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萨特说起
时隔两年,或者说三年,我又一次成了萨特迷。 这一次的着迷不再是因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或者说 “他人即地狱”, “恶心感”, “境遇”之类的萨特热类的关键词,而是缘于他的文学批评,事实上,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逃离他的存在哲学。他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论集《境遇集》(1947---1976)。在第一卷中,最令我着迷的是,他论及了多数现代小说家,从时间、自由、形而上学的角度论述了他们小说的叙述技巧.包括Mauriac, Camus, Faulkner, Proust, Joyce, Gide, Woolf,Dos·Passos,惊叹于他非凡的洞察力. 真正的小说家,对于Sartre来说,必须”将读者引入一个并不存在未来的时间,一个相似我自己的时间之时间”.在探讨Mauriac”苔蕾丝系列小说”的时候,他认为,”Mauriac这部小说所表现的自由,是近乎于一种时断时续的力量,仅仅允许有短暂的逃脱.他的小说其实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故事.” 在品评Camus的小说《局外人》,他引用了Heidegger的说法:沉默是语言的一种可靠的形式.并且得出令人诧异的结论:在读者与作品人物之间,Camus插入了一堵玻璃隔墙,这堵玻璃隔墙构建起来的目的,在于使事物透明,而意义不透明. 他对新的美国当代小说也十分感兴趣.尤其是Faulkner. Sartre评论了他的《萨托里斯》,《八月之光》,《喧哗与骚动》.角度主要是通过时间与形而上学.在评论《喧哗与骚动》的时候,Sartre发表了他批评的基本的原则性的断言:” 一种小说技巧,总是回溯到相关小说家的形而上学.批评家的任务在于先界定后者,而后评价前者.” 从而,Wellek告诉我们:“Faulkner的形而上学,属于时间的形而上学.时间乃是我们不幸的所在. Faulkner的作品里的现在,本质上含有灾难性.从来没有任何进展,从来没有任何出自未来的东西.”这似乎是Sartre认为Faulkner小说技巧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时间和形而上学的处理方面.进而,Sartre比较了Faulkner与Proust:”两位作家似乎异曲同工,表现的是无法言说的现在,经受过去突如其来的侵扰,经受一种感情的秩序.”但在此处, Sartre笔峰一转,说到Faulkner与Proust之间存在一种差异: “Proust从时间本身寻找解脱,寻找过去的重现,而Faulkner作品里的过去,不幸的是,从未失落.过去始终在那里,令人念念不忘.”从这里,我们明显看到Sartre对Faulkner作品中的时间的不满.Sartre最终得出结论:”我喜欢他(Faulkner)的艺术,但并不信奉他的形而上学.”但这一切并没有妨碍Sartre对Faulkner的推崇. 还有一点遗憾的是,Sartre没有思考,也终究无法思考Faulkner作品的费解之处.而更为遗憾的是,这费解之处,恰是其伟大之处. Sartre声称,”绝多数现代小说家,都扭曲了时间.”这确为惊人之谈,真正的小说家,无非都是依靠扭曲时间与空间来完成自己作为小说家的使命.而时间对于文学的意义要远远的超过空间,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页,优秀的小说家都是以时间制胜.只是到了1970s以后,才渐渐的出现空间叙事学,法国叙事学家利科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Faulkner的空间, Proust, Joyce, Gide, Woolf, Henry James, Robbe-Grillet等则是时间的代表. Sartre也较为偏爱Dos·Passos. Dos·Passos的世界,和Faulkner, Kafka, Stendhal笔下的世界一样,并不可能存在.因为它充满矛盾,而它的美也寓于其中.美是一个掩饰起来的矛盾.”同样也是时间,”我们生活于时间之中,而小说和生活一样,展开于现在,不过是保持审美距离的一种现在.人类是自由的,在我们眼前展开,但是叙事却在过去展开.”我不知是否存在Sartre深受Bergson哲学的影响的实证.但答案毫无疑问, Sartre都深受Bergson哲学的影响,不管是否存在实证.因为Bergson哲学笼罩了整个20世纪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大陆. 另外, , Sartre还论及了法国当代作家Giraudoux(吉罗杜)和Blanchot.在《giraudoux与Aristotle哲学》(1940)中,总结了吉罗杜的小说的表现,“世界是一种松软糊状的物质,经过海浪的穿越,一个没有未来的世界”.并且发现了Blanchot的小说具有Kafka的荒诞风格. 另外,Sartre较为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是《什么是文学?》,一般都认为该著作的价值远远超出其他文学批评著作,但依我所见,《境遇集》才是无出其右.表面看来, 《什么是文学?》是要试图回答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写作?为谁写作?等等,但Sartre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是在顾左右而言他.或者说答非所问.这就是他的高明所在. 然后是他的国家-----伟大的法兰西. 因为它的文学,我着迷于这个国家.近乎一种不可思议的着迷,甚至失去了批判的理性和勇气.这种着迷,在我内心深处,养成了狂热的脾性.从此,这种固执狂热的脾性,让我陷入无法自拔.尤其对于城市的偏爱.对于TJ,同时也包括对NJ的热爱,一种没有理由的爱,但却抑制不住对之狂热的冲动.或许一直是这样,爱,只是爱他们本身.一种无所包含的赤裸裸的本体.一旦爱上这个概念本体,便会爱上这个实体的一切.这显然是一个悖论(谬论).这就涉及到哲学的本体性问题了.实体是先于概念存在,还是概念先于实体存在?这也是唯心与唯物观的本质区别.因此这个问题是深究不来的.暂搁浅一边,问题是,然而这个悖论却成了我的真理. 转过头,说法国文学. 法国文学在欧洲的地位,始于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古典戏剧的辉煌与伟大.Racine, Moliere, Corneille, Boileau, La-Fontaine.个人认为,新古典主义对于法国的影响超过于历史前后任何一个时期或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学思潮.甚至包括(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后)结构主义.它成了法兰西精神源头所在.渗入了高卢人的血液.法国,尤其是巴黎,一直是浪漫的,时尚的代名词.但它的浪漫与时尚一直以来都是与古典的传统平行存在或者说是结合在一起的(黑色晚礼服是香奈尔的创造).新古典主义在法国持续的最久,直到1820s的Stendhal, Hugo与稍前一点的Stael, Chateaubriand, Joubert. 才被浪漫主义取代.但几个世纪以来,大家都在乐此不疲的围绕着巴黎进行同一场论战.不妨称之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论争.在20世纪初,一群标榜为”古典主义者”的批评家演绎了一场温文尔雅的古典派批评.尽管这种温文尔雅的方式几乎让人无法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其后的Gide,里维埃尔,Valery等人还是感觉到古典主义的存在,并对此都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反应.后来因Barthes对古典主义的研究,尤其对Racine的阐述,包括 Todorov等结构主义者,掀起一场复”古”的浪潮. 类似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和现实主义的论争同样引入无数大师的介入.最令我佩服的是,加拿大人Frye在《批评的解剖》中说过,一切文学作品,按照大致时间的顺序,现在的总比过去更现实,过去的总要比现在更浪漫.虽然说,他所谓的浪漫的与现实的已经被他重新赋予新的定义.但这个定义可谓是再恰当不过了.对浪漫的与现实的的界定,似乎类似于人类的心智的成长,如果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等同或类似于个人心智的成长过程.沿着由浪漫不断趋于现实的的发展顺序,文学体裁也被以一种十分不可思议的方式重新界定.神话----罗曼司---高模仿-----低模仿-----反讽.同时,他通过很多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阐述.忽略众人给他贴的标签---神话/原型批评的核心大师.仅仅是《批评的解剖》一书中从总体的角度对文学体裁的界定与阐述就可以批评界屈指可数的大师. Wellek在他的八卷本《近代文学批评史》中说的好:Racine, Goethe 等古典主义者,”他们将永远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的中心,一个平静的角度,说明何谓艺术,这样一种艺术之美,再多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或者艺术实验,也无法忽视或者毁灭.” 也有人说,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在人类思维观念上来说,乃是从物理学思维向生物学思维的转变,归于Goethe等人有机类比说,但这种转变跟浪漫主义运动没有丝毫关联. 18世纪,四大思想家的影响,往往重点并不在文学领域,而是整个人类思想领域.Voltaire, Diderot, Montesquieu, Rousseau, Buffon. 在文学方面,他们有很大的共同特点,就在于都被法兰西趣味所左右.或者说,他们集体无意识的,拥有建立和维护法兰西的文化帝国主义的野心.他们颂赞古典主义的伟大,推崇Racine, Corneille的崇高的风格, 赞颂Moliere为唯一的标准喜剧诗人.他们瞧不起同时代的外国文学,视德国为野蛮的国度. Voltaire定义了人类历史4个伟大的时代:伯利克利当政的雅典,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刘奥十世的罗马,路易十四的巴黎. Diderot,无疑是18世纪法国最富有批评见识的批评家,他的眼光和前瞻性极为罕见.自然主义情感论,象征主义诗歌观,偏重情感的浪漫主义,以及感伤主义,原始主义,甚至在20世纪才出现的符号语言学思想在他的文学思想上都稍有展露.遗憾的是,因其批评思想和观念的混杂与矛盾重重,使他不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批评家之一. Diderot有名的论断,”以激情而论,野蛮人甚于文明人,希伯来人甚于古希腊人,古希腊人甚于古罗马人,古罗马人甚于意大利人或法国人,英国人又甚于后者.激情与诗歌的衰微,与哲学精神的进步历来成反比.” Diderot,处于两个世界之间的历史环境,却无从选择.最终,他还是摈弃了早起的进步的,超前的观念,而保守古典主义.这方面,和Goethe, Schiller很相似,同样是经历了青年时代的浪漫的情感主义之后,摆脱了陈旧的教条主义,重述新古典主义的信条. 19世纪,或许从严格的狭义的浪漫主义来说,法国几乎是没有浪漫主义的.因为只有Hugo一人的思想中含有辩证和象征的成分.若依辩证和象征的来严格定义浪漫主义,除了德国诗人,美学家之外,只有英国的Coleridge.因此说来,浪漫主义在法国来说,并不具有多少实际价值的.只是在几十年之后的Baudelaire,才发展和创造了真正的辩证和象征的诗歌观. 因此说,19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最后波及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在法国几乎是走马观花式的.此时的法国已经失去了欧洲霸权的地位.只是在后来的30s的Sainte-Beuve,再通过50s的Taine的作用.法国批评才慢慢的夺回了昔日的执牛耳的地位. 浪漫主义在法国的走马观花,却在某方面致使现实主义和历史主义在法国文界的风靡.尤其是现实主义小说和历史主义批评及文学史方面的成就.历史主义批评, Sainte-Beuve和Taine无疑是该方面欧洲批评的无出其右的大师.在文学史方面Brunetiere, Lanson已经成为了法国学术性文学史的象征.最重要的是现实主义小说方面的成就.我想,19世纪后期,除了Zola之外,Flaubert, Maupassant, George·Sand, Balzac, Stendhal, 梅里美,甚至包括Hugo,这些小说界大师,个个身怀绝技. 20世纪的法国,总的来说是被Bergson的极为宽泛的非理性哲学一统天下.细说起来,20上半叶, Sartre主宰了整个法国人文领域以及人的精神.而Foucault与Derrida则主宰了下半叶.而在上半叶与下半叶之间,或许Althusser与Barthes也风靡一时. 在文学的不同领域,则是Baudelaire与其后辈Rimbaud, verlaine, mallarme, valery 的象征主义诗歌主宰了整个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的法国甚至整个欧美诗界.和诗界不同的是,小说和戏剧界的更替与演变闪电一般.达达与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等众多的小说流派.小说,总体来说,当属法国成就最高.Sartre, Camus, Proust, Robbe-Grillet, Mauriac, Blanchot, Duras, Sagan, Clezio, Kundera. 和小说一样,20世纪上半期的理论与批评界同样的也是没有哪一家可以做到”一劳永逸”,同样的命运都是因为企图垄断市场的野心从而暴露出自身的局限与狭隘之处.不断的遭到批判,从而被一种新的理论或学说所替代.甚至被众人所遗忘,落得无人问津的惨境.诸如早期的以Gide, Thibaudet为主的”法兰西评论”派,以Claudel为首的天主教文艺复兴批评,以及稍纵即逝的达达与超现实主义,其后的因追随日内瓦人Raymond而形成的日内瓦学派(Beguin, Poulet).其中Poulet的学说在美国被叫做意识批评,在70年代也曾风靡一时.然后就是Sartre的存在主义批评.下半叶伊始便席卷而来的结构主义,以及紧随其后的解构主义或者说后结构主义, 可以说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理论与批评. Barthes ,levi-struss, Lacan, Derrida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领骑手.另外,蔚为大观的是它最杰出的产物:叙事学.Todorov, Greimas, Genet, Bremond, Stanzel,Kristeva, Ricoeur. Foucault,生死爱欲. Foucault,可以说,人类思想史上最令人敬畏和战栗的大师.没有任何大师与伟人可以和他比肩而立.永远孤立的站在人类思想的断层与边缘. Wellek,无论是在我的文学理论世界里,还是在我的心中,和Frye占有同样的,甚至更高的地位.同样是忽略其他一切,忽略其他一切著作,忽略其他一切卓越的贡献:包括《文学理论》中文学内部与外部的划分,包括他的标签----比较文学屈指可数的大师.单单只是凭借皇皇巨著八卷本《近代文学批评史》(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终将被载入史册. Woolf非常羡慕古希腊人,”命运女神保护他们不染俗气”,在生命的最后,Woolf投水自沉,然而,她的传记作者和外甥昆丁`贝尔却未能”保护”她”不染俗气”.这是Wellek先生在《批评史》中论述Woolf时,看起来十分平静的抱怨与愤恨.或许这种平静是因为他已经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遭遇Woolf同样不幸的诗人不胜枚举,为什么不能保持文学与艺术这片仅存的但已经失去的净土呢? 五四之后的中国: 小说家:鲁迅 沈从文 张爱玲 钱钟书 汪曾祺 白先勇 高行健 诗人:徐志摩 李金发 冯至 卞之琳 废名 林庚 施蛰存 林徽因 戴望舒 顾城、北岛、舒婷、海子 散文:鲁迅 沈从文 张爱玲 徐志摩 梁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