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克】上译厂的精英
毕克——上译厂的精英
摘自《银幕后的岁月》作者:苏秀
邱岳峰、毕克、乔榛可以说是我们上海电影译制厂男演员中的三代精英。
毕克解放前曾演过话剧,他是1952年考进翻译片组的。当时考进来的好象一共有八个人,全是男的。但后来有调走了,有的改行了,还有的则被错划成右派调离了演员组,如闻兆煃和温健。闻兆煃曾在黑白版的《孤星血泪》中配过童年的匹普和《雾都孤儿》中的男孩。右派问题改正后他没回演员组,现已因病去世。温健在劳改时自学德文,问题改正后调任我厂德文翻译。人事沧桑,那一批考进来的配音演员,如今只剩毕克一人了。
毕克音色醇厚,读词漂亮,而且他又是个有心人。刚进厂时,导演们还不了解他,让他杂七杂八地配了各种角色,他也因此积累了配各种人物的经验,戏路特宽,可以年轻,可以年老,可以配正面人物,也可以配反面人物。他早年配的《阴谋与爱情》中的斐迪南,七十年代配的《音乐之声》中的男爵,八十年代配的《卡桑德拉大桥》中的张伯伦医生都是那样风流倜傥。而他为高仓健主角的《追捕》、《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和《海峡》一系列人物配音时则使人感到冷俊、凝重、充满硬汉的魅力。他为另一个日本著名演员三国连太郎在《金环蚀》中政客神谷议员配音时,则是一副寡廉鲜耻的政治流氓嘴脸。而他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大概要算《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大侦探波洛了。特别是最后那大段剖析案情的独白不仅把扑朔迷离的杀人案交代得条理清晰,而且台词读得那么有声有色,简直像听一曲旋律优美的乐曲,给人以艺术上的极大享受。
文革期间正是他风华正茂的十年,他配的大量内参片如《巫山云》、《鸳梦重温》、《琼宫恨史》等都是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经典之作。可惜我们没有版权不能与广大观众见面,只好表示遗憾了。
他在配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时,还有段小插曲。扮演卡列宁的英国演员风度翩翩,一点不让人感到他有托尔斯泰小说中人物的猥琐、虚伪的市侩之气。丁建华和我私下议论,原片中的卡列宁一点不让人讨厌,再加毕克那一口漂亮的台词一配,观众更要同情他了。电视片播出后果然有些观众同情卡列宁,认为安娜不好。引起观众误解,责任当然不在毕克,配音演员只能还原原片,不能改变原片。但他台词的漂亮也由此可见一斑。
他生于1931年,是我们老一辈演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摘自《银幕后的岁月》作者:苏秀
邱岳峰、毕克、乔榛可以说是我们上海电影译制厂男演员中的三代精英。
毕克解放前曾演过话剧,他是1952年考进翻译片组的。当时考进来的好象一共有八个人,全是男的。但后来有调走了,有的改行了,还有的则被错划成右派调离了演员组,如闻兆煃和温健。闻兆煃曾在黑白版的《孤星血泪》中配过童年的匹普和《雾都孤儿》中的男孩。右派问题改正后他没回演员组,现已因病去世。温健在劳改时自学德文,问题改正后调任我厂德文翻译。人事沧桑,那一批考进来的配音演员,如今只剩毕克一人了。
毕克音色醇厚,读词漂亮,而且他又是个有心人。刚进厂时,导演们还不了解他,让他杂七杂八地配了各种角色,他也因此积累了配各种人物的经验,戏路特宽,可以年轻,可以年老,可以配正面人物,也可以配反面人物。他早年配的《阴谋与爱情》中的斐迪南,七十年代配的《音乐之声》中的男爵,八十年代配的《卡桑德拉大桥》中的张伯伦医生都是那样风流倜傥。而他为高仓健主角的《追捕》、《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和《海峡》一系列人物配音时则使人感到冷俊、凝重、充满硬汉的魅力。他为另一个日本著名演员三国连太郎在《金环蚀》中政客神谷议员配音时,则是一副寡廉鲜耻的政治流氓嘴脸。而他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大概要算《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大侦探波洛了。特别是最后那大段剖析案情的独白不仅把扑朔迷离的杀人案交代得条理清晰,而且台词读得那么有声有色,简直像听一曲旋律优美的乐曲,给人以艺术上的极大享受。
文革期间正是他风华正茂的十年,他配的大量内参片如《巫山云》、《鸳梦重温》、《琼宫恨史》等都是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经典之作。可惜我们没有版权不能与广大观众见面,只好表示遗憾了。
他在配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时,还有段小插曲。扮演卡列宁的英国演员风度翩翩,一点不让人感到他有托尔斯泰小说中人物的猥琐、虚伪的市侩之气。丁建华和我私下议论,原片中的卡列宁一点不让人讨厌,再加毕克那一口漂亮的台词一配,观众更要同情他了。电视片播出后果然有些观众同情卡列宁,认为安娜不好。引起观众误解,责任当然不在毕克,配音演员只能还原原片,不能改变原片。但他台词的漂亮也由此可见一斑。
他生于1931年,是我们老一辈演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