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传基谈剪辑
电影是一种媒介,这种媒介是制作出来的。制作,那是技艺。那当然是要动手的。也就是说,谁想要从事这一媒介形式的创作,就必须从动手开始训练起。
这本来是相当容易理解的问题。可是在中国就麻烦了。我们中国电影界不把电影看成是一种纯技艺的媒介,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去研究这个媒介,而是把它当成是像文学一样的东西,既然是文学,“那我已经学会汉语了,而且我热爱文学,读过许多小说,也尝试过写过小说,所以我也可以搞那具有文学性的电影了。”就这样,一方面是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是经费问题,使我们的电影教育不强调学生亲自动手。主导的教学思想是黑板教育即可。最好的情况也只是说,“暂时委曲一下,先在黑板上讲电影,等将来有了经费……”但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忘记这只是权宜之计,而把黑板教育当成理所当然的,甚至是唯一的了。
多少电影教员都只会黑板教育。可实际上没有人能用文字来把光说清楚,来把声音描写清楚。不了了之。多年来,我对世界各国的电影教育进行了实地的或通过文字介绍的调查。比如我在夏威夷大学为期一个学期的讲课。学生需要交一千美元,考试及格才能拿三个学分。在旧金山大学的课程经过考试给一个学分。美国大学注重讨论,听我课的二百名学生在讨论中没有一名学生用综合艺术论的观点来和我讨论的。有意思的是,最后有十五名学生由于不会画而考试不及格。系里的负责人问我,你给十五名学生不及格,怎么补考?我的回答是,让他们到北京来补考。这种正式的授课使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外国学校的教育方法。
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的比较,我十分明确,观众喜欢看好莱坞的电影儿而不喜欢看我们的国产片的原因之一,是好莱坞的娱乐电影儿是给人“看”的,而不是“说”给人听的。所以,说实在的,我们还没有真正学会拍电影。学校里教的就不完全对头,甚至有根本性的错误。甚至连教摄影的机构在讲完电影的本体之后再讲电影的文学性!?这叫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本体还是没有真正吃透。
电影是花钱的媒介。电影教育,如果完全正规化的话,也是十分花钱的、贵昂的。在全世界的电影教学中所遇到的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训练所需的设备。在缺乏设备的情况下,我最初差强人意的解决办法是,在教学中尽量做到每个论点都要有至少一个至两个银幕实例来证明之。要学生亲眼看到。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直接从直观入手,而且从他自已所看到的银幕实例中得出自已的判断,不一定要遵照老师的认识或观点。若干年来,我为我的视听语言课程积累了六十个小时的实例。占全部课时的五分之三强。
具体地说,对电影的研究根本不是去研究电影象什么,而是要认识电影的本体。聪明的学生通过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真理,那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现象,一旦深入进去的时候,它却另有一番天地,是另外一个模样。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进实验室的精神。进实验室意味着去发现什么,而不是证明什么。不要害怕最终会发现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原来所设想的那样。最重要的是必须遵重科学的发现。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也就是说,如果研究的结果发现电影不是艺术,那么它就不是艺术。不要牵强附会地把其它艺术的个别特征拉来证明电影象文学,所以有文学性,象戏剧,所以有戏剧性,象音乐,所以有音乐性,象绘画,所以有绘画性,因此电影也是艺术。我要学生明确,把一个崭新的艺术形式硬是去和过去的艺术形式套,去找共同点,那是历史的反动。其实电影艺术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
看电影不需要学习,这是观众的事,可是拍电影却需要学习,这是电影制作者的事。电影是一门技艺。学生通过系统地掌握了电影的技艺也就掌握了电影的本体,掌握了电影的本体,就会明确电影使用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语言。那么从事电影工作,当然必须首先掌握它的语言。但是面对着这一崭新的媒介形式,我们发现一个很独特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对文学的理解需要读者首先学会那一种文学所使用的文字,如汉语、英语、日语或法语,而看电影却不需要学习电影所使用的语言,视听语言。因为电影的纪录影象是直观的,电影是在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所以人样能够不经过学习就能看懂那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的电影。那么拍电影的人是否也不需要学习这门语言就能拍出好电影来呢?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而且和人的知觉,也就是和心理学有着密切关系的学问。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似乎是一个枝节问题,也就是在工作上的贪大求全的思想。本来我们已经是一穷二白,那还摆什么阔佬的臭架子。为什么我们不用便宜得多的超八摄象机来进行教学。美国比我们富吧。他们不是发达国家吗?那么为什么他们的电影学校或系科都是用超八。斯比尔伯格在南加学习时,第一年也是用超八的。科波拉也是。斯科尔西斯也是。他们训练出来的学生不如我们?瑞典电影电视学校在训练电脑剪辑的课程中使用的备是老师自已动手做的简易装置。难道学小提琴必须用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便宜的学习小提琴就足够了。重要的是有琴可拉,有工具可以用来练手。学手艺可是得天天练,老师一个星期最多只上一堂课。黑板教育不管用。什么用也没有。所以必须给学生提供实习的设备,而且是简陋的设备就足以了。我的思想很明确。即便有人慷慨解囊,捐给我的学校一笔巨款,我就用这钱来买电视台或制片厂淘汰下来的摄影机、摄象机、录音机、剪辑台和编辑机等,我力求做到的是,每个学生下了课也能动手,晚上也能去拍夜景,清晨也能拍日出。把他们的视听思维能力锻练得不比那先进的设备要差。
我必须让学生明白,虽然他们已经是大学生,但是电影的初级课程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在一门课程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电影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艺术。所以在我的班上绝对不准谈艺术。我要学生明确,“你还没有资格谈艺术。”而且我总是事先和外请教员约法三章:课上不准谈电影艺术。更不准谈电影美学。因为综合论还没有进入电影的实质性研究,怎么可能会有真正的电影美学研究呢。
再强调一遍,看电影和制作电影是两回事,前者不需要学,一看就懂,后者,则是一种全新的,你以前根本不知道的视听语言的艺术。
描红的训练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那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种从头学起的痛苦。小学生好办。可是学电影的都是大学生。这需要学生在思想明确后的自觉性。但是“思想明确”就很难做到的。学生往往预见不到最后的成果,会对这种训练产生怀疑,“这种简单的动作有什么用?”如果老师有威信,学生信任他,那也好办一些,尽管对作业的要求会带有一些强迫性和盲目性,但是学生照办了。结果,目的还是达到了。
等基础概念跟学生讲清楚了,那就必须让学生自已去拍出这些效果来,必须亲自拍出来。一旦他们成功地拍出了这些效果,他们就已经入门了。他们不仅对电影的认识更明确了,而且更有信心了。他们自已就会去找感觉。
介绍我的一些具体经验。做作业是电影学习中头等重要的课程。为了改变那不合理的黑板教育,(严格说来,仅仅让学生被动地观看银幕实例,读解一下,讨论一下,也没有超出黑板教育的范畴。)先是让他们自已在生活中寻找拍摄对象,拿回来由全班讨论,老师主要的责任是及时发现他们在观察生活所漏掉的重要现象和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再去把这样的现象捕捉回来。拍到一定的时期,老师就出题让学生拍。这些题目主要是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视觉和听觉的各种关系。拍回来的素材由每个学生自已进行剪辑。我一般从有五六个镜头的一个段落开始,学生必须把每个镜头都画下来,尤其是剪辑点必须画下来。或者是把原来的一组镜头打散了,然后让学生重新组合起来。最理想的是,选择一组可以有不同组合方案的镜头,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讨论,甚至争论。
在我的任何班上,我要求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什么具体的专业)都必须懂得剪辑,并且要自已动手剪辑过。我曾做过这样的训练,给学摄影的学生若干镜头,让他们剪成一段有含义的段落,但是由于其中缺几个关键性的镜头,学生剪不出来。于是他们就明白,如果在拍摄时素材不够,在剪辑台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对剪辑的训练就得像钢琴的训练一样,从音阶开始。我不准学生像综合论者那样只会谈虚的。我的学生必须务实,他们必须从剪辑实习中学会种种时空关系和光与声的关系。
归纳起来,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明确单镜头内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匹配关系(也就是通过光波和声波所体现的各种各样的时空关系):
动作匹配、光影匹配、色彩匹配、形状匹配、空间匹配、方向匹配、景别匹配、声音空间匹配、音响匹配、音乐匹配、声画匹配、时间匹配、时空匹配、节奏匹配(即时空光声匹配)找关系,找各种各样的关系,在我们当代的科学观念中,知识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事实的简单积累。
同时,在做所有这些练习时,不准有任何含义。绝对不准,不准采用任何传统的所谓结构形式,包括那起承转合。这是练基本功时的一大忌。如:钢琴的音阶指法练习、书法的描红,是没有含义的。在学生不会写“人、口、刀、尺”时,不能写“阶级斗争”。在没有学会ABC以前,学生没有资格造句。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验经验,我感到我们的教学有彻底改辙的必要。实践应摆在首位。真正的首位。就象你拜师傅学武艺时,师傅二话没说,就叫你扎马子。什么时候扎好了,什么时候再教你其它的。用最简陋的方法来训练也比没有实践训练要好不知多少倍。实践不仅可以锻练动手的本事,而且还使学生明确观念。不要等到出去参加工作以后再实践。那种实践是不系统的,事倍功半。一切都从基本功开始。甚至教员也得补课。这是我个人的经验。我自已不补课,我就没法教学生。比如说,学生有一个效果剪不出来。我可以给他指出窍门在哪里。或者在布置作业时,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这本来是相当容易理解的问题。可是在中国就麻烦了。我们中国电影界不把电影看成是一种纯技艺的媒介,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去研究这个媒介,而是把它当成是像文学一样的东西,既然是文学,“那我已经学会汉语了,而且我热爱文学,读过许多小说,也尝试过写过小说,所以我也可以搞那具有文学性的电影了。”就这样,一方面是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是经费问题,使我们的电影教育不强调学生亲自动手。主导的教学思想是黑板教育即可。最好的情况也只是说,“暂时委曲一下,先在黑板上讲电影,等将来有了经费……”但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忘记这只是权宜之计,而把黑板教育当成理所当然的,甚至是唯一的了。
多少电影教员都只会黑板教育。可实际上没有人能用文字来把光说清楚,来把声音描写清楚。不了了之。多年来,我对世界各国的电影教育进行了实地的或通过文字介绍的调查。比如我在夏威夷大学为期一个学期的讲课。学生需要交一千美元,考试及格才能拿三个学分。在旧金山大学的课程经过考试给一个学分。美国大学注重讨论,听我课的二百名学生在讨论中没有一名学生用综合艺术论的观点来和我讨论的。有意思的是,最后有十五名学生由于不会画而考试不及格。系里的负责人问我,你给十五名学生不及格,怎么补考?我的回答是,让他们到北京来补考。这种正式的授课使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外国学校的教育方法。
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的比较,我十分明确,观众喜欢看好莱坞的电影儿而不喜欢看我们的国产片的原因之一,是好莱坞的娱乐电影儿是给人“看”的,而不是“说”给人听的。所以,说实在的,我们还没有真正学会拍电影。学校里教的就不完全对头,甚至有根本性的错误。甚至连教摄影的机构在讲完电影的本体之后再讲电影的文学性!?这叫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本体还是没有真正吃透。
电影是花钱的媒介。电影教育,如果完全正规化的话,也是十分花钱的、贵昂的。在全世界的电影教学中所遇到的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训练所需的设备。在缺乏设备的情况下,我最初差强人意的解决办法是,在教学中尽量做到每个论点都要有至少一个至两个银幕实例来证明之。要学生亲眼看到。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直接从直观入手,而且从他自已所看到的银幕实例中得出自已的判断,不一定要遵照老师的认识或观点。若干年来,我为我的视听语言课程积累了六十个小时的实例。占全部课时的五分之三强。
具体地说,对电影的研究根本不是去研究电影象什么,而是要认识电影的本体。聪明的学生通过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真理,那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现象,一旦深入进去的时候,它却另有一番天地,是另外一个模样。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进实验室的精神。进实验室意味着去发现什么,而不是证明什么。不要害怕最终会发现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原来所设想的那样。最重要的是必须遵重科学的发现。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也就是说,如果研究的结果发现电影不是艺术,那么它就不是艺术。不要牵强附会地把其它艺术的个别特征拉来证明电影象文学,所以有文学性,象戏剧,所以有戏剧性,象音乐,所以有音乐性,象绘画,所以有绘画性,因此电影也是艺术。我要学生明确,把一个崭新的艺术形式硬是去和过去的艺术形式套,去找共同点,那是历史的反动。其实电影艺术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
看电影不需要学习,这是观众的事,可是拍电影却需要学习,这是电影制作者的事。电影是一门技艺。学生通过系统地掌握了电影的技艺也就掌握了电影的本体,掌握了电影的本体,就会明确电影使用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语言。那么从事电影工作,当然必须首先掌握它的语言。但是面对着这一崭新的媒介形式,我们发现一个很独特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对文学的理解需要读者首先学会那一种文学所使用的文字,如汉语、英语、日语或法语,而看电影却不需要学习电影所使用的语言,视听语言。因为电影的纪录影象是直观的,电影是在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所以人样能够不经过学习就能看懂那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的电影。那么拍电影的人是否也不需要学习这门语言就能拍出好电影来呢?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而且和人的知觉,也就是和心理学有着密切关系的学问。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似乎是一个枝节问题,也就是在工作上的贪大求全的思想。本来我们已经是一穷二白,那还摆什么阔佬的臭架子。为什么我们不用便宜得多的超八摄象机来进行教学。美国比我们富吧。他们不是发达国家吗?那么为什么他们的电影学校或系科都是用超八。斯比尔伯格在南加学习时,第一年也是用超八的。科波拉也是。斯科尔西斯也是。他们训练出来的学生不如我们?瑞典电影电视学校在训练电脑剪辑的课程中使用的备是老师自已动手做的简易装置。难道学小提琴必须用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便宜的学习小提琴就足够了。重要的是有琴可拉,有工具可以用来练手。学手艺可是得天天练,老师一个星期最多只上一堂课。黑板教育不管用。什么用也没有。所以必须给学生提供实习的设备,而且是简陋的设备就足以了。我的思想很明确。即便有人慷慨解囊,捐给我的学校一笔巨款,我就用这钱来买电视台或制片厂淘汰下来的摄影机、摄象机、录音机、剪辑台和编辑机等,我力求做到的是,每个学生下了课也能动手,晚上也能去拍夜景,清晨也能拍日出。把他们的视听思维能力锻练得不比那先进的设备要差。
我必须让学生明白,虽然他们已经是大学生,但是电影的初级课程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在一门课程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电影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艺术。所以在我的班上绝对不准谈艺术。我要学生明确,“你还没有资格谈艺术。”而且我总是事先和外请教员约法三章:课上不准谈电影艺术。更不准谈电影美学。因为综合论还没有进入电影的实质性研究,怎么可能会有真正的电影美学研究呢。
再强调一遍,看电影和制作电影是两回事,前者不需要学,一看就懂,后者,则是一种全新的,你以前根本不知道的视听语言的艺术。
描红的训练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那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种从头学起的痛苦。小学生好办。可是学电影的都是大学生。这需要学生在思想明确后的自觉性。但是“思想明确”就很难做到的。学生往往预见不到最后的成果,会对这种训练产生怀疑,“这种简单的动作有什么用?”如果老师有威信,学生信任他,那也好办一些,尽管对作业的要求会带有一些强迫性和盲目性,但是学生照办了。结果,目的还是达到了。
等基础概念跟学生讲清楚了,那就必须让学生自已去拍出这些效果来,必须亲自拍出来。一旦他们成功地拍出了这些效果,他们就已经入门了。他们不仅对电影的认识更明确了,而且更有信心了。他们自已就会去找感觉。
介绍我的一些具体经验。做作业是电影学习中头等重要的课程。为了改变那不合理的黑板教育,(严格说来,仅仅让学生被动地观看银幕实例,读解一下,讨论一下,也没有超出黑板教育的范畴。)先是让他们自已在生活中寻找拍摄对象,拿回来由全班讨论,老师主要的责任是及时发现他们在观察生活所漏掉的重要现象和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再去把这样的现象捕捉回来。拍到一定的时期,老师就出题让学生拍。这些题目主要是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视觉和听觉的各种关系。拍回来的素材由每个学生自已进行剪辑。我一般从有五六个镜头的一个段落开始,学生必须把每个镜头都画下来,尤其是剪辑点必须画下来。或者是把原来的一组镜头打散了,然后让学生重新组合起来。最理想的是,选择一组可以有不同组合方案的镜头,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讨论,甚至争论。
在我的任何班上,我要求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什么具体的专业)都必须懂得剪辑,并且要自已动手剪辑过。我曾做过这样的训练,给学摄影的学生若干镜头,让他们剪成一段有含义的段落,但是由于其中缺几个关键性的镜头,学生剪不出来。于是他们就明白,如果在拍摄时素材不够,在剪辑台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对剪辑的训练就得像钢琴的训练一样,从音阶开始。我不准学生像综合论者那样只会谈虚的。我的学生必须务实,他们必须从剪辑实习中学会种种时空关系和光与声的关系。
归纳起来,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明确单镜头内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匹配关系(也就是通过光波和声波所体现的各种各样的时空关系):
动作匹配、光影匹配、色彩匹配、形状匹配、空间匹配、方向匹配、景别匹配、声音空间匹配、音响匹配、音乐匹配、声画匹配、时间匹配、时空匹配、节奏匹配(即时空光声匹配)找关系,找各种各样的关系,在我们当代的科学观念中,知识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事实的简单积累。
同时,在做所有这些练习时,不准有任何含义。绝对不准,不准采用任何传统的所谓结构形式,包括那起承转合。这是练基本功时的一大忌。如:钢琴的音阶指法练习、书法的描红,是没有含义的。在学生不会写“人、口、刀、尺”时,不能写“阶级斗争”。在没有学会ABC以前,学生没有资格造句。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验经验,我感到我们的教学有彻底改辙的必要。实践应摆在首位。真正的首位。就象你拜师傅学武艺时,师傅二话没说,就叫你扎马子。什么时候扎好了,什么时候再教你其它的。用最简陋的方法来训练也比没有实践训练要好不知多少倍。实践不仅可以锻练动手的本事,而且还使学生明确观念。不要等到出去参加工作以后再实践。那种实践是不系统的,事倍功半。一切都从基本功开始。甚至教员也得补课。这是我个人的经验。我自已不补课,我就没法教学生。比如说,学生有一个效果剪不出来。我可以给他指出窍门在哪里。或者在布置作业时,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