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
概念:根据发展旅游业的规划和旅游基地的建设,以自然景观(名山、名水、名城、名景)和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性事业。(思想、历史、宗教、神话、文学、园林、民俗、饮食等文化为开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辟广阔空间)
旅游文化结构要素
【1】 文化的三层结构:物质、行为和意识
【2】 旅游文化结构:三态:动态、静态和意态
【3】 代表成果:文脉地格理论、文化创意观、旅游地变迁、文化主题定位等
【4】 研究对象:文化旅游资源(山水、园林、建筑、宗教、饮食、文化、艺术)、旅游主体观念、审美及消费
旅游文化学的内容体系
【1】 旅游文化系统
(1) 旅游行为文化:旅游者动机及行为
(2) 旅游产品文化:旅游风格、主题、文化内涵
(3) 旅游环境文化:自然生态、时空环境和社会环境
【2】 旅游文化模式
(1) 行为文化:文化模式,群体文化行为
(2) 产品模式:资源开发、线路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等
(3) 环境文化:社会文化,综合环境文化
【3】 旅游文化功能
(1) 文化传播与融合、文化评价、文化选择机制
(2) 各要素之间的结构作用,相互依赖
【4】 旅游文化变迁
(1) 旅游地与客源地文化边际重叠,文化向性与文化接受互动及趋同
(2) 文化及产品多向性
【5】 旅游文化建设
(1) 微观:旅游行为文化的正向引导、产品的正确选位
(2) 宏观:旅游环境文化的有效控制(低碳旅游)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1】 按文化结构划分:旅游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1) 物质文化:指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可视觉辨识、占据一定空间、有一定形态的物质实体,如宫殿、园林、坛庙、古人类遗址、桥梁、造像、碑刻、雕塑、特产、服务设施等。
(2) 制度行为文化:旅游中各种社会规范和习俗,如大理三月街、傣族泼水节等
(3) 旅游精神文化:引导和音响旅行者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如儒家的“中和之美”、道家的“自然为美”、佛家“空灵之美”等
学科体系
【1】 综合旅游学:旅游学原理、旅游学概论等教材
【2】 部门旅游学:旅游地、交通、住宿、消费(吃、住、行、游、娱、购)
【3】 旅游管理学:统计规划、旅游教育、旅游市场等
【4】 结构旅游学:旅游文化、心理、经济、形象、生态、地理、语言等
旅游文化结构要素
【1】 文化的三层结构:物质、行为和意识
【2】 旅游文化结构:三态:动态、静态和意态
【3】 代表成果:文脉地格理论、文化创意观、旅游地变迁、文化主题定位等
【4】 研究对象:文化旅游资源(山水、园林、建筑、宗教、饮食、文化、艺术)、旅游主体观念、审美及消费
旅游文化学的内容体系
【1】 旅游文化系统
(1) 旅游行为文化:旅游者动机及行为
(2) 旅游产品文化:旅游风格、主题、文化内涵
(3) 旅游环境文化:自然生态、时空环境和社会环境
【2】 旅游文化模式
(1) 行为文化:文化模式,群体文化行为
(2) 产品模式:资源开发、线路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等
(3) 环境文化:社会文化,综合环境文化
【3】 旅游文化功能
(1) 文化传播与融合、文化评价、文化选择机制
(2) 各要素之间的结构作用,相互依赖
【4】 旅游文化变迁
(1) 旅游地与客源地文化边际重叠,文化向性与文化接受互动及趋同
(2) 文化及产品多向性
【5】 旅游文化建设
(1) 微观:旅游行为文化的正向引导、产品的正确选位
(2) 宏观:旅游环境文化的有效控制(低碳旅游)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1】 按文化结构划分:旅游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1) 物质文化:指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可视觉辨识、占据一定空间、有一定形态的物质实体,如宫殿、园林、坛庙、古人类遗址、桥梁、造像、碑刻、雕塑、特产、服务设施等。
(2) 制度行为文化:旅游中各种社会规范和习俗,如大理三月街、傣族泼水节等
(3) 旅游精神文化:引导和音响旅行者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如儒家的“中和之美”、道家的“自然为美”、佛家“空灵之美”等
学科体系
【1】 综合旅游学:旅游学原理、旅游学概论等教材
【2】 部门旅游学:旅游地、交通、住宿、消费(吃、住、行、游、娱、购)
【3】 旅游管理学:统计规划、旅游教育、旅游市场等
【4】 结构旅游学:旅游文化、心理、经济、形象、生态、地理、语言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