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存档·致北大·申请总结
WordPress原文 (05/05/2011 05:16)
前几天我说要在5月4号写长文给北大庆生,顺便总结这一次的申请。现在这个明媚而忧伤的日子已经滑过去了,于是这是份迟交的作业。回想起来,这个日子的最初几个小时是熬夜,把第二份final assignment了结了,然后睡到11点,下午困顿地蹉跎过去,晚上周旋在租房和机票的事儿里,写长文的想法总是闪现然后被湮没。倒是现在睡不着了,爬起来和这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自动重启的老年笔记本作永远赢不了的斗争,写起了不知道下一个字是什么的文。
给北大写过很多,去年毕业的时候写了一个系列,七篇洋洋洒洒的长文。申请总结去年也写过,发在未名上,后来在公网上也被转载过,不过文科毕竟是异数,何况是失败的申请。插一句,去年那份总结有个事实性错误,BGSU给的是M.A.的admission而不是Ph.D.,这是我到了香港之后才发现的。如果当时看清楚的话,大概就直接去BGSU而不是来CUHK了,不过这也阴差阳错地成就了一段姻缘,这里按下不表。至于今年,当然也算不上什么成功,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哟,去美国念博士了啊。这实在是一句经不得推敲的话,因为细问下去,我就必须努力去解释sociology研究些什么、去解释TAMU的校名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挫败感甚至占了上风。
先上基本信息。
— 本科(PKU 2006-10):Overall GPA 2.55;Major (Statistics) GPA 2.09;Double Major (Sociology) GPA 3.62。
— 硕士(CUHK M.A. in Sociology 2010-11):Temporary GPA 3.35。
— GRE:490 / 800 / 4.0。
— TOEFL:R28 / L28 / S22 / W28 / T106。
— 推荐信:本科毕业论文导师、CUHK任课老师×2。
— Paper:国内人口学核心二作(申请时处于under review到accepted阶段)。
— Offer/Admission:Texas A&M University, Sociology, Ph.D.;Simon Fraser University, Urban Studies, Grad Dip.。
其实很清楚,用俩字来说就是奇葩。不好好学数学,不好好转往前途光明的金融行业(再不济也应该捧住统计这碗饭吧),跑去念苦逼的社会学,而且语言成绩也不咋的,实属不自量力。去年申请申请着,看着美国的情况不妙,补申香港的taught program,最后来了CUHK。后来才知道这样的program是开给本科非社会学专业的人(说难听点就是一群基本没有社会学素养和sense的人,好吧自我面壁第一次)的,课程的难度比之P大社会学双学位都还差一截。不过好在CUHK的老师都是名校毕业,上课还是很有营养的,还总算拿到两份推荐信(虽然其中一个老师bh地给了一个B-,看到的时候完全懵了)。
去年申请美国的时候,主打的大抵是demography and/or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后来申香港的时候就不说了,因为实在不忍违心说自己喜欢定量方法,这个在去年的总结里有说过。来了香港之后,寂寞了就往图书馆跑(嗯这是CUHK的一大好处),慢慢地把目光投向urban studies去了。当然这也并非完全另起炉灶,以前也有注意过,挑战杯做的内容其实也和这沾边,只不过是在CUHK看得更多了一点更系统了一点,还包括了建筑和城规的东西。所以呢,除了sociology也申了几所geography和urban studies,然则urban sociology也好urban geography也好urban studies也好,指向的其实是一个东西。(这一点还是玥明和短章比较在行,正正式式科班出身,我是半路出家,说多了容易露马脚……)
于是Writing Sample也是往urban的方向上写,是去年第二WS#2的推翻重来版(去年的WS#1是demography的内容,WS#2是挑战杯的改写版,纯质性研究)。推翻重来的意思就是,虽然讲的是同一件事同一个现象,但是进路完全不同,去年的偏向人类学,今年的偏向空间分析。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我真是一个很懒的人,虽然前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看书啊做笔记什么的,可是成文的东西拖了很久才磨磨蹭蹭地开始,新的WS又是几个晚上连轴转赶工赶出来的,而且一旦写完就是定稿,一直懒得改(面壁第二次)。
自费来CUHK念1年的初衷和美好想法是,一是找有分量的推荐信(这点姑且算做到了,是系里两个比较重量级的Prof,虽然不知道他们写了些什么),二是好歹硕士学历,比之本科,申请起来还是有优势的。躺在第二点的幻想中,就把去年人口学的WS#1抛诸脑后了,一心想着彻底转型(人口学的话还是会涉及很多统计模型嘛)做质性研究了,于是一开始的几所学校就提交了这一篇质性的WS。
有些事情你必须相信是巧合,如果不是天意的话。再重拾起那篇人口学的WS是因为Yale说要提交两个WS(申请费都交了还没看清申请要求,自觉面壁第三次),于是只能又找出那篇来,后来的那几所也就顺道把两个WS都交了。而TAMU这个奇怪的学校,去年到了8月告诉我,你被拒了,我怒气冲冲地回信说我4月死命问你们为什么不理我,回信说我在WL上系里没等来funding所以很抱歉。今年直接把他家排除了,何况他家的长项是demography,更不合我彼时的心意了(而且他家交材料是一份研院一份系里,成本太高)。然而Yale这档子事儿一出,要不要申TAMU又成为萦绕心头的问题。后来,一狠心申了。
所以这个故事的第一个point是,你没法不去相信这是命。这个point的后续发展是,TAMU又给我WL了,好在这回他家告诉我了,比去年有“进步”。这是3月23号,rej陆续抵达,没有消息的在GradCafe上都有消息,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是默拒,于是轰轰烈烈的套磁开始了。开始还是犟脾气,套的是一个做质性研究的,P大本科的女aP。她很nice,说她不在admission committee里但是可以帮忙问问,又一直鼓励我,不过后来也没什么进展。再往后我自己都急了,觉得对申请的期望还是高估了,于是放下奢望和幻想,求助毕业论文导师。毕业论文做的是人口,导师当然也是主攻人口的,是个特别特别特别nice的人,我问他认不认识TAMU的老师,他说认识啊,那个Prof. XXX。Google一搜,原来他们合作编过一本书;再翻出CV一看,呀,前系主任,而且现在还有很大的话事权(比如任命新的系主任还是他主持的)。导师写了个private note给他,至于他们之间如何沟通、以及这个终极大boss是如何影响WL转正的,我就不得而知了。转正的消息也是我一催再催得到的,那是4月23号,整整一个月。
于是这个故事的第二个point是,关系是王道。这个关系是我后来挖掘出来的,现在往回看是有惊无险,可是还是早做准备的好。申请过程中也套过几个,要么没回信要么是模板,也是因为懒就没有更多地去挖掘什么。到了最后,死马当活马医,逼得爆发一回。至于过去做什么方向,尚还没有定论,不过大概率是做demography and/or China,也算是次优选择吧。我常用demography研究residential segregation来安慰自己和urban还有那么点搭界,又常用demography研究minority pattern(尤其还有minority of sexual orientation)来安慰自己这比之纯人口模型有趣很多。我就是这么容易成功地实施自我安慰。
平心而论TAMU的sociology不算好,工科校的文科能成什么样子,看看隔壁就知道了。在05级某经院牛师姐和07级某6字母id对字母校的横扫下,就更显小弱本色了。不过想来我本也无所谓dream school,能去美国已然是万事大吉。我知道我爸肯定会批评我这样的心态,一直以来他教导我的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道理。而我或许会为这样的选择这样的心态,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付出代价。
又是洋洋洒洒几千言。然而这么两年申请的折腾,实非一夜文字所能逮。好多情节,好多心思,好多槽点,也实在是挂一漏万。那么多来来往往的电邮。那么多DHL的包裹。那么多失眠的夜晚。(好吧苦逼是没有煽情的权利的,面壁第四次……)
而最终也没能为113年校庆写下些什么。去年毕业的时候我一直说,北大给我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祛魅”,它向我展现了无穷的可能性。这种展现,在这个被金融衍生品挟持的世界里显得尤为可贵。这个中言说,我虽然坚持至今,但自认还没到能掌握好演绎这言说的份上。还是退回一万步,感谢一年前的阴差阳错,让我遇到一个和我一样,将自卑和自恋如此得体而得瑟地融为一体的人。感谢他的陪伴,尤其是他为我做出的牺牲和改变。这个夜晚所有的时光流逝和文字矫揉,都是献给他的。
前几天我说要在5月4号写长文给北大庆生,顺便总结这一次的申请。现在这个明媚而忧伤的日子已经滑过去了,于是这是份迟交的作业。回想起来,这个日子的最初几个小时是熬夜,把第二份final assignment了结了,然后睡到11点,下午困顿地蹉跎过去,晚上周旋在租房和机票的事儿里,写长文的想法总是闪现然后被湮没。倒是现在睡不着了,爬起来和这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自动重启的老年笔记本作永远赢不了的斗争,写起了不知道下一个字是什么的文。
给北大写过很多,去年毕业的时候写了一个系列,七篇洋洋洒洒的长文。申请总结去年也写过,发在未名上,后来在公网上也被转载过,不过文科毕竟是异数,何况是失败的申请。插一句,去年那份总结有个事实性错误,BGSU给的是M.A.的admission而不是Ph.D.,这是我到了香港之后才发现的。如果当时看清楚的话,大概就直接去BGSU而不是来CUHK了,不过这也阴差阳错地成就了一段姻缘,这里按下不表。至于今年,当然也算不上什么成功,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哟,去美国念博士了啊。这实在是一句经不得推敲的话,因为细问下去,我就必须努力去解释sociology研究些什么、去解释TAMU的校名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挫败感甚至占了上风。
先上基本信息。
— 本科(PKU 2006-10):Overall GPA 2.55;Major (Statistics) GPA 2.09;Double Major (Sociology) GPA 3.62。
— 硕士(CUHK M.A. in Sociology 2010-11):Temporary GPA 3.35。
— GRE:490 / 800 / 4.0。
— TOEFL:R28 / L28 / S22 / W28 / T106。
— 推荐信:本科毕业论文导师、CUHK任课老师×2。
— Paper:国内人口学核心二作(申请时处于under review到accepted阶段)。
— Offer/Admission:Texas A&M University, Sociology, Ph.D.;Simon Fraser University, Urban Studies, Grad Dip.。
其实很清楚,用俩字来说就是奇葩。不好好学数学,不好好转往前途光明的金融行业(再不济也应该捧住统计这碗饭吧),跑去念苦逼的社会学,而且语言成绩也不咋的,实属不自量力。去年申请申请着,看着美国的情况不妙,补申香港的taught program,最后来了CUHK。后来才知道这样的program是开给本科非社会学专业的人(说难听点就是一群基本没有社会学素养和sense的人,好吧自我面壁第一次)的,课程的难度比之P大社会学双学位都还差一截。不过好在CUHK的老师都是名校毕业,上课还是很有营养的,还总算拿到两份推荐信(虽然其中一个老师bh地给了一个B-,看到的时候完全懵了)。
去年申请美国的时候,主打的大抵是demography and/or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后来申香港的时候就不说了,因为实在不忍违心说自己喜欢定量方法,这个在去年的总结里有说过。来了香港之后,寂寞了就往图书馆跑(嗯这是CUHK的一大好处),慢慢地把目光投向urban studies去了。当然这也并非完全另起炉灶,以前也有注意过,挑战杯做的内容其实也和这沾边,只不过是在CUHK看得更多了一点更系统了一点,还包括了建筑和城规的东西。所以呢,除了sociology也申了几所geography和urban studies,然则urban sociology也好urban geography也好urban studies也好,指向的其实是一个东西。(这一点还是玥明和短章比较在行,正正式式科班出身,我是半路出家,说多了容易露马脚……)
于是Writing Sample也是往urban的方向上写,是去年第二WS#2的推翻重来版(去年的WS#1是demography的内容,WS#2是挑战杯的改写版,纯质性研究)。推翻重来的意思就是,虽然讲的是同一件事同一个现象,但是进路完全不同,去年的偏向人类学,今年的偏向空间分析。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我真是一个很懒的人,虽然前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看书啊做笔记什么的,可是成文的东西拖了很久才磨磨蹭蹭地开始,新的WS又是几个晚上连轴转赶工赶出来的,而且一旦写完就是定稿,一直懒得改(面壁第二次)。
自费来CUHK念1年的初衷和美好想法是,一是找有分量的推荐信(这点姑且算做到了,是系里两个比较重量级的Prof,虽然不知道他们写了些什么),二是好歹硕士学历,比之本科,申请起来还是有优势的。躺在第二点的幻想中,就把去年人口学的WS#1抛诸脑后了,一心想着彻底转型(人口学的话还是会涉及很多统计模型嘛)做质性研究了,于是一开始的几所学校就提交了这一篇质性的WS。
有些事情你必须相信是巧合,如果不是天意的话。再重拾起那篇人口学的WS是因为Yale说要提交两个WS(申请费都交了还没看清申请要求,自觉面壁第三次),于是只能又找出那篇来,后来的那几所也就顺道把两个WS都交了。而TAMU这个奇怪的学校,去年到了8月告诉我,你被拒了,我怒气冲冲地回信说我4月死命问你们为什么不理我,回信说我在WL上系里没等来funding所以很抱歉。今年直接把他家排除了,何况他家的长项是demography,更不合我彼时的心意了(而且他家交材料是一份研院一份系里,成本太高)。然而Yale这档子事儿一出,要不要申TAMU又成为萦绕心头的问题。后来,一狠心申了。
所以这个故事的第一个point是,你没法不去相信这是命。这个point的后续发展是,TAMU又给我WL了,好在这回他家告诉我了,比去年有“进步”。这是3月23号,rej陆续抵达,没有消息的在GradCafe上都有消息,所以基本上可以认为是默拒,于是轰轰烈烈的套磁开始了。开始还是犟脾气,套的是一个做质性研究的,P大本科的女aP。她很nice,说她不在admission committee里但是可以帮忙问问,又一直鼓励我,不过后来也没什么进展。再往后我自己都急了,觉得对申请的期望还是高估了,于是放下奢望和幻想,求助毕业论文导师。毕业论文做的是人口,导师当然也是主攻人口的,是个特别特别特别nice的人,我问他认不认识TAMU的老师,他说认识啊,那个Prof. XXX。Google一搜,原来他们合作编过一本书;再翻出CV一看,呀,前系主任,而且现在还有很大的话事权(比如任命新的系主任还是他主持的)。导师写了个private note给他,至于他们之间如何沟通、以及这个终极大boss是如何影响WL转正的,我就不得而知了。转正的消息也是我一催再催得到的,那是4月23号,整整一个月。
于是这个故事的第二个point是,关系是王道。这个关系是我后来挖掘出来的,现在往回看是有惊无险,可是还是早做准备的好。申请过程中也套过几个,要么没回信要么是模板,也是因为懒就没有更多地去挖掘什么。到了最后,死马当活马医,逼得爆发一回。至于过去做什么方向,尚还没有定论,不过大概率是做demography and/or China,也算是次优选择吧。我常用demography研究residential segregation来安慰自己和urban还有那么点搭界,又常用demography研究minority pattern(尤其还有minority of sexual orientation)来安慰自己这比之纯人口模型有趣很多。我就是这么容易成功地实施自我安慰。
平心而论TAMU的sociology不算好,工科校的文科能成什么样子,看看隔壁就知道了。在05级某经院牛师姐和07级某6字母id对字母校的横扫下,就更显小弱本色了。不过想来我本也无所谓dream school,能去美国已然是万事大吉。我知道我爸肯定会批评我这样的心态,一直以来他教导我的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道理。而我或许会为这样的选择这样的心态,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付出代价。
又是洋洋洒洒几千言。然而这么两年申请的折腾,实非一夜文字所能逮。好多情节,好多心思,好多槽点,也实在是挂一漏万。那么多来来往往的电邮。那么多DHL的包裹。那么多失眠的夜晚。(好吧苦逼是没有煽情的权利的,面壁第四次……)
而最终也没能为113年校庆写下些什么。去年毕业的时候我一直说,北大给我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祛魅”,它向我展现了无穷的可能性。这种展现,在这个被金融衍生品挟持的世界里显得尤为可贵。这个中言说,我虽然坚持至今,但自认还没到能掌握好演绎这言说的份上。还是退回一万步,感谢一年前的阴差阳错,让我遇到一个和我一样,将自卑和自恋如此得体而得瑟地融为一体的人。感谢他的陪伴,尤其是他为我做出的牺牲和改变。这个夜晚所有的时光流逝和文字矫揉,都是献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