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笔记1
1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二十一岁的赵匡胤只身一人走在往襄阳的路上。他原计划是从襄阳取道向西,然后往凤翔方向,投奔当时在凤翔讨逆军中工作的父亲赵弘殷,做个新兵蛋子。
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曾经在皇帝的贴身保镖团(禁军)干过,前途光明,收入可观,可以说是金领一类的了。
那么说,赵匡胤家的家庭条件在当时看应该还是不错的。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不是被抓了壮丁,不是兵役,别人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傻小伙偏偏要去投军呢。
哥们,跟我一起提个鸟笼上街收个租什么的,难道不比当兵的舒服吗?
不,我要做的,你们不懂。
确实,有些东西他们根本不能明白。投军,一直是赵匡胤心中未曾更改的一个梦想。因为讨厌学习,他可以经常旷课,却从未有哪天间歇过练武,生疏过骑射本领。因为到他二十一岁,虽然这个中原的主人已经陆续换了三个(后唐,后晋,后汉),可是战争从未有哪一天停止过。
姓名:赵匡胤
出生时间:后唐天成二年(927年)
原国籍:后唐,后晋,后汉
待用国籍:后周,宋。
特别备注:赵匡胤,宋朝第一张身份证持有人。
综评:是他,终结了这个乱世。
当然了,赵匡胤的这份简历,是正走在往襄阳路上的他根本想象不到的。而摆在这个年轻人眼前的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
赵匡胤兜里没钱了。
这次出远门走得急,赵匡胤身上带的钱不多(溜出来的),走到襄阳,盘缠用光了,吃饭住旅社都成了大问题。
有人给赵先生出了个主意,你难道不会到路边的人家借宿先凑合一晚上啊——等等,要知道这可是在五代十国,当时的中原的土特产就是匪兵,流寇。有些人看上去他像是个小伙计打杂的,结果到了三更半夜,等人家挑开了门,刀架在你脖子上,完了你才知道敢情这人还兼职打劫这一副业。所以,去跟从没打交道的陌生人家借宿,估计那是嫌命长了。
虽然借宿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可是赵匡胤知道,另有一个地方还是不妨去试一试的。
那个地方就是寺庙。
嗯,你做的非常好,赵同学,一切在往预计的方向发展中。在这个地方,你将会遇到一个改变了你人生际遇的人。
好不容易让赵匡胤找着了一座寺庙。
结果,让看庙门的两个小和尚给拦住了,不让进。
赵匡胤扯了个淡,说,你看小师傅,我诚心向佛,进去拜菩萨怎么也不让进啊。
小和尚说,拜佛可以是可以,先给香油钱。
赵匡胤说,哦是这样的,临出门忘记把钱带身上了,不过没关系,你看我多心诚哪。
另一个小和尚说,那不行,得看到你出了多少香油钱后我们才能确认你心有多诚。
赵匡胤淡了淡火气,只好跟小和尚摊牌,是这样的,我打很远的地方来,盘缠用光了,想在贵寺借宿一晚上,还望收留。
小和尚回答的很痛快,两个字,不收。
赵匡胤的火气腾的上来了,嘴上骂着,一边撸衣服袖子。
其实赵匡胤也错怪两个小和尚了,他们不收也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两天又在打仗了,从前线溜回来一撮儿逃兵横行这一带,你别说在前线打不过敌人,回头祸害起自家人来的那一套还是很有经验的。先是扒了寺里的功德箱,接着扒寺庙的墙头,前几天居然趁夜把寺庙的大门给扒了去。
没办法了,方丈派了几个小和尚们站岗,见到可疑的陌生人别让进。
几个小和尚见到的第一个可疑陌生人就是赵匡胤,一看他肩上包袱不是很大,身上还脏兮兮的,怎么看都不像是来给庙里添香油钱的。于是两个小和尚就给拦住了。
不想话没说三句,眼前这人火气挺大,要动手打人。
两个小和尚顿时印证了心里的想法,打第一眼看你就不像是个好人,现在看来,果然是。
两边人要动手,一个老和尚从里面走了出来。
老和尚说,让他进来吧。
小和尚不明白,问道,方丈,这位您家亲戚呀。
老和尚微笑着说,你们快去收拾出一间客房。这位,是个贵人。
史料上查不到这个老和尚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因为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只知道自号空空和尚。和所有电视剧里少林寺方丈的形象差不多,白胡子一抓一大把,是时,老和尚已经一百多岁了,而且打乾祐元年(948年)往后,很争气,又继续活了二十八年,到宋太平兴国(976年)年间才去世。
要是放到今天,应该可以破吉尼斯纪录了。
而且,高寿的老和尚还有另一项世界纪录,那就是老和尚是只靠喝水,不进饭食坚持时间最长的人。
据说,赵匡胤在狼吞虎咽吃饭的时候,看见老和尚只盛了半碗饭,很奇怪,问老和尚,是不是咱们庙里的粮食不多了,所以方丈你要省着点吃?
老和尚说,老衲以气为食,早就不用吃饭菜了。今天吃半碗饭,主要是看在你的面子上。
但是,更有趣的还是老和尚另一项本领——卜卦。
现在社会上所有摆地摊看相的人说的话差不多一样,你坐我前面什么都别说,我一掐指就知道你姓什么叫什么做什么老婆几个有没有二奶等等都能给你算出来,申明,不准不要钱啊。
当然,和这些人不一样,空空和尚却真的拥有这种令人羡慕的本领。
赵匡胤问,方丈,您给算算,我应从何路前行,方可得志?
老和尚答,再往北行。
赵匡胤又问,际遇如何?
老和尚答: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明白了吗?
赵匡胤摇摇头,不明白。
老和尚笑了,附送一句:不用急,点检作天子,已有定数。
点检作天子,短短五个字,结果要了一个人的命。
赵匡胤的际遇,从此时改变。虽然他不能理解老和尚说的是什么意思,天子点检又是哪个人。但是没关系,往北,接着往北走就对了。
是时,襄阳城往北不远的地方,驻扎着一支从后汉京城汴都来的军队。军营挂着一面大旗,大旗上写着一个字——郭。
这支郭威的部队。
郭威,时任汉廷枢密使,掌管着国家军机大事。并且,他还兼职河中,长安,凤翔三个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安抚使)。
不得不说一句,一般人官要是做到这份上,祖坟不冒青烟那简直是不敢相信的。
可惜郭威同志并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个上进的人,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虽然已经是身居要职了,可他仍然觉得自己身上还是有潜力可继续挖掘的。
三年以后,郭威从后汉皇帝刘承祐手上辞职,当然不是遭排挤,不是跳槽,而是着手创办了另一家大公司——后周。
当然,现在身居安抚使的郭威还没有单飞的打算。这时候摆在他眼前的,是怎样把老板刘承祐交给他的一笔单子圆满的完成好。
事实上,河中,长安,凤翔三地的安抚使,也不是那么容易兼职的。是时,这三个地方都不太平。
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造反。自封秦王。
长安“节度使”赵思绾,与李守贞联军。(他的节度使是由山寨版皇帝李守贞册封)
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支持李守贞,河中,长安,凤翔联军。
这就是乾祐年间最著名的事件——三叛连兵。
而郭威手上拿的那笔单子上写的是,立马摆平这三人。
赵匡胤看到郭威的大旗,他这下才明白了空空和尚跟他说的那四句话中“遇郭乃安”什么意思了。
遇郭乃安,原来是遇到郭,我的际遇从此就开始了呀。
赵匡胤整了整衣服,然后并步走向郭威的军营。
军营外的守军拦下来,问,你有什么事?
赵匡胤答,投郭帅。
军中以前有人投军,基本都是出来个小头目对来面试一下,只要是见血不晕的直接拉到前线冲锋,根本没机会得到最高领导郭威的亲自接见。
哪知道,赵匡胤来投军的那天,郭威正好闲着没事,于是决定亲自面试一下。
赵匡胤进帐,把户籍簿递上郭威。
郭威一翻,愣住了。
户籍簿上写着,赵父,赵弘殷。
郭威指着赵弘殷三个字,问道,你爹现在哪工作?
赵匡胤答,凤翔讨逆军。
郭威合起本子,这个名字他知道,赵弘殷,出征凤翔王景崇立有军功,是时被提拔为都指挥使(将军)。
想了想,郭威又问,你父亲也是个将军,也有自个儿的队伍,为什么不去他那儿做个小指挥什么的,好歹不用上阵冲锋丢了性命啊。
赵匡胤是这样回答的,大丈夫,死亦当轰轰烈烈,沙场建功,马革裹尸。
好样的。
连郭威也是这般想。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二十一岁的赵匡胤只身一人走在往襄阳的路上。他原计划是从襄阳取道向西,然后往凤翔方向,投奔当时在凤翔讨逆军中工作的父亲赵弘殷,做个新兵蛋子。
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曾经在皇帝的贴身保镖团(禁军)干过,前途光明,收入可观,可以说是金领一类的了。
那么说,赵匡胤家的家庭条件在当时看应该还是不错的。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不是被抓了壮丁,不是兵役,别人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傻小伙偏偏要去投军呢。
哥们,跟我一起提个鸟笼上街收个租什么的,难道不比当兵的舒服吗?
不,我要做的,你们不懂。
确实,有些东西他们根本不能明白。投军,一直是赵匡胤心中未曾更改的一个梦想。因为讨厌学习,他可以经常旷课,却从未有哪天间歇过练武,生疏过骑射本领。因为到他二十一岁,虽然这个中原的主人已经陆续换了三个(后唐,后晋,后汉),可是战争从未有哪一天停止过。
姓名:赵匡胤
出生时间:后唐天成二年(927年)
原国籍:后唐,后晋,后汉
待用国籍:后周,宋。
特别备注:赵匡胤,宋朝第一张身份证持有人。
综评:是他,终结了这个乱世。
当然了,赵匡胤的这份简历,是正走在往襄阳路上的他根本想象不到的。而摆在这个年轻人眼前的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
赵匡胤兜里没钱了。
这次出远门走得急,赵匡胤身上带的钱不多(溜出来的),走到襄阳,盘缠用光了,吃饭住旅社都成了大问题。
有人给赵先生出了个主意,你难道不会到路边的人家借宿先凑合一晚上啊——等等,要知道这可是在五代十国,当时的中原的土特产就是匪兵,流寇。有些人看上去他像是个小伙计打杂的,结果到了三更半夜,等人家挑开了门,刀架在你脖子上,完了你才知道敢情这人还兼职打劫这一副业。所以,去跟从没打交道的陌生人家借宿,估计那是嫌命长了。
虽然借宿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可是赵匡胤知道,另有一个地方还是不妨去试一试的。
那个地方就是寺庙。
嗯,你做的非常好,赵同学,一切在往预计的方向发展中。在这个地方,你将会遇到一个改变了你人生际遇的人。
好不容易让赵匡胤找着了一座寺庙。
结果,让看庙门的两个小和尚给拦住了,不让进。
赵匡胤扯了个淡,说,你看小师傅,我诚心向佛,进去拜菩萨怎么也不让进啊。
小和尚说,拜佛可以是可以,先给香油钱。
赵匡胤说,哦是这样的,临出门忘记把钱带身上了,不过没关系,你看我多心诚哪。
另一个小和尚说,那不行,得看到你出了多少香油钱后我们才能确认你心有多诚。
赵匡胤淡了淡火气,只好跟小和尚摊牌,是这样的,我打很远的地方来,盘缠用光了,想在贵寺借宿一晚上,还望收留。
小和尚回答的很痛快,两个字,不收。
赵匡胤的火气腾的上来了,嘴上骂着,一边撸衣服袖子。
其实赵匡胤也错怪两个小和尚了,他们不收也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两天又在打仗了,从前线溜回来一撮儿逃兵横行这一带,你别说在前线打不过敌人,回头祸害起自家人来的那一套还是很有经验的。先是扒了寺里的功德箱,接着扒寺庙的墙头,前几天居然趁夜把寺庙的大门给扒了去。
没办法了,方丈派了几个小和尚们站岗,见到可疑的陌生人别让进。
几个小和尚见到的第一个可疑陌生人就是赵匡胤,一看他肩上包袱不是很大,身上还脏兮兮的,怎么看都不像是来给庙里添香油钱的。于是两个小和尚就给拦住了。
不想话没说三句,眼前这人火气挺大,要动手打人。
两个小和尚顿时印证了心里的想法,打第一眼看你就不像是个好人,现在看来,果然是。
两边人要动手,一个老和尚从里面走了出来。
老和尚说,让他进来吧。
小和尚不明白,问道,方丈,这位您家亲戚呀。
老和尚微笑着说,你们快去收拾出一间客房。这位,是个贵人。
史料上查不到这个老和尚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因为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只知道自号空空和尚。和所有电视剧里少林寺方丈的形象差不多,白胡子一抓一大把,是时,老和尚已经一百多岁了,而且打乾祐元年(948年)往后,很争气,又继续活了二十八年,到宋太平兴国(976年)年间才去世。
要是放到今天,应该可以破吉尼斯纪录了。
而且,高寿的老和尚还有另一项世界纪录,那就是老和尚是只靠喝水,不进饭食坚持时间最长的人。
据说,赵匡胤在狼吞虎咽吃饭的时候,看见老和尚只盛了半碗饭,很奇怪,问老和尚,是不是咱们庙里的粮食不多了,所以方丈你要省着点吃?
老和尚说,老衲以气为食,早就不用吃饭菜了。今天吃半碗饭,主要是看在你的面子上。
但是,更有趣的还是老和尚另一项本领——卜卦。
现在社会上所有摆地摊看相的人说的话差不多一样,你坐我前面什么都别说,我一掐指就知道你姓什么叫什么做什么老婆几个有没有二奶等等都能给你算出来,申明,不准不要钱啊。
当然,和这些人不一样,空空和尚却真的拥有这种令人羡慕的本领。
赵匡胤问,方丈,您给算算,我应从何路前行,方可得志?
老和尚答,再往北行。
赵匡胤又问,际遇如何?
老和尚答: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明白了吗?
赵匡胤摇摇头,不明白。
老和尚笑了,附送一句:不用急,点检作天子,已有定数。
点检作天子,短短五个字,结果要了一个人的命。
赵匡胤的际遇,从此时改变。虽然他不能理解老和尚说的是什么意思,天子点检又是哪个人。但是没关系,往北,接着往北走就对了。
是时,襄阳城往北不远的地方,驻扎着一支从后汉京城汴都来的军队。军营挂着一面大旗,大旗上写着一个字——郭。
这支郭威的部队。
郭威,时任汉廷枢密使,掌管着国家军机大事。并且,他还兼职河中,长安,凤翔三个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安抚使)。
不得不说一句,一般人官要是做到这份上,祖坟不冒青烟那简直是不敢相信的。
可惜郭威同志并不是一般人,他是一个上进的人,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虽然已经是身居要职了,可他仍然觉得自己身上还是有潜力可继续挖掘的。
三年以后,郭威从后汉皇帝刘承祐手上辞职,当然不是遭排挤,不是跳槽,而是着手创办了另一家大公司——后周。
当然,现在身居安抚使的郭威还没有单飞的打算。这时候摆在他眼前的,是怎样把老板刘承祐交给他的一笔单子圆满的完成好。
事实上,河中,长安,凤翔三地的安抚使,也不是那么容易兼职的。是时,这三个地方都不太平。
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造反。自封秦王。
长安“节度使”赵思绾,与李守贞联军。(他的节度使是由山寨版皇帝李守贞册封)
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支持李守贞,河中,长安,凤翔联军。
这就是乾祐年间最著名的事件——三叛连兵。
而郭威手上拿的那笔单子上写的是,立马摆平这三人。
赵匡胤看到郭威的大旗,他这下才明白了空空和尚跟他说的那四句话中“遇郭乃安”什么意思了。
遇郭乃安,原来是遇到郭,我的际遇从此就开始了呀。
赵匡胤整了整衣服,然后并步走向郭威的军营。
军营外的守军拦下来,问,你有什么事?
赵匡胤答,投郭帅。
军中以前有人投军,基本都是出来个小头目对来面试一下,只要是见血不晕的直接拉到前线冲锋,根本没机会得到最高领导郭威的亲自接见。
哪知道,赵匡胤来投军的那天,郭威正好闲着没事,于是决定亲自面试一下。
赵匡胤进帐,把户籍簿递上郭威。
郭威一翻,愣住了。
户籍簿上写着,赵父,赵弘殷。
郭威指着赵弘殷三个字,问道,你爹现在哪工作?
赵匡胤答,凤翔讨逆军。
郭威合起本子,这个名字他知道,赵弘殷,出征凤翔王景崇立有军功,是时被提拔为都指挥使(将军)。
想了想,郭威又问,你父亲也是个将军,也有自个儿的队伍,为什么不去他那儿做个小指挥什么的,好歹不用上阵冲锋丢了性命啊。
赵匡胤是这样回答的,大丈夫,死亦当轰轰烈烈,沙场建功,马革裹尸。
好样的。
连郭威也是这般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