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件简单而有意思的事
雨要下未下,天空一直阴阴郁郁。到下午,终于有豆大的雨点落下来,一滴一滴落在路面、打在鼻尖,雨不大,也不长,路没有湿完,撑伞的人也不多,但始终是让人觉得舒服痛快了许多——一直阴沉却不落雨的天空就像把苦闷都憋在肚子的人,他们流出眼泪、捶胸顿足反而让人放心很多。
因为少得可以忽略不计的方向感,找不到回去的站牌,于是我和解儿在喧闹的大街和窄巷里穿来穿去。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迷路”吧,但我俩偏偏急不起来,信步在街巷走。走到十字路口,一人伸手指了一个方向问:“走这儿?”,另一人点点头,便一起继续走;有时从街头走到街尾又掉头重走。这样走着,雨下大了便撑了伞走,雨渐渐小了便收了伞,沿有阳光斜照的街走,和许多人擦肩而过,许多车在身边堵堵停停,各种小店迎送进出的客人,我们只这样走着,身边繁华或闹腾,只是和我们无关,甚至那个要找的站牌也和行走的双足失去了联系。没有预定的方向,不匆忙也不慵懒,不在意是闹市还是铺着青石板的僻静巷子,只是这样走路,觉得满足。
我一直以来都喜欢走路,路远的时候,会觉得累,但很少觉得已经不能或不想再走。
每次回家,如果没有拎很重的包或者很急,我总是从车站走回家去,经过很多街口,在十字路口、红绿灯旁稍停一会儿,觉得熟悉和安定,擦肩而过的人,不知道也会不记得他们的模样,却也觉的亲近熟悉。
去接妈妈下班,也喜欢走路。冬天的晚上出门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白天已经冻了一天,晚上又更冷些,刚出门时忍不住的把插在衣兜的手捏紧,走得也很快。和妈妈原途返回时,就镇定了许多,可能是血液终于从“涓涓细流”的状态恢复了活泼,全身都觉得暖和,加上老妈穿了薄毛衣和外套,不住的说热,回去要洗洗,我便觉得更要表现得身强体壮些了。一路上,妈妈会唠叨很多,家里家外,高兴烦闷,有时琐碎,有时深沉,有时候我会因为自己的烦闷只“嗯嗯啊啊”的回答或苦着脸一声不吭,现在想来,这种给老妈添堵的行径太恶劣了,觉得很对不起老妈。常会觉得对于爸爸妈妈,有许多想做的,却又不知道究竟想做什么,现在明白了,这是错过了珍惜,心里愧疚。在搬家前,接妈妈回来要经过广场上一段铺了木板的路,我们(有时也有爸爸)在上面走着,周围的人已经很少了,夜已经静下来,便听到脚踏木板的“嗒嗒”声,头顶是深蓝的天空。
上中学时,大部分时间是骑自行车奔走在两点一线——家~学校、学校~家,“坐骑”出故障时,走路仍然是首选,有时推着轮胎焉瘪的自行车走,有时拿几本作业边走边想物理题。高考之后的某个傍晚,很难得的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小学之后,三人一起遛弯儿的时候真的很少,那天走了很多没去过的街道和巷子,边走边聊,还聊到了以后我要不要做个女强人的问题,爸妈一支持一反对。中学比较累,学习之外的时间很少,所以也格外珍惜放松的时间,这些时间大多也都消磨在走路上了——和妈妈在周末上街,不一定要买什么,只是单纯的走走也是有的;在商场的货架间跟在爸爸妈妈身后走来走去;五一,和全家走在公园的斜坡,头发被汗水沾湿,贴在额头和耳边;走路去给同学过生日,又走路回家;寒暑假,回到小镇,和一起长大的朋友们在大片农田间新修的水泥路上聊的十分热闹。。。。。。
小时候走路更像是去探险。大人三令五申不能走小路,好言好语、恐吓强逼都使过了,我们仍是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骗了大人去走小路,偷进果园,踩坏田间当时始终搞不清楚是稻子、麦子,还是谷子的东西,在坑洼的小路上沿河岸列队走。。。。。。要是途中遇到了什么惊险,只要没有大碍,我们始终是觉得惊喜大于惊悚的,谁发现了一条新的小路也是一定要拿出来向大家炫耀炫耀的。当然,我们也有好好走路的时候,早上我们是绝对不敢走小路的,尤其是冬天。冬天的早上常常天还是黑乎乎的就上学去了,雾很浓,人少时,就连大路也觉得有些吓人,边走边想起很多鬼故事。放学也总是走大路,路两旁是很高的柏树,春天夏天的时候叶子很大很多很绿,风稍大的话,叶子互相拍打,“呼呼”的响,我边走边把双手的食指拇指比成框,举在眼前,看到两旁伫立了柏树的马路在框里伸向远方,心想真是漂亮,要是有相机把它拍下就好了。
喜欢走路,并不是为了刻意去规避喧嚣浮躁的现实,也不是为了迎合什么诗情画意,细想原因,可能是因为走路时,没有了其他工具的介入,自己真实的触碰到地、人、树,觉得真实亲近,许多东西也在双脚落地、一前一后的交替中变化了节奏,不那么匆忙紧迫,给人更多倾听与倾述、发现和理解的空间,我总是觉得像走路一样的生活是很好的,不孤傲清高于现实,也不妥协退让于现实,怀着真实而饱满的感受活着。走路是件简单却有意思的事儿。
因为少得可以忽略不计的方向感,找不到回去的站牌,于是我和解儿在喧闹的大街和窄巷里穿来穿去。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迷路”吧,但我俩偏偏急不起来,信步在街巷走。走到十字路口,一人伸手指了一个方向问:“走这儿?”,另一人点点头,便一起继续走;有时从街头走到街尾又掉头重走。这样走着,雨下大了便撑了伞走,雨渐渐小了便收了伞,沿有阳光斜照的街走,和许多人擦肩而过,许多车在身边堵堵停停,各种小店迎送进出的客人,我们只这样走着,身边繁华或闹腾,只是和我们无关,甚至那个要找的站牌也和行走的双足失去了联系。没有预定的方向,不匆忙也不慵懒,不在意是闹市还是铺着青石板的僻静巷子,只是这样走路,觉得满足。
我一直以来都喜欢走路,路远的时候,会觉得累,但很少觉得已经不能或不想再走。
每次回家,如果没有拎很重的包或者很急,我总是从车站走回家去,经过很多街口,在十字路口、红绿灯旁稍停一会儿,觉得熟悉和安定,擦肩而过的人,不知道也会不记得他们的模样,却也觉的亲近熟悉。
去接妈妈下班,也喜欢走路。冬天的晚上出门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白天已经冻了一天,晚上又更冷些,刚出门时忍不住的把插在衣兜的手捏紧,走得也很快。和妈妈原途返回时,就镇定了许多,可能是血液终于从“涓涓细流”的状态恢复了活泼,全身都觉得暖和,加上老妈穿了薄毛衣和外套,不住的说热,回去要洗洗,我便觉得更要表现得身强体壮些了。一路上,妈妈会唠叨很多,家里家外,高兴烦闷,有时琐碎,有时深沉,有时候我会因为自己的烦闷只“嗯嗯啊啊”的回答或苦着脸一声不吭,现在想来,这种给老妈添堵的行径太恶劣了,觉得很对不起老妈。常会觉得对于爸爸妈妈,有许多想做的,却又不知道究竟想做什么,现在明白了,这是错过了珍惜,心里愧疚。在搬家前,接妈妈回来要经过广场上一段铺了木板的路,我们(有时也有爸爸)在上面走着,周围的人已经很少了,夜已经静下来,便听到脚踏木板的“嗒嗒”声,头顶是深蓝的天空。
上中学时,大部分时间是骑自行车奔走在两点一线——家~学校、学校~家,“坐骑”出故障时,走路仍然是首选,有时推着轮胎焉瘪的自行车走,有时拿几本作业边走边想物理题。高考之后的某个傍晚,很难得的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小学之后,三人一起遛弯儿的时候真的很少,那天走了很多没去过的街道和巷子,边走边聊,还聊到了以后我要不要做个女强人的问题,爸妈一支持一反对。中学比较累,学习之外的时间很少,所以也格外珍惜放松的时间,这些时间大多也都消磨在走路上了——和妈妈在周末上街,不一定要买什么,只是单纯的走走也是有的;在商场的货架间跟在爸爸妈妈身后走来走去;五一,和全家走在公园的斜坡,头发被汗水沾湿,贴在额头和耳边;走路去给同学过生日,又走路回家;寒暑假,回到小镇,和一起长大的朋友们在大片农田间新修的水泥路上聊的十分热闹。。。。。。
小时候走路更像是去探险。大人三令五申不能走小路,好言好语、恐吓强逼都使过了,我们仍是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骗了大人去走小路,偷进果园,踩坏田间当时始终搞不清楚是稻子、麦子,还是谷子的东西,在坑洼的小路上沿河岸列队走。。。。。。要是途中遇到了什么惊险,只要没有大碍,我们始终是觉得惊喜大于惊悚的,谁发现了一条新的小路也是一定要拿出来向大家炫耀炫耀的。当然,我们也有好好走路的时候,早上我们是绝对不敢走小路的,尤其是冬天。冬天的早上常常天还是黑乎乎的就上学去了,雾很浓,人少时,就连大路也觉得有些吓人,边走边想起很多鬼故事。放学也总是走大路,路两旁是很高的柏树,春天夏天的时候叶子很大很多很绿,风稍大的话,叶子互相拍打,“呼呼”的响,我边走边把双手的食指拇指比成框,举在眼前,看到两旁伫立了柏树的马路在框里伸向远方,心想真是漂亮,要是有相机把它拍下就好了。
喜欢走路,并不是为了刻意去规避喧嚣浮躁的现实,也不是为了迎合什么诗情画意,细想原因,可能是因为走路时,没有了其他工具的介入,自己真实的触碰到地、人、树,觉得真实亲近,许多东西也在双脚落地、一前一后的交替中变化了节奏,不那么匆忙紧迫,给人更多倾听与倾述、发现和理解的空间,我总是觉得像走路一样的生活是很好的,不孤傲清高于现实,也不妥协退让于现实,怀着真实而饱满的感受活着。走路是件简单却有意思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