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与“不隔”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写诗词的“隔”与“不隔”,“话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而多用“代字”和“游词”便易造成“隔”。放之如今,“隔”即文艺腔、辞藻堆砌,难免令人想到方文山一流,“不隔”则是接地气。早前读《词家有道》,多个词人都有谈到这个问题。林夕也毫不避讳,说他年轻时写的词意象大多隐晦、含蓄,风格浓丽文艺,后来才明白写词要至郑国江那般,”咸鱼白菜都好好味“,用简单的词构造出丰富深厚的况味,方是大境界,也正是王国维所说的第三种境界,亦即参禅的第三重境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因此他后期写词也逐渐偏向更直白浅显,但许多词迷反而对他此种转变有诸多意见,更偏爱他从前华丽浓艳的歌词。
说到底还是人生历练和境界的变化。年轻的观众或者听众仍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阶段,写景似花团锦簇,写情如杜鹃啼血,华丽又不失婉约,乱花迷眼的诗词当然最深得他们的心,正是标榜自身品位不俗的不二法宝。早些年大肆其道的中国风、四十五度仰望天空、银镯女子,如今的小清新,流行的原因也不外如是。事实上以上的意识流派都有其可取之处,关键是大多数崇拜者迷恋的都是其表象,甚至只是将其作为工具来利用,这才造成它们的泛滥,然后都逃不过被批评炮轰、嘲笑恶搞的命运。
说到底还是人生历练和境界的变化。年轻的观众或者听众仍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阶段,写景似花团锦簇,写情如杜鹃啼血,华丽又不失婉约,乱花迷眼的诗词当然最深得他们的心,正是标榜自身品位不俗的不二法宝。早些年大肆其道的中国风、四十五度仰望天空、银镯女子,如今的小清新,流行的原因也不外如是。事实上以上的意识流派都有其可取之处,关键是大多数崇拜者迷恋的都是其表象,甚至只是将其作为工具来利用,这才造成它们的泛滥,然后都逃不过被批评炮轰、嘲笑恶搞的命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