩说。《科幻世界》是几代科幻迷的“圣经”, 如今,这样一本老牌杂志面临灵魂被抽空的遭遇,编辑部发表的公开信得到了科幻迷的广泛呼应,最终导致杂志社社长被停职。是一代科幻人的坚持和执拗促成了这起在中国期刊业绝无仅有的“民间力量”的成功倒阁。吴岩也对《科幻世界》的未来持观望态度,它值得期待但也有隐忧。
大学是中国科幻作家的摇篮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的在校学生仍是国内科幻创作的主力军”,据吴岩介绍,目前国内知名的科幻作家中,大部分是从大学阶段就开始科幻创作,潘海天、马伯镛等人本科生阶段就开始写作。近些年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有很多现在仍然是在校学生,如夏笳、飞氘等人。 “因为新中国科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校园。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科幻很多是大学生在写,大学是科幻作家的摇篮,读者也聚集在大学校园,作家和读者之间没有距离,可以获得更好的交流,所以振兴科幻应该下大力气在大学里。”这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产生,有力地解决了国内科幻创作的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吴岩对校园作家振兴科幻的未来也寄予了很大希望。
但国内科幻创作的幼稚化局面也不能无视,“(校园年轻科幻作家)他们分析问题、观察问题时还是以校园的眼光来看待,就算内容不是写的校园,也可以看出是个校园作家。因为校园生活过于单调,而外面的世界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他们真正地走向生活。怎样从一个校园作家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全天候的作家是校园作家们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自2003年开始设立科幻文学专业,现为儿童文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开设“科幻文学理论”“中西科幻比较研究”“中外科幻名著精读”三门课程。“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比较《关于时间旅行的若干问题》和《夏日的时光机》两部电影,分析美国和日本在时空观念和精神诉求上的差异”,吴岩的科幻文学的课堂不仅教给学生如何分析科幻作品的结构和构思,更偏重锻炼他们运用理论进行研究的能力,启发他们对“科技”“社会”“永恒”这些母题的思考。
从16岁开始科幻文学创作的吴岩对“科幻文学”有一套自己的定义:科学时代边缘人的呐喊。创作主体多为女性、“大男孩”、边缘底层、现代化进程中的落伍群体的这个学科目前在中国的发展也在“边缘地带”徘徊,“原创力量不足、教材缺乏、中国学生阅读国外论文原著的能力欠缺都制约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
后记:科幻迷被认为是一个小圈子,西方科幻文化研究者认为,科幻其实是一种“Cult文化”。Cult一词含有崇拜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科幻世界》公开信发出后,读者对它的品牌的认同度和保护它的决心与信心都非常高。科幻吸引的是一群特质非常明确的人物,热爱科学,痴迷于沉思和幻想,关注人类的未来。他本身宣扬的价值和理念并不小众,如果能把科幻的元素广泛地渗入当代生活,渗入电影、电视、动漫、游戏、广告、广播剧、城市建设、商品包装设计和可能想到的所有方面,科幻就会变成一种大众文化。中国科幻受众面狭小更多的还是基于中国科幻水平和市场建设的落后。但科幻迷们还是怀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国科幻的发展,科幻在读者和社会中的影响会越来越深。
流言“飞”语,“氘”光剑影
——科幻作家飞氘访谈录
文/小海 金秋
人物小传:飞氘,青年科幻作家,原名贾立元,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工程系,选择文学院科幻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201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教授格非的博士生。作为科幻作家,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始终以一种严肃深刻的态度关注着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关注着科幻小说在思考未来中所发挥的幻想作用。代表作品:《去死的漫漫旅途》《一览众山小》《小贾飞刀》。
飞氘准时到达采访地点。“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这是第一印象,完全想象不到那些英雄与妖魔鬼怪出自他的笔下。一个偶然的机会,飞氘看到《科幻世界》,从此,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仿佛找到舒适的巢穴,“科幻的世界里虽然是虚无的未来,却有真实的希望”。本科阶段时间富余,飞氘对自己本专业兴趣不大,于是开始尝试写科幻小说,稿子投给了《科幻世界》。在石沉大海半年后,他的作品在《科幻世界》第12期发表,这无疑给了他巨大鼓励。本科毕业后,飞氘成为文学院的研究生,他也真正找到了不再荒芜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缓冲,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飞氘说。
《京师学人》:你最初是怎么接触科幻,又如何写作科幻?
飞氘:上中学的时候,去邮局买了本《科幻世界》来看,觉得挺有意思,就一直看下去了。印象比较深的作家是刘慈欣、星河,作品像《壁虎》《流浪地球》等。有一期有一个讲潜水艇的故事,特别有意思,行文比较幽默,对我以后的写作也产生了影响。
至于写科幻,是有一次参加一个征文活动,主题是游戏小说,当时正在打CS,就以此为背景写了一篇科幻小说,由于非典活动取消了,之后就寄给《科幻世界》发表了,就接着写。
《京师学人》:你身边的人会觉得你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吗?
飞氘:本科的时候大家觉得我是一个文学青年,后来断断续续地发表了一些作品,大家才觉得这个人不只是一个文学青年,但是因为都很熟,他们也不会看我写的东西。到了研究生的时候,一进去,我的一个同班同学见人就给我宣传,大家就戏称我为“作家”,也会看一些我的作品。研究生的同学被我俩耳濡目染,也对科幻有点了解。
《京师学人》:你在《去死的漫漫旅途中》引用了一些卡尔维诺和马尔克斯的句子,从中我也能嗅到一些卡氏的味道,他们是否对你影响特别大?
飞氘:是的。我看书先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开始,然后往回看,看到卡尔维诺时,因为个人趣味吧,特别喜欢那种叙事有魅力的作家。在写那部作品之前为了找一种语言的感觉,专门回看了他们两个的重要作品,所以受影响比较大。
《京师学人》:吴岩老师非常欣赏你的《一览众山小》,这篇小说是关于孔子的故事新编,你对于自己的这篇作品有什么看法?
飞氘:其实我觉得这篇小说写得一般。我写东西是先有一个画面,然后把它写出来。写这篇小说是因为我很好奇孔子他为什么能够登上泰山,泰山那么陡,当时又没什么先进设备,觉得很奇怪。后来就发展成一个想法:孔子登上的泰山其实是一个虚拟世界的关键点,类似于做电脑程序时如果数据溢出了,超出计算范围,结果就会错误,所以孔子到达泰山后就会引发世界的崩溃……我觉得这个东西挺好玩的,不过写出来后,大家批评还挺多的。
《京师学人》:大家赞美或批评的内容是什么?
飞氘:赞美可能有一些溢美的成分。有一些批评说写得太刻意、拘谨了,思想主题不对,我感觉也没说到点子上。对于文学我有自己的标准,我能感觉这篇文章是写得好还是不好。写这篇文章时,开始准备得很充分,后来生了点小病,写得挺不痛快的,结尾没能把它爆发出来,有点仓促。
《京师学人》:你最喜欢的自己的作品是什么?《去死的漫漫旅途》更像是一个奇幻故事,读完后,觉得是一个探讨哲学问题的寓言。可不可以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幻小说?
飞氘:我最喜欢的作品有两篇,一个是《小贾飞刀》,一个是《去死的漫漫旅途》。一开始写作时喜欢模仿,《小贾飞刀》是模仿王小波写的,因为我很喜欢王小波,就写了一篇类似于向他致敬的东西,非常王小波,也有点自己的感觉在里面。至于《去死的漫漫旅途》确实不是属于核心科幻那一类,我写的东西本来就不是纯科幻的,是比较边缘、模糊,具有探索性的。科幻是一种小众文学,我写的是小众中更小众的东西。
《京师学人》:你怎么看待当下科幻文学的环境和前景?你是否会成为职业作家?
飞氘:从客观条件上来说,环境还是不错的,不像以前有那么多限制,比如说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束缚,现在可以写一些轻松游戏的东西,不用一上来就谈救国救民之类的严肃话题。条件不错,科幻文学能不能发展还是取决于大家的坚持和努力吧。因为在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文学本来就处于一种转型和衰退的趋势,科幻文学在中国还属于小众文化,也不会逆势而上吧。不过现在网络中的有一类科幻作品,是和我们不太一样的,我觉得这一类作品还是挺有前途的,我知道好多人爱看,觉得很过瘾。另外科幻作为一种文化也很有前景,年轻一代有很多是看着好莱坞的科幻大片成长的,当他们进入到各行各业时,就会为科幻文化带来起色。
至于职业作家,我觉得不太现实,在中国靠写作谋生的人是过得很艰苦的,只有少数达到顶尖的人才可以过得很好,像韩寒、郭敬明这种。中国现在还没有专职的科幻作家,而且专职科幻作家这个名称听起来也很不靠谱,别人会觉得你很不着调,所以还是应该有个职业。而且我觉得要成为专职作家,除非你有足够的储备,能爆发很长时间,否则很容易把人写废。当一个东西变成你不得不干的事,可能你就不会干得很好,尤其是写作。
《京师学人》:现在你会立足于科幻研究吗?你以后会在科幻研究和科幻写作中有所侧重吗?
飞氘:我希望将来有机会能进入到学术研究领域,能进入到科幻研究是最理想的。因为我认为科幻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生长点,很多研究领域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比如说你想要做鲁迅的研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当研究科幻时,能发现许多新的东西,也能给主流研究很好的反馈。
如果能进行学术研究,那么希望能在写作与研究之间达到平衡。其实也不一定非要写科幻小说,也可以写幻想小说,对我来说这个界限比较模糊。我希望这个世界还是比较理性的,大家都讲讲科学。
《京师学人》:对你来说,科幻意味着什么?
飞氘:我觉得科幻最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对于未来和宇宙的思考,科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有人说他是一个科幻迷,我会比较容易信任他。北大的戴锦华老师说过,粉丝文化实质上是“抱团取暖”,在茫茫人海之中,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探讨时间、宇宙、穿越、黑洞……你会觉得在这个社会还有这么一类人,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互相安慰。其实看书、看电影、写小说都是为了找一种安慰吧,现实比较残酷。
小编推荐
文/小刀
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不仅仅要创造一个可能性的未知世界,还应该能给观众以现实的印证和关于未来的启发。以下十部影片是小编窃以为可圈可点的科幻电影作品,个人认为它们非主流的特性,在文艺养成的打怪升级路线之中,经验值加成是比较大的。
1,《2001太空漫游》
无数科幻影迷奉为“最经典的科幻电影”,但也是最沉闷的科幻电影
2,《银翼杀手》
库布里克沉闷科幻的又一力作
3,《巴西/妙想天开》
反乌托邦的科幻,《1984》的感觉
4,《死亡幻觉》
看不懂吧?那就对了
5,《超时空接触》
宗教本身就有点科幻的意思
6,《心慌方》
隐喻性极强的电影
7,《月球》
讲孤独的神作
8,《大都会》
默片时代的科幻作品,在豆瓣上标注看过这样一部影片,你“文艺”了...
9,《发条橙》
科幻电影的点子和特技通常是大片的卖点,玩过火了,就成了禁片
10,《阿基拉》
科幻动画,鸿篇巨制加严肃题材
——中国科幻文学的寂寞生存
文/金秋 小海
![]() |
《科幻世界》编辑倒阁事件发生后,一封直指社长的公开信在网上流传开来,并得到了大部分科幻迷的呼应,这份公开信的影响力也超出了科幻领域,一时间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
科幻作为一个小众的文学圈子,又被人们所发现。这样一群富于幻想能力和探索气质的作家和读者,他们潜伏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组成了中国的科幻势力,代表着中国的想象力水平,虽然他们低调而这些必将改变世界。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吴岩就是这样的一个潜伏者,一个坚定的科幻迷。他创作科幻小说,更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幻研究者。他不仅鉴证了科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肩负着为中国培养一批又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任务。他的研究生中,就有着飞氘这样一位小有名气的新生代科幻作家。
“科幻本身包含一种认知的吸引力。”吴岩坦言,在他的小学阶段,科幻因为文革的缘故不被认可,他第一次与科幻的接触竟有点偶然和破费周折。他和几个同学打破图书馆的窗户进去偷书看,一本苏联的科幻书深深吸引了他,书中描绘的光芒的未来和美好的希望,仿佛那个迷惘年代微弱的前路星火。年少的他就这样被科幻吸引。天赋加上勤奋,初中时候吴岩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评论性的文章,1979年,又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说。
科幻文学在中国
谈到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吴岩感叹,“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幻的生存环境”。“近三十年来看,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复兴,科幻文学创作有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从无到有。由于政治的推动和人们对新事物的热情,从1976到1984年,迎来了科幻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但好景不长,由于一些作者‘热情过头’,一些作品被政府认为带有反社会主义内容,文章中的有些不够精准的科学知识也被认为是“宣扬反科学”。在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中,风头正劲的科幻创作被打压了。直到90、91年,科幻文学才重振旗鼓,之后随着《科幻世界》主办了三次国际会议,出版了一系列国际著名的科幻小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家,像刘慈欣、星河、王晋康等,又为科幻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科幻世界》现在有自己的思路,并不能覆盖所有科幻文学的层面,但它一直在背后推动着科幻文学的发展”,吴岩说。《科幻世界》是几代科幻迷的“圣经”, 如今,这样一本老牌杂志面临灵魂被抽空的遭遇,编辑部发表的公开信得到了科幻迷的广泛呼应,最终导致杂志社社长被停职。是一代科幻人的坚持和执拗促成了这起在中国期刊业绝无仅有的“民间力量”的成功倒阁。吴岩也对《科幻世界》的未来持观望态度,它值得期待但也有隐忧。
大学是中国科幻作家的摇篮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的在校学生仍是国内科幻创作的主力军”,据吴岩介绍,目前国内知名的科幻作家中,大部分是从大学阶段就开始科幻创作,潘海天、马伯镛等人本科生阶段就开始写作。近些年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有很多现在仍然是在校学生,如夏笳、飞氘等人。 “因为新中国科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校园。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科幻很多是大学生在写,大学是科幻作家的摇篮,读者也聚集在大学校园,作家和读者之间没有距离,可以获得更好的交流,所以振兴科幻应该下大力气在大学里。”这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产生,有力地解决了国内科幻创作的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吴岩对校园作家振兴科幻的未来也寄予了很大希望。
但国内科幻创作的幼稚化局面也不能无视,“(校园年轻科幻作家)他们分析问题、观察问题时还是以校园的眼光来看待,就算内容不是写的校园,也可以看出是个校园作家。因为校园生活过于单调,而外面的世界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他们真正地走向生活。怎样从一个校园作家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全天候的作家是校园作家们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自2003年开始设立科幻文学专业,现为儿童文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开设“科幻文学理论”“中西科幻比较研究”“中外科幻名著精读”三门课程。“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比较《关于时间旅行的若干问题》和《夏日的时光机》两部电影,分析美国和日本在时空观念和精神诉求上的差异”,吴岩的科幻文学的课堂不仅教给学生如何分析科幻作品的结构和构思,更偏重锻炼他们运用理论进行研究的能力,启发他们对“科技”“社会”“永恒”这些母题的思考。
从16岁开始科幻文学创作的吴岩对“科幻文学”有一套自己的定义:科学时代边缘人的呐喊。创作主体多为女性、“大男孩”、边缘底层、现代化进程中的落伍群体的这个学科目前在中国的发展也在“边缘地带”徘徊,“原创力量不足、教材缺乏、中国学生阅读国外论文原著的能力欠缺都制约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
后记:科幻迷被认为是一个小圈子,西方科幻文化研究者认为,科幻其实是一种“Cult文化”。Cult一词含有崇拜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科幻世界》公开信发出后,读者对它的品牌的认同度和保护它的决心与信心都非常高。科幻吸引的是一群特质非常明确的人物,热爱科学,痴迷于沉思和幻想,关注人类的未来。他本身宣扬的价值和理念并不小众,如果能把科幻的元素广泛地渗入当代生活,渗入电影、电视、动漫、游戏、广告、广播剧、城市建设、商品包装设计和可能想到的所有方面,科幻就会变成一种大众文化。中国科幻受众面狭小更多的还是基于中国科幻水平和市场建设的落后。但科幻迷们还是怀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国科幻的发展,科幻在读者和社会中的影响会越来越深。
流言“飞”语,“氘”光剑影
——科幻作家飞氘访谈录
![]() |
文/小海 金秋
人物小传:飞氘,青年科幻作家,原名贾立元,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工程系,选择文学院科幻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201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教授格非的博士生。作为科幻作家,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始终以一种严肃深刻的态度关注着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关注着科幻小说在思考未来中所发挥的幻想作用。代表作品:《去死的漫漫旅途》《一览众山小》《小贾飞刀》。
飞氘准时到达采访地点。“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这是第一印象,完全想象不到那些英雄与妖魔鬼怪出自他的笔下。一个偶然的机会,飞氘看到《科幻世界》,从此,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仿佛找到舒适的巢穴,“科幻的世界里虽然是虚无的未来,却有真实的希望”。本科阶段时间富余,飞氘对自己本专业兴趣不大,于是开始尝试写科幻小说,稿子投给了《科幻世界》。在石沉大海半年后,他的作品在《科幻世界》第12期发表,这无疑给了他巨大鼓励。本科毕业后,飞氘成为文学院的研究生,他也真正找到了不再荒芜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缓冲,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飞氘说。
《京师学人》:你最初是怎么接触科幻,又如何写作科幻?
飞氘:上中学的时候,去邮局买了本《科幻世界》来看,觉得挺有意思,就一直看下去了。印象比较深的作家是刘慈欣、星河,作品像《壁虎》《流浪地球》等。有一期有一个讲潜水艇的故事,特别有意思,行文比较幽默,对我以后的写作也产生了影响。
至于写科幻,是有一次参加一个征文活动,主题是游戏小说,当时正在打CS,就以此为背景写了一篇科幻小说,由于非典活动取消了,之后就寄给《科幻世界》发表了,就接着写。
《京师学人》:你身边的人会觉得你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吗?
飞氘:本科的时候大家觉得我是一个文学青年,后来断断续续地发表了一些作品,大家才觉得这个人不只是一个文学青年,但是因为都很熟,他们也不会看我写的东西。到了研究生的时候,一进去,我的一个同班同学见人就给我宣传,大家就戏称我为“作家”,也会看一些我的作品。研究生的同学被我俩耳濡目染,也对科幻有点了解。
《京师学人》:你在《去死的漫漫旅途中》引用了一些卡尔维诺和马尔克斯的句子,从中我也能嗅到一些卡氏的味道,他们是否对你影响特别大?
飞氘:是的。我看书先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开始,然后往回看,看到卡尔维诺时,因为个人趣味吧,特别喜欢那种叙事有魅力的作家。在写那部作品之前为了找一种语言的感觉,专门回看了他们两个的重要作品,所以受影响比较大。
《京师学人》:吴岩老师非常欣赏你的《一览众山小》,这篇小说是关于孔子的故事新编,你对于自己的这篇作品有什么看法?
飞氘:其实我觉得这篇小说写得一般。我写东西是先有一个画面,然后把它写出来。写这篇小说是因为我很好奇孔子他为什么能够登上泰山,泰山那么陡,当时又没什么先进设备,觉得很奇怪。后来就发展成一个想法:孔子登上的泰山其实是一个虚拟世界的关键点,类似于做电脑程序时如果数据溢出了,超出计算范围,结果就会错误,所以孔子到达泰山后就会引发世界的崩溃……我觉得这个东西挺好玩的,不过写出来后,大家批评还挺多的。
《京师学人》:大家赞美或批评的内容是什么?
飞氘:赞美可能有一些溢美的成分。有一些批评说写得太刻意、拘谨了,思想主题不对,我感觉也没说到点子上。对于文学我有自己的标准,我能感觉这篇文章是写得好还是不好。写这篇文章时,开始准备得很充分,后来生了点小病,写得挺不痛快的,结尾没能把它爆发出来,有点仓促。
《京师学人》:你最喜欢的自己的作品是什么?《去死的漫漫旅途》更像是一个奇幻故事,读完后,觉得是一个探讨哲学问题的寓言。可不可以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幻小说?
飞氘:我最喜欢的作品有两篇,一个是《小贾飞刀》,一个是《去死的漫漫旅途》。一开始写作时喜欢模仿,《小贾飞刀》是模仿王小波写的,因为我很喜欢王小波,就写了一篇类似于向他致敬的东西,非常王小波,也有点自己的感觉在里面。至于《去死的漫漫旅途》确实不是属于核心科幻那一类,我写的东西本来就不是纯科幻的,是比较边缘、模糊,具有探索性的。科幻是一种小众文学,我写的是小众中更小众的东西。
《京师学人》:你怎么看待当下科幻文学的环境和前景?你是否会成为职业作家?
飞氘:从客观条件上来说,环境还是不错的,不像以前有那么多限制,比如说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束缚,现在可以写一些轻松游戏的东西,不用一上来就谈救国救民之类的严肃话题。条件不错,科幻文学能不能发展还是取决于大家的坚持和努力吧。因为在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文学本来就处于一种转型和衰退的趋势,科幻文学在中国还属于小众文化,也不会逆势而上吧。不过现在网络中的有一类科幻作品,是和我们不太一样的,我觉得这一类作品还是挺有前途的,我知道好多人爱看,觉得很过瘾。另外科幻作为一种文化也很有前景,年轻一代有很多是看着好莱坞的科幻大片成长的,当他们进入到各行各业时,就会为科幻文化带来起色。
至于职业作家,我觉得不太现实,在中国靠写作谋生的人是过得很艰苦的,只有少数达到顶尖的人才可以过得很好,像韩寒、郭敬明这种。中国现在还没有专职的科幻作家,而且专职科幻作家这个名称听起来也很不靠谱,别人会觉得你很不着调,所以还是应该有个职业。而且我觉得要成为专职作家,除非你有足够的储备,能爆发很长时间,否则很容易把人写废。当一个东西变成你不得不干的事,可能你就不会干得很好,尤其是写作。
《京师学人》:现在你会立足于科幻研究吗?你以后会在科幻研究和科幻写作中有所侧重吗?
飞氘:我希望将来有机会能进入到学术研究领域,能进入到科幻研究是最理想的。因为我认为科幻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生长点,很多研究领域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比如说你想要做鲁迅的研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当研究科幻时,能发现许多新的东西,也能给主流研究很好的反馈。
如果能进行学术研究,那么希望能在写作与研究之间达到平衡。其实也不一定非要写科幻小说,也可以写幻想小说,对我来说这个界限比较模糊。我希望这个世界还是比较理性的,大家都讲讲科学。
《京师学人》:对你来说,科幻意味着什么?
飞氘:我觉得科幻最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对于未来和宇宙的思考,科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有人说他是一个科幻迷,我会比较容易信任他。北大的戴锦华老师说过,粉丝文化实质上是“抱团取暖”,在茫茫人海之中,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探讨时间、宇宙、穿越、黑洞……你会觉得在这个社会还有这么一类人,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互相安慰。其实看书、看电影、写小说都是为了找一种安慰吧,现实比较残酷。
小编推荐
文/小刀
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不仅仅要创造一个可能性的未知世界,还应该能给观众以现实的印证和关于未来的启发。以下十部影片是小编窃以为可圈可点的科幻电影作品,个人认为它们非主流的特性,在文艺养成的打怪升级路线之中,经验值加成是比较大的。
1,《2001太空漫游》
无数科幻影迷奉为“最经典的科幻电影”,但也是最沉闷的科幻电影
2,《银翼杀手》
库布里克沉闷科幻的又一力作
3,《巴西/妙想天开》
反乌托邦的科幻,《1984》的感觉
4,《死亡幻觉》
看不懂吧?那就对了
5,《超时空接触》
宗教本身就有点科幻的意思
6,《心慌方》
隐喻性极强的电影
7,《月球》
讲孤独的神作
8,《大都会》
默片时代的科幻作品,在豆瓣上标注看过这样一部影片,你“文艺”了...
9,《发条橙》
科幻电影的点子和特技通常是大片的卖点,玩过火了,就成了禁片
10,《阿基拉》
科幻动画,鸿篇巨制加严肃题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