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对于抽象艺术的感受------又是作业啊~
对于抽象这个概念,是说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在哲学里,“抽象化”是一种将观念抽离原本客体的思想过程。
“抽象”只是视觉形象上对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物质世界的抽象表现,从根本上,乃是对于精神状态的一种具象的真实再现。由于它从物质世界里抽离出来了本质性的东西,所以在情感强度上,抽象艺术无疑是最具能量的。最极端的虚无即是最强大的超脱。
1913年,马列维奇画出了里程碑式的作品《白底上的黑方块》,这是至上主义的第一件作品,标志着至上主义的诞生。这幅画不禁让我联想起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68年拍摄的伟大电影《2001太空漫游》。其中的黑石与影片一开始前冗长的5分钟黑暗不禁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深不可测的黑暗都是一种将心智从形态上抽离出来的无形的能量体。一具至高无上的黑方块,并不象征任何东西,它只是一种存在。我不能判断这是不是一种唯心主义,但是现在虚拟世界的高度发达已经让人们不得不去思考“物质形态至上”的唯一性。我们仿佛能通过黑石与黑方块触摸到未来,这种抽象艺术充满了信仰与宗教感。
在高明潞与孟禄丁的对话中,我非常同意他们的两个观点。“抽象不能作为风格,也不能作为一个样式或流派。”“在当代艺术中,抽象是一种基本的语言,而且是现代艺术家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表现语言,这种语言能更恰当的表达和涵盖更多的当代艺术观念,以纯视觉的方式呈现艺术家的心态,个人生活和生命的状态等。”
抽象艺术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肆意的涂鸦,情绪的发泄或是理性的关于构成图示色彩上的设计。但我认为一个以抽象表现为语言的真正艺术家似乎比具象艺术家更为感性,同时又更富有控制力。他们可以摒弃一些物态形的束缚,更加自由的传递出精神性与观念性,但是同时,作为普通的观众,失去了那些具体的形,我们也更难体会感受出作者想表达出的那份当下的真实,可能只会停留在视觉的享受之中。这种形而上的极致必须有非常极端的个人体验。
在文化方面,我认为古时的中国将“抽象”的概念发挥到了一种淋漓的极致。水墨风景中的留白,以无为变万象,随心所欲,营造出的意境不能言语。而在西方,人们还是在通过健美的人体,完美的比例来表达对自由、信仰以及对美的追求。佛法中,关于世界起源的问题,佛陀以由因缘和合而成立为解释,“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是什么,必然是一个无比抽象的概念。同样的也有老子道家学说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
中国对于抽象和具象的概念上一直处于一种模糊的界限。在形上,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如此的研究科学的结构比例竭力追求真实再现,而是一种直觉上的直接呈现,抓住瞬间客体对于作者的感受,更为主观。对于线这种抽象事物的运用也是中国艺术的一大特征。不计其数的各种华美纹饰图样甚至包括由形而抽象出来的中国文字都是中国抽象艺术的表现。然而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西方开始成为了引导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方的思维模式成为了主流,中国等国家开始了对于西方的学习、模拟甚至膜拜。中国式的抽象思维在一点点的被蚕食,即使是如今的极力挽回,大多也只能看做是一种无力的“复古”,并没有顺承与发展。反而西方世界从写实到抽象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中国朦胧的思维被西方有序的阶段性跳跃的阴霾所笼罩,这种阴霾在短时间之内难以挥之而去,尴尬的局面依然要维持。康定斯基在书中说过:“任何时代的艺术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极端性与朦胧性成为中西方文化的明显区别。显然,中国的艺术思维跟不上经济和政治趋同西方的发展速度,抽象艺术至今受众群体还极为少数,而在国外,仍处在一个较为主流的位置。
“抽象”只是视觉形象上对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物质世界的抽象表现,从根本上,乃是对于精神状态的一种具象的真实再现。由于它从物质世界里抽离出来了本质性的东西,所以在情感强度上,抽象艺术无疑是最具能量的。最极端的虚无即是最强大的超脱。
1913年,马列维奇画出了里程碑式的作品《白底上的黑方块》,这是至上主义的第一件作品,标志着至上主义的诞生。这幅画不禁让我联想起斯坦利库布里克在1968年拍摄的伟大电影《2001太空漫游》。其中的黑石与影片一开始前冗长的5分钟黑暗不禁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深不可测的黑暗都是一种将心智从形态上抽离出来的无形的能量体。一具至高无上的黑方块,并不象征任何东西,它只是一种存在。我不能判断这是不是一种唯心主义,但是现在虚拟世界的高度发达已经让人们不得不去思考“物质形态至上”的唯一性。我们仿佛能通过黑石与黑方块触摸到未来,这种抽象艺术充满了信仰与宗教感。
在高明潞与孟禄丁的对话中,我非常同意他们的两个观点。“抽象不能作为风格,也不能作为一个样式或流派。”“在当代艺术中,抽象是一种基本的语言,而且是现代艺术家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表现语言,这种语言能更恰当的表达和涵盖更多的当代艺术观念,以纯视觉的方式呈现艺术家的心态,个人生活和生命的状态等。”
抽象艺术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肆意的涂鸦,情绪的发泄或是理性的关于构成图示色彩上的设计。但我认为一个以抽象表现为语言的真正艺术家似乎比具象艺术家更为感性,同时又更富有控制力。他们可以摒弃一些物态形的束缚,更加自由的传递出精神性与观念性,但是同时,作为普通的观众,失去了那些具体的形,我们也更难体会感受出作者想表达出的那份当下的真实,可能只会停留在视觉的享受之中。这种形而上的极致必须有非常极端的个人体验。
在文化方面,我认为古时的中国将“抽象”的概念发挥到了一种淋漓的极致。水墨风景中的留白,以无为变万象,随心所欲,营造出的意境不能言语。而在西方,人们还是在通过健美的人体,完美的比例来表达对自由、信仰以及对美的追求。佛法中,关于世界起源的问题,佛陀以由因缘和合而成立为解释,“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是什么,必然是一个无比抽象的概念。同样的也有老子道家学说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
中国对于抽象和具象的概念上一直处于一种模糊的界限。在形上,中国并没有像西方如此的研究科学的结构比例竭力追求真实再现,而是一种直觉上的直接呈现,抓住瞬间客体对于作者的感受,更为主观。对于线这种抽象事物的运用也是中国艺术的一大特征。不计其数的各种华美纹饰图样甚至包括由形而抽象出来的中国文字都是中国抽象艺术的表现。然而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西方开始成为了引导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方的思维模式成为了主流,中国等国家开始了对于西方的学习、模拟甚至膜拜。中国式的抽象思维在一点点的被蚕食,即使是如今的极力挽回,大多也只能看做是一种无力的“复古”,并没有顺承与发展。反而西方世界从写实到抽象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中国朦胧的思维被西方有序的阶段性跳跃的阴霾所笼罩,这种阴霾在短时间之内难以挥之而去,尴尬的局面依然要维持。康定斯基在书中说过:“任何时代的艺术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极端性与朦胧性成为中西方文化的明显区别。显然,中国的艺术思维跟不上经济和政治趋同西方的发展速度,抽象艺术至今受众群体还极为少数,而在国外,仍处在一个较为主流的位置。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