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系列讲座第42场——胡泳:从twitter到微博(速记文字稿)
在贴文字稿之前,先说一些我个人听完以后的感想吧:
首先必须承认讲座的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无论是对微博客研究者还是普通的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毕竟胡泳老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通过平常大量接触包括微博客在内的各种社会化媒体资讯以及亲身使用其中诸多产品后,已经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了诸多碎片化的理解和体会,再拿出来与讲座的内容一比较,发现这也是我个人日常体验心得的一些总结,只不过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强而已。
至于最让人惊喜的部分,我认为还是最后提到的有关Flipboard和纽约时报新推出的News.Me两大未来发展趋势。最近连续阅读了很多关于类Flipboard社交阅读方面的文章,初步了解了这方面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但是有关News.Me的讯息还是空白的,这一片全新的、未知的领域,值得花时间去了解。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不能喧宾夺主啦。
———————————————————————————————————————————
从twitter到微博
北京大学 胡泳
基本公式
互联网=技术+人性
(在技术不断变化的背后,人性的很多东西是恒久不变的)
博客截图(2005年12月)——万维网发明人Tim
一个创造性的应用
在1989年,万维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用作信息共享的空间。似乎很明显,他应该成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发挥创造性,任何人都可以贡献的空间。第一个浏览器事实上集浏览/编辑于一体,允许人们编辑任何页面,并且在他们拥有进入权限的情况下把这一页面存储在网上。奇怪的是,忘了更多作为一个出版媒介而起飞,人们在线下从事编辑。……万维网很快充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但却没有涉及公用的空间,让作者形成公用话语。现在,在2005年,我们拥有了博客和维基……
读写网
互联网是一种读写网,所以其他东西都由此而生。
在这种意义上,web2.0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自从浏览器在1993年左右被发明出来,忘了的读写功能就存在了。
传统的两分法
然而,直到最近,读写网的多数应用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
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此一阶段的读写网,以读为主。
从读到写
读写网变成参与式的。
Web2.0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他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
无论博客、维基百科,这些读写技术的广泛采用都导致了一种新型应用模式的出现:我写你看。Web2。0的所有例证都指向一件事情:最终用户向网络写入数据。
Upload——Download
线性内容与非线性内容
“线性内容”指按时间编排好的媒体内容,读者在播报过程中无法施加任何过错,例如电视。
非线性内容指允许读者互动的媒体内容,包括网站、音视频流媒体、电子邮件、社会性媒体等。
10点:电视的第二个黄金时间
互联网,摧毁线性内容这一概念
以人为核心
Web2.0的关键在于,出现了一个极为庞大、技巧娴熟的网络用户群体,愿意并且能够贡献和消化读写网的内容
Web2.0的核心是人
在5-10年内,媒体的价值将存在于那些培养用户的公司,而不是那些控制内容的公司。
——Perkins
Read-write web + people using it=web2.0
截图——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网上人性
网络将会给人类机构带来深刻变化,而对人性则没有什么影响。网上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会发生在人身上。
网络不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一尘不染的数字化乐园。这种媒体会帮助我们从智力和情感上延伸自我,但他不会改变我们的基本特性。
网络会使人性和人类的多样化得到张扬。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第二场,第七幕
整个时间诶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入场和出场,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戏剧论与印象管理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给人以某种印象,因而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试图引导别人按照特定的方式看待我们。
从个人主页到博客
帕特里夏•华莱士认为制作个人主页可以被看做对理想化自我的一项表达。
然而个人主页毕竟是一种web1.0时代的产物,很难让个人同读者发生互动,他更像是一块告示板,提供单向的信息,读者除了获取这些信息,并没有更多的期待。
博客完全不同,虽然他是个人的产物,但他变成了和他人联系的工具,依靠评论、链接和引用,形成了一种真正的社区。
迄今为止,博客是最接近万维网最初的读/写设想的网络工具,也是使网络出版真正得以实现的第一种工具。
谁是好博客?
个性和有趣的链接是日志成为好的读物的两个条件。
Blogger写作软件的发明者之一埃文•威廉姆斯(twitter三个创始人之一):博客的概念包含三点:经常性、简洁性和个性。
共同点:个性对博客的重要性。网志提供了一种流动的和鲜活的自我表现形式,从而给博客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意义。
认同与承认
认同在这里表示一个人对于他是谁,以及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独特性的认识,一种把自我同环境区分开来的感觉。
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同样,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所以,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会遭受实实在在的伤害和扭曲,如果围绕着他们的人群和社会向他们反射出来的是一幅表现他们自身的狭隘、卑下和令人蔑视的图像。
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变化,他们一起决定了现代人必然要重视认同与承认的问题。
陌生人的社会
齐美尔:在前现代文化中,依赖于面对面的交往,人们的关系建立在地里的接近性之上,这时,“陌生人”指的是某个来自外部世界并潜在地让人感到疑虑的人
古登斯:在传统文化中,自己人和外来者或陌生人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晰的界限,不存在非敌意的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人相互交往的广泛领域,而正是这些领域构成了现代社会行动的特征。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恐慌
从荣誉到尊严
一个陌生人的社区与亲密型社区的社会组织的要求完全不同,在18世纪,当人们都十分清楚自己身处社会等级的哪一级的时候,不同阶层的社会交往可以由荣誉感来规范,这种贵族式的东西在日趋平等化的时代无法再维持下去。
荣誉一词和不平的有着内在的联系。某些人之所以享有荣誉,至关重要的是并非人人都能享有荣誉。实际上,荣誉就其内在本质而言是一个“优先权”的问题。
现代的尊严观念与传统的荣誉观念截然不同。现在当我们谈到“人类固有的尊严”或公民的尊严时,我们是在一种平等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意义上使用尊严一词的。在这里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人人都享有尊严。
从诚挚性到本真性
诚挚性说的是对个人的一种期待,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要避免表里不一,在公开场合所暴露的东西要同私下里感受到的东西相一致,但并不是把什么东西都拿出来公布。
本真性则意味着,不是对别人城市而是对自己诚实,在这种想法下,人们可以向陌生人坦白内心最隐秘的想法,而不必为此感到内疚。
前者要求,披露的事实都必须是真的,后者要求,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想法,任何事实都可以披露。
对话在人的生活中的本质性地位
人格认同的观念是和本真性理想一起产生的,这就是忠实于我自己和我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的理想。换言之,要倾听呢自己内在的声音
但是实际上,内在的发生绝不可能以独白的形式存在。人类生活的本质特征是其根本性的对话特征。我们是通过与他者的交往才学会这些表达方式的。
既展示自己,又寻求对话——我们利用互联网干什么
徐静蕾(博客,广播媒体)、姚晨(微博)
Jay Rosen:Press Think——博客截图
Keso的博客
冷知识Cool Knowledge
不许联想
我要当猩猩
王小峰认为网上回帖的人都是没脑子的。所以他将所有回帖标明:多少个黑猩猩响应。
没想到这种羞辱激起了更多人回帖
Link,permalink,trackback&blogroll and Comments
链接是博客的精髓,永久链接在博客间架设了桥梁并赋予了博客历史感,引用通告能够自动发现其他日志对某一帖子的相关评论,并将评论选摘和链接其他日志。
可以说,博客是网页/bbs/电子邮件的一种组合体,既可以做单向也可以用做双向的传播
从博客到微博客
博客长尾的死亡:绝大多数部分博客在过去120天内没有更新,业余博客开始转向SNS和微博客
除了少数具有原创新、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博客,大部分日志缺乏价值,堪称一种虚荣出版。
微博客显然迎合了很多对博客产生疲劳的用户。
SNS打包日志(QQ空间)
SNS
通过朋友来找朋友——六度分隔理论
这个世界真小
这个假设被称为“小世界问题”
社会性网络本身是一种让相距遥远的人们得以互动的十分古老而普遍的机制,他在网络时代变得流行开来。
Facebook News Feed
只需登陆facebook,就会看到news feed:一个类似18世纪社交界新闻公报的页面,上面累出了所有好友的最新动态,全天不停更新。“一股由生活发生的点滴事件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
从news feed到微博客
总体来说facebook用户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净场地、实时地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但是当自己身处这种无所不在的信息中时,他们觉得十分有趣甚至流连忘返。
社会科学家给这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环境知觉”。每一条小的更新,每一条单独的社交信息,本身都是微不足道的,但若假以时日,当他们汇集起来,这些小片段就渐渐接合成一幅细致得惊人的、描绘你朋友或家人生活的画卷,就像成千上万个点构成的一幅点描派画作。
向过去的回归
这种新型环境知觉的终极效果:他让人们再次处于小镇生活的节律中,生活里的每个人都对你知根知底,撒谎变得很困难,因为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
从历史上看,我们正在回归一种更加正常的状态。不断从一个新关系走向另一个新关系的生活,那其实是非常新的,他是20世纪才出现的。
我们现有的环境知觉工具正在扭转互联网初创时期的观念。
现在网络变得实名化了,当你的受众在不停地关注你时,你无法变换身份了。
信任必须在互联网上建立,交易必须在互联网上完成。如果你的身份在互联网上是不确定的,交易无法完成。
Twitter让我们即使一个人在电脑面前傻乎乎坐一天,也不感到寂寞。
原来人的生命不仅仅限于肉体、情感、记忆、可以被载体记录的任何东西,包括博客,都是我们生命的延伸。
一种更趋于自省的文化
当你每天都要数次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思绪时,日积月累,这种行为都变得有哲学含义了。
关注与被关注
用户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人,只要这些人贴了新的讯息,用户就会受到通知,被关注者不必做出回应,这使得twitter网络的链接成为定向的。Twitter使用价值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呢所选择关注的人的品质的高低。
你觉得他人错,你写对的;你觉得而他人无趣,你写有趣的;你觉得他人低级,你写高级的;你觉得他人不黄,你写下流的;你觉得他人太政治……By连岳
@ ,RT,D&#
@+Twitter账户名,就是一个人的代号以及联系方式,不可思议的简单。
@ ,RT,D&#:所有这些工具使得对话得以发生。Twitter可以张贴直接或间接的更新。直接讯息指向一个特定用户,间接讯息则是给所有愿意阅读的人看的。虽然直接讯息具有特定性,他们也是公开的,可以被所有人看到。
RT允许转贴,一个对话场就形成了。
#使我们看到议题的集结过程。
信息工具的使用伦理
微博评论
用户可以对任何一条微博进行评论,这是基于中国用户习惯而设置的特殊功能,之后yahoo! Meme和Google Buzz也都有了评论功能。
Twitter口号变化:
What are you doing——>Share and discover what’s happening right now,anywhere in the world
未来头号媒体格局初现
“究竟有谁会在乎我一天24小时都在做些什么?”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觉到朋友生活的韵律
能带来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工作的流动性要求人们为了职业而更加频繁地迁移旅行,远离家人和朋友,日益增多的自由职业者更是常常终日独处。“环境亲密感”成为一种让人感觉不那么孤独的办法。
外包的新闻:报道速度、信息源数量,以及不断扩张的传播力。
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的形成。
推特上中文的独特优势
140个字母和140个汉字的区别,英文还要算上空格
中文推特更适合,同样140字,中文可含信息可以是英文的三倍以上,中文在单位信息上占优势。
在UTF-8编码下,140个汉字所表达的信息和内容远比140个字母丰富。
新浪微博的创新
新浪微博一开始就采用“转发加评论”模式,而且支持多媒体,twitter则是一种单向传播,只支持文字,这两个本质的区别,使得新浪微博的黏性远远超过twitetr——曹国伟
最新的发展
Ipad——flipboard:把facebook和twitter变成杂志,social magazine
杀手级应用理由:
1.选取的信息源是facebook和twitter,将来获取信息的第一入口不是门户,是社交媒体。
2.设计惊艳,完全杂志化,符合视觉需要。
客户端是更好的呈现方式,界面更漂亮
News.Me——纽约时报推出
界面完全基于twitter,社会化展现
Twitter VS Facebook
Facebook is about people you used to know;twitter is about people you’d like to know.
Twitter的界面更加简洁,感觉像98年的google;而facebook更像一个门户,让人想起当年的yahoo。
简洁的东西会打败复杂的东西。
Tools of choice
Facebook拥有更丰富的功能,沟通较为被动和间接;twitter高度集中于对话,更适合实时和直接的沟通。
Facebook对社会动物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会降低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使用。
Twitter的吸引力看上去没有那么大,但他的魅力是缓慢散发的。
首先必须承认讲座的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无论是对微博客研究者还是普通的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毕竟胡泳老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通过平常大量接触包括微博客在内的各种社会化媒体资讯以及亲身使用其中诸多产品后,已经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了诸多碎片化的理解和体会,再拿出来与讲座的内容一比较,发现这也是我个人日常体验心得的一些总结,只不过系统性和理论性更强而已。
至于最让人惊喜的部分,我认为还是最后提到的有关Flipboard和纽约时报新推出的News.Me两大未来发展趋势。最近连续阅读了很多关于类Flipboard社交阅读方面的文章,初步了解了这方面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但是有关News.Me的讯息还是空白的,这一片全新的、未知的领域,值得花时间去了解。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不能喧宾夺主啦。
———————————————————————————————————————————
从twitter到微博
北京大学 胡泳
基本公式
互联网=技术+人性
(在技术不断变化的背后,人性的很多东西是恒久不变的)
博客截图(2005年12月)——万维网发明人Tim
一个创造性的应用
在1989年,万维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用作信息共享的空间。似乎很明显,他应该成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发挥创造性,任何人都可以贡献的空间。第一个浏览器事实上集浏览/编辑于一体,允许人们编辑任何页面,并且在他们拥有进入权限的情况下把这一页面存储在网上。奇怪的是,忘了更多作为一个出版媒介而起飞,人们在线下从事编辑。……万维网很快充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但却没有涉及公用的空间,让作者形成公用话语。现在,在2005年,我们拥有了博客和维基……
读写网
互联网是一种读写网,所以其他东西都由此而生。
在这种意义上,web2.0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自从浏览器在1993年左右被发明出来,忘了的读写功能就存在了。
传统的两分法
然而,直到最近,读写网的多数应用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
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此一阶段的读写网,以读为主。
从读到写
读写网变成参与式的。
Web2.0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他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
无论博客、维基百科,这些读写技术的广泛采用都导致了一种新型应用模式的出现:我写你看。Web2。0的所有例证都指向一件事情:最终用户向网络写入数据。
Upload——Download
线性内容与非线性内容
“线性内容”指按时间编排好的媒体内容,读者在播报过程中无法施加任何过错,例如电视。
非线性内容指允许读者互动的媒体内容,包括网站、音视频流媒体、电子邮件、社会性媒体等。
10点:电视的第二个黄金时间
互联网,摧毁线性内容这一概念
以人为核心
Web2.0的关键在于,出现了一个极为庞大、技巧娴熟的网络用户群体,愿意并且能够贡献和消化读写网的内容
Web2.0的核心是人
在5-10年内,媒体的价值将存在于那些培养用户的公司,而不是那些控制内容的公司。
——Perkins
Read-write web + people using it=web2.0
截图——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网上人性
网络将会给人类机构带来深刻变化,而对人性则没有什么影响。网上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会发生在人身上。
网络不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一尘不染的数字化乐园。这种媒体会帮助我们从智力和情感上延伸自我,但他不会改变我们的基本特性。
网络会使人性和人类的多样化得到张扬。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第二场,第七幕
整个时间诶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入场和出场,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戏剧论与印象管理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给人以某种印象,因而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试图引导别人按照特定的方式看待我们。
从个人主页到博客
帕特里夏•华莱士认为制作个人主页可以被看做对理想化自我的一项表达。
然而个人主页毕竟是一种web1.0时代的产物,很难让个人同读者发生互动,他更像是一块告示板,提供单向的信息,读者除了获取这些信息,并没有更多的期待。
博客完全不同,虽然他是个人的产物,但他变成了和他人联系的工具,依靠评论、链接和引用,形成了一种真正的社区。
迄今为止,博客是最接近万维网最初的读/写设想的网络工具,也是使网络出版真正得以实现的第一种工具。
谁是好博客?
个性和有趣的链接是日志成为好的读物的两个条件。
Blogger写作软件的发明者之一埃文•威廉姆斯(twitter三个创始人之一):博客的概念包含三点:经常性、简洁性和个性。
共同点:个性对博客的重要性。网志提供了一种流动的和鲜活的自我表现形式,从而给博客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意义。
认同与承认
认同在这里表示一个人对于他是谁,以及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独特性的认识,一种把自我同环境区分开来的感觉。
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同样,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所以,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会遭受实实在在的伤害和扭曲,如果围绕着他们的人群和社会向他们反射出来的是一幅表现他们自身的狭隘、卑下和令人蔑视的图像。
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变化,他们一起决定了现代人必然要重视认同与承认的问题。
陌生人的社会
齐美尔:在前现代文化中,依赖于面对面的交往,人们的关系建立在地里的接近性之上,这时,“陌生人”指的是某个来自外部世界并潜在地让人感到疑虑的人
古登斯:在传统文化中,自己人和外来者或陌生人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晰的界限,不存在非敌意的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人相互交往的广泛领域,而正是这些领域构成了现代社会行动的特征。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恐慌
从荣誉到尊严
一个陌生人的社区与亲密型社区的社会组织的要求完全不同,在18世纪,当人们都十分清楚自己身处社会等级的哪一级的时候,不同阶层的社会交往可以由荣誉感来规范,这种贵族式的东西在日趋平等化的时代无法再维持下去。
荣誉一词和不平的有着内在的联系。某些人之所以享有荣誉,至关重要的是并非人人都能享有荣誉。实际上,荣誉就其内在本质而言是一个“优先权”的问题。
现代的尊严观念与传统的荣誉观念截然不同。现在当我们谈到“人类固有的尊严”或公民的尊严时,我们是在一种平等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意义上使用尊严一词的。在这里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人人都享有尊严。
从诚挚性到本真性
诚挚性说的是对个人的一种期待,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要避免表里不一,在公开场合所暴露的东西要同私下里感受到的东西相一致,但并不是把什么东西都拿出来公布。
本真性则意味着,不是对别人城市而是对自己诚实,在这种想法下,人们可以向陌生人坦白内心最隐秘的想法,而不必为此感到内疚。
前者要求,披露的事实都必须是真的,后者要求,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想法,任何事实都可以披露。
对话在人的生活中的本质性地位
人格认同的观念是和本真性理想一起产生的,这就是忠实于我自己和我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的理想。换言之,要倾听呢自己内在的声音
但是实际上,内在的发生绝不可能以独白的形式存在。人类生活的本质特征是其根本性的对话特征。我们是通过与他者的交往才学会这些表达方式的。
既展示自己,又寻求对话——我们利用互联网干什么
徐静蕾(博客,广播媒体)、姚晨(微博)
Jay Rosen:Press Think——博客截图
Keso的博客
冷知识Cool Knowledge
不许联想
我要当猩猩
王小峰认为网上回帖的人都是没脑子的。所以他将所有回帖标明:多少个黑猩猩响应。
没想到这种羞辱激起了更多人回帖
Link,permalink,trackback&blogroll and Comments
链接是博客的精髓,永久链接在博客间架设了桥梁并赋予了博客历史感,引用通告能够自动发现其他日志对某一帖子的相关评论,并将评论选摘和链接其他日志。
可以说,博客是网页/bbs/电子邮件的一种组合体,既可以做单向也可以用做双向的传播
从博客到微博客
博客长尾的死亡:绝大多数部分博客在过去120天内没有更新,业余博客开始转向SNS和微博客
除了少数具有原创新、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博客,大部分日志缺乏价值,堪称一种虚荣出版。
微博客显然迎合了很多对博客产生疲劳的用户。
SNS打包日志(QQ空间)
SNS
通过朋友来找朋友——六度分隔理论
这个世界真小
这个假设被称为“小世界问题”
社会性网络本身是一种让相距遥远的人们得以互动的十分古老而普遍的机制,他在网络时代变得流行开来。
Facebook News Feed
只需登陆facebook,就会看到news feed:一个类似18世纪社交界新闻公报的页面,上面累出了所有好友的最新动态,全天不停更新。“一股由生活发生的点滴事件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
从news feed到微博客
总体来说facebook用户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净场地、实时地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但是当自己身处这种无所不在的信息中时,他们觉得十分有趣甚至流连忘返。
社会科学家给这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环境知觉”。每一条小的更新,每一条单独的社交信息,本身都是微不足道的,但若假以时日,当他们汇集起来,这些小片段就渐渐接合成一幅细致得惊人的、描绘你朋友或家人生活的画卷,就像成千上万个点构成的一幅点描派画作。
向过去的回归
这种新型环境知觉的终极效果:他让人们再次处于小镇生活的节律中,生活里的每个人都对你知根知底,撒谎变得很困难,因为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
从历史上看,我们正在回归一种更加正常的状态。不断从一个新关系走向另一个新关系的生活,那其实是非常新的,他是20世纪才出现的。
我们现有的环境知觉工具正在扭转互联网初创时期的观念。
现在网络变得实名化了,当你的受众在不停地关注你时,你无法变换身份了。
信任必须在互联网上建立,交易必须在互联网上完成。如果你的身份在互联网上是不确定的,交易无法完成。
Twitter让我们即使一个人在电脑面前傻乎乎坐一天,也不感到寂寞。
原来人的生命不仅仅限于肉体、情感、记忆、可以被载体记录的任何东西,包括博客,都是我们生命的延伸。
一种更趋于自省的文化
当你每天都要数次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思绪时,日积月累,这种行为都变得有哲学含义了。
关注与被关注
用户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人,只要这些人贴了新的讯息,用户就会受到通知,被关注者不必做出回应,这使得twitter网络的链接成为定向的。Twitter使用价值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呢所选择关注的人的品质的高低。
你觉得他人错,你写对的;你觉得而他人无趣,你写有趣的;你觉得他人低级,你写高级的;你觉得他人不黄,你写下流的;你觉得他人太政治……By连岳
@ ,RT,D&#
@+Twitter账户名,就是一个人的代号以及联系方式,不可思议的简单。
@ ,RT,D&#:所有这些工具使得对话得以发生。Twitter可以张贴直接或间接的更新。直接讯息指向一个特定用户,间接讯息则是给所有愿意阅读的人看的。虽然直接讯息具有特定性,他们也是公开的,可以被所有人看到。
RT允许转贴,一个对话场就形成了。
#使我们看到议题的集结过程。
信息工具的使用伦理
微博评论
用户可以对任何一条微博进行评论,这是基于中国用户习惯而设置的特殊功能,之后yahoo! Meme和Google Buzz也都有了评论功能。
Twitter口号变化:
What are you doing——>Share and discover what’s happening right now,anywhere in the world
未来头号媒体格局初现
“究竟有谁会在乎我一天24小时都在做些什么?”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觉到朋友生活的韵律
能带来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工作的流动性要求人们为了职业而更加频繁地迁移旅行,远离家人和朋友,日益增多的自由职业者更是常常终日独处。“环境亲密感”成为一种让人感觉不那么孤独的办法。
外包的新闻:报道速度、信息源数量,以及不断扩张的传播力。
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的形成。
推特上中文的独特优势
140个字母和140个汉字的区别,英文还要算上空格
中文推特更适合,同样140字,中文可含信息可以是英文的三倍以上,中文在单位信息上占优势。
在UTF-8编码下,140个汉字所表达的信息和内容远比140个字母丰富。
新浪微博的创新
新浪微博一开始就采用“转发加评论”模式,而且支持多媒体,twitter则是一种单向传播,只支持文字,这两个本质的区别,使得新浪微博的黏性远远超过twitetr——曹国伟
最新的发展
Ipad——flipboard:把facebook和twitter变成杂志,social magazine
杀手级应用理由:
1.选取的信息源是facebook和twitter,将来获取信息的第一入口不是门户,是社交媒体。
2.设计惊艳,完全杂志化,符合视觉需要。
客户端是更好的呈现方式,界面更漂亮
News.Me——纽约时报推出
界面完全基于twitter,社会化展现
Twitter VS Facebook
Facebook is about people you used to know;twitter is about people you’d like to know.
Twitter的界面更加简洁,感觉像98年的google;而facebook更像一个门户,让人想起当年的yahoo。
简洁的东西会打败复杂的东西。
Tools of choice
Facebook拥有更丰富的功能,沟通较为被动和间接;twitter高度集中于对话,更适合实时和直接的沟通。
Facebook对社会动物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会降低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使用。
Twitter的吸引力看上去没有那么大,但他的魅力是缓慢散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