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讲课的速度
前两天看《中国读书评论》,里面有一篇讲里奥施特劳斯的学人的文章,其中涉及了老师讲授课程的速度段落,文中说白彤东在美国大学上课讲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年讲了150多页,这么快的速度活活把同为施氏同门的系主任给吓着了,因为他一学期讲笛卡尔的《方法谈》才50页,属于典型的施氏读经典的风格——细读慢读。紧接着文章作者举出了刘小枫作为更为吓人的例子,此公在中大“5年前讲柏拉图《会饮》(John M.Cooper主编全集版,共49页),两个学期下来没讲完;4年前讲《斐德若》(Cooper主编全集版,共50页),一个学期下来才讲三分之一。”
前两年,陈寅恪还很火的时候,江湖上盛传陈氏当年讲解白乐天《长恨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的首字“汉”就能旁征博引掉两个多月,而其徒蒋天枢当年在复旦讲授《诗经》一学期下来只讲了几首诗,算来只占《诗经》的百分之一多一点。再远一点,北大还在浙派章系手中之时,沈士远主讲《庄子》,一篇《庄子天下篇》讲了一个学期还没完,后来北大学子遂奉其为“沈天下”。
这么说来讲课——尤其是讲授经典——速度越慢,越有派头。前几年三联书店的《三联讲谈》一时间洛阳纸贵,北大陈平原君和洪子诚君均在序跋里面谈了到学期末规定的讲课内容讲不完的忍痛割爱之举。此二公学养深厚,目光如炬,当可称得上是继往矣的楷模。
不过南大莫砺锋则更为决绝,此公乃程千帆之弟子,讲授古典作品乃称一绝。此公上课时放话,研究生可以少上些课,博士生可以不上课,自己读书就够了。此言未免太上“无师”,不过听其言,观其课倒觉得收获更丰。
大凡学识有根柢之人讲起课来不免喜欢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谈古论今,纵横东西,而近日大学讲坛之上之所以讲者或照本宣科,或空洞无物,听着或春困秋睡,或手机打牌。由此看来,老师的水平可以让其讲多慢,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的课是否值得一听。。。。。。
前两年,陈寅恪还很火的时候,江湖上盛传陈氏当年讲解白乐天《长恨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的首字“汉”就能旁征博引掉两个多月,而其徒蒋天枢当年在复旦讲授《诗经》一学期下来只讲了几首诗,算来只占《诗经》的百分之一多一点。再远一点,北大还在浙派章系手中之时,沈士远主讲《庄子》,一篇《庄子天下篇》讲了一个学期还没完,后来北大学子遂奉其为“沈天下”。
这么说来讲课——尤其是讲授经典——速度越慢,越有派头。前几年三联书店的《三联讲谈》一时间洛阳纸贵,北大陈平原君和洪子诚君均在序跋里面谈了到学期末规定的讲课内容讲不完的忍痛割爱之举。此二公学养深厚,目光如炬,当可称得上是继往矣的楷模。
不过南大莫砺锋则更为决绝,此公乃程千帆之弟子,讲授古典作品乃称一绝。此公上课时放话,研究生可以少上些课,博士生可以不上课,自己读书就够了。此言未免太上“无师”,不过听其言,观其课倒觉得收获更丰。
大凡学识有根柢之人讲起课来不免喜欢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谈古论今,纵横东西,而近日大学讲坛之上之所以讲者或照本宣科,或空洞无物,听着或春困秋睡,或手机打牌。由此看来,老师的水平可以让其讲多慢,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的课是否值得一听。。。。。。
-
反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2-22 23:57:55
-
芮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12 07:38:16
-
清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5-11 01:51:44
-
StYi已被停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09-23 13:16:30
-
米.粉.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09-23 11:22:45
-
叶安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09-23 11:04:39
-
吼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09-23 10:32:56
-
最后的探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09-22 22:44:46
-
考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09-22 21:30:18
-
greenhand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08-19 12:57:15
-
泓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07-21 00:11:45
-
伯樵·阿苏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8-07-20 22: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