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女儿梦》
闲谈《十里红妆女儿梦》
周东旭
又去看了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这是《十里红妆女儿梦》庆祝演出满一百场的演出。因为看过一次,对于情节基本还是熟悉,对于精美的舞台和动人的舞姿则时会有惊艳之感。
对于红妆,并不陌生,生活在浙东,从小时候的记忆里就是这些红妆的影子,外婆家的,祖母家的、隔壁邻舍家的,大橱小橱,里面装了什么呢?千工床,是需要一千工工夫做成的。二则因为自己是一个喜欢收藏文物的人,对于宁式家具,也略懂点。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里说的“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这宁式床,即是宁波特色的家具。
红妆给人的印象是喜庆的。暖暖的颜色,加上大红喜烛一照。让人感觉心头的暖和。十里红妆有多少东西,估计谁也说不清楚,我抄一段戏词,这个是不知名的民间文艺编写的《赖婚记》,陈氏劝女儿孙谷梅弃贫嫁富时说的条件:
侬若到马家去做人,
做娘的主意早打定。
十里红妆娘预备,
四季衣衫用绸绫。
娘嫁侬三十六只红皮箱,
只只揿得满沉沉。
娘嫁侬四十八条绣花被,
兰纱帐子廿四顶。
梳妆台、子孙桶,
大橱小橱与春凳。
红木眠床绷白藤,
铜钿老虎亮晶晶。
定床宝剑分左右,
两边的帐钩来用真银。
我再嫁侬金郎星来银郎星,
我再嫁侬四十八面青铜镜。
江西碗盏茶盅碟,
铜器锡器说勿尽。
娘嫁侬三百田三百地,
不怕旱荒是不怕氽。
牛犁耖耙都嫁齐,
蚕丝蒿茧十八领。
金银首饰样样有,
再嫁侬珍珠玛瑙两三升。
十里格红妆娘预备,
阿囡侬应该听娘命。
我们看这段词差不多应该是十里红妆有多少家具的最好概括了。旧时富豪人家为嫁女儿炫富,除了家具、衣服、手饰等嫁资外,连田地都随女儿嫁到夫家。当然这是少数。少之又少。延绵数十里,吹吹打打,十分热闹,引起各村百姓观看。
我们再看戏,当然戏剧不是博物馆,不是展示。而且如果单看宁式旧家具的看,可以去博物馆看。了解清末到民国一段历史时期的信息。
《十里红妆女儿梦》的剧情是非常简单的,伴随着高亢越激的“江南秦腔”绍剧声里,女主角越儿的出生,按着绍兴的风俗习惯,女儿的出生,要做酒,埋到地底下,等女儿出生的时候,拿出来喝,这酒叫做“女儿红”,越儿与阿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渐通人情,订亲顺理成章,到阿甬的外出经商,越儿一直等着阿甬回来,穿上大红嫁衣,嫁给心爱的人。但是等啊等,舞台上用了许许多多的舞蹈来展示女儿等之痛苦与无奈,但最后女儿梦最终还是得到实现了。
故事平铺叙述,也无波折也无大起落。最后也是以圆满的梦结束。这样的故事,能否值得观众回味,引人深思。虽然我们也不喜欢“大道理”、“说教”成份太浓的戏,但对于平直的戏多少有点遗憾,按照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是“无巧不成戏”,“不奇不传”,所以看《十里红妆》,不过看看漂亮的舞美与动人的舞姿与浙东婚嫁的民俗风情。
我们再看黄梅戏《徽州女人》,徽州的小村落里,女人十五岁出嫁,丈夫却在新婚之日剪掉辫子离家出走,女人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三十五年后,青春不再的她终于等到了丈夫的归来,但丈夫也带回了在外另娶的妻子和孩子。
我们再看程砚秋先生的京剧《春闺梦》,东汉末公孙瓒和刘虞互争权位,发动了内战。壮士王恢新婚不满三日,被强征入伍,阵前中箭而死。妻子张氏,终日在家伫盼,不觉积思成梦。梦见王恢解甲归来,张氏又是欢欣,又是哀怨。倏忽间战鼓惊天,乱兵杂沓,尽都是一些血肉骷髅,吓得张氏蓦地惊醒,才知都是梦境。《春闺梦》是根据唐代诗人杜甫《新婚别》及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的意境编成的。
对于情节,三个戏都很简单,但后两者的“等”的结果,会引人深思,十里红妆的梦确是美梦。徽州女人是无辜的,不幸的,她的无辜与不幸来自世道的骤变,来自于丈夫的负心,对于徵州女人的丈夫,我们也可以看作这不是因为他个人的负心,每一个人有选择自己爱人的权利,对旧礼教与新制度的矛盾,这一切,我们怨谁哩?但人的青春总是一去不复返了。即如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她嫁给姜家二少爷,一位瘫痪的少爷。虽然有钱有势,但她的一生就套在金锁里,什么爱情、幸福都没有了,最后的她想,其实她不如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人做丈夫来的幸福。《春闺梦》自然是控拆战争对老百带来的大灾难。而戏的精华则在一梦,唐诗里有这样写:“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简单的生活场景,渲染悲惨的战争场面。“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断肠的人”,娇嗔之中,充满着对丈夫的爱恋与埋怨。但她所有的等都成空了,丈夫早已尽死于战乱。
再者,对于旧社会来说,女儿一生下来就有被溺死的可能,从六七岁缠足开始,民谚:“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不读书,“女子无才便是德”,像《红楼梦》里贾母这位的贵妇,也主张“女孩子读什么书,只不要做个睁眼瞎罢了”,学女红、绣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一直到出嫁,可能伴着她更多是红妆,与其说她的喜庆,不如说是血涂成的!到多年媳妇熬成婆,人生已没有多少意义!小词一阙,其实红妆不是女儿梦,而是女儿泪。
红妆,这哪里是红妆?
深深锁,似冰冷铁窗。
须知道,小脚一双,泪水一缸。
这白纱长长,只痛得抽筋裂骨险把命丧!
要走,走不得远,
要跑,凌波不过横塘。
大红轿,只不过半天光景的风光!
进了房,拜了堂,
敬夫婿,孝高堂,
看脸色,听气息,
偷不得懒,赖不得床,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
纤手练成铁掌。
只道是争气生个小儿郎。
若是生个女儿,这命运也与娘一般样。
这红妆,越来越亮,
这红颜,似秋叶,渐老枯黄,
红妆,哪里是红妆。
分明是泪光。
周东旭
又去看了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这是《十里红妆女儿梦》庆祝演出满一百场的演出。因为看过一次,对于情节基本还是熟悉,对于精美的舞台和动人的舞姿则时会有惊艳之感。
对于红妆,并不陌生,生活在浙东,从小时候的记忆里就是这些红妆的影子,外婆家的,祖母家的、隔壁邻舍家的,大橱小橱,里面装了什么呢?千工床,是需要一千工工夫做成的。二则因为自己是一个喜欢收藏文物的人,对于宁式家具,也略懂点。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里说的“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这宁式床,即是宁波特色的家具。
红妆给人的印象是喜庆的。暖暖的颜色,加上大红喜烛一照。让人感觉心头的暖和。十里红妆有多少东西,估计谁也说不清楚,我抄一段戏词,这个是不知名的民间文艺编写的《赖婚记》,陈氏劝女儿孙谷梅弃贫嫁富时说的条件:
侬若到马家去做人,
做娘的主意早打定。
十里红妆娘预备,
四季衣衫用绸绫。
娘嫁侬三十六只红皮箱,
只只揿得满沉沉。
娘嫁侬四十八条绣花被,
兰纱帐子廿四顶。
梳妆台、子孙桶,
大橱小橱与春凳。
红木眠床绷白藤,
铜钿老虎亮晶晶。
定床宝剑分左右,
两边的帐钩来用真银。
我再嫁侬金郎星来银郎星,
我再嫁侬四十八面青铜镜。
江西碗盏茶盅碟,
铜器锡器说勿尽。
娘嫁侬三百田三百地,
不怕旱荒是不怕氽。
牛犁耖耙都嫁齐,
蚕丝蒿茧十八领。
金银首饰样样有,
再嫁侬珍珠玛瑙两三升。
十里格红妆娘预备,
阿囡侬应该听娘命。
我们看这段词差不多应该是十里红妆有多少家具的最好概括了。旧时富豪人家为嫁女儿炫富,除了家具、衣服、手饰等嫁资外,连田地都随女儿嫁到夫家。当然这是少数。少之又少。延绵数十里,吹吹打打,十分热闹,引起各村百姓观看。
我们再看戏,当然戏剧不是博物馆,不是展示。而且如果单看宁式旧家具的看,可以去博物馆看。了解清末到民国一段历史时期的信息。
《十里红妆女儿梦》的剧情是非常简单的,伴随着高亢越激的“江南秦腔”绍剧声里,女主角越儿的出生,按着绍兴的风俗习惯,女儿的出生,要做酒,埋到地底下,等女儿出生的时候,拿出来喝,这酒叫做“女儿红”,越儿与阿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渐通人情,订亲顺理成章,到阿甬的外出经商,越儿一直等着阿甬回来,穿上大红嫁衣,嫁给心爱的人。但是等啊等,舞台上用了许许多多的舞蹈来展示女儿等之痛苦与无奈,但最后女儿梦最终还是得到实现了。
故事平铺叙述,也无波折也无大起落。最后也是以圆满的梦结束。这样的故事,能否值得观众回味,引人深思。虽然我们也不喜欢“大道理”、“说教”成份太浓的戏,但对于平直的戏多少有点遗憾,按照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是“无巧不成戏”,“不奇不传”,所以看《十里红妆》,不过看看漂亮的舞美与动人的舞姿与浙东婚嫁的民俗风情。
我们再看黄梅戏《徽州女人》,徽州的小村落里,女人十五岁出嫁,丈夫却在新婚之日剪掉辫子离家出走,女人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三十五年后,青春不再的她终于等到了丈夫的归来,但丈夫也带回了在外另娶的妻子和孩子。
我们再看程砚秋先生的京剧《春闺梦》,东汉末公孙瓒和刘虞互争权位,发动了内战。壮士王恢新婚不满三日,被强征入伍,阵前中箭而死。妻子张氏,终日在家伫盼,不觉积思成梦。梦见王恢解甲归来,张氏又是欢欣,又是哀怨。倏忽间战鼓惊天,乱兵杂沓,尽都是一些血肉骷髅,吓得张氏蓦地惊醒,才知都是梦境。《春闺梦》是根据唐代诗人杜甫《新婚别》及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的意境编成的。
对于情节,三个戏都很简单,但后两者的“等”的结果,会引人深思,十里红妆的梦确是美梦。徽州女人是无辜的,不幸的,她的无辜与不幸来自世道的骤变,来自于丈夫的负心,对于徵州女人的丈夫,我们也可以看作这不是因为他个人的负心,每一个人有选择自己爱人的权利,对旧礼教与新制度的矛盾,这一切,我们怨谁哩?但人的青春总是一去不复返了。即如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她嫁给姜家二少爷,一位瘫痪的少爷。虽然有钱有势,但她的一生就套在金锁里,什么爱情、幸福都没有了,最后的她想,其实她不如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人做丈夫来的幸福。《春闺梦》自然是控拆战争对老百带来的大灾难。而戏的精华则在一梦,唐诗里有这样写:“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简单的生活场景,渲染悲惨的战争场面。“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断肠的人”,娇嗔之中,充满着对丈夫的爱恋与埋怨。但她所有的等都成空了,丈夫早已尽死于战乱。
再者,对于旧社会来说,女儿一生下来就有被溺死的可能,从六七岁缠足开始,民谚:“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不读书,“女子无才便是德”,像《红楼梦》里贾母这位的贵妇,也主张“女孩子读什么书,只不要做个睁眼瞎罢了”,学女红、绣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一直到出嫁,可能伴着她更多是红妆,与其说她的喜庆,不如说是血涂成的!到多年媳妇熬成婆,人生已没有多少意义!小词一阙,其实红妆不是女儿梦,而是女儿泪。
红妆,这哪里是红妆?
深深锁,似冰冷铁窗。
须知道,小脚一双,泪水一缸。
这白纱长长,只痛得抽筋裂骨险把命丧!
要走,走不得远,
要跑,凌波不过横塘。
大红轿,只不过半天光景的风光!
进了房,拜了堂,
敬夫婿,孝高堂,
看脸色,听气息,
偷不得懒,赖不得床,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
纤手练成铁掌。
只道是争气生个小儿郎。
若是生个女儿,这命运也与娘一般样。
这红妆,越来越亮,
这红颜,似秋叶,渐老枯黄,
红妆,哪里是红妆。
分明是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