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泠印社(二)
对于入口“顿时慌了神,不知从何看起”的猜测暂且放一边,看下次能不能找到些更有说服力的线索。猜测属于“因为主要标志物和建筑物有多个,在开始时就全部展现而非常吸引人,但没有明晰的线索,导致游人按线索一次性游览完的惰性想法被取消,因此迫使人开启了探险般的游历过程”,可能这只是原因之一吧。
从入口进去后,绕了许多圈,连外围都绕了(就是总平上最西侧的两个建筑,标高低于山顶庭院地面,高差大概两米多),因此不太记得具体的游玩流线了。这里面大概有许许多多好分析的点,而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小龙泓洞。
小龙泓洞和华严经塔这一块,应该是西泠印社最特别的地方。这个应该也和庭院当初的功能属性有关,它不是私家园林,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金石玩家的集会小天地。私家园林里面,大概不会有如此古朴的“山洞”,和带点宗教味道的经塔吧。后来看了资料知道,西泠印社的山顶庭院基本上是分两个建造时期的:印社成立初期(1912年前后)和汉三老石被安置到印社的时期(1922年前后)。而小龙泓洞是第二个时期的1923建造的,华严经塔也是1924年才占了本属于凉堂的地基,凉堂被挪到了现在庭院南边。大概一直到了这个时候,孤山这个山顶才开始变得魅力非凡,仿佛仙境。
从入庭的这片空地的西端,向下走五个台阶,沿着山体两个转折,“规印崖”三字就出现在左手边,再下两个台阶到锦带桥上,左手边是凹进去的洞,一尊小雕像,右手是文泉和题着桥名字的石头,再往前几步,又是下两个台阶,就算进入“山洞”了。
这个序列我非常喜欢,尤其在走完最后两个台阶时,这时的标高竟然比水面还低,真有些“进入地下,进入自然”之感。“过桥”和“进入地下”都加强了进入感吧。看水边石头上的苔藓,比现在的水面还高出几十公分,看来水面标高还有比现在更高的时候,那时来体验必然更有味道。沿着文泉的挡水的石头也刚好是人可以坐下来的尺度。看着这些石头和头上的石截然不同,地面的石头坑坑洼洼,应该是古人一下下凿出来的痕迹,很粗犷的模样,颜色也偏冷灰,而头顶的“洞壁”,则纹路不同,大概也因了游人手脚碰不到,颜色呈现得土黄偏赭石,以及一些雨水刷洗的痕迹。
再往前走几小步,其实就出了洞了。洞本身并不是很深,因此对洞的体验是在进洞的路径上发生的。遗憾没在洞里面的石头桌凳坐下来喝杯茶什么的,不然静止的体验会不一样吧。
小龙泓洞的加入,给流线也带了很大的变化,给原本1912年的环形流线们加入了一条空间上的环形流线,相互叠加。
小龙泓洞的题襟馆(1914年建的),应该是主要的室内活动空间(资料中没明确说),个人感觉空间序列非常强。从最南面可以望见西湖的长方形大虚体开始,向北是一条虚实相间的轴线,最后的虚体是一个很小的阳台,对着下方一层出口处下山的路,因此是联系山南山北的一条轴线。当然,在这个轴线存在的同时,还是不忘符合山顶庭院整体的向心朝向,做不一个L型建筑来,以阴角回应向心。
资料中说“吴昌硕(印社第一任社长)每次来西湖,必扶级孤山,攀石题襟馆,称‘每居此,则湖山之胜,必当奔集于腕下,骈罗于胸中’。”
这里说到湖山之胜,我想最能感知到的是最南边这个大虚体。整个山顶平台,只有在此处能看见西湖美景。要是换做我们来设计,恐怕在山顶要高高低低设好多看西湖的平台吧,而古人偏偏就只设这么一处室外空地(另一处看湖的地方在后来被搬到南边的四照阁室内),就显得颇为珍贵。所以我觉得,题襟馆应该是社员们主要的活动空间。
这里看到的西湖,近景是山脚的孤山路上的树和山下建筑的屋顶,前面中景刚好对着湖中的阮公墩(湖心亭也能看到,但没拍进去),再向前是小瀛洲,远景是群山和雷峰塔。
现在的这片空地上的情景是这样,我去的周末,一大群阿姨们,围着两三张桌子集体织毛衣,唠唠家常,茶水点心,还带了小孩子在旁边写作业。想这杭州的富足百姓们生活实在惬意。
很多分析都是臆想猜测,待日后求证和检验。
从入口进去后,绕了许多圈,连外围都绕了(就是总平上最西侧的两个建筑,标高低于山顶庭院地面,高差大概两米多),因此不太记得具体的游玩流线了。这里面大概有许许多多好分析的点,而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小龙泓洞。
小龙泓洞和华严经塔这一块,应该是西泠印社最特别的地方。这个应该也和庭院当初的功能属性有关,它不是私家园林,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金石玩家的集会小天地。私家园林里面,大概不会有如此古朴的“山洞”,和带点宗教味道的经塔吧。后来看了资料知道,西泠印社的山顶庭院基本上是分两个建造时期的:印社成立初期(1912年前后)和汉三老石被安置到印社的时期(1922年前后)。而小龙泓洞是第二个时期的1923建造的,华严经塔也是1924年才占了本属于凉堂的地基,凉堂被挪到了现在庭院南边。大概一直到了这个时候,孤山这个山顶才开始变得魅力非凡,仿佛仙境。
从入庭的这片空地的西端,向下走五个台阶,沿着山体两个转折,“规印崖”三字就出现在左手边,再下两个台阶到锦带桥上,左手边是凹进去的洞,一尊小雕像,右手是文泉和题着桥名字的石头,再往前几步,又是下两个台阶,就算进入“山洞”了。
![]() |
从东边的平台上俯拍这条路径 |
这个序列我非常喜欢,尤其在走完最后两个台阶时,这时的标高竟然比水面还低,真有些“进入地下,进入自然”之感。“过桥”和“进入地下”都加强了进入感吧。看水边石头上的苔藓,比现在的水面还高出几十公分,看来水面标高还有比现在更高的时候,那时来体验必然更有味道。沿着文泉的挡水的石头也刚好是人可以坐下来的尺度。看着这些石头和头上的石截然不同,地面的石头坑坑洼洼,应该是古人一下下凿出来的痕迹,很粗犷的模样,颜色也偏冷灰,而头顶的“洞壁”,则纹路不同,大概也因了游人手脚碰不到,颜色呈现得土黄偏赭石,以及一些雨水刷洗的痕迹。
再往前走几小步,其实就出了洞了。洞本身并不是很深,因此对洞的体验是在进洞的路径上发生的。遗憾没在洞里面的石头桌凳坐下来喝杯茶什么的,不然静止的体验会不一样吧。
![]() |
![]() |
![]() |
从洞里向外看 |
小龙泓洞的加入,给流线也带了很大的变化,给原本1912年的环形流线们加入了一条空间上的环形流线,相互叠加。
![]() |
![]() |
小龙泓洞的题襟馆(1914年建的),应该是主要的室内活动空间(资料中没明确说),个人感觉空间序列非常强。从最南面可以望见西湖的长方形大虚体开始,向北是一条虚实相间的轴线,最后的虚体是一个很小的阳台,对着下方一层出口处下山的路,因此是联系山南山北的一条轴线。当然,在这个轴线存在的同时,还是不忘符合山顶庭院整体的向心朝向,做不一个L型建筑来,以阴角回应向心。
资料中说“吴昌硕(印社第一任社长)每次来西湖,必扶级孤山,攀石题襟馆,称‘每居此,则湖山之胜,必当奔集于腕下,骈罗于胸中’。”
这里说到湖山之胜,我想最能感知到的是最南边这个大虚体。整个山顶平台,只有在此处能看见西湖美景。要是换做我们来设计,恐怕在山顶要高高低低设好多看西湖的平台吧,而古人偏偏就只设这么一处室外空地(另一处看湖的地方在后来被搬到南边的四照阁室内),就显得颇为珍贵。所以我觉得,题襟馆应该是社员们主要的活动空间。
![]() |
![]() |
从平台看西湖,右边是四照阁 |
![]() |
这里看到的西湖,近景是山脚的孤山路上的树和山下建筑的屋顶,前面中景刚好对着湖中的阮公墩(湖心亭也能看到,但没拍进去),再向前是小瀛洲,远景是群山和雷峰塔。
现在的这片空地上的情景是这样,我去的周末,一大群阿姨们,围着两三张桌子集体织毛衣,唠唠家常,茶水点心,还带了小孩子在旁边写作业。想这杭州的富足百姓们生活实在惬意。
![]() |
喝喝茶织毛衣的阿姨们 |
很多分析都是臆想猜测,待日后求证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