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思想何以言文学,抑或思想即文学
文学与思想或许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中国文学还不被称为文学的时候,思想即文学,或者说文学即思想,文辞与技巧固然重要,但大多更注意的是“言之有物”。先师有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个“文”恐怕也不是简单的文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或者说无志何以言。
二十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一名改头换面习以为常。一曰群治,梁任公言之;一曰问题,新文化诸贤言之;一曰工农兵,毛氏言之;一曰启蒙;一曰消遣;凡此种种,如雾里看花,未睹其真。研究者始以西哲所言治中国文学,终则为庸俗社会学。新方法、新思潮以来,于文学,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似影响颇深,抛弃庸俗社会学,将文学分为内部研究、外部研究,注重文本分析。内部研究则渐为字句分析订正,以至于考证钩沉;外部研究则自年谱、心态,以至于社会文化。于是文学研究则称立足于文学本位,于文学史则先生平、次诗文分析、三影响,支离破碎,虽学亦无知其思想。
罗宗强先生提出文学思想史的概念,于文论资料颇弱的隋唐入手,自作品中勾勒文学思想线索,石破惊天。惜成书者仅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张毅)三种。
我一直认为人的思想不能是分裂的,或者被人为地割裂。就好比研究一个人的诗,不能只看诗作,词作、文章,举凡一切与这个人相关的材料都必须纳入其中。读副岛一郎《气与士风——唐宋古文的进程与背景》最大的收获是突破思想的界限,不能说文学思想史就只论人们关于文学的看法,历史中有很多真知灼见,哪怕是政治理论,若换成文学的角度或立场上来看,也许会有新的收获,比如副岛一郎论明道思想对文体的突破,结论也许不新鲜,但思路令人惊艳。
子曰:“辞达而已矣。”《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如果我们承认文章的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好比汉大赋的“劝百讽一”,那么外物的美丑、技巧的高下固然重要,信息未得岂不是得不偿失。
若说思想即文学,或许太过。但不知思想一定不足以言文学。
二十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一名改头换面习以为常。一曰群治,梁任公言之;一曰问题,新文化诸贤言之;一曰工农兵,毛氏言之;一曰启蒙;一曰消遣;凡此种种,如雾里看花,未睹其真。研究者始以西哲所言治中国文学,终则为庸俗社会学。新方法、新思潮以来,于文学,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似影响颇深,抛弃庸俗社会学,将文学分为内部研究、外部研究,注重文本分析。内部研究则渐为字句分析订正,以至于考证钩沉;外部研究则自年谱、心态,以至于社会文化。于是文学研究则称立足于文学本位,于文学史则先生平、次诗文分析、三影响,支离破碎,虽学亦无知其思想。
罗宗强先生提出文学思想史的概念,于文论资料颇弱的隋唐入手,自作品中勾勒文学思想线索,石破惊天。惜成书者仅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张毅)三种。
我一直认为人的思想不能是分裂的,或者被人为地割裂。就好比研究一个人的诗,不能只看诗作,词作、文章,举凡一切与这个人相关的材料都必须纳入其中。读副岛一郎《气与士风——唐宋古文的进程与背景》最大的收获是突破思想的界限,不能说文学思想史就只论人们关于文学的看法,历史中有很多真知灼见,哪怕是政治理论,若换成文学的角度或立场上来看,也许会有新的收获,比如副岛一郎论明道思想对文体的突破,结论也许不新鲜,但思路令人惊艳。
子曰:“辞达而已矣。”《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如果我们承认文章的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好比汉大赋的“劝百讽一”,那么外物的美丑、技巧的高下固然重要,信息未得岂不是得不偿失。
若说思想即文学,或许太过。但不知思想一定不足以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