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
每年临近毕业的时候,周生都会在group里问这样一个问题来敲打学生:什么是幸福人生?
今天终于看完了今年长长的讨论,看的时候想写一些东西都更新到了推上,这里再归总一次。今年组里有很多很好的讨论,可惜因为懒惰不能一一整理。
内容琐碎,一个完整体系的答案并不可求。
什么是幸福人生?这或许要从有关人性的问题开始,我们需要对自己以及对人本身有很好的了解,才能讨论什么是幸福。如果不了解人性和人之存在的种种可能,就无法了解人生的幸福与否。
比如参与公共生活是否是人的本性不可或缺的条件?公共生活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此时此刻我并没有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
自我的确定对于幸福人生也很必要。我自己须是自己生命的作者,如果我的一生是完全由他人决定的人生,是生不由己的人生,那就如同机器一般,谈不上幸福与否。
但人生命中很多选择都不是自己决定的。出世的国族,家庭背景,基因,天赋,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这些因素往往对于人的一生却有决定性的影响。
人还是有其独特的地方,我们会做出选择,而且这些选择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个个元素,尽管有众多外界限制,人的选择也很大程度上是被决定的选择。
关于幸福人生,很多人都会提到爱情(或者广义的爱)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一点从弗洛姆的人性观出发,我算是有了一个答案,但是在爱的施行和形式上,却存在太多太多的分歧和冲突。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世界甚至我们的教育正在一点点地削减我们爱人的能力,这是最可悲的事情。
如何定义爱情?或者爱情需要定义吗?爱情是否有一种或某几种固定形态?还是有无数种存在的可能?
很多人在感情中抱怨“我们总是为一些琐碎的事吵闹不休……”,“你忘了为我擦鞋”,“你没有穿我给你买的那件衣服”,“你跟那谁谁谁还在联系”,“这么小的要求你都做不到你一定不爱我”。不要小看这些生活的琐碎,因为琐碎积累起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的选择,牵涉到严肃的内在的生命观,这其实是“我为什么是我”“我是谁”的问题。如果这方面有强烈冲突,就意味着一方存在的价值不被确认,这就导致的所谓“没有安全感”的问题。
面对冲突,多数人说要“包容”。但是一个自信不足,缺乏安全感,拼命想要抓住什么的人,哪有让步的余地?或者如果包容意味着一方必须放弃自己的身份(identity),这是包容还是“被压榨”?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体制中,我们就被训练去遵守社会价值的肯定,做不到的人被认为是Loser。我们在各种评核制度中追求奖赏,我们的自我的身份(identity)的建立是通过权威的肯定来完成的。这种自我价值塑造的起点就决定了我们后来强烈的自我匮乏感,即“缺乏安全感”,因为自我价值的确定必须有一个权威在场才可获得,而权威的肯定却是那么的不确定。
这种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学习是为了考试,读书是为了赚钱,而考试不考赚不了钱的知识是“无用的”是不理性的。而这种工具理性的思维也植入了现代人的爱情观,爱情是为了满足彼此的某种需要。爱情、和爱的对象,成为了一种手段(means)。
今天终于看完了今年长长的讨论,看的时候想写一些东西都更新到了推上,这里再归总一次。今年组里有很多很好的讨论,可惜因为懒惰不能一一整理。
内容琐碎,一个完整体系的答案并不可求。
什么是幸福人生?这或许要从有关人性的问题开始,我们需要对自己以及对人本身有很好的了解,才能讨论什么是幸福。如果不了解人性和人之存在的种种可能,就无法了解人生的幸福与否。
比如参与公共生活是否是人的本性不可或缺的条件?公共生活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此时此刻我并没有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
自我的确定对于幸福人生也很必要。我自己须是自己生命的作者,如果我的一生是完全由他人决定的人生,是生不由己的人生,那就如同机器一般,谈不上幸福与否。
但人生命中很多选择都不是自己决定的。出世的国族,家庭背景,基因,天赋,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这些因素往往对于人的一生却有决定性的影响。
人还是有其独特的地方,我们会做出选择,而且这些选择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个个元素,尽管有众多外界限制,人的选择也很大程度上是被决定的选择。
关于幸福人生,很多人都会提到爱情(或者广义的爱)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一点从弗洛姆的人性观出发,我算是有了一个答案,但是在爱的施行和形式上,却存在太多太多的分歧和冲突。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世界甚至我们的教育正在一点点地削减我们爱人的能力,这是最可悲的事情。
如何定义爱情?或者爱情需要定义吗?爱情是否有一种或某几种固定形态?还是有无数种存在的可能?
很多人在感情中抱怨“我们总是为一些琐碎的事吵闹不休……”,“你忘了为我擦鞋”,“你没有穿我给你买的那件衣服”,“你跟那谁谁谁还在联系”,“这么小的要求你都做不到你一定不爱我”。不要小看这些生活的琐碎,因为琐碎积累起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的选择,牵涉到严肃的内在的生命观,这其实是“我为什么是我”“我是谁”的问题。如果这方面有强烈冲突,就意味着一方存在的价值不被确认,这就导致的所谓“没有安全感”的问题。
面对冲突,多数人说要“包容”。但是一个自信不足,缺乏安全感,拼命想要抓住什么的人,哪有让步的余地?或者如果包容意味着一方必须放弃自己的身份(identity),这是包容还是“被压榨”?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体制中,我们就被训练去遵守社会价值的肯定,做不到的人被认为是Loser。我们在各种评核制度中追求奖赏,我们的自我的身份(identity)的建立是通过权威的肯定来完成的。这种自我价值塑造的起点就决定了我们后来强烈的自我匮乏感,即“缺乏安全感”,因为自我价值的确定必须有一个权威在场才可获得,而权威的肯定却是那么的不确定。
这种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学习是为了考试,读书是为了赚钱,而考试不考赚不了钱的知识是“无用的”是不理性的。而这种工具理性的思维也植入了现代人的爱情观,爱情是为了满足彼此的某种需要。爱情、和爱的对象,成为了一种手段(means)。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