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denzen和 Analogie
注:写此日记是为了回应笔记人老师的日记《具体建造》/,内容是基于Morovanszky教授讲授的建筑理论课程。
1975年在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建筑系 (ETH Zurich)举办了一场名为《Tendenzen-Neuere Architektur im Tessin》的展览,这个展览让瑞士Ticino的建筑师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Tendenza 这个概念是1960年代以来,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学reform运动里,neo-razionalismo和realismo之外的一个概念。对Ticino的建筑师们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Analogie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在1970年代以来在瑞士潮流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在理性主义运动中直接借用的语义学的概念。特别是Aldo Rossi把Analogie作为诗意绘画般(poetisch-bildhafte)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在建筑与城市的现状中的补充或者变造(transformiert)新的人造物以赋予建筑或城市新的含义。
1976年威尼斯双年展Fabio Reinhart提出Analoge Architektur。1987年Fabio Reinhart和 Miroslav Sik在ETH的毕业生作品展上,通过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设计进一步表达了这个新的对Aalogie的理解:Analoge Architektur。这个新的理解成为80年代以来瑞士德语区的建筑师们一个重要特征。
1970年代初期,Ticino处于一个生机勃勃但不可控制的城市化时期。对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的扩建,对周末别墅,度假屋的投资剧增造成了建筑与Ticino景观的对峙。
作为回应,Ticino当地的年轻建筑师们比如Mario Botta,Luigi Snozzi和Aurelio Galfetti他们热衷于小尺度的独栋别墅但是开放的布局(Einrichtung)的设计。他们均主张建筑应该是自成一体的体系(Autonome Disziplin)不应该由社会,经济或者功能条件决定。他们将城市文脉形态学(morphologie des Stadtischen Kontexts)和场所历史与地形学(Topografie)分开来。通过拥有强劲形态的独栋别墅对文脉的干预,去尝试建立新的秩序,而不是单纯的服从。用他们的建筑学来营造场所。与理性主义不同的,他们要建立自己主观的,普适的建筑法则。
Mario Botta的设计受Le Corbuiser和Louis Kahn的影响,他同时强调材料性。比如他设计的Casa Rotonda,Stabio,1981
Bruno Reichlin和 Fabio Reinhart注重南欧的传统(如帕拉迪奥别墅的平面)比如 Casa Sartori, Riveo, 1975
Snozzi注重地形学的形态和历史文脉。但他并不是一味迎合而是积极的去干预,变形。比如Monte Carasso,1977
Galfetti和Snozzi的理念相同,比如在 Freibad in Belinzona,1967-1970就表现了安排出来的场所结构。
上面提到的1975年由ETH gta(历史理论所)的Martin Steinman和Thomas Boga组织的“Tendenzen”展览,收集了60年代以来,Ticino年轻建筑师世代的设计与实施项目。这个展览一开始便注意让他们具备国际的属性,有种新潮流的感觉。
Aldo Rossi除了自己的理论影响了瑞士建筑师外,他还在1971-1974和1978-1979在ETH做了教授。当时瑞士建筑师还在广泛地从古典现代主义中用地域的形式语言和社会经济等外在的条件来确定形式。于是Rossi在ETH通过理论的宣示,开始大力反对形式的优先权 (das Primat der Form)
Rossi当时在ETH的学生中后来较出名的有:Christoph Luchsinger,Mirsolav SIk,Marcel Meili 和 Peter Maerkli,Roger DIener, Jacques Herzog和Pierre de Meuron。
他的这些学生成为理性主义目录上的一部分,他们不同于老师研究纪念性和回到建筑历史中类型学,而是去研究具体的记忆(Kollektiven Erinnerungen)和在已建成的城市寻找特别的识别性(Spezifischen Identitaet),从那种不引人注目的,无名的,日常的建筑中寻找来源,然后简化,图像化最后形成具有表现力的设计。(具体可参照我跟sik教授的设计的作业《瓦格纳10号住宅》基本就是这样的套路)
他们最终迈向非常不同的方向。Diener基本是在着力简化,成为极简主义;Miroslav Sik力图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去叙述"Analogie",Herzog&de Meuron在设计中注重材料的构造类的感受。另一位受到影响的Peter Zumthor则是注重氛围(Atmosphare)和手感(Haptik)以及直接的感官体验(unmittelbare Sinnliche Erfahrung)
(完)
-----------------------------------------------------------------------------------
此日记内容来源于MorovanszKy教授和Stadler教授的建筑理论课的相关课件和自己的笔记。图片来源于万能的google
1975年在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建筑系 (ETH Zurich)举办了一场名为《Tendenzen-Neuere Architektur im Tessin》的展览,这个展览让瑞士Ticino的建筑师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Tendenza 这个概念是1960年代以来,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学reform运动里,neo-razionalismo和realismo之外的一个概念。对Ticino的建筑师们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Analogie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在1970年代以来在瑞士潮流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在理性主义运动中直接借用的语义学的概念。特别是Aldo Rossi把Analogie作为诗意绘画般(poetisch-bildhafte)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在建筑与城市的现状中的补充或者变造(transformiert)新的人造物以赋予建筑或城市新的含义。
1976年威尼斯双年展Fabio Reinhart提出Analoge Architektur。1987年Fabio Reinhart和 Miroslav Sik在ETH的毕业生作品展上,通过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设计进一步表达了这个新的对Aalogie的理解:Analoge Architektur。这个新的理解成为80年代以来瑞士德语区的建筑师们一个重要特征。
1970年代初期,Ticino处于一个生机勃勃但不可控制的城市化时期。对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的扩建,对周末别墅,度假屋的投资剧增造成了建筑与Ticino景观的对峙。
作为回应,Ticino当地的年轻建筑师们比如Mario Botta,Luigi Snozzi和Aurelio Galfetti他们热衷于小尺度的独栋别墅但是开放的布局(Einrichtung)的设计。他们均主张建筑应该是自成一体的体系(Autonome Disziplin)不应该由社会,经济或者功能条件决定。他们将城市文脉形态学(morphologie des Stadtischen Kontexts)和场所历史与地形学(Topografie)分开来。通过拥有强劲形态的独栋别墅对文脉的干预,去尝试建立新的秩序,而不是单纯的服从。用他们的建筑学来营造场所。与理性主义不同的,他们要建立自己主观的,普适的建筑法则。
Mario Botta的设计受Le Corbuiser和Louis Kahn的影响,他同时强调材料性。比如他设计的Casa Rotonda,Stabio,1981
![]() |
Bruno Reichlin和 Fabio Reinhart注重南欧的传统(如帕拉迪奥别墅的平面)比如 Casa Sartori, Riveo, 1975
![]() |
Snozzi注重地形学的形态和历史文脉。但他并不是一味迎合而是积极的去干预,变形。比如Monte Carasso,1977
![]() |
![]() |
Galfetti和Snozzi的理念相同,比如在 Freibad in Belinzona,1967-1970就表现了安排出来的场所结构。
![]() |
上面提到的1975年由ETH gta(历史理论所)的Martin Steinman和Thomas Boga组织的“Tendenzen”展览,收集了60年代以来,Ticino年轻建筑师世代的设计与实施项目。这个展览一开始便注意让他们具备国际的属性,有种新潮流的感觉。
Aldo Rossi除了自己的理论影响了瑞士建筑师外,他还在1971-1974和1978-1979在ETH做了教授。当时瑞士建筑师还在广泛地从古典现代主义中用地域的形式语言和社会经济等外在的条件来确定形式。于是Rossi在ETH通过理论的宣示,开始大力反对形式的优先权 (das Primat der Form)
Rossi当时在ETH的学生中后来较出名的有:Christoph Luchsinger,Mirsolav SIk,Marcel Meili 和 Peter Maerkli,Roger DIener, Jacques Herzog和Pierre de Meuron。
他的这些学生成为理性主义目录上的一部分,他们不同于老师研究纪念性和回到建筑历史中类型学,而是去研究具体的记忆(Kollektiven Erinnerungen)和在已建成的城市寻找特别的识别性(Spezifischen Identitaet),从那种不引人注目的,无名的,日常的建筑中寻找来源,然后简化,图像化最后形成具有表现力的设计。(具体可参照我跟sik教授的设计的作业《瓦格纳10号住宅》基本就是这样的套路)
他们最终迈向非常不同的方向。Diener基本是在着力简化,成为极简主义;Miroslav Sik力图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去叙述"Analogie",Herzog&de Meuron在设计中注重材料的构造类的感受。另一位受到影响的Peter Zumthor则是注重氛围(Atmosphare)和手感(Haptik)以及直接的感官体验(unmittelbare Sinnliche Erfahrung)
(完)
-----------------------------------------------------------------------------------
此日记内容来源于MorovanszKy教授和Stadler教授的建筑理论课的相关课件和自己的笔记。图片来源于万能的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