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个女人的小故事<其四>
第四个女人
她是一个记者。
我听说她的时候她就已经是一个记者很多年了。
第一次看到她,是她来我们学校座谈,和她单位的很多同事一起。她坐在舞台最左边,梳一个学生一样的长马尾辫,一副黑框眼镜,静静地看着台下很多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脸上波澜不惊。
没什么人指名向她提问,学生们的矛头都集中在另一个半只脚跨进摇滚圈的女记者身上。她只在主持人的提问下,简单说了说她采访央视小C的经历。那是几年前的一篇报道,细节她还记得很清晰。她慢慢地叙述起在发表的稿子之外的故事,看过那篇稿的人逐渐将她的文字和她的讲述拼合在一起,想象着她和精明的采访对象面对面坐着斗智斗勇的场景。
那是一个下午,她突然接到小C助手的电话,说,现在能来采访吗?下午到午夜,这是一个失眠的抑郁症患者最精力充沛的时刻。那天她很累,之前的工作已经超负荷了,但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上。坐在出租车上赶往小C的电影工作室的时候她又饿又乏,几欲崩溃,不禁打电话向编辑吐苦水。明知工作重于泰山不可能临时退缩,她只想求得一句鼓励,获得一点干劲儿。编辑听出她的意思,在电话里冲她喊:你能行的!她觉得自己真的又活过来了。
到达工作室的时候,他们正在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儿一下子钻进她的胃里,搅得她不得安宁。小C问她,你吃饭了么,要不要坐下一起吃点儿。她
还装作已经吃过饭的样子,要求赶快开始采访。
她和小C还有他的一名助手一起进了工作室的电影放映厅,开始工作。采访,她习惯一对一的单独面对采访对象,营造一个相对私密的环境,比较利于对象保持松弛状态,放下戒备,聊天一样地说出自己的故事,相对完整,还原度也更高。像这样有第三个人在场,还手拿DV录着像(小C说是为了以后拍片收集素材,但她觉得是他不放心她,要留个底),是不符合她的习惯的,但入乡随俗,也无可厚非。
她说,想让一个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就必须走进那个人,学会共情,努力去感受对方所感。只有当你能和对方有感受到同一种感情的时候,他才能和你继续下一步的交流,否则就是鸡同鸭讲。
她和小C的共同情绪是,失眠。
邀约采访的时候,很多人约几年也没能约到C,她却在发过邮件后的十分钟就接到肯定答复,理由是,她的采访提纲打动了他。“已经好几年没人跟我探讨专业问题了”,他这么说。
很快她就博取了C数量可观的信任,至少是足以做完这期采访的量。他们在小小的放映厅一谈就是无间断的七个小时,其间,C遣走了他的助手,两个人都放开了,她觉得C几乎对她做到了在一个采访对象可以做到的范围内的毫无保留。采访结束,已是午夜两点,两人尤意犹未尽。她问,我写完的稿子你还要看看吗?一般人都会要回去看过,确定记者记录属实,才让发稿的。小C却说,不必了。
不过第二天助手还是打来电话,说,稿子还是再拿来看看吧。她心知肚明,想来当时是聊到兴之所至,随口说出的,过后理智地想一想,还是不大放心啊。他算是怕了媒体了,虽然他自己也在媒体行业。
后来,我又见过她一次,这次她是单独前来的,带一个实习生小跟班,还是座谈。她用她特有的微有些快的语速跟我们说了很多。
她说,记者是一个孤独的职业,一个人做准备工作,用一个人的思维与受访者进行碰撞交锋,一个人写稿,一个人大量阅读。她习惯了这种孤独,独处总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她说,她不会在采访结束后和每个受访者成为多要好的朋友,无论他们知名与否,经历过什么,又拥有什么。采访中坦诚相待,采访结束后,你是你,我是我,互不干扰。采访,只是工作。虽然手里有这些人的联系方式,但她不会在工作完成之后再去打扰他们。而成为朋友,是需要很深的缘分的。
她说,只要经过岁月,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故事,是时间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痕迹,不是只有名人的故事才值得窥视,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着自己的传奇。
她说,每次采访过程中都是有气场的,或者叫氛围。不要打破这个辛苦构建的易碎气场,更不要被气场强大的受访者牵走,而是把握住自己的思路,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她说,记者是个高危行业。记者,尤其是走社会新闻口的记者,时常听说他们受到人身伤害。她透露自己到村落走访的时候,除了必备的采访工具外,总是一边衣兜装糖果,一边衣兜装匕首,糖果分给小孩子吃,匕首用来防身。
她说,自己是一个逃兵。彼时她还不是现在的娱记,还在跑社会新闻,见了太多的苦难,灾难永远超出想象。看着或贫苦或冤屈的受访者在接受了她的采访后,满怀希望地以为她能拯救他们,能为他们改变现状,而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什么也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也改变不了,她才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无力。
她说,自己在当了记者后才有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使她没有生病拖稿的权力,只有不停地工作、工作。记者是个体力活,她说她们这个行业其实就是新闻民工,不是民工,胜似民工。
那次她说了很多,我没能都记下来,但是脑海里留下了对她深深的印象。
最近,她的同事,那位半只脚踏进摇滚圈的女记者,好像在和单位闹分歧,工作遇到了不顺心,在微博上频发抱怨。但是对于她,我似乎没看到什么不顺利的迹象,除了偶尔说一些赶稿痛苦之类的话调剂一下。
我想,以后可能也没有机会再见到她了,只有祝她工作顺利,希望能常常在杂志上看到她的文章。
<待续。。。>
她是一个记者。
我听说她的时候她就已经是一个记者很多年了。
第一次看到她,是她来我们学校座谈,和她单位的很多同事一起。她坐在舞台最左边,梳一个学生一样的长马尾辫,一副黑框眼镜,静静地看着台下很多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脸上波澜不惊。
没什么人指名向她提问,学生们的矛头都集中在另一个半只脚跨进摇滚圈的女记者身上。她只在主持人的提问下,简单说了说她采访央视小C的经历。那是几年前的一篇报道,细节她还记得很清晰。她慢慢地叙述起在发表的稿子之外的故事,看过那篇稿的人逐渐将她的文字和她的讲述拼合在一起,想象着她和精明的采访对象面对面坐着斗智斗勇的场景。
那是一个下午,她突然接到小C助手的电话,说,现在能来采访吗?下午到午夜,这是一个失眠的抑郁症患者最精力充沛的时刻。那天她很累,之前的工作已经超负荷了,但没办法,硬着头皮也要上。坐在出租车上赶往小C的电影工作室的时候她又饿又乏,几欲崩溃,不禁打电话向编辑吐苦水。明知工作重于泰山不可能临时退缩,她只想求得一句鼓励,获得一点干劲儿。编辑听出她的意思,在电话里冲她喊:你能行的!她觉得自己真的又活过来了。
到达工作室的时候,他们正在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儿一下子钻进她的胃里,搅得她不得安宁。小C问她,你吃饭了么,要不要坐下一起吃点儿。她
还装作已经吃过饭的样子,要求赶快开始采访。
她和小C还有他的一名助手一起进了工作室的电影放映厅,开始工作。采访,她习惯一对一的单独面对采访对象,营造一个相对私密的环境,比较利于对象保持松弛状态,放下戒备,聊天一样地说出自己的故事,相对完整,还原度也更高。像这样有第三个人在场,还手拿DV录着像(小C说是为了以后拍片收集素材,但她觉得是他不放心她,要留个底),是不符合她的习惯的,但入乡随俗,也无可厚非。
她说,想让一个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就必须走进那个人,学会共情,努力去感受对方所感。只有当你能和对方有感受到同一种感情的时候,他才能和你继续下一步的交流,否则就是鸡同鸭讲。
她和小C的共同情绪是,失眠。
邀约采访的时候,很多人约几年也没能约到C,她却在发过邮件后的十分钟就接到肯定答复,理由是,她的采访提纲打动了他。“已经好几年没人跟我探讨专业问题了”,他这么说。
很快她就博取了C数量可观的信任,至少是足以做完这期采访的量。他们在小小的放映厅一谈就是无间断的七个小时,其间,C遣走了他的助手,两个人都放开了,她觉得C几乎对她做到了在一个采访对象可以做到的范围内的毫无保留。采访结束,已是午夜两点,两人尤意犹未尽。她问,我写完的稿子你还要看看吗?一般人都会要回去看过,确定记者记录属实,才让发稿的。小C却说,不必了。
不过第二天助手还是打来电话,说,稿子还是再拿来看看吧。她心知肚明,想来当时是聊到兴之所至,随口说出的,过后理智地想一想,还是不大放心啊。他算是怕了媒体了,虽然他自己也在媒体行业。
后来,我又见过她一次,这次她是单独前来的,带一个实习生小跟班,还是座谈。她用她特有的微有些快的语速跟我们说了很多。
她说,记者是一个孤独的职业,一个人做准备工作,用一个人的思维与受访者进行碰撞交锋,一个人写稿,一个人大量阅读。她习惯了这种孤独,独处总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她说,她不会在采访结束后和每个受访者成为多要好的朋友,无论他们知名与否,经历过什么,又拥有什么。采访中坦诚相待,采访结束后,你是你,我是我,互不干扰。采访,只是工作。虽然手里有这些人的联系方式,但她不会在工作完成之后再去打扰他们。而成为朋友,是需要很深的缘分的。
她说,只要经过岁月,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故事,是时间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痕迹,不是只有名人的故事才值得窥视,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着自己的传奇。
她说,每次采访过程中都是有气场的,或者叫氛围。不要打破这个辛苦构建的易碎气场,更不要被气场强大的受访者牵走,而是把握住自己的思路,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她说,记者是个高危行业。记者,尤其是走社会新闻口的记者,时常听说他们受到人身伤害。她透露自己到村落走访的时候,除了必备的采访工具外,总是一边衣兜装糖果,一边衣兜装匕首,糖果分给小孩子吃,匕首用来防身。
她说,自己是一个逃兵。彼时她还不是现在的娱记,还在跑社会新闻,见了太多的苦难,灾难永远超出想象。看着或贫苦或冤屈的受访者在接受了她的采访后,满怀希望地以为她能拯救他们,能为他们改变现状,而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什么也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也改变不了,她才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无力。
她说,自己在当了记者后才有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使她没有生病拖稿的权力,只有不停地工作、工作。记者是个体力活,她说她们这个行业其实就是新闻民工,不是民工,胜似民工。
那次她说了很多,我没能都记下来,但是脑海里留下了对她深深的印象。
最近,她的同事,那位半只脚踏进摇滚圈的女记者,好像在和单位闹分歧,工作遇到了不顺心,在微博上频发抱怨。但是对于她,我似乎没看到什么不顺利的迹象,除了偶尔说一些赶稿痛苦之类的话调剂一下。
我想,以后可能也没有机会再见到她了,只有祝她工作顺利,希望能常常在杂志上看到她的文章。
<待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