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
最近听到有学生在做关于建构的专题,总是将建构作为标签和衡量的标准来评价各种类型的建筑作品,认为有的建筑是建构的,是对的,是好的;认为有的房子是不建构的,是差的,是粗鄙的。
如果用这样一种二元的思想去判断和理解建构只能让作为一种文化的建构体系进入死胡同,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非对即错,非此即彼这种对立的思考方式早已不能适应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认知系统了。
建构,作为一种思考问题和组织建筑语言的方式其实是设计者所选择的一种设计策略,是使人工介入自然环境的一种可能性。我们一提到建构就会讲赫尔佐格&德梅隆(H&D),好像建构是H&D和他们作品的标签,好像他们是为了达到可识别的建构效果而进行的建构工作。那么H%D的作品中就没有别的考虑了吗?
其实H&D很多作品是从路径与序列的角度切入问题,从建筑类型学的原型更新的角度开始思考。在这些作品中表皮和幕墙,特殊的材料和细部处理就退居其次。建构方面仍然被仔细的予以设计,只是为了凸显其他方面的concepts.
就像库哈斯的作品将diagramme作为切入问题的方式,绕过建构使diagramme的表达更加清晰。但并不是没有对建构方面进行思考,相反是通过对其周密的研究使建构的表达为diagramme服务而已。
就像艾森曼会将图解作为一种思考方式来触碰世界。在他的几个实验性住宅设计中夸张的玩弄着形式,似乎没有了空间而只有形式逻辑语言。即使是在这里,建构的思考也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墙体以一种非物质化的形式出现——白色,薄片——以抽象的逻辑语言组织起来整个建筑系统。
像H&D的凯撒文化广场项目就是将建构作为切入问题的主要手段和思考方式。所以建构文化是理解建筑发展,介入建筑实践的一种可能性和一个方面而并不是全部。
在国内高校建筑教育中,无论现代主义还是什么后现代,都通通被去其精神而只剩下抽象化和神秘化的所谓设计手法与概念,的确方便了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可以教授与控制的科学技术,但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与对于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却被冲刷掉了。而建构文化作为一种诗意的,包含人文感情和逻辑理性的思考方式,的确有必要被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如果用这样一种二元的思想去判断和理解建构只能让作为一种文化的建构体系进入死胡同,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非对即错,非此即彼这种对立的思考方式早已不能适应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认知系统了。
建构,作为一种思考问题和组织建筑语言的方式其实是设计者所选择的一种设计策略,是使人工介入自然环境的一种可能性。我们一提到建构就会讲赫尔佐格&德梅隆(H&D),好像建构是H&D和他们作品的标签,好像他们是为了达到可识别的建构效果而进行的建构工作。那么H%D的作品中就没有别的考虑了吗?
其实H&D很多作品是从路径与序列的角度切入问题,从建筑类型学的原型更新的角度开始思考。在这些作品中表皮和幕墙,特殊的材料和细部处理就退居其次。建构方面仍然被仔细的予以设计,只是为了凸显其他方面的concepts.
就像库哈斯的作品将diagramme作为切入问题的方式,绕过建构使diagramme的表达更加清晰。但并不是没有对建构方面进行思考,相反是通过对其周密的研究使建构的表达为diagramme服务而已。
就像艾森曼会将图解作为一种思考方式来触碰世界。在他的几个实验性住宅设计中夸张的玩弄着形式,似乎没有了空间而只有形式逻辑语言。即使是在这里,建构的思考也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墙体以一种非物质化的形式出现——白色,薄片——以抽象的逻辑语言组织起来整个建筑系统。
像H&D的凯撒文化广场项目就是将建构作为切入问题的主要手段和思考方式。所以建构文化是理解建筑发展,介入建筑实践的一种可能性和一个方面而并不是全部。
在国内高校建筑教育中,无论现代主义还是什么后现代,都通通被去其精神而只剩下抽象化和神秘化的所谓设计手法与概念,的确方便了建筑设计作为一种可以教授与控制的科学技术,但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与对于宇宙和自然的理解却被冲刷掉了。而建构文化作为一种诗意的,包含人文感情和逻辑理性的思考方式,的确有必要被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 |
现代主义后的建筑设计教研中,设计被抽象为一种系统控制过程 |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07 16:49:27