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不道德的審判》劇評
2011年4月14日
劇評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香港話劇團《不道德的審判》為智利作家阿列爾多夫曼的名劇作Death and the maiden 翻譯改編而成,整劇由三位演員一個場景組成,因背景相對簡單,重點便落在故事情節、推進以及張力節奏的控制上。李國威導演在這控制有道,配合劇情發展,加 上高水準的演員,節奏流暢而張力間隔明顯,例如女主角發現丈夫新認識的醫生朋友是當年輪姦她的主謀,下一場整場在暗黑中綁架起醫生,對話中的他們亦是壓抑 及刻意平靜,為及後女主角與丈夫就着審判的對錯而激烈爭執作好準備。
故事簡潔明快,帶出的深層意義亦清楚突出,以女主角的遭遇及多年後的一 次機緣帶出公義為何、司法制度為何以及個人責任取捨等題目。欣賞話劇團對問題的處理點到即止,在這些題目上都留下問題,讓人可作反思卻沒有糾纏不放。這大 概也能達到不同期望的觀眾品味,讓更多不同層面的觀眾都能欣賞到劇作,讓不同劇作都能進入香港人生活。
是他也是你和我
導 演及演員對角色刻劃透過故事的推進而逐漸加強,如前所述,三位演員(心慰看的是王維劇組)實在不可多得,他們對角色及時代的理解都在其演出中表現出,例如 丈夫的多變性格、睡覺也戴上手表,醫生的徬徨及語調轉化等等香港話劇團《不道德的審判》劇評,都恰到好處,若不慎過了火位故事的信服性亦會受到質疑。另外,心慰深感三位主角其實都可以是 同一個人,或者同一個我們。簡單地說,他們是我們選擇活在不同時候的人,即「過去」、「現在」及「未來」。
女主角是一個「活在過去」的人, 她自事件發生後做的所有事、所有感覺、所有盼望都與那過去的事情有關,例如與丈夫重遇、與陌生人接觸等行為,這是她自那事後在心中種下的種子,就像是我們 常說的「陰影」,支配着她,即便在審判中她讓醫生贖罪剖白後,本以為可以放下,但她仍質疑問道,我可以忘記嗎?她一直都「活在過去」。丈夫是一個「活在未 來」的人,他做事的出發點、目的、取捨,都為了確保他憧憬及努力已久的「未來」出現,他可以放棄道德標準、原則而迎合妻子,為的就是不能讓「醫生死」這意 外發生而影響他的「未來」。醫生是「活在現在」的,從他做過的事反映出,如剖白時說案發當時他像變成一頭野獸,享受可以控制別人的快感和權力,那是他享受 當下而造成的結果。在審判中他也因着要保存當下的性命,而做任何他可以做的事情以得到釋放,即便有關清白、人格等問題。這三種人我們都一定遇過,旁觀者 清,我們有看到他們為自己帶來的影響嗎?我們自己呢,又是哪一種人?我們有自覺和改變的能力嗎?
幸福暴力
「彭清華說事件中示威者以自由之名妨礙他人。」
「日本大地震『福島五十』不眠不休防止核爆發。」
我 經常要提醒自己,我可以有平和的睡眠、安心的呼吸,都是藉着對他人的暴力而來的,自己的幸福都是對他人的暴力而來的。女主角於審判尾段表現出無力感,丈夫 反對她進行個人審判因為會破壞司法制度,傷害她的人不能得到懲罰,她竭力地問「為什麼犧牲的是我?」,她這樣問是絕對可以理解的。就如孟子《告子上.魚我 所欲也》中提到「魚,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一樣。生命中,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日本大地震讓我們看到日本人的人性質素拯救着國家的力量, 而「福島五十」為了什麼努力送死而不放棄呢?孟子也有告訴我們,說「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
有些時候,有些人問的問題是,
「為什麼犧牲的不是我?」
那大概也因此世界才不一樣。
劇評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香港話劇團《不道德的審判》為智利作家阿列爾多夫曼的名劇作Death and the maiden 翻譯改編而成,整劇由三位演員一個場景組成,因背景相對簡單,重點便落在故事情節、推進以及張力節奏的控制上。李國威導演在這控制有道,配合劇情發展,加 上高水準的演員,節奏流暢而張力間隔明顯,例如女主角發現丈夫新認識的醫生朋友是當年輪姦她的主謀,下一場整場在暗黑中綁架起醫生,對話中的他們亦是壓抑 及刻意平靜,為及後女主角與丈夫就着審判的對錯而激烈爭執作好準備。
故事簡潔明快,帶出的深層意義亦清楚突出,以女主角的遭遇及多年後的一 次機緣帶出公義為何、司法制度為何以及個人責任取捨等題目。欣賞話劇團對問題的處理點到即止,在這些題目上都留下問題,讓人可作反思卻沒有糾纏不放。這大 概也能達到不同期望的觀眾品味,讓更多不同層面的觀眾都能欣賞到劇作,讓不同劇作都能進入香港人生活。
是他也是你和我
導 演及演員對角色刻劃透過故事的推進而逐漸加強,如前所述,三位演員(心慰看的是王維劇組)實在不可多得,他們對角色及時代的理解都在其演出中表現出,例如 丈夫的多變性格、睡覺也戴上手表,醫生的徬徨及語調轉化等等香港話劇團《不道德的審判》劇評,都恰到好處,若不慎過了火位故事的信服性亦會受到質疑。另外,心慰深感三位主角其實都可以是 同一個人,或者同一個我們。簡單地說,他們是我們選擇活在不同時候的人,即「過去」、「現在」及「未來」。
女主角是一個「活在過去」的人, 她自事件發生後做的所有事、所有感覺、所有盼望都與那過去的事情有關,例如與丈夫重遇、與陌生人接觸等行為,這是她自那事後在心中種下的種子,就像是我們 常說的「陰影」,支配着她,即便在審判中她讓醫生贖罪剖白後,本以為可以放下,但她仍質疑問道,我可以忘記嗎?她一直都「活在過去」。丈夫是一個「活在未 來」的人,他做事的出發點、目的、取捨,都為了確保他憧憬及努力已久的「未來」出現,他可以放棄道德標準、原則而迎合妻子,為的就是不能讓「醫生死」這意 外發生而影響他的「未來」。醫生是「活在現在」的,從他做過的事反映出,如剖白時說案發當時他像變成一頭野獸,享受可以控制別人的快感和權力,那是他享受 當下而造成的結果。在審判中他也因着要保存當下的性命,而做任何他可以做的事情以得到釋放,即便有關清白、人格等問題。這三種人我們都一定遇過,旁觀者 清,我們有看到他們為自己帶來的影響嗎?我們自己呢,又是哪一種人?我們有自覺和改變的能力嗎?
幸福暴力
「彭清華說事件中示威者以自由之名妨礙他人。」
「日本大地震『福島五十』不眠不休防止核爆發。」
我 經常要提醒自己,我可以有平和的睡眠、安心的呼吸,都是藉着對他人的暴力而來的,自己的幸福都是對他人的暴力而來的。女主角於審判尾段表現出無力感,丈夫 反對她進行個人審判因為會破壞司法制度,傷害她的人不能得到懲罰,她竭力地問「為什麼犧牲的是我?」,她這樣問是絕對可以理解的。就如孟子《告子上.魚我 所欲也》中提到「魚,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一樣。生命中,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日本大地震讓我們看到日本人的人性質素拯救着國家的力量, 而「福島五十」為了什麼努力送死而不放棄呢?孟子也有告訴我們,說「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
有些時候,有些人問的問題是,
「為什麼犧牲的不是我?」
那大概也因此世界才不一樣。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