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派悟空戏
京剧史上武生演猴戏的,大体分三派:盖叫天派、杨小楼派、郑法祥(其父郑长泰为郑派奠基者)派,三派演出的猴子具有不同的特点:盖叫天演来活泼机灵,像个小猴子;郑法祥则机灵中有股凶劲儿,类似大马猴;而杨小楼的猴子则又别具风格,他的《安天会》,猴气很少,因为此时悟空已入仙境,成为仙猴,猴气就不能太重了。可见,同样的猴子,不同的体会有不同的演法,当然,在不同的剧目中,演法又有不同。这也就是“十戏九不同”。
这里我们先详细介绍一下郑派的悟空戏。
郑法祥(1892-1965),京剧武生演员,10岁在上海随父郑长泰学艺,11岁便登台串演小猴。
郑法祥以继承父艺为基础,对悟空戏钻研刻苦,他善于观察,他扮演的悟空的步法、三拳(叼、扣、伸)、二拳(卷、螺蛳)来源于猩猩并加以美化。他的悟空勾脸,取法佛像。他博采众长,取杨小楼的“美”,尚和玉的“威”,郝振基的“细”,结合自身条件,独创郑派悟空:妙在似猴非猴、似人非人之间。他在上海连演数月,观众如潮,各界人士包括戏剧评论界将郑誉为“南猴王”。
郑法祥的悟空戏有理论有方法,自成体系,因而影响广。他为孙悟空制定了“四法”、“三功”的表演方法。“四法”:身法、手法、步法、棒法。身体的要领是:含胸、拔背、抱身、躬腰、吸臀、拢胯、曲腿、藏裆。他的身体上半身重“露”,下半身重“藏”,为了使上下身结合成有机整体,他有六句口诀:“脚对鼻,肘对膝,肩对胯,手与足不离,一动百动腰上起,舒盘缓骨一口气。”手法:孙悟空的手指不并拢,也不伸直。步法:他创造了“登云步”与“踏云步”两种。棒法:齐眉为棍,过头为棒。棒的使用有裹、翻、劈、砸、点、崩、挑、截、缠、绕十招。“三功”:做功、唱念功、筋斗功。唱功就是表演,他讲究“十戏九不同”。唱念功:他首先要求字音清晰,又将“红生”与“架子花脸”的腔加以融合,用在悟空的唱与念上。筋斗功:为表现孙悟空的机巧灵活,可以翻一些“小排头”或“长筋斗”,但翻“抢背”“吊毛”“小毛”“倒毛”不适合表现孙悟空的神威无敌。
由于郑法祥的悟空戏独具一格,积累了丰富而又精到的表演技法和窍门绝活,故求教者、私淑者颇多,而郑老“一心把自己的表演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传艺又授窍,尽心竭力。郑法祥表演艺术对戏剧武生演员影响颇大,南方演悟空戏大多宗郑,郑老的弟子有郑正柱、李仲林、小王桂卿等。李少春少时,亦曾吸收郑派的表演。自1954年始,郑法祥曾先后受聘于东北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和上海京剧院教戏,为培养新一代化了很多心血。
推荐图书:《谈悟空戏表演艺术》
这里我们先详细介绍一下郑派的悟空戏。
郑法祥(1892-1965),京剧武生演员,10岁在上海随父郑长泰学艺,11岁便登台串演小猴。
郑法祥以继承父艺为基础,对悟空戏钻研刻苦,他善于观察,他扮演的悟空的步法、三拳(叼、扣、伸)、二拳(卷、螺蛳)来源于猩猩并加以美化。他的悟空勾脸,取法佛像。他博采众长,取杨小楼的“美”,尚和玉的“威”,郝振基的“细”,结合自身条件,独创郑派悟空:妙在似猴非猴、似人非人之间。他在上海连演数月,观众如潮,各界人士包括戏剧评论界将郑誉为“南猴王”。
郑法祥的悟空戏有理论有方法,自成体系,因而影响广。他为孙悟空制定了“四法”、“三功”的表演方法。“四法”:身法、手法、步法、棒法。身体的要领是:含胸、拔背、抱身、躬腰、吸臀、拢胯、曲腿、藏裆。他的身体上半身重“露”,下半身重“藏”,为了使上下身结合成有机整体,他有六句口诀:“脚对鼻,肘对膝,肩对胯,手与足不离,一动百动腰上起,舒盘缓骨一口气。”手法:孙悟空的手指不并拢,也不伸直。步法:他创造了“登云步”与“踏云步”两种。棒法:齐眉为棍,过头为棒。棒的使用有裹、翻、劈、砸、点、崩、挑、截、缠、绕十招。“三功”:做功、唱念功、筋斗功。唱功就是表演,他讲究“十戏九不同”。唱念功:他首先要求字音清晰,又将“红生”与“架子花脸”的腔加以融合,用在悟空的唱与念上。筋斗功:为表现孙悟空的机巧灵活,可以翻一些“小排头”或“长筋斗”,但翻“抢背”“吊毛”“小毛”“倒毛”不适合表现孙悟空的神威无敌。
由于郑法祥的悟空戏独具一格,积累了丰富而又精到的表演技法和窍门绝活,故求教者、私淑者颇多,而郑老“一心把自己的表演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传艺又授窍,尽心竭力。郑法祥表演艺术对戏剧武生演员影响颇大,南方演悟空戏大多宗郑,郑老的弟子有郑正柱、李仲林、小王桂卿等。李少春少时,亦曾吸收郑派的表演。自1954年始,郑法祥曾先后受聘于东北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和上海京剧院教戏,为培养新一代化了很多心血。
推荐图书:《谈悟空戏表演艺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