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
昨天临睡前把《十二怒汉》找出来看,是亨利方达的老版,黑白,只有一个场景,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在人物的对话中产生。我曾经看了一遍,然后中途打断,再捡起来重新看,居然欲罢不能。
有的电影和书就是像这个样子,没有碰的时候内心已经有抵触,觉得很无聊很枯燥,然后当你点开播放键或者是翻开第一页,之后就行云流水不可遏制。
《十二怒汉》可以说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法律电影,一个少年被控杀害父亲,十二个陪审员中只有一位认为他无罪,在这个暴雨欲来的燥热下午,他们被关在一个小房间里“被迫”达成一致裁决,他们中有人要赶着去看球赛,有人觉得闷热烦躁不已,有人想要回家吃饭。
这唯一反对的人一开始也不确定被告是否无罪,他只是觉得十一个人觉得一个孩子有罪,这让他感觉不对。这不是什么严密的推理和崇高的动机,这仅仅是感觉不对。
然后一个一个陪审员开始发言,说服与被说服,陈述与质疑,质疑与动摇,动摇到转换立场。从证词从物证,从被告和证人的背景动机从伤口的角度拿刀的习惯,每个陪审员都有自己的理由——在他们叙述的时候,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是如此的有代表性,几乎可以说是穷尽了在这种情况下的所有可能。
"我们收到通知来到这里,来决定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是否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这就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原因。"
陪审团代表着公众的良心,陪审团制度是一种在精英司法和质朴道德中间寻找平衡的尝试。其实在看多了那种以律师为主导的律政剧之后,对陪审团的印象会很容易停留在“容易被操纵的非理性的麻瓜”或者是面无表情地拿着张纸在法官“陪审团是否就XX罪名达成一直裁判”的询问下僵硬地说出“Guilty” or "Not guilty"。法庭上对抗的一来一往绝对比讨论更精彩,但是这些专业的高难度高技巧的过程都仅仅是手段,终点是正义。
然而就算是这样,《十二怒汉》的结尾,所有人都达成了无罪的一致意见,这就是正义了吗?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大一时候就学过了,但学过就代表明白了吗?
片中焦灼到最后,那位急着去看球的陪审员对这种胶着感到不耐烦,于是就决定投无罪的票。这时,坚持无罪中的一位陪审员很生气,“你改变心意只因为你赶着去看球,谁告诉你你有权去玩弄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你坚持无罪,必须因为你相信他无罪;如果你坚信他有罪,那就坚持你的意见。” 8号陪审员(主角)通过一个一个质疑认为有罪的意见,让他们心中的合理怀疑(reasonable doubt)萌芽。而这要这种怀疑存在,被告就不能认为是有罪。
“面对这种事,要排除个人偏见真的很难。不论去往哪里,偏见总是遮蔽着真相。我不知道真相是什么,我想应该没有人知道……但我们是在赌一个可能性,或许我们错了,我们将会放走一个杀人犯,我不知道,没人知道。但我们有合理的怀疑,那是我们的司法制度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除非十分确定,陪审团不能判决被告有罪。”
在最后一个坚持无罪的陪审员——那是最tough的一个,留着眼泪说出无罪后,所有人开始取衣服回家,要看球的去看球,该吃饭的去吃饭。这是一群普通人,从事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层,不同脾气性格,这是全片——或者是这个题材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他们不专业,但是他们较真,这种较真不是谁的情绪高过谁谁的声音压过谁,这种较真的力量在于它建立于一层又一层的质疑和推理之后还是得出了一个无法确定有罪的状态。无法确定有罪有时不代表无罪,它是一种可能,而光是探索着达到这种可能性已经耗尽了人类的思维和良知,而无法更深一步,于是法律来决定这种可能性的归属——那就是无罪推定。
每一项制度最缺的都是较真。
有的电影和书就是像这个样子,没有碰的时候内心已经有抵触,觉得很无聊很枯燥,然后当你点开播放键或者是翻开第一页,之后就行云流水不可遏制。
《十二怒汉》可以说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法律电影,一个少年被控杀害父亲,十二个陪审员中只有一位认为他无罪,在这个暴雨欲来的燥热下午,他们被关在一个小房间里“被迫”达成一致裁决,他们中有人要赶着去看球赛,有人觉得闷热烦躁不已,有人想要回家吃饭。
这唯一反对的人一开始也不确定被告是否无罪,他只是觉得十一个人觉得一个孩子有罪,这让他感觉不对。这不是什么严密的推理和崇高的动机,这仅仅是感觉不对。
然后一个一个陪审员开始发言,说服与被说服,陈述与质疑,质疑与动摇,动摇到转换立场。从证词从物证,从被告和证人的背景动机从伤口的角度拿刀的习惯,每个陪审员都有自己的理由——在他们叙述的时候,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是如此的有代表性,几乎可以说是穷尽了在这种情况下的所有可能。
"我们收到通知来到这里,来决定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是否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这就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原因。"
陪审团代表着公众的良心,陪审团制度是一种在精英司法和质朴道德中间寻找平衡的尝试。其实在看多了那种以律师为主导的律政剧之后,对陪审团的印象会很容易停留在“容易被操纵的非理性的麻瓜”或者是面无表情地拿着张纸在法官“陪审团是否就XX罪名达成一直裁判”的询问下僵硬地说出“Guilty” or "Not guilty"。法庭上对抗的一来一往绝对比讨论更精彩,但是这些专业的高难度高技巧的过程都仅仅是手段,终点是正义。
然而就算是这样,《十二怒汉》的结尾,所有人都达成了无罪的一致意见,这就是正义了吗?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大一时候就学过了,但学过就代表明白了吗?
片中焦灼到最后,那位急着去看球的陪审员对这种胶着感到不耐烦,于是就决定投无罪的票。这时,坚持无罪中的一位陪审员很生气,“你改变心意只因为你赶着去看球,谁告诉你你有权去玩弄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你坚持无罪,必须因为你相信他无罪;如果你坚信他有罪,那就坚持你的意见。” 8号陪审员(主角)通过一个一个质疑认为有罪的意见,让他们心中的合理怀疑(reasonable doubt)萌芽。而这要这种怀疑存在,被告就不能认为是有罪。
“面对这种事,要排除个人偏见真的很难。不论去往哪里,偏见总是遮蔽着真相。我不知道真相是什么,我想应该没有人知道……但我们是在赌一个可能性,或许我们错了,我们将会放走一个杀人犯,我不知道,没人知道。但我们有合理的怀疑,那是我们的司法制度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除非十分确定,陪审团不能判决被告有罪。”
在最后一个坚持无罪的陪审员——那是最tough的一个,留着眼泪说出无罪后,所有人开始取衣服回家,要看球的去看球,该吃饭的去吃饭。这是一群普通人,从事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层,不同脾气性格,这是全片——或者是这个题材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他们不专业,但是他们较真,这种较真不是谁的情绪高过谁谁的声音压过谁,这种较真的力量在于它建立于一层又一层的质疑和推理之后还是得出了一个无法确定有罪的状态。无法确定有罪有时不代表无罪,它是一种可能,而光是探索着达到这种可能性已经耗尽了人类的思维和良知,而无法更深一步,于是法律来决定这种可能性的归属——那就是无罪推定。
每一项制度最缺的都是较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