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视中美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中国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万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公司展开“人 肉搜索”,有人怒称,“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对于事件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显现出来中美两国教育价值观的不同,这也是值得每一个国人去深思熟虑的。
我也是一名完整经历了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成功跨过高考独木桥的佼佼者。其实自称为佼佼者多有一些“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但是对于一个成长在祖国西南人口大省的学生,能够从45万考生中走到大学校园,本来这就是一次博弈。但是等我回过头去回望这人生中最青春自由的四年,心中不免多了些无奈和感叹。第一次走进校园的壮志凌云再到毕业时候的迷茫无助,我想这成为了中国当下大多数毕业生的共同特点。为什么当初被称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会成为社会学家口中的“蚁族”。我想这跟中国的教育的缺失和分布不均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中国大学教育的体制就已经为教育的失败埋下了隐患。从重点本科到后面的专科,学生凭借高考成绩走进了自己相对应的学校。无可厚非,高考俨然成为了中国国情下相对公平的竞赛规则,但是在这种规则之下选择出来的的优胜者是否能带着一份感恩的心走进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呢?答案不禁相同。不同层次的学校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那么这种极其必要的教学环境就带来了不同的教育效果。从师资到教学设备,从软实力到硬实力,学校的差别已经不是一两句话说清楚,但是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把握相差巨大。
我曾与就读于中国顶尖学府的学生相处过,他们所享受的教学资源和机会堪称一流。但是他们这群享受了中国最好教育资源的学生却成为出国深造的最大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某所顶尖大学的一个班50名同学,45名选择在本科毕业之后先后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引言中的张磊正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我们能说他是背叛么?这显然是不成立的,但是什么原因能让这些优秀的学生都流向了国外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的教育功利性很强
这是教育最本质的弊端。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告知每一个读书人,“万变皆下品,唯又读书高”。这恰恰就只歪曲了教育最本质的功能“育人”。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大学里存在了太多了不和谐的画面。曾经何时,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已经风生水起,某高校博士论文都可以花钱买到,甚至还有大量存在挪用教育经费的情况屡屡发生。这些典型的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失败,更是教育者职业操守的缺失。说大一点,整个社会都在作假,何况教育呢?
二. 大搞面子工程,缺乏“大学精神”
温家宝总理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也许,大师可遇不可求。但近年来,各所大学大搞新校区建设,提高学杂费,征收各种名目的费用。这种让人极其反感的形式太缺乏“人情味儿”。我所在的大学,曾为了迎接教育部的评估检查,每天把教室的窗户擦上个三四遍都不为过。为此还耽误了不少正常的教学时间。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的收益最大化么?此外,不少学生并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感受公正与公平,获得尊重与关心,习得知识与技术等人生成长必备的环节都难以保证,如此等等,请问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优秀杰出人才能够培养出来吗?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课下都是一副敬而远之的状态,怎样才能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达成一种和谐真情的交流关系呢?更不用说在面对困难时教给我们能够鼓舞起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样的大学,学生能感激么?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是中国特有的国情决定的。是的,我也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再去解释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我只是想从美国教育的不同而折射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 美国大学关注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美国的学校,特别是常春藤的名校,他们录取学生更看重的学生各个层面的学习潜质,而不是单纯看待学生以及取得的多少分数,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能够进入此类名校的学生都会得到学校关怀备至的照顾。从第一天进校到他生命的结束,学生会有一种最强烈的归属感,因为大学帮助了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且成长为有能力养活自己的社会有用人才,这就是教育的价值,也是美国大学所关注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试问,中国的大学难道不应该去学习他们的这种关怀备至么?
四. 美国大学教育责任感很强
我曾在网路上看到有对耶鲁的夫妇就张磊捐款一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中不免谈到了自自己毕业之前,之后的一些对比。从中不难看出,耶鲁把学生的教育看做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驱除愚昧,追求真理”,不管你来自什么阶层,不管是你什么肤色,不管是否富裕,教育人人平等。他们认为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那么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想不回报母校,回报社会都难
其实,对于中国教育的谈论已经有了很多,只是看到“张磊捐款“一事,大家各有意见,有些很偏激,有些很中肯。作为从事留学申请的从业人员,我亲身体验了两种教育体制的不同,所以才会有上述的言语。但是,我们不能够一味得批判或者单纯的崇拜,个体事物产生发展必定有导致它的原因,教育也这样。中国选择了自己的教育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而美国式的教育却更加完善和细致。选择接受哪种教育,这也是我经常为客户解答的问题,我们的根在中国,不能忘本。但是作为信息教育极度发达的今天,有机会去国外尝试甚至体验另一种教育不失为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也是一名完整经历了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成功跨过高考独木桥的佼佼者。其实自称为佼佼者多有一些“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但是对于一个成长在祖国西南人口大省的学生,能够从45万考生中走到大学校园,本来这就是一次博弈。但是等我回过头去回望这人生中最青春自由的四年,心中不免多了些无奈和感叹。第一次走进校园的壮志凌云再到毕业时候的迷茫无助,我想这成为了中国当下大多数毕业生的共同特点。为什么当初被称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会成为社会学家口中的“蚁族”。我想这跟中国的教育的缺失和分布不均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中国大学教育的体制就已经为教育的失败埋下了隐患。从重点本科到后面的专科,学生凭借高考成绩走进了自己相对应的学校。无可厚非,高考俨然成为了中国国情下相对公平的竞赛规则,但是在这种规则之下选择出来的的优胜者是否能带着一份感恩的心走进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呢?答案不禁相同。不同层次的学校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那么这种极其必要的教学环境就带来了不同的教育效果。从师资到教学设备,从软实力到硬实力,学校的差别已经不是一两句话说清楚,但是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把握相差巨大。
我曾与就读于中国顶尖学府的学生相处过,他们所享受的教学资源和机会堪称一流。但是他们这群享受了中国最好教育资源的学生却成为出国深造的最大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某所顶尖大学的一个班50名同学,45名选择在本科毕业之后先后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引言中的张磊正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我们能说他是背叛么?这显然是不成立的,但是什么原因能让这些优秀的学生都流向了国外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国的教育功利性很强
这是教育最本质的弊端。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告知每一个读书人,“万变皆下品,唯又读书高”。这恰恰就只歪曲了教育最本质的功能“育人”。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大学里存在了太多了不和谐的画面。曾经何时,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已经风生水起,某高校博士论文都可以花钱买到,甚至还有大量存在挪用教育经费的情况屡屡发生。这些典型的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失败,更是教育者职业操守的缺失。说大一点,整个社会都在作假,何况教育呢?
二. 大搞面子工程,缺乏“大学精神”
温家宝总理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也许,大师可遇不可求。但近年来,各所大学大搞新校区建设,提高学杂费,征收各种名目的费用。这种让人极其反感的形式太缺乏“人情味儿”。我所在的大学,曾为了迎接教育部的评估检查,每天把教室的窗户擦上个三四遍都不为过。为此还耽误了不少正常的教学时间。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的收益最大化么?此外,不少学生并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感受公正与公平,获得尊重与关心,习得知识与技术等人生成长必备的环节都难以保证,如此等等,请问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优秀杰出人才能够培养出来吗?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课下都是一副敬而远之的状态,怎样才能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达成一种和谐真情的交流关系呢?更不用说在面对困难时教给我们能够鼓舞起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样的大学,学生能感激么?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是中国特有的国情决定的。是的,我也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再去解释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我只是想从美国教育的不同而折射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 美国大学关注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美国的学校,特别是常春藤的名校,他们录取学生更看重的学生各个层面的学习潜质,而不是单纯看待学生以及取得的多少分数,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能够进入此类名校的学生都会得到学校关怀备至的照顾。从第一天进校到他生命的结束,学生会有一种最强烈的归属感,因为大学帮助了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且成长为有能力养活自己的社会有用人才,这就是教育的价值,也是美国大学所关注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试问,中国的大学难道不应该去学习他们的这种关怀备至么?
四. 美国大学教育责任感很强
我曾在网路上看到有对耶鲁的夫妇就张磊捐款一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中不免谈到了自自己毕业之前,之后的一些对比。从中不难看出,耶鲁把学生的教育看做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驱除愚昧,追求真理”,不管你来自什么阶层,不管是你什么肤色,不管是否富裕,教育人人平等。他们认为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那么受过这种教育的学生想不回报母校,回报社会都难
其实,对于中国教育的谈论已经有了很多,只是看到“张磊捐款“一事,大家各有意见,有些很偏激,有些很中肯。作为从事留学申请的从业人员,我亲身体验了两种教育体制的不同,所以才会有上述的言语。但是,我们不能够一味得批判或者单纯的崇拜,个体事物产生发展必定有导致它的原因,教育也这样。中国选择了自己的教育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而美国式的教育却更加完善和细致。选择接受哪种教育,这也是我经常为客户解答的问题,我们的根在中国,不能忘本。但是作为信息教育极度发达的今天,有机会去国外尝试甚至体验另一种教育不失为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