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藏书票
藏书票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欧洲,时值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从用途上讲,藏书票和中国的藏书印有几分像,都是用于标志藏书的所有权。所不同的是,藏书印是用印章直接印于藏书,而藏书票则是先印在一张小纸上,成为‘票’,然后再贴于藏书的扉页。也正是这种形式上的区别,让藏书票从技法到内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可能。
在十五世纪的欧洲,书应该是一种很贵重的东西,代表财富和权力,只有贵族和修道院才能收藏,所以要贴上藏书票。然而,让我为之意外的是,藏书票的发展与谷登堡发明印刷术有关。在维基百科,有这样一段话,“藏书票于15世纪的欧洲出现。当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印刷术开始有所发展,令书籍产量大增。当时的贵族和学者便设计出藏书票贴在书籍的扉页上,作为自己藏书的标志。”推测起来,大概是因为,一方面虽然书多了,但是还没有普及到泽被苍生的地步,另一方面,书多了,才能有所谓的‘藏书’,只拥有三五本书大概是称不上收藏的。
早期的藏书票主要是纹章藏书票,顾名思义,即藏书票上印的是纹章图案。纹章起源于十二世纪的战场,是能够于远处辨别骑士的扁桃状图案,后来发展为家族、团体和个人的标志。看到纹章图案的时候,我立刻想到足球队的队标。我以为,现代的球队队标,其来源就是古代的骑士盾牌上的纹章,是一种现代的纹章。猜想起来,纹章的扁桃形状就是为了适应盾牌的形状,所以,说扁桃状,倒不如说盾牌状更准确。
藏书票发展的转折点出现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藏书票的主流从纹章藏书票发展为图画藏书票。这个时期,藏书者大量邀请画家为其设计藏书票,藏书票的画面内容脱离纹章,从神话、人物到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画面的形式和内涵都越来越丰富,表达方式也变得无所不用。在藏书家和艺术家的相互推手下,藏书票逐渐发展为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因为是藏书者向艺术家定制藏书票,于是,在画家的技法和创意之外,又多了藏书者的兴趣取向以及对书的态度和理解,这是藏书票有别于小型版画的重要区别。
为了更好的理解藏书票,下面引用几位藏书票设计大家的话。
“画家在制作藏书票时,应该时刻牢记藏书票是一种标示、一个签名,它甚至应比书名更撩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拜劳斯,奥地利版画大师”
“一本没有贴上藏书票的书,就好似被人丢弃的婴孩。所有爱书之人都应该拉近与藏书的距离,视书为宝,尊重它,珍惜它。毕竟,贴有自己藏书票的藏书和其他那些副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塞维林,比利时版画家”
“藏书票是票主的人生缩影,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目标。每一枚作品都是票主本人和画家共同合作所产生的秘密的化学反应!——肯特,美国版画家”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只听得关于藏书票的只言片语,就不禁心神荡漾。思忖,为自己的藏书贴上藏书票该是多么雅致的趣事。手冢治虫笔下有一副懒洋洋的猫,惬意无比,如果让这只猫偎在沙发上读书,作为一枚藏书票,该是本人对书的最真实的理解。可惜,力有未逮更兼懒惰,时至今日,我的首枚个用藏书票只存于空想中。
现在,藏书票作为一门艺术门类,主要以版画为主。票上须印上收藏者的名字,通常还印有拉丁文“EX-LIBRIS”的字样,意为“我的藏书”,现已成为藏书票的国际通用符号。随着书籍的大量普及以致变得廉价,同时因为藏书票的艺术价值不断提高,已经很少有人将藏书票贴于书上。藏书票已经越来越脱离书籍,另外,藏书票的设计也越来越以艺术家为主导。目前的藏书票,基本可以等同于小型版画看待。
在亚洲,日本最早制作藏书票,明治维新后出现融入了传统浮世绘风格的藏书票,为藏书票艺术中之独特风格。中国的藏书票在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
说明:
1) 文中摘录的三段名家文字,来自于子安的《西方藏书票》一书。
2) 纹章并不局限于盾形,只是以盾形为主,此外,还有圆形、椭圆形、方形、菱形等形状。
3) 十五世纪,也存在图画藏书票,据说最早的一枚藏书票就是图画藏书票,但因为不是主流,可以忽略。藏书票除了向画家定制,也可以自制,但是,藏书家向艺术家定制藏书票当是藏书票发展成为艺术品的主要原因。
4) 约翰内斯•谷登堡,约1400年出生于德国美因茨,1468年2月3日逝世于美因茨,是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虽然谷登堡的发明时间上晚于中国,但西方的活字印刷为独立发明,后世所使用的活字印刷的直接源头为谷登堡的活字印刷。目前并无文物证据证明中国的活字印刷曾传入欧洲。
在十五世纪的欧洲,书应该是一种很贵重的东西,代表财富和权力,只有贵族和修道院才能收藏,所以要贴上藏书票。然而,让我为之意外的是,藏书票的发展与谷登堡发明印刷术有关。在维基百科,有这样一段话,“藏书票于15世纪的欧洲出现。当时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印刷术开始有所发展,令书籍产量大增。当时的贵族和学者便设计出藏书票贴在书籍的扉页上,作为自己藏书的标志。”推测起来,大概是因为,一方面虽然书多了,但是还没有普及到泽被苍生的地步,另一方面,书多了,才能有所谓的‘藏书’,只拥有三五本书大概是称不上收藏的。
早期的藏书票主要是纹章藏书票,顾名思义,即藏书票上印的是纹章图案。纹章起源于十二世纪的战场,是能够于远处辨别骑士的扁桃状图案,后来发展为家族、团体和个人的标志。看到纹章图案的时候,我立刻想到足球队的队标。我以为,现代的球队队标,其来源就是古代的骑士盾牌上的纹章,是一种现代的纹章。猜想起来,纹章的扁桃形状就是为了适应盾牌的形状,所以,说扁桃状,倒不如说盾牌状更准确。
藏书票发展的转折点出现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藏书票的主流从纹章藏书票发展为图画藏书票。这个时期,藏书者大量邀请画家为其设计藏书票,藏书票的画面内容脱离纹章,从神话、人物到生活中的一草一木,画面的形式和内涵都越来越丰富,表达方式也变得无所不用。在藏书家和艺术家的相互推手下,藏书票逐渐发展为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因为是藏书者向艺术家定制藏书票,于是,在画家的技法和创意之外,又多了藏书者的兴趣取向以及对书的态度和理解,这是藏书票有别于小型版画的重要区别。
为了更好的理解藏书票,下面引用几位藏书票设计大家的话。
“画家在制作藏书票时,应该时刻牢记藏书票是一种标示、一个签名,它甚至应比书名更撩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拜劳斯,奥地利版画大师”
“一本没有贴上藏书票的书,就好似被人丢弃的婴孩。所有爱书之人都应该拉近与藏书的距离,视书为宝,尊重它,珍惜它。毕竟,贴有自己藏书票的藏书和其他那些副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塞维林,比利时版画家”
“藏书票是票主的人生缩影,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目标。每一枚作品都是票主本人和画家共同合作所产生的秘密的化学反应!——肯特,美国版画家”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只听得关于藏书票的只言片语,就不禁心神荡漾。思忖,为自己的藏书贴上藏书票该是多么雅致的趣事。手冢治虫笔下有一副懒洋洋的猫,惬意无比,如果让这只猫偎在沙发上读书,作为一枚藏书票,该是本人对书的最真实的理解。可惜,力有未逮更兼懒惰,时至今日,我的首枚个用藏书票只存于空想中。
现在,藏书票作为一门艺术门类,主要以版画为主。票上须印上收藏者的名字,通常还印有拉丁文“EX-LIBRIS”的字样,意为“我的藏书”,现已成为藏书票的国际通用符号。随着书籍的大量普及以致变得廉价,同时因为藏书票的艺术价值不断提高,已经很少有人将藏书票贴于书上。藏书票已经越来越脱离书籍,另外,藏书票的设计也越来越以艺术家为主导。目前的藏书票,基本可以等同于小型版画看待。
在亚洲,日本最早制作藏书票,明治维新后出现融入了传统浮世绘风格的藏书票,为藏书票艺术中之独特风格。中国的藏书票在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
说明:
1) 文中摘录的三段名家文字,来自于子安的《西方藏书票》一书。
2) 纹章并不局限于盾形,只是以盾形为主,此外,还有圆形、椭圆形、方形、菱形等形状。
3) 十五世纪,也存在图画藏书票,据说最早的一枚藏书票就是图画藏书票,但因为不是主流,可以忽略。藏书票除了向画家定制,也可以自制,但是,藏书家向艺术家定制藏书票当是藏书票发展成为艺术品的主要原因。
4) 约翰内斯•谷登堡,约1400年出生于德国美因茨,1468年2月3日逝世于美因茨,是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虽然谷登堡的发明时间上晚于中国,但西方的活字印刷为独立发明,后世所使用的活字印刷的直接源头为谷登堡的活字印刷。目前并无文物证据证明中国的活字印刷曾传入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