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夹 徽宗用印
一、徽宗用印及其内府收藏印记
宋徽宗赵佶,神宗第十一子,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初封遂宁郡王,后晋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即位,年号建中靖国(一年)、崇宁(五年)、大观(四年)、政和(八年)、宣和(七年),共在位二十五年。靖康二年(1127年)为金兵俘虏,绍兴五年(1135年)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这位“独不能为君”的皇帝书画家在我国书法绘画、收藏等方面都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他所用的印章也成为我们研究北宋印章风格变化发展的重要例证。这些印章目前我们能在历代流传书画作品中见到很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其在自己书画作品上的用印;二、题他人书画作品时用印;三、用于内府书画收藏的专用印。
谈及宋徽宗的书画作品用印,也应该包括那些别人为其代笔的作品上的他的用印,因为这些印款都是真的,是可信的。现将比者所知道的宋徽宗的书画作品及其用印情况列表如下:
作品用印备注
楷书《千字文》“御书之印”亲笔
草书《千字文》“御书”(方)亲笔
楷书《秾芳诗帖》“御书”(葫芦)亲笔
楷书《牡丹诗帖》“政和”、“御书”(方)“宣和殿宝”亲笔
楷书《怪石诗帖》“御书”(方)亲笔
楷书《闰中秋诗帖》“御书”(方)“宣和殿宝”亲笔
楷书《夏日诗帖》“政和”(连珠)亲笔
行书《蔡行敕卷》“御书之宝”此卷为代笔
行书《方丘季享敕卷》“御书之宝”此卷为代笔,但敕后有楷书“依奏”二字为亲笔
楷书《棣棠花、笋石诗帖》“御书”(方)亲笔
《杏花鹦鹉图卷》“御书”(方)代笔
《祥龙石图卷》“御书”(方)“宣和殿宝”代笔,“宣和殿宝”疑伪
《瑞鹤图卷》“御书”(方)代笔,后题诗为亲笔
《金英秋禽图卷》“御书”(方)代笔
《御鹰图》“御书”(方)代笔
《芙蓉锦鸡图轴》“御书”(方)代笔
《腊梅山禽图轴》“御书”(方)代笔
《听琴图轴》“御书”(方)代笔
《文会图》“御书”(方)代笔
《雪山归桌图卷》“御书”(葫芦)代笔
《池塘秋晚图》“御书”(葫芦)“宣和”画是亲笔,但原款被裁掉,现在诸印皆伪添《柳鸦芦雁图卷》“宣和中秘”、“紫宸殿御书宝”、“御书”(葫芦)后半芦雁图是摹本,“紫宸殿御书宝”、“御书”(葫芦)伪也《四禽图》“宣和”(连珠)、“政和”、“御书”(方)、“双龙”(方)亲笔《写生图卷》“政和”、(连珠)“宣和”、“双龙”(方)亲笔经过对比,这些作品中用印主要是:“御书”方印一、二,“御书之印”“御书之宝”,“御书”葫芦印,“宣和中秘”,“宣和殿宝”,“宣和”连珠印、“政和”、“政和”连珠印、“宣和”。
注:1、“御书”葫芦印,2、“双龙”方印,3、“双龙”圆印,4、“宣和”连珠印,5、“政和”连珠印(可换“大观”、“重和”),6、“宣和”印,7、“政和”连珠印,8、“内府图书印”
宋徽宗题他人的书画作品时的用印,经过查对后发现,也基本没有出以印章的范围,这里就不一一详说了。关于宣和内府书画收藏的“宣和装式”上的用印,每件上恒定为七枚,至于印章的内容也只在钤“政和”印处有时会换成“大观”、“重和”、双龙印也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更换。而且这七枚印的钤盖位置基本上是永远不会变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宣和七玺”,这里“七玺”是指“宣和装式”中七枚印章,而不能以宋徽宗用印数量来理解。近读西泠印社百年《国际印学讨论会论文集》中有作者以徽宗用印不止七方为由,来推翻“宣和七玺”的提法是错误的,再,该作者取蔡襄《脚气帖》上的“大观”葫芦印,说这也是“宣和装式”中的用印,简直让人啼笑皆非,这应该是个基本常识,《宣和书谱》中根本就没有记载宣和内府有收藏蔡襄的作品。而且总不能见“大观”内容印章都一概说是徽宗的吧?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特别是宋高宗的绍兴内府收藏,为了统一格式,对原帖中前人题跋一概割去,包括“宣和七玺”在内。因此在历代书画作品中有“绍兴”印的,一般就很难看到“宣和七玺”了,所以我们今天很难看到较为完整的“宣和原装”了。可是有一部分没有办法裁去的、还有没有经过绍兴府收藏的历代书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上还能见到“宣和七玺”。有的只是剩下一、二个,有的有五、六个,最前面的“御书”葫芦印是很难看到的。
查《金史》卷三十一、礼志四中有:
金克辽、宋,所得宝玉……。获于宋者……(玉宝)“御书之宝”二,一为龙钮、一为螭钮;“宣和御书之宝”一,螭钮。金宝并“天下同文之宝”一,龙钮;“御前之宝”二;“御书之宝”一;“宣和殿宝”一;“皇后之宝”一;“皇太子宝”一,龟钮;“皇太子妃印”一,龟钮。金涂银宝“皇帝崇国祀之宝”一;“天下合同之宝”一;“御前之宝”一;“御前锡赐之宝”一;“书诏之宝”一。
外有宋内府图书印三十八:
“内府图书之印”一;“御书”三;“御笔”一;“御画”一;“御书之宝”一;“天子万年”一;“天子万寿”一;“龟龙上珍”一;“河洛元瑞”二;“云汉之章”一;“奎璧之文”一;“华国之瑞”一;“大观中秘”一;“大观宝篆”一;“政和”一;“宣和”三;“宣和中秘” 一; “宣和殿制”一;“宣和大宝”一;“宣和书宝”二;“宣和画宝”一;“常乐未央”一;古文二;封四;共三十五面。并玉封字一;“御画”一,二面并玛瑙;“政和御笔”一系水晶这段记载,不但告诉我们徽宗用印的基本情况,有一部分印章在历代卷轴中从来未见过,可能是因为各印有各印的专门用处。而且告诉了我们了这些印章的下落,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这写印章的材质,不但有金银,有玉料的,还有玛瑙、水晶的,这对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印学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史料。
宋徽宗赵佶,神宗第十一子,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初封遂宁郡王,后晋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即位,年号建中靖国(一年)、崇宁(五年)、大观(四年)、政和(八年)、宣和(七年),共在位二十五年。靖康二年(1127年)为金兵俘虏,绍兴五年(1135年)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这位“独不能为君”的皇帝书画家在我国书法绘画、收藏等方面都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他所用的印章也成为我们研究北宋印章风格变化发展的重要例证。这些印章目前我们能在历代流传书画作品中见到很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其在自己书画作品上的用印;二、题他人书画作品时用印;三、用于内府书画收藏的专用印。
谈及宋徽宗的书画作品用印,也应该包括那些别人为其代笔的作品上的他的用印,因为这些印款都是真的,是可信的。现将比者所知道的宋徽宗的书画作品及其用印情况列表如下:
作品用印备注
楷书《千字文》“御书之印”亲笔
草书《千字文》“御书”(方)亲笔
楷书《秾芳诗帖》“御书”(葫芦)亲笔
楷书《牡丹诗帖》“政和”、“御书”(方)“宣和殿宝”亲笔
楷书《怪石诗帖》“御书”(方)亲笔
楷书《闰中秋诗帖》“御书”(方)“宣和殿宝”亲笔
楷书《夏日诗帖》“政和”(连珠)亲笔
行书《蔡行敕卷》“御书之宝”此卷为代笔
行书《方丘季享敕卷》“御书之宝”此卷为代笔,但敕后有楷书“依奏”二字为亲笔
楷书《棣棠花、笋石诗帖》“御书”(方)亲笔
《杏花鹦鹉图卷》“御书”(方)代笔
《祥龙石图卷》“御书”(方)“宣和殿宝”代笔,“宣和殿宝”疑伪
《瑞鹤图卷》“御书”(方)代笔,后题诗为亲笔
《金英秋禽图卷》“御书”(方)代笔
《御鹰图》“御书”(方)代笔
《芙蓉锦鸡图轴》“御书”(方)代笔
《腊梅山禽图轴》“御书”(方)代笔
《听琴图轴》“御书”(方)代笔
《文会图》“御书”(方)代笔
《雪山归桌图卷》“御书”(葫芦)代笔
《池塘秋晚图》“御书”(葫芦)“宣和”画是亲笔,但原款被裁掉,现在诸印皆伪添《柳鸦芦雁图卷》“宣和中秘”、“紫宸殿御书宝”、“御书”(葫芦)后半芦雁图是摹本,“紫宸殿御书宝”、“御书”(葫芦)伪也《四禽图》“宣和”(连珠)、“政和”、“御书”(方)、“双龙”(方)亲笔《写生图卷》“政和”、(连珠)“宣和”、“双龙”(方)亲笔经过对比,这些作品中用印主要是:“御书”方印一、二,“御书之印”“御书之宝”,“御书”葫芦印,“宣和中秘”,“宣和殿宝”,“宣和”连珠印、“政和”、“政和”连珠印、“宣和”。
注:1、“御书”葫芦印,2、“双龙”方印,3、“双龙”圆印,4、“宣和”连珠印,5、“政和”连珠印(可换“大观”、“重和”),6、“宣和”印,7、“政和”连珠印,8、“内府图书印”
宋徽宗题他人的书画作品时的用印,经过查对后发现,也基本没有出以印章的范围,这里就不一一详说了。关于宣和内府书画收藏的“宣和装式”上的用印,每件上恒定为七枚,至于印章的内容也只在钤“政和”印处有时会换成“大观”、“重和”、双龙印也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更换。而且这七枚印的钤盖位置基本上是永远不会变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宣和七玺”,这里“七玺”是指“宣和装式”中七枚印章,而不能以宋徽宗用印数量来理解。近读西泠印社百年《国际印学讨论会论文集》中有作者以徽宗用印不止七方为由,来推翻“宣和七玺”的提法是错误的,再,该作者取蔡襄《脚气帖》上的“大观”葫芦印,说这也是“宣和装式”中的用印,简直让人啼笑皆非,这应该是个基本常识,《宣和书谱》中根本就没有记载宣和内府有收藏蔡襄的作品。而且总不能见“大观”内容印章都一概说是徽宗的吧?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特别是宋高宗的绍兴内府收藏,为了统一格式,对原帖中前人题跋一概割去,包括“宣和七玺”在内。因此在历代书画作品中有“绍兴”印的,一般就很难看到“宣和七玺”了,所以我们今天很难看到较为完整的“宣和原装”了。可是有一部分没有办法裁去的、还有没有经过绍兴府收藏的历代书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上还能见到“宣和七玺”。有的只是剩下一、二个,有的有五、六个,最前面的“御书”葫芦印是很难看到的。
查《金史》卷三十一、礼志四中有:
金克辽、宋,所得宝玉……。获于宋者……(玉宝)“御书之宝”二,一为龙钮、一为螭钮;“宣和御书之宝”一,螭钮。金宝并“天下同文之宝”一,龙钮;“御前之宝”二;“御书之宝”一;“宣和殿宝”一;“皇后之宝”一;“皇太子宝”一,龟钮;“皇太子妃印”一,龟钮。金涂银宝“皇帝崇国祀之宝”一;“天下合同之宝”一;“御前之宝”一;“御前锡赐之宝”一;“书诏之宝”一。
外有宋内府图书印三十八:
“内府图书之印”一;“御书”三;“御笔”一;“御画”一;“御书之宝”一;“天子万年”一;“天子万寿”一;“龟龙上珍”一;“河洛元瑞”二;“云汉之章”一;“奎璧之文”一;“华国之瑞”一;“大观中秘”一;“大观宝篆”一;“政和”一;“宣和”三;“宣和中秘” 一; “宣和殿制”一;“宣和大宝”一;“宣和书宝”二;“宣和画宝”一;“常乐未央”一;古文二;封四;共三十五面。并玉封字一;“御画”一,二面并玛瑙;“政和御笔”一系水晶这段记载,不但告诉我们徽宗用印的基本情况,有一部分印章在历代卷轴中从来未见过,可能是因为各印有各印的专门用处。而且告诉了我们了这些印章的下落,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这写印章的材质,不但有金银,有玉料的,还有玛瑙、水晶的,这对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印学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