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uhaus-University Weimar
Bauhaus-University不仅在Weimar,通常介绍这个学校时,所用的照片的楼房,并不在魏玛,而在徳绍。1919年包豪斯艺术学院创立于魏玛。1925年,学校迁往徳绍。1932年又迁往柏林。两德统一后,包豪斯正是更名为Bauhaus-University Weimar。这个学校以建筑和设计著名,
魏玛静谧、优雅的城市。这里,是我除了家乡、上学的城市、工作的城市外,居住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一段非常简单、舒适,内心平静如水的生活。可以暂时放下烦恼,过上冷清如月的日子。
到魏玛之前,我事先认真看了路线,知道如何在法兰克福机场找到通往市区的地铁,在法兰克福火车站搭去魏玛的ICE。到了魏玛打电话给朋友,让他来接我到学校。到了学校就踏实了。更为重要的是,我记下了一些基本的德文,以免自己完全迷失。
当我拉着大大的行李箱,在法兰克福入关的时候,海关的工作人员非常友善问好,那可是早上5点多。坐了无人驾驶的接驳车,到了地铁站。因为我早就在中国买好了德国五日火车通票,所以,当我开始使用这个通票的时候,从机场到市中心的火车站的地铁费已经包含在火车票里了。还好大部分地方,都是无缝的,否则我无法想象我,和行李该怎么办。
离去魏玛火车发车时间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在站台上买点吃的。终于开始花欧元了,从此,我开始了算汇率的日子。三明治和饮料都不错,就是贵。ICE非常舒服,强过我们的D。在椅背的袋子里有这趟车的时刻表,所以,我清楚的知道,到魏玛的时间。火车上非常安静,没什么人大声聊天,也很少有人走来走去,有很多空位置。我困极了,但是不敢睡着,怕自己做过了站。在火车上,群发短信给家人和朋友,报平安。
到魏玛的时候,已经快11点了,太阳很好。我的朋友接我到学校,然后房东接我回到住的地方。 我泡澡,睡觉。这一睡,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了。这样昏睡倒时差的日子,有那么三天。渐渐强制自己不要嗜睡。那几天,我只知道太阳是什么时候升起的,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落下。
我住在三楼,早上醒来,拉开窗帘就能看到对面的房子,在 阳光的照耀下,那么的亮丽,充满阳光的味道。都说德国人拘谨、严肃、克制。可是魏玛的房子,却是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而且墙上有很多涂鸦的东西,特别有生活气息,而且充满活力。
上海有个以德国小镇名命名的楼盘,墙面都刷着跳跃、明亮的颜色,是那种纯度很高的颜色。远远望去感觉像在打架似的,太过热闹了。当初去看这个楼盘的时候就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要选用如此鲜艳的颜色,也不明白性格内敛的德国人,怎么会喜欢这么跳跃的颜色呢。到了魏玛,在明媚的阳光沐浴下,在绿树环阴中,刹那间明白这些颜色其中的奥秘。房子的颜色,一定是和当地的光线强度、日照时间等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魏玛,这样的颜色房子和周围是非常和谐的,并没有感觉到突兀。
我几乎每天都会路过歌德故居门口的广场,我特别喜欢这个被埋起来的人。傍晚的时候,常常有孩子在这里玩,他们常常试着把这个人继续埋的深些。我却特别想趟在这个人身上晒太阳。
之所以每天要来这个广场,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广场东面的一家面包房。在我倒时差的那几日里,早上出门散步,这个面包店刚刚开始营业,我经常是第一个顾客。老板娘每次都问我,味道怎么样?我几乎每天都换一种不同口味的面包。
其实,包豪斯并没有一个界限分明的校园,不同的教学楼散落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建筑系的教学楼、实验的工厂什么的,相对集中些,也是学校的主要区域。
图书馆和媒体专业的工作室是一起的,是由旧楼改造的成非常现代的建筑。玻璃外墙,室内空间非常大。如果有人感兴趣包豪斯的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看看现在宜家风格的东西,那是包豪斯在20、30年代玩剩下的。
刚到魏玛的时候,还没有习惯自己做饭,而且总觉得自己做饭,并不比食堂便宜。所以,我经常在食堂吃午饭,有的时候,和教授们来这里喝下午茶。
在魏玛大概2周后,已经懒得算汇率了,也习惯了魏玛的物价的时候,开始不再那么苛刻自己。对我而言,餐后的咖啡成为我保证生活质量的第一步。学校有自己的酒吧,我每天中午吃完午饭后,就会去这个酒吧,买一杯咖啡。才1欧,其实很便宜啦。各种不同的口味,味道都非常好。
魏玛是个历史古城,很多历史建筑都是有故事的。
阿玛丽亚公爵夫人是18世纪后期魏玛实际的统治者,她极其热衷于文学和艺术,不遗余力地招揽文化名人来魏玛定居,并经常在自己的宫殿举行聚会,使这些文化巨匠可以彼此进行思想交流。可以说是她一手将魏玛从一个6千人口小镇变成了欧洲的文化中心。这个图书馆是由一座宫殿改建而成,洛可可式的大厅(Rokokosaal)十分漂亮,这座图书馆是欧洲最早向公众开放的皇家图书馆之一,收藏精品不计其数,从歌德在这里当了35年图书管理员就可以想象其藏品的质量。可惜的是2004年9月的一场大火烧掉了5万多册书,一万两千五百套孤本从此绝世,堪称本世纪德国文物的最大损失。2007年图书馆经整修后重新开放。
带有古典主义风格圆柱式大厅的宫殿内有魏玛艺术展览馆(Kunstsammlungen zu Weimar)。展览馆藏有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直到20世纪的丰富的艺术品,它的历史可以上溯至16世纪。令人赞叹不已的是,这里有丢勒时期(Dürerzeit)重要的油画作品(克拉纳赫画廊(Cranachgalerie))、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卡斯帕·达维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和魏玛画派(Weimarer Malerschule)的重要画作。
城里还有很多名人雕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弗兰兹·李斯特(李斯特·弗兰兹)(德语:Franz Liszt,匈牙利语:Liszt Ferenc,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匈牙利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匈牙利人自诩为欧洲唯一的有色人种,他们的姓名排列也和其他欧洲人不同:姓在前,名在后。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夕阳西下
魏玛静谧、优雅的城市。这里,是我除了家乡、上学的城市、工作的城市外,居住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一段非常简单、舒适,内心平静如水的生活。可以暂时放下烦恼,过上冷清如月的日子。
到魏玛之前,我事先认真看了路线,知道如何在法兰克福机场找到通往市区的地铁,在法兰克福火车站搭去魏玛的ICE。到了魏玛打电话给朋友,让他来接我到学校。到了学校就踏实了。更为重要的是,我记下了一些基本的德文,以免自己完全迷失。
当我拉着大大的行李箱,在法兰克福入关的时候,海关的工作人员非常友善问好,那可是早上5点多。坐了无人驾驶的接驳车,到了地铁站。因为我早就在中国买好了德国五日火车通票,所以,当我开始使用这个通票的时候,从机场到市中心的火车站的地铁费已经包含在火车票里了。还好大部分地方,都是无缝的,否则我无法想象我,和行李该怎么办。
离去魏玛火车发车时间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在站台上买点吃的。终于开始花欧元了,从此,我开始了算汇率的日子。三明治和饮料都不错,就是贵。ICE非常舒服,强过我们的D。在椅背的袋子里有这趟车的时刻表,所以,我清楚的知道,到魏玛的时间。火车上非常安静,没什么人大声聊天,也很少有人走来走去,有很多空位置。我困极了,但是不敢睡着,怕自己做过了站。在火车上,群发短信给家人和朋友,报平安。
到魏玛的时候,已经快11点了,太阳很好。我的朋友接我到学校,然后房东接我回到住的地方。 我泡澡,睡觉。这一睡,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了。这样昏睡倒时差的日子,有那么三天。渐渐强制自己不要嗜睡。那几天,我只知道太阳是什么时候升起的,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落下。
![]() |
对面 |
我住在三楼,早上醒来,拉开窗帘就能看到对面的房子,在 阳光的照耀下,那么的亮丽,充满阳光的味道。都说德国人拘谨、严肃、克制。可是魏玛的房子,却是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而且墙上有很多涂鸦的东西,特别有生活气息,而且充满活力。
![]() |
![]() |
平常庭院 |
上海有个以德国小镇名命名的楼盘,墙面都刷着跳跃、明亮的颜色,是那种纯度很高的颜色。远远望去感觉像在打架似的,太过热闹了。当初去看这个楼盘的时候就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要选用如此鲜艳的颜色,也不明白性格内敛的德国人,怎么会喜欢这么跳跃的颜色呢。到了魏玛,在明媚的阳光沐浴下,在绿树环阴中,刹那间明白这些颜色其中的奥秘。房子的颜色,一定是和当地的光线强度、日照时间等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魏玛,这样的颜色房子和周围是非常和谐的,并没有感觉到突兀。
![]() |
歌德故居前广场的雕塑 |
我几乎每天都会路过歌德故居门口的广场,我特别喜欢这个被埋起来的人。傍晚的时候,常常有孩子在这里玩,他们常常试着把这个人继续埋的深些。我却特别想趟在这个人身上晒太阳。
![]() |
歌德故居前广场 |
之所以每天要来这个广场,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广场东面的一家面包房。在我倒时差的那几日里,早上出门散步,这个面包店刚刚开始营业,我经常是第一个顾客。老板娘每次都问我,味道怎么样?我几乎每天都换一种不同口味的面包。
![]() |
包豪斯大学教学楼 |
其实,包豪斯并没有一个界限分明的校园,不同的教学楼散落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建筑系的教学楼、实验的工厂什么的,相对集中些,也是学校的主要区域。
![]() |
教学楼一旁墙上的涂鸦 |
![]() |
教学楼后面就有个烧烤的地方,当然是DIY的。 |
![]() |
我从教学楼去图书馆,必经这条路 |
![]() |
学校的图书馆,门口有个巨大椅子,是包豪斯设计风格 |
图书馆和媒体专业的工作室是一起的,是由旧楼改造的成非常现代的建筑。玻璃外墙,室内空间非常大。如果有人感兴趣包豪斯的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看看现在宜家风格的东西,那是包豪斯在20、30年代玩剩下的。
![]() |
食堂 |
刚到魏玛的时候,还没有习惯自己做饭,而且总觉得自己做饭,并不比食堂便宜。所以,我经常在食堂吃午饭,有的时候,和教授们来这里喝下午茶。
![]() |
酒吧 |
在魏玛大概2周后,已经懒得算汇率了,也习惯了魏玛的物价的时候,开始不再那么苛刻自己。对我而言,餐后的咖啡成为我保证生活质量的第一步。学校有自己的酒吧,我每天中午吃完午饭后,就会去这个酒吧,买一杯咖啡。才1欧,其实很便宜啦。各种不同的口味,味道都非常好。
魏玛是个历史古城,很多历史建筑都是有故事的。
![]() |
阿玛丽亚公爵夫人图书馆 |
阿玛丽亚公爵夫人是18世纪后期魏玛实际的统治者,她极其热衷于文学和艺术,不遗余力地招揽文化名人来魏玛定居,并经常在自己的宫殿举行聚会,使这些文化巨匠可以彼此进行思想交流。可以说是她一手将魏玛从一个6千人口小镇变成了欧洲的文化中心。这个图书馆是由一座宫殿改建而成,洛可可式的大厅(Rokokosaal)十分漂亮,这座图书馆是欧洲最早向公众开放的皇家图书馆之一,收藏精品不计其数,从歌德在这里当了35年图书管理员就可以想象其藏品的质量。可惜的是2004年9月的一场大火烧掉了5万多册书,一万两千五百套孤本从此绝世,堪称本世纪德国文物的最大损失。2007年图书馆经整修后重新开放。
![]() |
图书馆南面就是 |
带有古典主义风格圆柱式大厅的宫殿内有魏玛艺术展览馆(Kunstsammlungen zu Weimar)。展览馆藏有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直到20世纪的丰富的艺术品,它的历史可以上溯至16世纪。令人赞叹不已的是,这里有丢勒时期(Dürerzeit)重要的油画作品(克拉纳赫画廊(Cranachgalerie))、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卡斯帕·达维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和魏玛画派(Weimarer Malerschule)的重要画作。
城里还有很多名人雕像。
![]()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
弗兰兹·李斯特 |
弗兰兹·李斯特(李斯特·弗兰兹)(德语:Franz Liszt,匈牙利语:Liszt Ferenc,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匈牙利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匈牙利人自诩为欧洲唯一的有色人种,他们的姓名排列也和其他欧洲人不同:姓在前,名在后。
![]() |
威廉·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夕阳西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