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之必亡,严复早有先见
庚子年十一月,清廷批准与各国议和之十二条大纲,十二月初十日发布由名诗人樊增祥起早的变法新政诏书,一面痛斥“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一面仍接过“康逆”两年前的旗号,“欲求振作,当议更张”,要求内外臣工各抒所见,限期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萧功秦先生将此次举措称为“辛丑变法”,微误,盖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在公历来说是1901年1月29日,但干支仍属庚子。
辛丑年正月初一日(1901年2月19日),严复有一函致“孝明”者,对新政诏书大加嘲讽,预见此次变法之失败:
自十二款和约交付之后,朝廷颇有意于更始,故有腊初靡靡之诰书,闻其稿出于樊渔[云]门增祥之手。樊为两伙幕宾客,腊(月)捉康(有为)梁(启超)、立溥俊二谕,皆出其手。其文另有一种音节气味,闻之令人作恶,真亡国之音也。又闻日内有旨,饬督抚等切实保举时务人才,于是遂有一班人意欣欣然,谓从此西学有向用之机,走而相庆,其冒失如此。兄尝谓凡是真样,皆有朕兆。国家果有意于新治,则亦必有为之乘者。戊戌之岁,杨、林六君子之戮为古今有数冤狱。夫政刑为国之大器,失中僭差,国未有不随之者。庚子之变,即戊戌刑政失中之应也。今六君子之湛冤未白,而谓以今日区区之诏旨,令天下寻前人之覆辙,谁敢为之?故后此拨乱反正之机,必以伸杨、林诸人之冤狱为朕兆,自非然者皆儿戏耳!老弟以兄言为何如?康、梁诚不能无罪,然责之罚之,当适如其实而止,而后有以服天下之心,平党人之气,世事庶几可为。否则,归于亡耳!虽处以管、葛,岂能救也。和议定后,中国兵事虽了,主权已亏。自守旧之昧者言之,彼且谓吾出死力以为国家而事偾,则归狱下流不能吾庇;自维新之明者言之,彼方曰吾沥热血求为国家自强,而朝廷视我如草芥。如此,是新旧之徒皆寒心,皆畔援也。然则,朝廷孤立于上,将与谁共多难乎?此今日时局所以必不可为也。
(孙应祥编:《严复集》补编,福建人民出版社,第226-227页)
“今六君子之湛冤未白,而谓以今日区区之诏旨,令天下寻前人之覆辙,谁敢为之?”严复此一反问,可谓振聋发聩。樊增祥所草诏书之尴尬,颇似近日直隶官报之“异质思维”论。又来一次“百花齐放”?“谁敢为之?”
辛丑年正月初一日(1901年2月19日),严复有一函致“孝明”者,对新政诏书大加嘲讽,预见此次变法之失败:
自十二款和约交付之后,朝廷颇有意于更始,故有腊初靡靡之诰书,闻其稿出于樊渔[云]门增祥之手。樊为两伙幕宾客,腊(月)捉康(有为)梁(启超)、立溥俊二谕,皆出其手。其文另有一种音节气味,闻之令人作恶,真亡国之音也。又闻日内有旨,饬督抚等切实保举时务人才,于是遂有一班人意欣欣然,谓从此西学有向用之机,走而相庆,其冒失如此。兄尝谓凡是真样,皆有朕兆。国家果有意于新治,则亦必有为之乘者。戊戌之岁,杨、林六君子之戮为古今有数冤狱。夫政刑为国之大器,失中僭差,国未有不随之者。庚子之变,即戊戌刑政失中之应也。今六君子之湛冤未白,而谓以今日区区之诏旨,令天下寻前人之覆辙,谁敢为之?故后此拨乱反正之机,必以伸杨、林诸人之冤狱为朕兆,自非然者皆儿戏耳!老弟以兄言为何如?康、梁诚不能无罪,然责之罚之,当适如其实而止,而后有以服天下之心,平党人之气,世事庶几可为。否则,归于亡耳!虽处以管、葛,岂能救也。和议定后,中国兵事虽了,主权已亏。自守旧之昧者言之,彼且谓吾出死力以为国家而事偾,则归狱下流不能吾庇;自维新之明者言之,彼方曰吾沥热血求为国家自强,而朝廷视我如草芥。如此,是新旧之徒皆寒心,皆畔援也。然则,朝廷孤立于上,将与谁共多难乎?此今日时局所以必不可为也。
(孙应祥编:《严复集》补编,福建人民出版社,第226-227页)
“今六君子之湛冤未白,而谓以今日区区之诏旨,令天下寻前人之覆辙,谁敢为之?”严复此一反问,可谓振聋发聩。樊增祥所草诏书之尴尬,颇似近日直隶官报之“异质思维”论。又来一次“百花齐放”?“谁敢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